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5

病毒性肝炎 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引 言. 病毒性肝炎 ( viral hepatitis ) 五种不同肝炎病毒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病毒分型. 正式命名的 5 种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戊型肝炎

harv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病毒性肝炎 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毒性肝炎Epidem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2. 引 言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五种不同肝炎病毒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3. 病毒分型 正式命名的5种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戊型肝炎 己肝病毒(HFV):现已被否定 庚肝病毒(HGV/GBV-C),TT病毒和SEN病毒:不属于肝炎病毒

  4.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 • 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 • 甲型和戊型肝炎 • 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或流行,无慢性肝炎

  5. 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 乙、丙和丁型肝炎 • 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6. 危害 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尤其 甲肝和乙肝 表23-1 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全球性影响 全球有一半人口居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 20亿 人口有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确切证据 其中25–40% 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达3-4亿 全球人口共60亿

  8. 据卫生部2003~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肝炎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同程度 发病率仍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二位,死亡率位于第三位,其中 甲肝发病率 乙肝发病率 丙肝发病率 戊肝发病率呈波动状态 甲、乙肝疫苗接种面积 防制力度

  9. 第一节 甲型肝炎 第二节 乙型肝炎 第三节 丙型肝炎 第四节 丁型肝炎 第五节 戊型肝炎 主要内容

  10. 甲型肝炎病毒(HAV)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易发生食物型和水型爆发流行, 常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及青少年 第一节 甲型肝炎

  11.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的应用,甲肝流行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季节性和周期性逐渐消失,感染年龄后移。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的应用,甲肝流行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季节性和周期性逐渐消失,感染年龄后移。

  12. (一)形态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1974年人类首次发现HAV 一、病原体 •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 直径27~32nm • 无包膜,球形,由32个壳粒组成20面体对称球形颗粒 • 内含单股正链RNA,7,500个左右核苷酸

  13. (二)抵抗力 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强 在淡水、海水、污水、泥沙毛蚶等水产品中 HAV易通过食物和水在人群中传播 存活数天至数月

  14. 对热有较强的耐受力;但不能耐受冷冻干燥。 对酸、碱、乙醚、氯仿等也有较强的耐受性。 对紫外线敏感 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能力与一般的肠道病毒相似。

  15. (三)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和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 细胞培养HAV生长缓慢,接种后约需4周才可 检出抗原

  16. 图23-1HAV电镜图

  17.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亚临床感染者 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狨猴及猕猴等)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二、流行过程

  18. 经水传播 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 特点 发病者多饮用同一水源,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 经食物传播 经食用受污染的贝壳类水产品 经产、供、销环节污染的食物

  19.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罕见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罕见 婴幼儿期 甲肝的易感性最高(尤其8月-2岁) 人群易感性 影响甲肝流行的关键因素 接种甲肝疫苗 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人群易感性

  20. (一)地区分布 甲肝呈广泛的世界性分布,但各国的流行状况差异很大。 发达国家---低度流行地区; 东欧、前苏联和日本等国---中度流行地区 我国---高度流行地区。 三、流行特征 • 我国甲肝高流行区呈北高南低、西高东 低、农村高城市低

  21. 甲肝发病率有周期性起伏现象,但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发病率周期性升高的时间、间隔不一致甲肝发病率有周期性起伏现象,但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发病率周期性升高的时间、间隔不一致 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和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应用,甲肝的周期性流行现象逐渐消失,从1992年开始接种甲肝疫苗,现已见不到见周期性流行现象。 (二)时间分布 周期性

  22. 甲肝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甲肝的季节高峰在非流行年表现明显,而在流行年则不明显。 近年来,发达国家甲肝发病已无季节性升高,我国部分地区也已见不到明显的季节性,这主要与甲肝疫苗普及接种有关。 季节性

  23.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HAV。 高流行区 低年龄人群,以婴幼儿为多,5~14 岁发病率高,14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低流行区 发病年龄后移,成人发病比例高 男女对甲肝的易感性无差别。 近年来,随着甲肝疫苗的广泛应用,甲肝的流行特征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三)人群分布

  24.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 甲肝减毒活疫苗 被动免疫 甲肝免疫球蛋白 四、预防策略与措施

  25. (一)管理传染源 1.急性期病人管理 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及早发现新病例。

  26. (二)切断传播途径 广泛开展卫生宣教 加强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管理 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餐具要消毒 加强生食食品尤其是贝类水产品的生产、运输及加工、销售的卫生监督

  27. 1.被动免疫 应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对急性甲肝 病人的接触者进行被动免疫。 对于控制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甲肝的爆发流行有重要意义 也可用于到高发区旅游或工作的易感者。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14天。 (三)保护易感人群

  28. 2.主动免疫 (1)减毒活疫苗 对象为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及流行区的其他易感人群;年龄为1周岁以上;时间最好在流行季节前。 (2)灭活疫苗 现甲肝灭活疫苗执行0、6月二针接种。

  29. 乙型肝炎病毒(HBV) 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第二节 乙型肝炎

  30.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 代偿性肝硬化 治愈 稳定 急性 感染 慢性 肝炎 肝硬化 死亡 肝癌 失代偿肝硬化(死亡) 慢性携带者 进展 30–50 年

  31.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肝DNA病毒属 电镜:3种形态 一、病原学 (一)形态与基因结构

  32.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 HBsAg阳性——HBV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HBs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33. 2.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 HBcAg阳性——存在于病毒颗粒中,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HBcAg 抗-HBc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标,其消失后,抗-HBc IgG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HBV既往感染的标志。

  34. 3. e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 HBeAg阳性——感染早期。 HBeAg 与HBsAg平行出现,较HBsAg消失早 。 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阳性——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35. 通常将5项HBV感染血清学标志(HBVM)称为“两对半”。通常将5项HBV感染血清学标志(HBVM)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 指HBsAg+、HBeAg+、抗-HBc+,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HBsAg+、抗-HBs+,抗-HBc+,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36.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至少可存活6个月,-20℃可存活15年。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至少可存活6个月,-20℃可存活15年。 100℃干烤1小时;100℃直接煮沸2分钟;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500W、75℃)1~3分钟 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HBV。 • (三)抵抗力

  37.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38. (一)、传染源 1. 病人 急性期病人 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人 二、流行过程

  39. 2. 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的传染源意义,幼儿及儿童HBsAg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要比成人大的多。

  40. 1. 医源性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纹身、理发等操作以及共用剃刀、牙刷等都极易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HBV。 (二)、传播途径

  41. 2. 母婴传播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前或宫内传播;二是产程传播;三是产后传播。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42. 3. 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43. 人对HBV普遍易感。 易感性一般随年龄 而 接种乙肝疫苗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续性免疫力,其标志是血清中出现抗-HBs,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续性与抗-HBs滴度成正比。 (三)、人群易感性

  44.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45. 乙型肝炎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状况 低地方性流行区 中地方性流行区 高地方性流 HBsAg阳性率 0.1%~0.5% 2%~7% 8%~15% 抗-HBs阳性率 4%~6% 20%~55% 70%~95% 新生儿感染 少 见 不常见 多 见 儿童感染 少 见 不常见 多 见 地 区 北 美 东 欧 东南亚 西 欧 地中海 中 国 澳大利亚 南 美 热带非洲 中 东 太平洋岛 前苏联 南 美 中 东

  46. 我国 农村>城市 南方>北方 中南和华东>华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