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SUBARU車廠歷史 車輛三甲 49915091 劉繼鴻
SUBARU-六芒星的由來 • SUBARU創始人中島是一位農夫的長子,在19歲他進入了一所海軍學校之後,他聽見美國的懷特兄弟第一次成功飛行的新聞。中島變得狂喜,懷著夢想的他進入了日本海軍,航空有限公司,並且他將事業轉變了成為當今日本主導的飛機製造廠。1945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生產來到了止步不前的惡劣環境,並改名為富士公司。在1950 年被解體成十二家小公司。在兩年後,它和眾多著名的汽車品牌一樣,經過了二戰後一段痛苦的時期後。它先前被解體的十二家公司中的主要六家又重新結合在一起,SUBARU的六連星的標誌也就說明了這個意思。 • 從中島飛行機到速客達RABBIT、最初量產車360或是日本第一輛前驅車為1000 SUBARU的世代車群不管哪一台都沒有採用既有的概念,擅長突破傳統思維及勇於創新,使SUBARU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車。就是對汽車技術真摯的態度,現今的SUBARU以獨自的技術─水平對臥引擎及4WD在車壇上屹立不搖。雖然仍然是小眾市場,但這讓SUBARU擁有許多忠實的愛用者。
歷史沿革 • 1918年所製造的中島飛行機,可說是SUBARU獨特造車文化的起源。 •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GHQ聯軍司令部禁止飛機的生產,使生產重心由軍需產業轉型為民生產業。1950年左右,日本逐漸邁入自動車的潮流。而1958年上市的小車SUBARU 360。活用了飛機的設計觀念與技術、由內到外都顛覆了許多傳統,因此它不但有著優異的性能,更曾拿下25%的乘用車市場,成為日本戰後復興期國民車代表。 SUBARU 360 中島飛行機
歷史沿革 • 而SUBARU靠著360打開知名度之後,日本的汽車市場也隨著經濟成長而漸漸產生了變化。日本市場漸漸從輕自動車進入到小型自動車的時代。60年代的主流設計,大部分仍是以FR車為主。當時SUBARU首席設計師百瀨晉六,則很希望能改善FR車的兩大缺點。首先是中央傳動軸縱穿了車室,佔據了不少乘坐空間。二來是中央傳動軸的旋轉會產生震動及噪音,對於乘車的舒適性會有不小的影響。在1963年2月代號A-5的試作車完成,成為日本第一輛撘載水平對臥引擎的FF乘用車。在改良了試作車的缺點之後,就以SUBARU 1000的名稱問世。SUBARU之所以會在眾多的引擎設計中選擇了水平對臥的設計,理由不外乎是它的重心低、體積小、運轉平衡性佳,完全符合他們追求最佳性能的偏好。而SUBARU 1000獲得了自動車專家及評論家們高度的評價。 SUBARU 1000
歷史沿革 • 在4WD車輛還僅侷限於軍事用途的60年代末期,日本東北電力公司便曾向各車廠提出請求,希望能開發4WD的乘用車。相對於各車廠的冷漠回應,宮城SUBARU卻十分認真的看待這個請求,並且積極地研究能夠雪地上順利行駛的4WD乘用車。他們找來了日產BLUEBIRD(FR)的傳動系統,經過修改之後再安裝到SUBARU 1000之上並在完成後將這台試作車送回SUBARU本社。之後,SUBARU本社不但進一步修改了那輛試作車,並且還在1971年秋天讓它在東京車展正式亮相。這輛名為SUBARU ff1.1300G VAN 4WD的試作品,可是現今所有Boxer Engine+Symmetrical AWD車款的老祖先 SUBARU ff1.1300G VAN 4WD
核心技術-Symmetrical AWD • 世界上第一組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是富士重工裝置在市售轎車上,Symmetrical All-Wheel Drive為對稱式全時四輪傳動系統,這套系統與該廠水平對置發動機對車身可達到近乎完美的重量平衡效果。也就是四根傳動軸都等長,中差鎖定時扭力可以平均輸出至四輪(各25%),不會有扭力轉向的缺點。再加上LSD中央防側滑差速器,當四輪轉速發生差異而打滑時,能自動調整併防止打滑現象,以保持完整的輪胎抓地力。一般道路或許影響較小,若行駛在低抓地力路面時,這種設計會有最平穩的動力輸出。在低重心的發動機與四輪驅動的配合下,動態表現較一般轎車來得沉穩,在高速過彎、雨天、沙地時,可稱得上隨心所欲。換成非對稱式的AWD,就必須靠差動裝置或是電子系統來調整扭力分配。
核心技術-Boxer Engine • 世界上除了富士重工,只有保時捷才有的發動機技術。它的特點之一是其產生的橫向震動容易為支架吸收,能有效地將全車較重的發動機重心降低,使得在設計全車配重時更容易達到整體平衡。由於汽缸的水平配置而呈扁平狀的引擎形式,使水平對臥引擎有重心低、體積小、運轉平衡性佳的優點。其活塞的運動方式也因呈左右對稱,而能夠有效地抵消彼此產生的震動。之所以這麼好的技術並沒有多少人敢採用,是因為它對發動機各部分的設計和生產工藝均要求相當苛刻。比較起其他種類的引擎,Boxer水平對臥引擎的設計也更為質輕且精實。
