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k likes | 1.7k Views
Chapter 1 Networking Components. Overview. 網路簡介 網路拓樸 (Topology) 網路架構設計範例 網路模型與 TCP/IP 協定 Demonstration Network. 何謂網路. 藉由一群的 電腦 ,透過彼此共同的實體媒介(纜線或無線傳輸媒介)互相連接在一起,以達到資源 ( 印表機、儲存體、 CPU 、記憶體及檔案 … 等等 ) 共享的目的. 網路的連接性 (Connectivity). 基本元素 連結 ( link ) : 纜線或無線傳輸介質 節點 ( node ) :
E N D
Overview • 網路簡介 • 網路拓樸 (Topology) • 網路架構設計範例 • 網路模型與TCP/IP協定 • Demonstration Network
何謂網路 • 藉由一群的電腦,透過彼此共同的實體媒介(纜線或無線傳輸媒介)互相連接在一起,以達到資源(印表機、儲存體、CPU 、記憶體及檔案…等等)共享的目的
網路的連接性(Connectivity) • 基本元素 • 連結( link ): • 纜線或無線傳輸介質 • 節點( node ): • 一般電腦或特定功能的電腦(設備) • 存取方式 • 點對點( point-to-point ):獨享頻寬 • 多重存取( multiple-access):共用頻寬
網路的連接性 (cont.) • 連接方式 • 點對點( point-to-point ):直接相連(實體相連) • 端點對端點(End-to-End):間接相連(跨網路相連)
unicast multicast 傳輸模式 • Unicast (單點傳輸) • Multicast (群播) • Broadcast (廣播) broadcast
交換網路(Switched Network) • 電路交換 (circuit-switched) • 電話系統、專屬電路 • 分封交換 (packet-switched) • 電腦網路 • 將待送資料切成許多封包(packet)送出,到目的地再進行資料重組 • store-and-forward
多工(Multiplexing) • 同步分時多工(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 分頻多工(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網路拓樸 (Topology) • 匯流排 ( Bus ) 網路 • 星狀 ( Star ) 網路 • 環狀 ( Ring ) 網路
小型網路含無線網路架構,無連上Internet之功能小型網路含無線網路架構,無連上Internet之功能
OSI 7 Layer Reference Model • ISO 的 OSI 7 Layer Reference Model 是目前共同的網路設計參考模型 • ISO 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OSI 表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 7 Layer 將網路運作概分為七層,然而TCP/IP 網路實際上並沒有分得如此詳細
模型的用途 • 一個適當的模型能將複雜的事情具體化、簡單化。而網路上的工作錯綜複雜, 倘若能利用一個好的模型來說明, 肯定能對學習有正面的幫助。然而網路模型的設計, 實無定法, 各家的模型皆有所長。
第 1 層:實體層 • 實體層主要是負責實體傳輸媒介的規格訂定 • 例如纜線(Cable) 、光纖(Fiber)、雙絞線(Twisted Pair)以及連接端的規格,其中亦包括了傳輸的訊號種類及轉換等
第 1 層:實體層 • 無論何種通訊, 最終得透過實體的傳輸介質來連接。所以數位資料在傳送之前, 可能會經過轉換, 轉變為光脈衝或電脈衝以利傳輸, 這些轉換及傳輸工作便是由實體層負責。此外, 決定傳輸頻寬、工作時脈、電壓高低、相位...等等細節, 也都是在此層規定。
第 2 層:鏈結層 • 同步 • 偵錯 • 制定媒體存取控制的方法
第 2 層:鏈結層 • 確保節點與節點間(node-to-node)透過實體層能夠正確有效的傳輸
第 2 層:鏈結層 • 資料鏈結層負責將最初步的資料編碼與資料封裝為傳送框訊(Frame) • 每一Ethernet網卡中有一唯一的 48 bits的編號,稱之為實體層位址 (MAC Address 或是 Physical Address) • MAC 代表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Frame Format (Cont.) • Preamble: synchronization • Start Frame Delimiter (SFD): Frame being received • Destination Address • Source Address • Length (minimum = 64, maximum = 1518 ) •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 • Packet • PAD: Bytes added (length of frame <64 bytes) • FCS (Frame Check Sequence)
制定媒體存取控制的方法 • 當網路上的多個裝置都同時要傳輸資料時, 如何決定其優先順序?是讓大家公平競爭、先搶先贏?或是賦予每個裝置不同的優先等級?這套管理辦法通稱為媒體存取控制方法 (Media Access Control Method, MAC Method)。
同步 • 網路上可能包含五花八門、不同廠牌的裝置, 沒人敢肯定所有裝置都能同步作業。因此鏈結層協定會在傳送資料時, 同時進行連線同步化, 期使傳送與接收雙方達到同步, 確保資料傳輸的正確性。
偵錯 • 接收端收到資料之後, 會先檢查該資料的正確性, 才決定是否繼續處理。檢查錯誤的方法有許多種, 在鏈結層最常用的是:傳送端對於即將送出的資料, 先經過特殊運算產生一個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碼, 並將這個碼隨著資料一起傳過去。而接收端也將收到的資料經過相同的運算, 得到另一個 CRC 碼, 與對方傳過來的相比較, 即可判定收到的資料是否完整無誤。
第 3 層:網路層 • 定址 • 選擇傳送路徑
第 3 層:網路層 • 主要功能為Packet 的繞送 (Routing) 與選擇路由 (Route),封包的切割 (Fragmentation) 等。 • 此層中最著名的例子是TCP/IP中的IP (Internet Protocol) • 在網路層中,有一最重要的位址觀念:IP Address • 此層是使用connectionless,所以僅以best effort方式傳送資料,不保證資料會送達,以方便上層(傳輸層TCP/UDP)來控制
定址 • 在網路世界裡, 所有網路裝置都必須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稱或位址, 才能相互找到對方並傳送資料。至於究竟採用名稱或位址?命名時有何限制?如何分配位址?這些工作都是在網路層決定。
第 4 層:傳輸層 • 編定序號 • 控制資料流量 • 偵錯與錯誤處理
第 4 層:傳輸層 • 連線建立與解除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Tearing Down) • 如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端點對端點 (End-to-End)、流量控制 (Flow Control) • 不是Node-to-Node Flow Control • 壅塞控制 (Congestion Control)
編定序號 • 當所要傳送的資料長度很大時, 便會將其切割成多段較小的資料, 而每段傳送出去的資料, 未必能遵循先傳先到的原則, 有可能先傳後到, 因此必須為每段資料編上序號, 以利接收端收到後能組回原貌。
控制資料流量 • 如同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塞車, 網路傳輸也會遇到壅塞 (Congestion) 情形。此時傳輸層協定便負責通知傳送端:「這裡塞住了, 請暫停傳送資料!」等到恢復順暢後, 再告知傳送端繼續傳送資料。換言之, 就像交通指揮員, 控制資料流 (Data Flow) 的順暢。
偵錯與錯誤處理 • 這裡所用的偵錯方式, 可以和鏈結層相同或不同, 兩者完全獨立。一旦發現錯誤, 也未必要求對方重送。例如:TCP 協定會要求對方重送, 但 UDP 協定則不要求對方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