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2.42k Views
飲食文學. 班級 : 國企一乙 指導老師 : 羅夏美 老師 組員 : 簡韻純 余佳穎 黃 靖 雯 蕭慶禎 詹雅惠 陳怡樺 劉育慈 龔 羽 娟 黃巧蕙 呂 玉 珺 顏 妤 珊 羅 淳玫. 目錄. 定義 飲食文學的發展 播種 期 萌芽期 成長期 繁花盛開 期 資料來源. 定義.
E N D
飲食文學 • 班級:國企一乙 • 指導老師:羅夏美 老師 • 組員:簡韻純余佳穎黃靖雯 蕭慶禎 詹雅惠 陳怡樺 劉育慈 龔羽娟 黃巧蕙 呂玉珺 顏妤珊 羅淳玫
目錄 • 定義 • 飲食文學的發展 • 播種期 • 萌芽期 • 成長期 • 繁花盛開期 • 資料來源
定義 • 飲食文學的書寫是多面的。除了可以細述製作過程,如親臨庖廚聞刀聲丁丁,油濺滋滋而感空腸轆轆;可以旁及人事,敘親情、有情、愛情,和人事滄桑變遷;可以感官式地描述食物的色香味;還可以說些烹煮的經驗、飲膳間的往事、佳餚所裹藏的生命哲理,有別於食譜的單調與蒼白。飲食文化的形成和地質、天候、習俗、歷史種種因緣機遇均有牽連。 • 飲食文學,是食譜,是文學,也是美學、史學和人生哲學。
播種期(1949~1967年) 1949年之後,台灣容納了大約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的新移民。這些被迫遠離家園的黨、政、軍、公教人員,來台後紛紛辦起報紙、雜誌、圖書等出版事業,也成為日後台灣重要的執筆作家。但因為實施戒嚴,整個社會進入思想管制時代,所以出版品皆以語言類、古籍與教科書為主流,文學則以反共與懷舊為主。許多文人只好把他們對故鄉人事物的緬懷寄託於「食物」中。
當時許多「談吃」並充滿濃濃鄉愁兼反共思想的文章充斥各報刊雜誌的版面,雖未成為一種文類,但已為台灣飲食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當時許多「談吃」並充滿濃濃鄉愁兼反共思想的文章充斥各報刊雜誌的版面,雖未成為一種文類,但已為台灣飲食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除了懷舊文學外,食譜也對日後的飲食文學產生間接影響。1965年傅培梅的《培梅食譜》出版,台灣民眾的飲食生活從此進入嶄新的一頁。
傅培梅─《培梅食譜》 • 這本培梅食譜,是台灣最早的一本彩色且中英對照食譜,至今已近40個年頭,陪伴了許多中外人士從青年、壯年、一直到老年。也因為傅老師對傳承中華美食的努力,使得中國菜能在世界各地留下真正的文字與圖片紀錄。
萌芽期(1968~1986年) • 在1968年3月,劉枋以她在《台灣新生報》的專欄集結成《烹調漫談》一書,是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台灣第一本飲食散文著作。在這之前,談吃的文章大多是報章雜誌的小品文而已,並以思鄉憶舊為主。但劉枋卻以掌廚人的身分,在報刊上大談做菜之法、烹調之道,除有別於懷舊散文外,也與當時大行其道的傅培梅《電視食譜》分道揚鑣。
雖然劉枋的文字清麗細緻,但「台灣飲食散文之祖」唐魯孫《中國吃》、《天下味》等一系列談吃的作品更讓人驚豔。她對台灣飲食做了詳盡介紹,對台灣飲食生活和文化的紀錄有重大貢獻。雖然劉枋的文字清麗細緻,但「台灣飲食散文之祖」唐魯孫《中國吃》、《天下味》等一系列談吃的作品更讓人驚豔。她對台灣飲食做了詳盡介紹,對台灣飲食生活和文化的紀錄有重大貢獻。 • 由朱介凡主編的《閒話吃的藝術》,是目前台灣飲食散文史上,唯一一本作者最廣、篇數最多、歷時最久的著作。由於執筆者皆非專業作家,美食觀點自然多元化,對於記載台灣當時飲食生活也是一本具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梁實秋 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則是此時期的顛峰之作。雖然此書也是報紙的文章結集,但從選題到內容,梁實秋都刻意佈局,每篇皆以食材或食物為篇名,憑著個人回憶中的美食經驗,敘述食物的吃法與烹調方式,並引用古籍及近人之作,記載食物的來源與特殊意涵。當然,不能免俗,這些文章也流露著濃厚的思鄉情懷。
梁實秋─《雅舍談吃》 • 梁實秋,終其生卻有一個大不雅的嗜好,那就是對「口腹之欲」的特殊興趣。他的這種嗜好甚至達到非一般人所可以理解的程度。他曾不無艷羨地說自己最羨慕長頸鹿,有那麼長的一段脖頸,想象食物通過長長的頸子慢慢咽下去時「一定很舒服」的。
成長期(1987~1999年) • 從1987年政府解嚴與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以來至世紀末的九二一大地震為止,是台灣飲食文學的成長期。由於電影、電視、電腦的蓬勃發展,使得書籍已非唯一獲得心靈經驗的藝術,而變成少數知識分子的閱讀嗜好。大眾文學發展的多元化,也促使飲食文學的出版欣欣向榮,並進入關鍵性的年代。
