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k likes | 2.8k Views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董奋义 金融管理工程 博士学位 河南农业大学 副教授 企业管理专业 硕士生导师 Email: dongfenyi@163.com. 导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 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为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科学调控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的经济学分支。 经济健康主要指 经济增长平稳 、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等。. 导论.
E N D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董奋义 金融管理工程 博士学位 河南农业大学 副教授 企业管理专业 硕士生导师 Email: dongfenyi@163.com
导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
导论 •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为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科学调控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的经济学分支。 • 经济健康主要指经济增长平稳、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等。
导论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 • 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 • 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导论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理论。 •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四、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五、总产出核算的校正 六、国民收入公式
一、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 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 • 是国民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 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 • 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排队 领取食品的美国饥民 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 1.国民生产总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即国民总收入 GNI gross national income 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指一国国境内、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3.GNP与GDP的比较 • 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 GDP按照国境原则。以地理国境为统计标准. •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区别 • GNP是个收入概念, • GDP是个生产概念。 • 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 •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
GNP与GDP的联系 •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封闭条件下,GNP=GDP。 •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 • (1)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劳务。 • (2)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 • GD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 (3)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 • (4)是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5.最终产品 final product goods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 • 最终产品: • 一定时期内生产、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通常包括三类: • 作投资用的产品,看似中间产品,但由于不再加工和出售,故属于最终产品。 ①消费品、军工产品; 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包括库存增加); • 企业年终库存货物,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 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6.中间产品 Intermediate goods • 中间产品:不能最终使用或消费,还要在以后生产中进行再加工的产品。 • 例如:一般来说,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实际区分最终与中间产品非常因难。 • 煤用于家庭取暖与作饭时是最终产品, • 作为发电与炼钢 的原料时又是中间产品。 • 原料、能源等 • 具体计算时采用增值法: • 计算在不同生产阶段增加的产值(value added) • =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收益—中间产品费用。
应该计入当年GDP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应计入今年GDP的是: • A.今年生产的拖拉机 •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 GDP指一定时期内新生产而不是新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1.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 又称最终产品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2收入法 3部门法(生产法) GDP=C+I+G+(X-M) • 【C】消费 consumption: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 • 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I】投资investment • 投资: •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 固定:可以长期存在和使用。 • 居民住房投资 固定投资 fixed 投资 • 企业固定投资 • 存货投资inventory • =企业持有存货的变化=产量超过销量。 • =净存货=年底存货-年初(上年底)存货
净投资 • 重置投资replacement =对磨损的补偿=折旧 投资 • = 投资 – • 折旧(重置投资) • 净投资 • =每年新增资本 • = 期末资本存量 - 期初资本存量 • 宏观经济学,严格区分投资和净投资的意义不大。 • 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都是当年投资支出,都构成社会需求。 • 为使问题简单化,除非特别说明,都假定折旧为零,投资和净投资是同一个量。
Government purchase 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转移支付(支出): 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 不是等价交换,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 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救济金、失业保障金等。 【G】政府购买 • 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 可以避免重复计算。 • 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 政府转移支付,无非是主要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 • 政府购买包括消费和投资两种性质。 • 具体统计时,往往无法区分政府和个人。而笼统地分别记入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
【X-M】净出口 net exports • 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 X=出口,M=进口 • 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的支出而实现。 •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中国的贸易顺差屡创新高。问题: • 一方面,顺差过大不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国际贸易磨擦增大。 • 另一方面,净出口增大使GDP增速居高不下。但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支出法计算的中国GDP (当年价格,亿元;括号 内为比例%)
2.收入法 income approach • 回忆:马歇尔“四位一体”公式:劳动 -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企业家才能-利润:W+i+R+E • 收入法:把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加总而计算出的GDP。 • 又称供给法(收入代表供给) 、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收入法GDP计算公式 • =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 • +折旧 • +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 产品最终价值:除要素收入外,还有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等收入 • 3块:(1)要素报酬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厂商收入
(1)生产要素报酬收入(利润除外) • 工资: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 利息: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利息,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 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 • 租金: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 主要指自办业务的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商贩的收入,个体户收入。 • 利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常混在一起,无法区分。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等。 (3)厂商收入 • 资本折旧 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里面。 • 企业间接税 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 不是要素收入 • 但通过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 企业转移支出 对非赢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两类税收 • 间接税: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 直接税:不能转嫁,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 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 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 • 增值税:主要针对货物,13/17%税率 • 营业税:主要针对劳务,3-15%税率 • 消费税:针对部分产品,有害、破坏和耗能的商品。 • 关税等:针对进出口。
