1 / 96

Chapter 29-30 The Monetary System and Inflation

Chapter 29-30 The Monetary System and Inflation. 貨幣與通貨膨脹. 前言. 到 餐館 用餐 , 滿足了胃口 , 同時必須 付金錢給餐館當報酬 , 支付的方式:可能是給現金、支票、或刷信用卡。 為何餐館願意收你支付的現金當報酬呢 ? 因為他可以用這些鈔票去買他想要的商品或勞務。 用鈔票交易在現代經濟活動 當中 極為普遍 , 即使鈔票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 , 但人們願意接受它 , 是因為確信可以用它去換得商品與勞務 , 若不是如此 , 用鈔票換商品勞務就不可能。. 前言.

dalm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29-30 The Monetary System and Inflatio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29-30 The Monetary System and Inflation 貨幣與通貨膨脹

  2. 前言 • 到餐館用餐, 滿足了胃口,同時必須付金錢給餐館當報酬,支付的方式:可能是給現金、支票、或刷信用卡。 • 為何餐館願意收你支付的現金當報酬呢?因為他可以用這些鈔票去買他想要的商品或勞務。 • 用鈔票交易在現代經濟活動當中極為普遍,即使鈔票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但人們願意接受它,是因為確信可以用它去換得商品與勞務,若不是如此,用鈔票換商品勞務就不可能。

  3. 前言 • 社會大眾普遍願意接受以鈔票為交易媒介時,鈔票才有價值。 • 人類使用貨幣當交易支付的工具,是一項重要的文明演進,如果買賣不能以貨幣為媒介,則交易是以物易物( barter),用物品換物品,則交易不易達成, • 必須慾望雙重吻合才行。

  4. 前言 • 貨幣的存在使得交易變得容易,貨幣在一個經濟體系流通,可以促進交易,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專業生從事一項生產活動,無須自給自足,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 • 現在的物價水準跟40、50年前差異極大,同樣的商品價格很明顯的增加,不只是特定商品而是所有商品的價格普遍的都上升,換言之有通貨膨脹的現象產生。

  5. 前言 • 美國過去的70年,平均每年通貨膨脹率4%,經過70年,物價平均漲了16倍。 • 通貨膨脹並非必然的,甚至有可能通貨緊縮,在美國1896年的物價與1880年相比,降低了23%。 • 通貨膨脹率不高時,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不大,但若通貨膨脹太高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6. 前言 • 嚴重的通貨膨脹又稱為惡性通貨膨脹。 • 德國在1921年1月一份報紙0.3元,到了1923年一份報紙暴漲到7千萬元,是個典型的惡性通貨膨脹的例子。 • 為何會造成高通貨膨脹,本章試圖由貨幣數量學說回答該問題,數量學說是由19世紀哲學家Hume 提出,而近代的Friedman 發揚光大。

  7. 前言 • 首先檢視貨幣在一個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討論貨幣的定義、種類、銀行體系如何協助創造貨幣供給、政府如何控制一國的貨幣供給數量。 • 再分析貨幣供給數量的改變如何影響一國的通貨膨脹、利率、生產、就業等總體經濟變數。

  8. 前言 • 本章分析的架構 1 貨幣的意義 2 銀行與貨幣供給 3 中央銀行 4 通貨膨脹的古典理論 5 通貨膨脹的代價

  9. 貨幣的意義 • 何謂貨幣? • 某人很有錢,有錢可以買很多的商品與勞務,則此時錢是指財富。 • 但經濟學所定義的貨幣是指:一個經濟體系中普遍被人們用來向他人購買商品與勞務的資產。

  10. 貨幣的意義 • 現金是貨幣,因為可以用它來買商品與勞務,但財富未必就是貨幣,財富要能買東西之前必須變現。簡言之,貨幣是被普遍接受為交易媒介的資產(或財富),並非所以有資產都可以稱為貨幣。

  11. 貨幣的功能 • 貨幣有三種主要的功能:交易媒介、會計記帳單位、價值儲存。 • 貨幣之異於其他資產,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藝術品、棒球卡等,是因為它同時具有這三項功能。