此時期的散文由台大歷史系教授逯耀東揭開序幕。將自古以來士大夫認為小道的「飲食」提升到學術殿堂,更出版了三本重量級的作品《祉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與《出門訪古早》。因為出身歷史系,所以逯耀東可將飲食與歷史、社會文化、地方風俗以及個人的情懷結合,並書寫各個階層的飲食,比較兩岸三地的飲食文化,而將感性的飲食散文轉為知性。此時期的散文由台大歷史系教授逯耀東揭開序幕。將自古以來士大夫認為小道的「飲食」提升到學術殿堂,更出版了三本重量級的作品《祉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與《出門訪古早》。因為出身歷史系,所以逯耀東可將飲食與歷史、社會文化、地方風俗以及個人的情懷結合,並書寫各個階層的飲食,比較兩岸三地的飲食文化,而將感性的飲食散文轉為知性。
除了逯耀東的作品外,在1993年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可說是影響台灣出版發展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1995年凌拂的《食野之苹》出版,可算是這波新生活運動的代表作。除了逯耀東的作品外,在1993年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可說是影響台灣出版發展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1995年凌拂的《食野之苹》出版,可算是這波新生活運動的代表作。
彼得.梅爾─《山居歲月》 • 彼得.梅爾將他在普羅旺斯的一年寫成了《山居歲月》一書,立即造成轟動,並榮獲「英國書卷獎」年度最佳旅遊書,他也因此成為全球知名的暢銷作家。書中的美好經驗令人嚮往不已,獨特的生活品味不但對台灣文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普羅旺斯熱!
繁花盛開期(2000~至今) • 林文月的《飲膳札記》為台灣的飲食散文書寫樹立典範後,接下來的方梓、王宣一、張曼娟、張永杰等人都有一脈相傳的作品問世。不管是藉用食材將兒時記憶與親人鄉友的見聞,串聯出動故事的《彩彩卷耳》;或因追憶母親的料理,紀錄廚房光陰故事的《國宴與家宴》;甚至以食物為主題,談論親情、友情、愛情與人生的《黃魚聽雷》;或以照片與文字,紀錄澎湖生活點滴與樸實家鄉美味的《食物戀》等,追憶似水年華的抒情散文幾乎已成為台灣飲食文學主軸。
從1949年迄今,台灣飲食文學歷經五十幾年的發展,幾乎已成為全民寫作。而中國大陸與香港更有志一同加入這股飲食書寫行列,不管是舊書改版重印或新作品面市,不管繁體版或簡體字,此時期兩岸三地的華人飲食書寫盛況,可說是熱鬧空前。加上與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學發展接軌,國外知名作家作品或經典皆有出版社計畫性地大幅引進台灣,可見這股熱潮,絕非一時而已,而是繁花盛放,前景似錦。從1949年迄今,台灣飲食文學歷經五十幾年的發展,幾乎已成為全民寫作。而中國大陸與香港更有志一同加入這股飲食書寫行列,不管是舊書改版重印或新作品面市,不管繁體版或簡體字,此時期兩岸三地的華人飲食書寫盛況,可說是熱鬧空前。加上與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學發展接軌,國外知名作家作品或經典皆有出版社計畫性地大幅引進台灣,可見這股熱潮,絕非一時而已,而是繁花盛放,前景似錦。
林文月─《飲膳札記》 • 林文月在《飲膳札記》細說十九種佳餚的作烹調過程,抒寫品嘗美食的樂趣和經驗,同時又不斷在情思悠遠地回味昔日師友、親人共處的美好記憶;讀這本溫馨感人的美食小品,讓人深深體會: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
張曼娟─《黃魚聽雷》 • 《黃魚聽雷》,命名由來源於作者的父親兒時所聞的典故。他出生於黃河流域,小時沒看過海,但倒有聽過一個關於黃魚的典故──「說是黃魚的頭裡有小石頭,一到春天打起雷來,石頭變重了,黃魚沉進深深的海裏,就捕不著。」所以年一過,再也吃不到黃魚。
資料來源 • 漫談飲食文學:http://podcast.klsh.kl.edu.tw/sections/973/pages/2934?locale=zh_tw • 台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 • http://isbn.ncl.edu.tw/NCL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1393&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 培梅食譜(第一冊)(第二冊):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9422 • 雅舍談吃: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061129
資料來源 • 山居歲月: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0184 • 飲膳札記: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0275 • 黃魚聽雷: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6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