SUBARU WRX STI發展歷史 • Subaru的Impreza車型誕生於1992年,用於填補車廠在中小型級別的市場,之前,Subaru的主力車型是Legacy,但Legacy需要升級,攻占中端和ACCORD之流去競爭,而其一直在WRC賽場上也因為體重原因而未能與當時的Lancia、Ford等競爭,於是誕生了較為小型的Impreza,同時國內的競爭對手三菱Lancer也推出了Evolution,在國內外的共同擠壓下,日後成為經典的Impreza就此誕生。不管是在WRC中,還是在街道賽車中,每當出現傳奇時,就一定離不開LAN EVO這個名字,而每當LAN EVO一出現,另一個傳奇IMPREZA也自然隨之而來。這2個對冤家,能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的,也正是它們不休的競爭所造就的!不管是紅頭4G63,還是EJ20,為了各自的榮譽,經典將繼續延續,競爭將依然激烈! • “STI”之名何來 • Subaru STI型號的縮寫原文是Subaru Technical International(Subaru技術國際),它是在1988年4月2日成立的,就相當於奔馳的AMG改裝分佈車型。 Subaru Technical International型號的車型,從1989年就開始參加世界拉力錦標賽,並且通過拉力錦標賽的考驗,來證明Subaru公司產品的功能性和耐用性非常出色。說白了,其實WRX-STI就是由STI改裝部門改裝的WRX,而STI的改車方法則比AMG,M-POWER等歐洲原廠的改裝更加“原汁原味”,
SUBARU WRX STI發展歷史 • 因為STI純粹是基於WRX的機械基礎設計上通過調教壓榨引擎的能力而獲得最佳的表現。 • 高性能的Impreza裡,無論是WRX還是STi,只要是四門的都會被稱為GC8,五門揭背的旅行車都會被稱為GF8,所以單從編號上是很難區分其是否屬於高性能版本的STi。所以通過引擎的型號便較為簡單。 GC8從誕生之日開始,便一直使用著這台代號為EJ20的引擎,但是其有代數上的區別,第一型的GC8(車名全稱為Impreza 4WD Hard Top Sedan 2.0L WRX),也就是1992年11月推出的WRX車型上,安裝的引擎就是EJ20G/A型引擎,動力輸出240匹。隨後的1993年10月,富士推出了自動變速器的WRX,引擎升級為EJ20G/B型引擎,動力輸出不變,而接下來的1994年1月,正式由STi部門推出GC8 STi車型,引擎同為EJ20G/B,但經過強化後,及在三菱的TD05H渦輪的幫助下,動力升級至250匹和31.5公斤米扭力。不過第一代的STi相當罕見,因為它是按訂單進行生產的,所以大部分被生產的車輛都用於了拉力賽事。Impreza的發展時至現在,嚴格上來說只有三款,分別是代號GC/GF的第一代和2000年之後推出的GD/GG以及最新推出的GH。從代號中,GC和GD表示四門房車,GF和GG則是旅行版車型,而GH是最新的兩廂車型。而作為未來的高端配置,S-GT(GH8)和STi(日規GRB)才會是重點。
SUBARU WRX STI發展歷史 • Impreza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WRC的冠軍,所以它完全就是一款為WRC而誕生的車款。早在92年10月,第一款IMPREZA出現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搭載1.5L引擎的鐵塊並不是IMPREZA的開始。直到94年,WRX STI才正式亮相,在同期1994年11月,SUBARU推出了特別限量版的RA STI。這是一款競賽專用的車款,它的最大馬力達到270hp/7500rpm,更重要的是,它的身上出現了量產版上難見的中央差速器,這對前後動力分配為35:65的RA STI來說簡直是完美!普版95年推出。 1995年8月,全新一代的STi二代目誕生,其使用的引擎同為WRX-RA STi上的那台EJ20G/C型引擎,當然所有機械上的配置也是一樣的,動力輸出同為275匹和32.5公斤米。外觀上當然與舊款有所區別。 1994 Subaru Impreza WRX STI (I)
1996年“555纪念版” 紀念速霸陸世界拉力車隊的主要贊助商——555牌香煙 慶祝SUBARU連續三年(1995-1997)獲得WRC冠軍,SUBARU在1998年推出了22B STI限量紀念車款
參考網址: • http://5i01.com/topicdetail.php?f=336&t=1407165 • http://culture.modiauto.com.cn/manufactorer/66/2686.html • http://www.xici.net/d78620560.htm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9F%E9%9C%B8%E9%99%B8Impreza_WRX_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