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 汪思应主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一、概 念. DIC 是一种以 凝血功能失常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活性增加 ,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从高凝状态转变到低凝状态 ). 二、原因与发病机制. 妇产科疾病

fe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汪思应主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2. 一、概 念 DIC是一种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活性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从高凝状态转变到低凝状态)

  3. 二、原因与发病机制 • 妇产科疾病 • 感染性疾病 • 肿瘤性疾病 • 创伤及手术

  4. 发 病 机 制 •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 控失调 •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5. (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 组织因子(TF) 263Aa 跨膜糖蛋白 • 组织细胞破坏,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毒素刺激下可诱导TF表达 • 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Ⅶ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 Ⅶa-TF复合物激活Ⅹ、Ⅸ因子,产生的凝血酶反馈激活Ⅸ、 Ⅹ、Ⅺ、Ⅻ等,扩大凝血反应

  6. 内凝系统 外凝系统 K PK 胶原HK Ⅻa Ⅹa等 TF Ⅶa Ca2+ Ⅻ Ⅻa Ⅶ Ⅺa Ⅺ 选择通路 Ca2+ Ⅸa Ⅷa PL+Ca2+ Ⅸ Ⅸ 传统通路 Ⅹa Ⅴa PL+Ca2+ Ⅹ Ⅹ ⅩⅢ Ca2+ ⅩⅢa 凝血酶 凝血酶原 Ca2+ 稳定的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单体 纤维蛋白原

  7. (二)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 暴露胶原、激活Ⅻ因子,启动凝血反应,血小板激活,同时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 • 内皮细胞抗凝作用减低:TM/PC和HS/AT-Ⅲ系统功能降低,TFPI减少 • 内皮细胞tPA产生减少,PAI-Ⅰ产生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 NO、PGI2、ADP酶等减少,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降低 缺氧、酸中毒、内毒素

  8. 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阻止血液凝固 抑制Ⅹa、Ⅱa 抑制Ⅹa、Ⅶa、TF 灭活Ⅴa、Ⅷa 纤溶酶 蛋白S 外伤 肾上腺素 凝血酶 ADP NO PGI2、ADPase TFPI 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u-PA) 凝血酶 ATⅢ APC PC + TM 肝素

  9. (三)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 红细胞破坏 释放磷脂 促凝 促血小板释放反应 释放ADP 使血小板聚集 促血小板释放反应PF3 白细胞破坏 释放TF样物质 白细胞激活 内毒素、IL-1、TNFα 使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TF

  10. (四)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蛇毒、胰蛋白酶→促使凝血酶原→凝血酶 异常颗粒物质可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

  11. 血管内皮损伤 胶原 HK K PK 其他促 凝物质 羊水、转移瘤细胞 Ⅻa Ⅻ 内凝系统激活 RBC破坏 纤维蛋白原 细胞膜磷脂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 外凝系统激活 血小板激活 血 栓 聚集 ⅦaCa2+ 纤溶酶原 LPS TNF 纤溶酶 组织因子 白细胞 FDP 组织损伤

  1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 肝功能严重障碍 • 血液高凝状态 • 微循环障碍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3.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促凝物质,也可清 除纤溶酶、FDP及内毒素等,当这一功能严重障碍或由于大量吞噬了其他物质,如坏死组织、细菌等使其功能受“封闭”,则可促进DIC发生。

  14. 肝功能严重障碍 • 合成抗凝物不足 • 灭活凝血因子障碍 • 肝细胞坏死释放TF • 病毒、药物损肝并激活凝血因子

  15. 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液呈高凝固性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难以定量的变化过程,一般是指以下情况:①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功能上“高反应”血小板增加②凝血时间缩短③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升高④高纤维蛋白血症⑤低纤溶活性⑥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

  16. 孕妇为何易发DIC 血液高凝状态 孕3周——妊娠末期 24-25周最为明显 血小板增多 凝血因子增多Ⅰ、Ⅱ、Ⅴ、Ⅶ、Ⅸ、Ⅹ、Ⅻ 抗凝物质减少 AT-3、t-PA、u-PA 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增多 高脂血症

  17. 为什么酸中毒易引起DIC • 血液高凝状态 • 损伤内皮,启动凝血 • 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升高 • 肝素抗凝活性减弱 • 血小板聚集性加强

  18. 三、分 期 和 分 型 分期: • 1.高凝期: • 2.消耗性低凝期 •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分型: • 急性型 • 慢性型 • 亚急性型 • 失代偿型 • 代偿型 • 过度代偿型

  19. 四、对机体主要影响 • 出血: 最初的表现 • 器官功能障碍: • 休克: 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 • 贫血: 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0. 出血的原因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FDP的形成 血管病变

  21. 1. 血中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降低 由于DIC发动过程中的消耗严重 内、外源凝血过程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各种病因使凝血因子灭活增多

  22. 2.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体内参与止血的重要成分。病因对血小板的损伤或者DIC进展过程中黏附、聚集血小板团块形成,均可造成血小板的进行性减少。 3. 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23. 4. 内源性抗凝物质增多: FDP的形成; 5.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血管原发或继发损伤.

  24. FDP抗凝作用 • X、Y碎片可与纤维蛋白单体聚 • 合,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 • Y、E碎片有抗凝血酶作用 • D碎片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 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25.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检测X片断的存在 • D-二聚体检查 • 凝血酶 纤溶酶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多聚体 → D-二聚体

  26. 血管床容量增加 血容量减少 心泵功能障碍 低血压或休克

  27. 1.回心血量减少 广泛的微血栓阻塞 严重而广泛的出血 激肽等作用使血浆外渗

  28. 2.心功能受损 心肌毛细血管内DIC及肺动脉高压 因心肌毛细血管内DIC,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同时肺动脉高压使心肌负荷过度,影响了心肌收缩力。 3.纤溶、激肽、补体系统激活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扩张

  29. 器官功能障碍(MODS)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1.临床表现: 进行性贫血、不同程度的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 2.机制:

  30. 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网 • 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 红细胞游出 • 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内毒素对红细胞的损害作用

  31. RBC碎片的形成机制

  32.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 (一) 防治原发病 (二)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抗凝:低分子肝素(+AT-Ⅲ) TF抑制剂 PC浓缩剂 抗纤溶:止血芳酸 6-氨基乙酸 (三)改善微循环

  33.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汪思应主持 本章应该掌握的内容 1. DIC 的概念 2. DIC的发病机制 3. DIC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思考题 DIC患者会发生何种临床后果,机 制是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