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836 Views
2-2. 板塊構造運動. P 40. 二十世紀地質三大學說. 1. 大陸漂移學說 2. 海底擴張學說 3. 板塊構造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 韋格納. 1. 大陸形狀 --- 海岸線相符 2. 化石的分布 --- 化石的證據與原始物種相符 3. 冰川沉積物 --- 冰川的遺跡與地質構造相符 4. 地層的分布. P 40. 大陸形狀. 化石的分布. P 40. 冰川分布. 德國科學家韋格納( Alfred Wegener, 1880 ~ 1930 ) :如 陸生 生物化石的分布 、 冰川沉積物 與 地層分布 等,他綜合各種證據後,.
E N D
2-2 板塊構造運動 P 40
二十世紀地質三大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2.海底擴張學說 3.板塊構造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 韋格納 1.大陸形狀---海岸線相符 2.化石的分布---化石的證據與原始物種相符 3.冰川沉積物---冰川的遺跡與地質構造相符 4.地層的分布 P 40
化石的分布 P 40
德國科學家韋格納(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如陸生生物化石的分布、冰川沉積物與地層分布等,他綜合各種證據後,
於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兩億年前,全球各大陸是聚合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之後逐漸分離成數塊,分別向不同方向漂移,形成目前各大洲的分布情形。於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兩億年前,全球各大陸是聚合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之後逐漸分離成數塊,分別向不同方向漂移,形成目前各大洲的分布情形。
宣告失敗 大陸漂移學說與當時認為陸塊固定不動的想法不同,而且韋格納無法解釋造成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因此在當時引發很大的爭議。
拼圖尋找盤古大陸 P 41
各大洲海岸線不能完全嵌合的原因有哪些? P 41
海底擴張學說 二十世紀中期,探測洋底世界的儀器、方法不斷進步,對海洋地形與地質的了解進展迅速,科學家利用聲納偵測,發現大西洋中央附近存在高聳巨大的海底火山,且延伸進入印度洋與太平洋,總長度約七萬公里,稱為中洋脊 P 42
海底地形 聲納 探測海底地形
海底擴張學說 美國科學家海斯 認為來自地函的岩漿在中洋脊上升,於洋底噴發冷卻後,形成新的海洋地殼,之後被往兩側推擠擴張,逐漸遠離中洋脊,海洋因此不斷擴大。老的海洋地殼則在海溝處下沉進入地球內部,稱為海底擴張學說。 P 42
後來,經由鑽探全球各處的洋底岩石,發現岩石形成的年代最老不超過二億年,且愈遠離中洋脊,洋底岩石愈古老,此情形與海底擴張學說符合。後來,經由鑽探全球各處的洋底岩石,發現岩石形成的年代最老不超過二億年,且愈遠離中洋脊,洋底岩石愈古老,此情形與海底擴張學說符合。
大西洋中洋脊的海底地形圖 P 42 裂谷 C>B>A 岩石年齡ABC
海底擴張示意圖 P 42
板塊構造學說 P 42 1968年,科學家結合大陸漂移學說與海底擴張學說及其他新發現,提出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並非完整無瑕,而是像破裂的蛋殼般分成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區域,各區域即稱為板塊。
科學家認為,來自地函的熱對流可以帶動板塊,使板塊在軟流圈上移動,而熱對流系統不只一處,導致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與速率並不一致,造成板塊彼此之間的分離、推擠或錯動。科學家認為,來自地函的熱對流可以帶動板塊,使板塊在軟流圈上移動,而熱對流系統不只一處,導致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與速率並不一致,造成板塊彼此之間的分離、推擠或錯動。
P 44 全球板塊分布圖 分裂成七個主要板塊及其他小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 1.發現軟流圈才確定 2.由大陸漂移說、 海底擴張說歸納而成 3.岩石圈分裂成大小不等的板塊,全球主要板塊有七個,另外還有一些小板塊。
3.板塊在軟流圈之上 隨熱對流而運動 4.板塊間移動速度與方向不同 相對運動後 呈現海底擴張 大陸漂移
一個板塊可包含海洋與大陸地區。從全球地震與火山分布圖,可看出地震帶、火山分布與板塊交界帶幾乎一致,顯示火山活動、地震甚至高大的山脈,主要出現在板塊交界帶。
全球火山與地震分布示意圖 P 43
板塊邊界依板塊間彼此相對運動的方式,分為聚合性邊界、張裂性邊界及錯動性邊界三種 下降 上升 P 45
冰島地質圖 P 45 玄武岩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1.分離處受拉力(張力) 作用,形成裂谷, 岩漿由此流出, 最後形成中洋脊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2.熔岩冷卻,成為玄武岩,構成新的海洋地殼。 3.火山、淺源地震、正斷層 中洋脊
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 P 46 海洋生物化石 沉積岩 變質岩 花崗岩 海洋地殼
P 46 隱沒帶形成示意圖 安山岩 花崗岩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 板塊擠壓,發生地殼變動 (地震 ),火山 形成褶皺、逆斷層、造山運動 或海溝。
火成岩種類: 1.熔岩上升噴發至地表後凝固成為火山岩,例如安山岩。 2.熔岩若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深成岩,例如花崗岩。
美國 加州西岸錯動性邊界位置 P 47
錯動性邊界實景 P 47 (不屬於能力指標) 1.運動方式:錯動(沿斷層面水平移動) 2.美國聖安地列斯斷層為代表
P 47 想一想 冰島:北美,歐亞 張裂 紐西蘭:太平洋,印澳 聚合 安地斯:南美洲,納茲卡 聚合 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冰島、紐西蘭、南美洲安地斯山脈,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 屬於何種板塊邊界?
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日本、菲律賓、,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屬於何種板塊邊界?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日本、菲律賓、,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屬於何種板塊邊界?
回家作業 1.紫本 2-2P24-P31 2.大滿貫 焦點一 P22(1-8),P29(1-7) 3.理化講義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