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呼吸道感染病毒 (Respiratory viruses)

呼吸道感染病毒 (Respiratory viruses). 以呼吸道作为主要感染和传播途径的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 90-95% 是由病毒引起. 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及所致疾病. 第一节 正黏病毒 ( Ortomyxoviridae ). 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 (mucin) 有高度亲和性,具有分阶段 RNA 基因组的一类包膜病毒。 包膜上有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NA) 两种刺突。 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

lev-dill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呼吸道感染病毒 (Respiratory viruse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呼吸道感染病毒(Respiratory viruses) 以呼吸道作为主要感染和传播途径的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

  2. 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及所致疾病

  3. 第一节 正黏病毒(Ortomyxoviridae) 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mucin)有高度亲和性,具有分阶段RNA基因组的一类包膜病毒。 包膜上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两种刺突。 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4.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 流行性感冒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 • 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引起多次流感的世界范围流行。 • 在分类学上,属于正粘病毒科

  5. 流感病毒 • 1933年Smith等用雪貂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是实验病毒学发展的里程碑; • 1941年Hrist发现流感病毒的血细胞凝集现象,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病毒测定方法。 • Webster等对由抗原性漂移和转变引起的病毒连续进化的研究,奠定了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基础。

  6.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 对人或动物细胞表面黏蛋白有亲和性,核酸分节段,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 甲型流感病毒除了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禽、猪等动物。

  7. 一、生物学特性: 1. 形态 典型的流感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 nm,平均为100 nm。病毒体有多形性,新分离的毒株通常为丝形,长短不一,长的可达数微米。

  8. Influenza virus

  9. 流行感冒丝状结构和球状结构

  10. 一、生物学特性: 2. 结构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 包膜分为外膜和内膜两部分。

  11. 分节段的 -SSRNA NA HA M2 M1 7 1 2 3 4 5 6 8 PB2 RNA多聚酶 PB1 PA RNA Type A, B, C: NP, M Sub-type: NA or HA 核糖核蛋白(RNP) RNP

  12. 外膜:双层类脂膜,表面密布病毒编码的两种糖蛋白刺突:外膜:双层类脂膜,表面密布病毒编码的两种糖蛋白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5]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 [1] 内膜:由基质蛋白(M1)构成,主要保护核心并维持病毒外形; 核心:由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和RNA聚合酶(PB2/PB1/PA)组成。

  13. 病毒体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糖蛋白 三棱柱型 抗原结构易变区分亚型依据 神经氨酸酶(NA) 糖蛋白 末端扁球型 抗原结构易变区分亚型依据

  14. HA的生物学活性: 1)absorption ---是病毒的吸附蛋白,与病毒的侵入过程有关。病毒以膜融合方式进入细胞需要HA的水解(HA0 HA1/HA2) 2) Hemagglutination ---有血细胞凝集活性 3)Antigen---是病毒表面的主要抗原,诱生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决定病毒的亚型

  15. NA的生物学活性: 1)Release ---可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基神经氨酸。 2)Spread---病毒在细胞表面成熟时,NA可以移去细胞膜出芽点上的神经氨酸酶,有利于病毒粒子的成熟和释放。 3)Antigen---具有免疫原性,能诱发相应的抗体

  16. 3. 抗原性 一、生物学特性: •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有NP、MA、HA和NA。 • NP、MA具有型特异性,相应抗体对病毒感染无保护力。 • HA、NA是亚型特异性抗原,HA能使动物产生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NA抗体不能中和病毒,但能减少病毒增殖,改变病程。

  17. 一、生物学特性: 4. 分型与变异 1、型 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A)抗原性的不同,分A、B和C 3型,或称甲、乙、丙3型。 2、亚型 • 甲型根据HA或NA抗原性不同,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6、N1~N9)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 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A/Zhejiang/3/2009(H1N1))

