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53 Views
后续问题 1 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影响因子( impact index )? 影响因子的意义、计算和局限性 2 应如何评价科技论文和作为科技论文的载 (科技期刊)? 反抄袭,树立道德规范意识. 科技论文的载体(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 ( Impact Factor , IF ).
E N D
后续问题 1 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影响因子(impact index)? 影响因子的意义、计算和局限性 2 应如何评价科技论文和作为科技论文的载 (科技期刊)? 反抄袭,树立道德规范意识
科技论文的载体(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IF)
1955年由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Garfield首次提出影响因子这一概念,197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将其作为SCI筛选核心期刊的定量指标。后来被人们用于评价科技期刊质量及其作者乃至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定量指标,这完全出乎Garfield本人的意料。
1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与IF(IF, 影响因子) 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C (Current Contents) 5500 SCI Expanded (Web of Science,WOS) SCI 3300 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HCI (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SCI 是覆盖多学科的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涵盖比《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更宽的科学领域。它不仅收录论文的题目、摘要,还收录论文和期刊的被引证资料,因而具有文献检索和评估期刊、论文影响力、科研绩效的双重功能。 只有刊登在SCI源期刊(source journal)上的论文,才能被SCI收录。 评估期刊影响力的一个定量指标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
2 影响因子的定义与计算 影响因子的意义和作用 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 在某一特定年份,某一期刊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度量,具体计算: 该年引证该刊前2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2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较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较好论文的能力,即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具有较高的“显示度”(High visibility, 刊物有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impact, 刊物被使用的概率较大),因而吸引相关学科中优秀论文的能力较强,稿源相对较多,可严格筛选,充分保证论文的质量。
Analysis of the IF of JTAC Impact Factor of JTAC in 2001: Year Citations Articles 1999 303 448 2000 204 482 IF = (204+303) / (482+448) = 0.545
Impact Factor (IF) is commonly used but not equally relevant to all discipline areas IF (Yearx) = cites to recent articles (Yearx-1+ Yearx-2) / number of recent articles (Yearx-1+ Yearx-2)
3 How to increase the IF(影响因素) 靠论文的高质量吸引和建立稳定的较大的读者群 出版时滞较短(即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论文),先发表被引的可能性更大,乃至被转引。 降低订购税率 学科特性(详见下述) 源期刊(或称期刊源)的组成 目前ISI数据库中期刊的组成十分有利于美、英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
• 科技期刊的“自我号召”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Journal’s Impact factor we require at least 2 recent (2002,2003) publication cited.”
4 另几项重要的引证指标 总被引频次(Total Citations) 特定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在某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
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某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载文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应速度,指标愈高,反响愈快。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特定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距离现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和期刊影响力久远程度的一种指标。
何学锋,彭超群 提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编辑学报,2002,14(4):238) 选择5种国内期刊(3种中文,2种英文) 取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引证报告[R].2002:7-163,经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除来源文献量(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外,他引率、影响因子和基金论文比对学术影响力贡献较大,即年指标和国际论文比影响不大。
5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局限性) • IF 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并非是因期刊的 质量在变化。 • IF 与期刊所属学科的特性有关,如: 学科领域的大小、相关学科的多少、 活跃程度(这将涉及读者群规模) 学科自身的性质,如纯思维性的学科(数学) 和实验科学的引证有各自的规律。 即属不同学科期刊的IF, 缺乏可比性。
• 中医药学是中国唯一自成体系传承数千 年的科学,学术文章有自己的写作特点 和习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引经据典,这一习惯延续至今,时文互引很少。不同于互引成习的其他科技期刊,被引次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学术质量。
• 期刊的IF并不能反映其中每篇论文的实际被引证频次,同刊所载论文的质量有高有低,即论文相对于刊物来说,并不意味着“免费搭车”(free ride)。 • “影响因子不应作为人的评价的替代物。”IF 不是评价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评价期刊的一个相对的宏观指标。
对于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可比性,而同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则具有可比性;但在学术质量评价中,不宜将影响因子作为绝对的量化指标,要注意影响因子的相对性。对于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可比性,而同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则具有可比性;但在学术质量评价中,不宜将影响因子作为绝对的量化指标,要注意影响因子的相对性。 影响因子的创始人Garfield指出,期刊影响因子并非完美无缺的工具,不能够不加区分地盲目使用。
FI的误导与局限性 期刊的诱引 作者的自引、诱引、窃引 好稿外流 不同层次的引用 小专业、小领域期刊很难获得高被引频次 反引频次高不一定能代表被引文章质量高
IF 现行计算方法上基于:论文的被引高峰期是在发表后的头两年,但对于处于不成熟发展阶段的科技期刊而言,多有被引高峰期滞后的现象。因而,提出优化影响因子: • 被引高峰期影响因子与现行IF 算术平均值。 From: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489
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文件 国科发基字[2003]142号
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
要正确看待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 SCI,EI 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要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
期刊影响因子等级区域赋分方法 解决仅用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时,国际期刊、论文与国内期刊、论文不可比,学科间期刊、论文不可比的问题 (管理科学学报,1999, 2(3)59-65 ) 他引影响因子(影响因子X他引率) 排除自引文献量对影响因子的不正当影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624)
应考虑某一期刊在同类期刊中所处的地位,有人提出相对影响因子的概念。具有不同学科期刊间的可比性以及对同一学科类期刊相对水平定量评价的客观性。应考虑某一期刊在同类期刊中所处的地位,有人提出相对影响因子的概念。具有不同学科期刊间的可比性以及对同一学科类期刊相对水平定量评价的客观性。 相对影响因子 = 影响因子/ 同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
特征因子 (Eigenfactor) eigen- 德语 = characteristic Eigenfactor 不仅考察了引文的数量, 而且考虑了施引期刊的影响力, 即:某期刊如果越多地被高影响力的期刊 引用,则该期刊的影响力也越高。 赋予不同施引期刊以不同的权重。
特征影响分值(Eigenfactor Score) •考虑了期刊论文发表后5年的引用时段, 能客观地反映期刊论文的引用高峰年份 •扣除了期刊自引 from: 任胜利. 特征因子 (Eigenfactor): 基于引证网络 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0(3):415-418.
