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1k Views
第二章 波函数与 Schördinger 方程. §2.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对于能量为 E 动量为 P 的状态,说限于某点的波没有意义,不能按经典的概念去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那么,如何理解波粒二象性呢? 粒子 ---- 定域性 波动 ---- 广延性. 历史上曾经把粒子用波包来等价,比如自 由粒子的平面波包(由一定范围动量,即不 同的 构成,因为 )。以波包中心表
E N D
第二章 波函数与Schördinger方程 §2.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对于能量为E动量为P的状态,说限于某点的波没有意义,不能按经典的概念去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那么,如何理解波粒二象性呢? 粒子----定域性 波动----广延性
历史上曾经把粒子用波包来等价,比如自 由粒子的平面波包(由一定范围动量,即不 同的 构成,因为 )。以波包中心表 示粒子的位置,波包的大小表示粒子的大小。 群速度表示粒子的速度。则 ①不能认为一个粒子就是经典概念下的波
即不同的k运动速度不同,导致波包扩散,粒 子变胖。 但实验上观测到的电子总处于空间一个小区域 中,其广延不超过原子大小~1Å 另外也不能把电子看成三维空间的物质波包。 衍射实验说明单粒子打到靶上就是一点。
但它不是经典粒子:不能用( )确定粒子 状态,没有轨道概念; ②不能认为波是由一群粒子组成。否则必 然导致波动是由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流非常弱,一个一个电子打到靶上也产生干涉图样。说明波动性也是单个粒子所具有的。 结论:微观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 也不是经典波:抛弃了物理量在空间周期性 分布的概念,但具有波动的相干叠加性。 两者统一于 Bohn的几率波概念中。
2、几率波 多粒子系的波函数 (1)几率波 分析电子的双缝衍射实验发现,衍射图样与发射电子流强度无关。且多个电子一次行为与一个电子的多次行为结果相同。 ①多个电子的一次行为 干涉图样 明条纹 暗条纹 “粒子”观点 到达电子多 少 波强度大 小 “波动”观点
结论:到达屏某处电子数正比于波强度。 若总发射电子数为M,到达某处的电子 数为N,则到达某处的电子几率为N/ M ②单个电子的多次行为 干涉图样 明条纹 暗条纹 “粒子”观点 发现电子几率大 小 “波动”观点 波强度大 小 结论:这种波是一种几率波
若衍射振幅用 表示,与在光学中类似, 波的强度可用 表示。 一般情况下称 为几率振幅,它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从而代替了经典体系状态( )的描述。由此得到 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 完全描述。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波动性正反映了这种统计规律性,因此称为 几率波。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几率密度用 表示, t 时刻,在 端点处单位体积中发现一个粒子的几率。 z Ψ dV 而t 时刻在 端点附近dV 内发现粒子的概率为: r x y 不过它所描写的是大量粒子的统计行为。 对于单个粒子只能给出几率性的答复。 其物理涵义是(见下图):
与经典波不同,对空间中的各点, 描述同一个状态,考虑的几率是相对几率。 比如对空间中任意两点 的相对几率为 这就是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显然几率是归 一的,即 ▲几率的相对性
即使归一化,波函数仍具有 的相位不稳 定性,因为 经典波相差c,强度相差 |c|2。经典波根本 谈不上归一化。 若 显然
在t时刻,多粒子系的波函数可以表示为 (2)多粒子系的波函数 而
由前述,若体系的状态用 来描述,则 粒子在给定时刻测得在 处的几率 实际上是位置的几率分布。 以经典力学中状态变量 的分布为例: 但一般情况下, 含有各种波长的分波,为 一波包。因而相应动量有一分布。 3、动量的几率分布 如测量其它力学量,几率分布如何?