  12. 貨幣的功能 • 交易媒介:買方於購買商品與勞務時付給賣方的支付工具(item)。有交易媒介交易才容易達成。貨幣是指大眾都願意接受當交易支付工具的資產,交易媒介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 會計記帳單位:有了貨幣商品定價以貨幣數量表示之,則一種商品只須一種定價,以物易物則一種商品必須有多種不同定價。以貨幣為記帳單位,盈虧一目了然,以物易物則不易得知。

  13. 貨幣的功能 • 價值儲存:是指可以讓人們把現在購買力轉換為未來購買力的工具,當人們賣商品得到貨幣之後,可以把它儲存以後再用來買商品與勞務。所有的類型的資產都有此一功能,貨幣只是資產的一種。財富(wealth)是在衡量儲存價值的總數,貨幣是其中之一。

  14. 貨幣的功能 • 不同的資產有不同的流動性, • 流動性是指一項資產可以用來當交易媒介方便性, • 貨幣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 • 雖然貨幣流動性大,但並非儲存價值在完善的工具,因為如果物價上漲,則貨幣的購買力會下降。一般社會大眾為了日常交易會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但不會把所有財富都以貨幣的方式持有。

  15. 貨幣的種類 • 貨幣本身除了當交易媒介之外還有其他實質功能,則稱之為商品貨幣,例如古代的金幣、銀幣,現代的香煙等。 • 貨幣本身除了當交易媒介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實質功能,則稱之為強制貨幣,例如紙鈔。強制貨幣是因政府法律規定其為交易媒介,所以才成為貨幣。 • 現代經濟社會幾乎都使用強制貨幣。

  16. 美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 • 一個經濟體系裡流通的貨幣數量稱之為貨幣存量(money stock),其對於許多經濟變數的影響甚鉅。 • 何謂貨幣數量?貨幣數量如何衡量? • 貨幣是交易的媒介,貨幣數量可依流動性之大小來區分, • 貨幣數量只計算流動性大的交易媒介,則此貨幣數量稱之為M1,

  17. 美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 • 若把流動性較低者也納入,則該貨幣數量稱之為M2。 • 因為各國金融環境不一,所以M1的項目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主要的有: • 通貨+支票存款+活期儲蓄存款+活期存款。 • M2主要有:M1+定期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18. 美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 • 通貨是指社會大眾所持有的紙鈔、硬幣等之數量,通貨是最被廣為接受的交易媒介,流動性最強。 •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廣為接受的交易媒介,例如支票存款,只要簽發支票就如同現金一般。 • 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要轉換為現金(或轉帳、簽信用卡)很容易,也是流動性大的交易媒介,把這些也容易當作交易媒介的貨幣歸納統稱為M1。

  19. 美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 • 定期存款不能直接轉帳、支付信用卡,但若進行一些必要的手續之後,也可以成為交易媒介,但流動性低。 • 把上述流動性高與低的交易媒介都視為貨幣數量,該貨幣存量則稱之為M2。

  20. 觀念:信用卡是現代的賒帳方式不是貨幣。

  21. 我國各類貨幣數量統計表

  22.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美國的中央銀行 • 貨幣對現代經濟體系極為重要,所以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專責機構負責管理該國的貨幣數量,一般稱之為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 • 各國央行的稱呼不一: • 美國為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為FED、英國為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日本為日本銀行(Bank of Japan)。 • FED 除了負責管理美國的銀行體系之外,還要負責控制美國的貨幣供給數量。

  23. FED的組織 • 在1907年美國接連發生銀行倒閉事件之後,美國國會深感必須有專責機構來管理銀行,於是在1914正式成立FED由聯邦理事會負責運作。 • 理事會有7位理事,由總統任命任期14年,設主席一人任期四年,現任為葉倫(Janet Yellen)。FED主席是極為重要的職位。 • 聯邦準備體系是由聯準會以及12家區域聯邦銀行所組成,這些地方聯邦銀行之總裁由董事會選出,其董事大多來自當地銀行界或工商界。