h与hT指数 评价个人或科研群体研究工作成果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多种多样,诸如总被引频次、论文总数等。 2005年Hirsch提出的h指数将数量因数(论文数)和质量因数(被引频次)结合起来。 2008年T.R.Anderson提出hT指数,包含全部被引频次,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对6000余种中国学术期刊的hT指数进行了计算。 from: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33-37
网络影响因子 Ingwersen于1998年提出的网络影响因子的定义: 网络影响因子可以表示为某一时刻链接到网络上某一特定网站或区域的网页数与这一网站或区域本身所包含的网页数的比值。
“表现不俗论文” 是指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表现不俗论文”,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 以SCI数据库统计,2008年,中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37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587篇,占论文总数的11.5%。按文献类型分,97%是原创论文,2%是述评类文章。其中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
参考文献 孙亦樑,徐克敏. 勿轻视SCI 勿滥用SCI.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 任胜利. 对SCI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论影响因子专集. 2005-01 (此专集共收22篇论文,4个附表) 熊晓英. 相对影响因子及其意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912 杜志波,汤先忻. 期刊累计影响因子的设计与应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28-431.
张玉华等(编辑学报,2004,16(4):243; 2007,19(2):81 ) 期刊论文评价的如下 10项综合指标 1)论文质量 2)通常Article 和 Review更具学术价值 3)报道内容 •有应用前景的论文 •有争议的论文 非典 冷聚变
4)期刊的影响力 由于马太效应,一般来说,高水平的论文发表于高影响力的期刊中。 期刊影响力: • 被引总频次Nc •影响因子IF
5)期刊的国际显示度 是否被重要的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SCI EI SA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日本科技文献速报等
6)基金资助 •获海外和国内多项资助 •获海外资助 •获国内多项重要基金资助 •获国内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项目 7)论文合著 •国际合作(以我为主) •国际合作(我参与) •国内跨地区合作 •国内跨单位合作
8)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Fm = ΣniFii = n1Fi1 + n2Fi2 + … + nmFim ni论文被引用数 Fii期刊的影响因子 9)论文的合作人数 可按人数大于、等于和小于该学科平均 作者数计 10)论文的参考文献数 2002 平均参考文献数 国际 30 国内 8 也应区分不同学科
11)论文的获奖情况 国家级 省部级 12)论文被下载的次数 仅凭论文发表于何种期刊是不全面的。
附表 SCIE收录中国大陆化学相关领域期刊的IF值 刊名 IF Acta Chimica Sinica 0.643(1.660)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0.884(1.660) Acta Phisico-Chimica Sinica 0.468(2.060) Acta Polymerica Sinica 0.351(1.109) Chem J Chin Univ – Chinese 0.796(1.660) Chem Res Chin Univ 0.370(1.660) Chin J Anal Chem 0.224(1.562) Chin J Catal 0.542(1.009) Chin J Chem Eng 0.357(0.750) Chin J Chem 0.592(1.660) Chin J Geophys – Chinese Ed 0.375(1.440) Chin J Org Chem 0.497(1.960) Chin J Struct Chem 0.548(1.811) J Rare Earth 0.486(1.009) Prog Biochem Biophys 0.241(3.308) Prog Chem 0.319(1.660) Sci China Ser B – Chem 0.541(1.660)
小结 · 影响因子是描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不是期 刊发表论文质量的评价计量指标。 · 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总体质 量要高于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的总体质量。 · 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 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 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 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