  18. A、B、C 3型没有共同抗原,都能感染人。 A型:感染范围广,家畜和家禽的流感都是由A型引起。常以流行的形式出现,发病急剧,蔓延迅速,危害很大。 B型:发现于1940年。能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但流行规模比甲型流感病毒小得多。 C型:也是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但极少引起流行。

  19.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引起小幅度的变异,当氨基酸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或突变氨基酸正好使抗原决定簇改变,则引起抗原性的变异。 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量变 病毒基因点突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

  20. 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由于突变幅度较大,HA或NA氨基酸的变异率达到20-50%,导致新的亚型产生,这种变异称为抗原转变。 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质变 基因重组

  21. 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 • 16 types HA • 9 types NA • all circulate in birds • pigs • avian and human

  22. 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 唾液酸-α-2,3-半乳糖-β-1,4-葡萄糖 唾液酸-α-2,6-半乳糖-β-1,4-葡萄糖

  23. 5. 病毒的培养 一、生物学特性: 有比较明显的宿主特异性 都能在鸡胚内良好增殖。初代分离最好应用羊膜腔接种,但许多病毒也能适应于鸡胚尿囊腔接种,特别是已在羊膜腔内传代的毒株。 丙型流感病毒只能在羊膜腔内增殖。

  24. 流感病毒:羊膜腔或尿囊腔接种

  25. 6. 流感病毒的复制 一、生物学特性: • 病毒侵入 • 遗传物质的释放 • 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 • 病毒的装配 • 出芽

  26. 7. 抵抗力 一、生物学特性: 较弱,不耐热 56 度,30 min;0-4度,数周;-70度以下长期保存。 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

  27.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局部增殖,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28. 免疫性: 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HA为中和抗体: IgG 、IgM、sIgA,抗感染中发挥作用; 抗NA无中和作用,与减轻病情和阻止病毒传播有关 细胞免疫 CD4+ T淋巴细胞 :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D8+ T淋巴细胞 :溶解感染细胞,不利于病毒增殖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 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 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30. 四、免疫预防 •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31. 流感病毒疫苗 1、灭活疫苗 用感染鸡胚尿囊液制备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接种,保护力可达50%以上。但接种反应比较严重。 2、亚单位疫苗 用去污剂将病毒粒子裂解后,应用层析方法提取HA(包括或不包括NA)作为疫苗。无感染性,十分安全,但免疫原性较低,必须加入佐剂,才能引起较好的免疫反应。

  32. 3、弱毒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致弱的供体流感病毒基因,转移到流行株的基因组中。 4、活病毒载体疫苗 痘苗病毒、禽痘病毒作为载体,导入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产生的重组病毒,免疫鸡可以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攻击。

  33. 第二节 副黏病毒(paramyxovirus) 与正黏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 病毒体积大 • (-)ssRNA 不分节段 • 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

  34.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对人和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粘蛋白有亲和性 分节段 不分节段 仅一个种:流感病毒 多个种

  35. 一、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 •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 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 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36.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 • 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 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感染 • 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37. 麻疹病毒的传播 • 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 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 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38.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 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39. 麻疹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约10-12天 • 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 • 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 oC),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 • 4天后消退,脱屑

  40. Koplik's spots on mucosal membranes Maculopapular rash (extends from face to extremities)

  41. 麻疹的并发症 • 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 • 消化道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 营养失调 • 神经中枢系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42. 麻疹的治疗 • 控制高热 • 保持室内湿度 • 及时补液 • 注意饮食营养 • 儿童应补充维生素A • 注意并发症

  43. 麻疹的预防 • 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 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 • 7岁时再次免疫 • 孕妇不宜接种疫苗 • 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44. 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 有包膜,单链负义RNA • 两种表面包膜蛋白HN和F蛋白 • 另外有四种结构蛋白

  45. 传播方式 •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病毒 • 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

  46. 致病性 • 潜伏期2~3周 • 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 • 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 • 主要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大伴触痛 • 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病 • 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