可以设想 同样给出 的几率分布。 那么 与 有何联系? 答案: 是 的平面波展开,即 Fourier变换: 代表 中含有平面波 的成分 其逆变换为:
设电子垂直入射到单晶表面,入射波是一 具有一定波长 的平面波。衍射沿一定 角出射,且满足Bragg公式: 器 狭缝 电 流 计 电 G θ 集 电子射线 K θ U 晶 单 镍 以电子的晶体衍射为例。
设沿 出射的波幅为 因为沿 方向衍射波强度 在衍射过程中, 未变,因此衍射波谱反映 了衍射前粒子动量的几率分布。 对于一个粒子,在 方向被测到的几率 若入射波为一波包,则每一Fourier分波将 按一定角度出射,得到一波谱。在足够远 处,将在空间分开。
即粒子动量在 范围内的几率为 即 也满足归一化条件。 容易验证:
在前面的推导中,我们利用了δ函数的性质 同理 这样 同理可推知三维坐标矢量的δ函数的形式
按照波函数的几率解释,经典轨道将会抛弃。 但由于波粒二象性,经典概念又不能全被抛弃。 4、测不准关系 那么,经典概念能多大程度上适用于量子力学? Heisenberg将其形象地概括为 测不准关系。 Werner Karl Heisenberg德国人(1901-1976) 创立量子力学,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例1 测不准关系的严格证明在第四章给出。这里从简单的例子出发引出测不准关系。 一维自由粒子具有确定的动量 p0 自由粒子动量的不确定度Δp=0 相应的波函数是平面波 即在任何位置上动量都有确定值 则 而位置完全不确定,可取任何值,
例2 一维粒子位于x0处,即 Δx=0。 相应波函数 其Fourier展开为 将波函数代入即得 则 表明在位置x0处动量取各值的几率相等 故
考虑Gauss波包 描述的粒子 即粒子主要局限于 , 即 例3 有 见右图:
用de Broglie关系 ,容易得到 严格证明见(4.3.1) 这就是测不准关系,即粒子的坐标(位置)和动 量不能同时有确定值。它是粒子的波粒二象 性的反映。如何理解不确定性?
说某一点的动量如同说在某一点的波长一样 是无意义的。然而由于h是个很小的量,所以 其实际影响与日常经验并无矛盾,但实在存在 却是本质的。对于宏观系统, 量子效应可 忽略不计。 测不准关系常用来估计体系的主要特征,而不必知道体系精确的波函数或严格求解薛定谔方程。
则电子活动范围 由不确定关系 例 估算一些物理量的量级 估算 H原子的轨道半径R H原子最稳定的半径 -- 玻尔半径 解:设H原子半径为r
假设核静止,按非相对论,基态电子能量为 作为数量级估算,可取 则
Å 最稳定,即能量最低 得
前面的学习告诉我们,在 态中,不是所有的力学量都具有确定值。 但它们有一定的分布几率 5、力学量的平均值和算符的引进 因而有确定的平均值
如波函数没有归一化,应当除以归一化因子,写成如波函数没有归一化,应当除以归一化因子,写成 同理
但对于动量,其平均值 试思考:为什么? 解释:粒子在某一点的动量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求?
且 注意:
此时 或
这里要注意:由于测不准关系的存在,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 不能同时有确定值。 但是 (?) (?)
1、量子态及其表象 §2.2 态的叠加原理 在统计物理中,我们学过量子态的概念。那 时我们把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称为量子态。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用波函数 完全来描述。 考虑一个波包 ,它由平面波叠加而成。在这个波包中测量动量,能测得什么值?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基本原理 前面我们学习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2、态的叠加原理 问题的提出: 自由粒子的波函数是动量取确定值的态函数, 即平面波。
则 也是体系的一个状态 这就是态的叠加原理。
例如,一束线偏振光经过检偏振晶片,晶轴沿 x 方向。 入射光偏振沿 x 方向,全部通过(a); 入射光偏振沿 y方向, 全部吸收(b)。如下图: 3、光子偏振态的叠加
设想:若入射光偏振与x成α角,情况如何? 入射光的能量只有一部分(∝cos2α)通过 晶片,而另一部分则被晶片吸收。 若α=45。,入射的电场分量Ex=Ey=E,则通 过晶片后Ex=E,Ey=0。能量有一半被吸收。 由于光子具有粒子性,若用一束偏振光激发 光电子,光电子分布(有时称为角分布)将有 一优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