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726 Views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likd@263.net. 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 —“ 李克东难题 ” 诠释. 一、科学难题,科学进步的阶梯 二、 “ 难题 ” 的提出,从教研社群定位中思考 三、 “ 难题 ” 的解决,从教研社群活动中探索 四、 “ 难题 ” 的解决,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评测. 一、科学难题,科学进步的阶梯.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 —— 爱因斯坦 《 物理学进化论 》.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科学难题.
E N D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likd@263.net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likd@263.net 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 —“李克东难题”诠释
一、科学难题,科学进步的阶梯 二、“难题”的提出,从教研社群定位中思考 三、“难题”的解决,从教研社群活动中探索 四、“难题”的解决,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评测
一、科学难题,科学进步的阶梯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物理学进化论》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科学难题 • 1900年8月,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数学难题。这23个数学难题激发了众多数学家的热情,引导着数学研究的方向,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 2000年年初,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选定了7个“千禧年大奖问题”,并设立基金,推动解决这几个对数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难题。
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1995年出版)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1995年出版)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提出后,人们从政治、体制、经济角度分析,或从思想,文化,哲学角度分析,或从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许多观点。其核心是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提出后,人们从政治、体制、经济角度分析,或从思想,文化,哲学角度分析,或从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许多观点。其核心是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 它的提出,让人们从一个崭新角度审视中国文明的价值。 •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
2005年1月,中国科学院从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智力起源等四大基本难题出发, 提出《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并编辑成书出版。 • “虽然100个难题仅是交叉科学难题中的一部分,但这是中国科学家自己提出来的。它对倡导中国科学家继续勇于和善于提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特别是重大交叉科学难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进的。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进的。 • 科学难题,是点燃科研热情的火把,是科学进步的阶梯。
二、“难题”的提出,从教研社群定位中思考 • 网络教研是指:“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见百度对网络教研所作的解释)
虚拟教研社群的定位 • 形态定位:基于网络,虚拟社群,面向区域 • 目标定位:开展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 • 内容定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活动定位:资源共享、网络互动
1. 形态定位 • 基于网络 • 虚拟社群 • 面向区域
专业素养 教育素养 信息素养 2. 目标定位 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学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 促进教师教学素养提高 ——从解决问题到提升经验 •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 •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从技能操作到信息利用 • 推动学校文化的重建 ——从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
3. 内容定位 • 发现问题 • 研究问题 • 解决问题 • 教学过程的问题 • 教学资源的问题 • 教学评价的问题 • 教学管理的问题
4. 活动定位 • 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共享与互动 • 建立教研平台 • 依托教育网站 • 借助工具:BBS、论坛、博客、QQ • 组织网上活动,实现共享与互动 • 选择专题,确定任务 • 提交资源,分享资源 •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 展示成果,评议成果
依据四个定位,需要深入思考三个问题 根据上述定位,从绩效的角度,我们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 • 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中: (1)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 (2)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 (3)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以互相 往复3次以上者)?
问题二: • 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
问题三: • 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抛出(发问者),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
上述问题如何测量?如何解决?具有很大难度。上述问题如何测量?如何解决?具有很大难度。 • 黎加厚教授把它称之为“李克东难题”(它只提到问题1和问题2),已经引起网上的热烈讨论。 • “李克东难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网络教研社群能真实、有效、健康发展,其关键在哪里?”
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不是针对哪个社群提出责难?也不是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不是针对哪个社群提出责难?也不是 认为我们已经有很多灵丹妙药,能够完满解决这些问题。 • 我们提出这些“难题”,希望引起关注,需要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并逐步解决,为促进我国虚拟教研社群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三、“难题”的解决,从教研社群活动中探索 基本原则:“实践—教研—实践” • 基于专题探讨的教研 • 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 • 基于案例评析的教研 • 基于网上协作的教研 • 基于实践反思的教研
2.1 基于专题探讨的教研 • 专题选择 • 关于教学过程的专题 • 关于教学资源的专题 • 关于教学评价的专题 • 关于教学管理的专题 • 专题资源搜索与整理
设计 实践 研究 2.2 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 • 基于设计的教研是通过将学习过程的研究与支持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方案设计、教学实践、分析研究来获得新的认识。
提出原型设计 与解决方案 与实践者一起分析确认问题 研讨设计原则形成新的认识 在实践中检验解决方案
2.3 基于案例评析的教研 • 案例:公开课、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
2.4 基于网上协作的教研 • 协作小组的组建 • 教研任务的确立 • 小组成员的分工 • 资源提交与访问 • 意见发表与讨论 • 成品加工与整合 • 教研成果的分析
2.5 基于实践反思的教研 教学实践 专家 学生 反思 自我 同伴 改进实践
四、“难题”的解决,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评测 1. 建立虚拟教研社群绩效评价指标 2. 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社群博客内容 3.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社群网络行为
1. 建立虚拟教研社群绩效评价指标 (一)教研内容指标: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 • 发现多少教学问题 • 研究多少教学问题 • 解决多少教学问题 • 教学过程的问题 • 教学资源的问题 • 教学评价的问题 • 教学管理的问题
(二)活动质量指标:共享性、互动性、团队形成(二)活动质量指标:共享性、互动性、团队形成 • 共享性:资源上传、资源浏览、资源利用 • 互动性:发问、相应、跟进、辩论…… • 团队形成:团队紧密性、团队的中心性、凝聚力
理论饱和 资料 收集 三级 编码 初步 理论 界定 现象 文献 探讨 形成 结论 理论未饱和 补充资料 2. 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社群博客内容 • 对博客内容进行三级编码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图
对博客内容进行三级编码 • 第一级编码(开放编) ——将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 • 第二级编码(主轴编码) ——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按某种关系联结起来 • 第三级编码(选择编码) ——选择具有较强概括力的核心概念(范畴),以此整合其 他概念(范畴)。
开放性译码 文献资料 博客帖子 研讨结果 逐句登录 引入概念 归并为一组范畴
通过对“叙事”(博客)的分析看教研社群的绩效通过对“叙事”(博客)的分析看教研社群的绩效 • 从对“叙事”分析中认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从教师对日常行为的“叙事”,发现背后所内隐的思想, 从教师的生活故事中,发现所蕴涵的理念。 ——从教师的“叙事”中,发现教师如何在教育中展现自己, 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完善自己。找到他专业发展的 轨迹。
从对“叙事”分析中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特征从对“叙事”分析中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特征 ——通过教师的“叙事”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 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 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3.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社群网络行为 •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中每个行动者都与其它行 动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型出发,通过形式化方式,描述群 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 体的影响。
社会网络分析的形式化方法 (1)群体图示分析方法 ——用有向图表示社会网络结构 (2)群体矩阵解释方法 ——将社会网络用 (0,1) 矩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分布与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教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 可以发现网络教研社群内行动者(教师)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教研社群的社会关系的模型; • 可以发现不同网络教研社群,其群体社会关系结构具有不同特征; • 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输入数据,建立文件 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
计算重要参数 总体密度 • Density (matrix average) = 0.3333 • Standard deviation = 0.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