  24. FED的組織 • FED 有兩項重要的任務: • 第一項是檢查並監督銀行,以確保銀行體系正常運作。FED同時也是一般銀行的銀行,當一般銀行缺乏資金時,可以向FED借款,所以是資金供應的最後依靠者。 • 第二項任務是控制貨幣數量,負責制定執行美國的貨幣政策。FED貨幣政策是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每6週集會一次,討論貨幣政策。

  25.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 是由7位聯邦理事與5位區域聯邦銀行總裁(12位輪選5位)所組成, • 12位區域聯邦銀行總裁都參加會議,但只有5位有表決權﹔其中,紐約聯邦銀行的總裁是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常任委員。

  26.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 介紹公開市場操作制度:買進賣出政府公債以影響貨幣供給數量。 • FED 的地位重要,因為她要決定美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深遠。

  27. 銀行與貨幣供給 • 先前介紹的貨幣的意義、FOMC如何影響貨幣供給等,但在。貨幣體系之中, 銀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貨幣數量包含通貨與活期存款,其中活期存款是由銀行體系所創造的,所以銀行的行為會影響貨幣的數量,本節探討銀行如何影響貨幣供給,以及他們如何使得FED控制貨幣供給更為複雜。

  28. 完全準備之銀行體系 • 準備(reserve):銀行把存款戶的存款保留著而沒有放款出去之數額。 • 完全準備制度是指銀行不能把任何的存款貸放出去,意謂銀行只是替存款戶保管現金而已,如此銀行無法創造存款貨幣。 • 假設一個國家採取完全準備制度, 則銀行無法影響貨幣供給。

  29. 完全準備之銀行體系 • 在完全準備制度之下 • 存款者把通貨存入銀行帳戶,此時存款貨幣增加, • 但社會大眾所持有的通貨同數額的減少, • 且銀行不能放款,所以貨幣數量一增一減,最後結果不增不減。 • 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同時也讓大眾持有的通貨同額減少,故無法增加貨幣供給。舉例說明。

  30. 部份準備與銀行創造貨幣 • 現實的銀行系並非採取完全準備,而是部份準備,銀行只把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為準備,其餘則可以放款。 • 銀行的準備可區分為: • 為合乎央行最低準備要求而保留著的準備稱為法定準備 • 而多於法定準備的部分稱之為超額準備 • 銀行收到1元存款時保留當準備的金額稱為準備率(準備金額/存款金額)。

  31. 部份準備與銀行創造貨幣 • 在部份準備制度之下: • 銀行接到存款時,創造存款貨幣, • 大眾持有的通貨同額減少, • 但放款時又把一部份的通貨釋出,所以可以增加貨幣供給。 • 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同時,其負債亦同額增加,故銀行可以創貨幣供給但無法增財富。

  32. 貨幣乘數 • 藉由全體銀行體系的運作的結果,1 元的準備所創造出的存款貨幣數量大於1,則稱之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 貨幣乘數為準備率之倒數。 • 舉例說明之。

  33.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前述已簡單說明銀行如何運作,但現代銀行體系實際之運作更複雜,且此一複雜性是造成2008-2009金融危機的關鍵。 • 在前面的銀行資產負債表中,銀行吸收存款,並將存款用來放款或作為準備金。 • 而實際上,銀行不只透過吸收存款來取得金融資源,也透過發行股票或債務來取得金融資源。

  34.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銀行透過發行股票所取得的資源稱為銀行資本,銀行利用這些資源來獲取利潤。 • 銀行除了放款與保有準備金之外,還會購買金融證券,如股票與債券。 • 以下是一個更為實際的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例子

  35.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36.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資產負債表的右邊是銀行的負債與資本 ,銀行的股東注入了50美元的資本,吸收了800美元的存款以及發行了150美元的債務。這些項目的總金額為1,000美元,並被用在資產負債表左邊的三個用途:200美元的準備金、700美元的放款,以及100美元的證券 (如公債與公司債)。

  37.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銀行根據資產的報酬與風險及相關規範,決定如何將其資源在不同的資產項目中進行配置。 • 許多企業會利用借款來支應投資所需的資金,亦即,採取槓桿操作,槓桿操作對銀行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借放款是其核心業務。