收入法计算的中国GDP 按当年价格 单位:亿元
3.生产法 production approach • 生产法:依据各生产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 • 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反映GDP的来源。 • 从生产角度,运用增值法统计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 •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生产法计算的中国GDP(当年价格,亿元;括号内为产值比例%)生产法计算的中国GDP(当年价格,亿元;括号内为产值比例%)
4.产出、支出、收入的关系 • 广义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完全等值。 • 产出总量就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 总产出 ≡ 总收入 ≡ 总支出 • 1)产出=收入。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 2)产出=支出。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 一国来说,总支出与总收入应当相等; • 但由于统计误差,即用支出法与收入法统计的结果可能不同; • 以支出法为准进行调整。用收入法核算GDP要额外加一个统计误差项。
5.总产出核算的重要意义 • (1)总产出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财政支出、进出口等等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只有通过总产出水平的变化才能得到最终说明。比如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等。 • (3)“总产出 ≡ 总收入 ≡ 总支出”的恒等式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依据。
四、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net domestic products •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 • 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 national income • 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 狭义国民收入: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NI =NDP • -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补贴 • 政府补贴(给予企业): • 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 NI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的经营成果=扣除经营中的非要素支出。
3.个人收入: PI • personal income •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 =NI • -公司所得税 • -社会保险(税费) • -公司未分配利润 •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 (+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 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 • 从长期看: • DPI = GDP - Z - T • 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 • 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 5.综合 • GDP -固定资产折旧 • =NDP • NDP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补贴 • =NI • NI -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 +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 • =PI • GDP =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 NDP =16000-500=15500 • NI =15500-2000=13500 • PI =13500+500=14000 • DPI =14000-(3000-2000)=13000 • PI -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 • =DPI
6.人均收入 • 人均GDP (GNP) •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 • 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 人均NI、尤其是DPI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切实的富裕程度。
五、总产出核算的校正 • 当年价格也称为即期价格、现期价格。 • 不变价格指基年价格。 1. 名义与实际GDP • 名义GDP: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不变价格的)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 • GDP折算数(平减指数)IPD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胀的物价指数。 •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 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
2. 综合国力的评价 CNP •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 GDP核算,过于偏重产品。 • 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还取决于其它许多因素。 还有 • 国土资源、国民素质、 • 环境质量、社会福利、 • 政府工作效率、国际竞争能力,等等。
六、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 • 简化: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 • 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假定没有折旧。 • 即 GDP=NDP=NI=Y 若生产与消费均衡: 生产=消费
从GDP的计算得出国民收入公式 假设:一国内所有收入都用以支出。即总支出=总收入 • 从总支出的需求角度看,GDP = 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 • 从总收入的去向角度看,GDP = 消费用途C+储蓄用途S • GDP=总支出=总需求 = C + I • GDP=总收入=总供给 = C + S 都=国民收入Y • 假设企业:全部是实物资产投资=固定投资+存货投资 • 由于把企业没有售出的产品计入存货投资,所以 • 从事后和名义上看,存在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 • C+I=GDP=C+S 即: I=S 这就是投资-储蓄恒等式。
I = S恒等式的解释 大写的I = S 会计方面不论经济状况如何,储蓄和投资都相等。 • 是事后的实际发生的国民收入均衡; • 名义上的,按照当年市场价格计算。 本教材,小写的i = s 经济方面却不一定存在 • 是事前均衡问题,指意愿、计划的储蓄和投资。 • 剔除价格变动,根据实际价格计算。 比如: • 个人肯定不会为存货投资提供储蓄。 • 储蓄由消费者提供;投资由企业进行。 • 储蓄动机和投资动机不同,储蓄与投资可能不一致。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2.三部门的收入构成 • 三部门:两部门+政府部门。 Y=GDP • 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 政府转移支付不在内,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给予后,无非是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 • 收入方面:Y=C+S+T, • 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 。 • 所以: C+I+G = Y = C+S+T, • 即 I+G = S+T , I= S+(T- G) • (T- G)为政府储蓄 • 投资=储蓄的恒等式仍然存在。
3.四部门的收入构成 • 四部门=三部门+国外部门。 • 支出方面:Y=C+I+G+(X-M) (X-M)为净出口 • 收入方面:Y=C+S+T+Kr 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 • 所以 C + I + G + (X-M) = Y = C + S + T + Kr • 即 I + G + (X-M) = S + T + Kr • I= S +(T-G)+( M+Kr -X) • =本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三、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四、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五、乘数论 六、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一、均衡产出 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 • (1)2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 •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 (2)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 (3)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 (4)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 • 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 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 目前就这样。如mp3 。只要想买,可以买无数只。而价格不变。
2.均衡产出(收入) •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 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 • 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AE=总支出(需求) Aggregateexpenditure IU非意愿存货=unintendedinventory E E = y • 均衡,不再变动。非意愿存货IU=0 • 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IU>0 AE • 公式:y = c + i = E • 小写字母:意愿消费和投资 • 大写字母:实际支出 450 y • y>AE,IU>0,非意愿增加 支出决定收入
3.投资=储蓄 均衡时: • E = y • E = c + i • y = c + s • c + i = c + s • i = s 意义: • 经济要达均衡,则: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 在上章国民收入核算中,从事后的实际情况看,I = S,是必然的结果。是会计结果。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 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 • 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 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称为消费倾向。 c=y c • c=消费,y=收入: • c = c(y) • 满足dc / dy > 0 A c=c(y) 450 y 普通消费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