  38.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槓桿比率是指:銀行總資產/銀行的資本(股東權益), • 上述例子槓桿比是20 (=1000/50), • 亦即,銀行股東擁有1 元的資本可造就銀行20元的資產﹔當中19元是借來的融資(客戶的存款或銀行發行債券)

  39.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就如同物理的槓桿原理一般,出少許力氣就可以搬動重物,銀行槓桿操作也有類似作用。舉上述數據為例: • 假設銀行的資產價值因其所持有的證券其價格上漲而增加5%, • 則銀行的資產價值由原先的1,000美元上升為1,050美元,

  40.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由於銀行的存款與債務金額之總和不變,仍為950美元, • 所以銀行資本由原先的50美元增加為100美元。 • 當槓桿比率是20時,銀行的資產價值增加5%會使其股東權益增加100%。

  41.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當銀行的資產價值下跌時,也會有相同的擴大效應。 • 假設銀行的某個房貸戶還不出房貸,而使銀行的資產價值下跌5%,成為950美元。 • 由於銀行的存戶與債權人,相較於銀行的股東,有優先請求權,所以銀行的股東權益降為零。 • 當槓桿比率是20時,銀行的資產價值下跌5%會使其股東權益下跌100%。 • 如果銀行的資產價值下跌超過5%,則銀行變成無償債能力,亦即,銀行無法全額給付存款與債務。

  42.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銀行的監理機關會要求銀行保有一定金額的資本。此一應有資本之規定的目的在於保證銀行能全額給付存款 。 • 銀行被要求的資本金額決定於銀行所持有的資產種類。

  43.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如果銀行所持有的資產其安全性高 (如政府公債) ,則銀行被要求的資本金額就比較低。 • 如果銀行所持有的資產其風險性高 (如次級房貸或現金卡債權),則銀行被要求的資本金額就比較高。

  44.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在2008-2009年許多銀行發現,在其一些資產 (特別是抵押債權和以抵押債權支撐的證券) 發生虧損時,其資本不足,進而迫使銀行必須減少放款,此一現象有時稱為信用危機 (credit crunch)。 • 銀行減少放款最後造成經濟率退 。

  45. 銀行資本槓桿與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 • 為解決信用危機這個問題,美國財政部與聯準會通力合作,共挹注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資金到銀行體系,以增加銀行的資本金額,讓銀行的放款能回復到正常水準(在2009年下半年)。

  46. 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數量的工具 • 中央銀行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兩類: • 一類為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數量, • 另一類為影響存款準備率,從而影響貨幣乘數。

  47. 央行如何影響銀行準備數量 • 央行改變貨幣供給的第一種方法是改變準備金數量,可以藉由買賣債券的公開市場操作或藉由借錢給銀行(或兩種方式並行) 來改變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數量。

  48. 央行如何影響銀行準備數量 • 公開市場操作: • 當央行買或賣政府公債時,稱之為進行公開市場操作。 • 如果央行要增加貨幣供給,則可以買進債券市場買進債券,央行買進債券後,其所支付的錢就會流入經濟體系。 • 這些錢有一部分成為社會大眾持有的通貨,有一部分則被存到銀行。這些存款再透過銀行的放款,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貨幣。

  49. 央行如何影響銀行準備數量 • 因此當央行買進債券時,整個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會增加,從而可以使貨幣供給增加。 • 如果央行要減少貨幣供給,則做法正好相反:它賣出它所持有的債券。 • 公開市場操作很容易執行,而央行可以在任何一天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改變貨幣供給,且變動的金額可大可小。因此,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50. 央行如何影響銀行準備數量 • 央行借錢給銀行 • 央行也可以透過借錢給銀行來增加準備金數量。當銀行準備金不足時,可以向聯邦準備借錢以補足應提準備。 • 銀行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向央行借錢。傳統上,銀行向聯邦準備的貼現窗口借錢,其所付的利率稱為貼現率。當央行借錢給銀行時,整個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會增加,而這些新增加的準備金可以讓銀行創造出更多的貨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