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k likes | 1.43k Views
第四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Plasma Lipoproteins and Its Metabolic Disorder). 长沙医学院 李子博. 主要内容. 一、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二、脂蛋白代谢紊乱.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与 AS. 四、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五、脂蛋白和脂质测定.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 一、血浆脂蛋白定义. 二、血浆脂蛋白基本结构. 三、血浆脂蛋白分类. 四、血浆脂蛋白特征. 分布:脂库 储存脂(可变脂). 甘油三酯. triacylglycerol. 脂类. lipids. 分布:各种生物膜
E N D
第四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Plasma Lipoproteins and Its Metabolic Disorder) 长沙医学院 李子博
主要内容 一、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二、脂蛋白代谢紊乱 三、脂蛋白代谢紊乱与AS 四、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五、脂蛋白和脂质测定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 一、血浆脂蛋白定义 二、血浆脂蛋白基本结构 三、血浆脂蛋白分类 四、血浆脂蛋白特征
分布:脂库 储存脂(可变脂) 甘油三酯 triacylglycerol 脂类 lipids 分布:各种生物膜 基本脂(固定脂) 类脂 lipoid (磷脂、胆固醇(酯)等)
血浆脂类简称血脂 • 总胆固醇(TC) 游离胆固醇(FC) 胆固醇酯 (CE) • 磷脂(PL) • 甘油三酯(TG) • 游离脂肪酸(FFA) • 糖酯等 • 外源性食物脂类 • 内源性肝合成的脂类及 • 脂肪组织 • 血浆脂质总量:4.0~7.0g/L
血浆脂蛋白定义: 血浆脂蛋白( lipoprotein, LP):脂类难溶于水,正常血浆脂类物质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是血浆脂类的主要存在形式与运输形式. 脂类+载脂蛋白 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结构: 大致为球形颗粒,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疏水性的内核和亲水性的外壳。内核由不同量的CE与TG组成,表层由载脂蛋白、PL及FC组成,FC及PL的极性基团向外露在血浆中。
血浆脂蛋白分类: 超速离心法:根据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分离方法 电泳法:根据不同密度的脂蛋白所含蛋白质的表面电 荷不同,利用电泳将其分离,并与血浆蛋白质的迁移率比较以判断其部位。
乳糜 微粒 0.95 CM VLDL 1.006 IDL CM残粒 1.02 LDL Lp(a) 1.10 HDL2 1.15 直径(nm) HDL3 1.20 500 5 10 20 40 80 60 • 血浆脂蛋白主要特征: 各类脂蛋白颗粒的密度及体积
Lp(a) LP(a)的结构及代谢 1、脂质成分与LDL类似,主要是胆固醇(TC) ;蛋白质是由 Apo B100与一个Apo(α)以二硫键共价结合而成 。 2、Lp(α)的特性主要由Apo(a)决定。若去除Apo(a),则剩余 部分在化学组成、免疫及化学特性方面均与LDL十分相似。 3、Lp(α)不是LDL的代谢产物,是一种独立的特殊脂蛋白,不 能转化为其它脂蛋白。 4、肝脏是合成Apo(a)的主要场所。
Lp(a) 临床意义 1、Lp(a)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受饮食、运动、 吸烟、酗酒及年龄等因素所影响,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2、血浆Lp(a)的危险性临界水平一般在0.2-0.3g/L,如超过 >0.30 g/L则AS的危险性上升2倍,如同时伴有LDL-C上 升,CHD的相对危险性上升5倍。且LP(a)水平越高,发 生CHD则越早。 3、Lp(a)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有CHD家族史者,Lp(a)阳 性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 4、高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梗塞也有明显关系。
一、载脂蛋白的蛋白组成与特征 二、载脂蛋白基因结构与染色体基因定位 第二节 载脂蛋白
定义: 脂蛋白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 • 种类: 按1972年Alaupovic建议的命名方法,用英文字母顺序编码,分为ApoA、B、C、D、E、F、G、H、J等。由于氨基酸组成的差异,每一型又可分若干亚型。
功能: 1、稳定脂蛋白结构功能 2、调节与脂蛋白代谢有关酶的活性 3、识别脂蛋白受体功能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与染色体基因定位: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特点 1、除ApoAⅣ,B、(a)外,Apo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三个内含子 和四个外显子,内含子插入外显子的位置大致相同,基本上按照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其加以分隔。
2、载脂蛋白基因以基因簇形式存在。 基因中以紧密连锁方式有序地进行排列而成的一组结构基因,或属于同 一 个操纵子, 或不属于同一个操纵子,称为基因簇。 同位于11q2 形成一个 基因簇 ApoE ApoCⅠ ApoCII ApoCⅢ ApoAⅠ ApoAⅣ ApoAⅤ 同位于19q1形成一个基因簇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 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受体相结合,被摄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迄今为止报道的受体已有很多种,主要有LDL受体、清道夫受体、VLDL受体。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三、清道夫受体
定义: 脂蛋白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能以高度的亲和方式与相应的脂蛋白配体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与代谢,进一步调节细胞外脂蛋白的水平。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 LDL受体是一种多功能蛋白,由836个氨基 酸残基组成36面体结构蛋白, 分子量约115kD, LDLR由五种不同结构域组成 LDL受体结构
(1)亲和性: 其配体为ApoB100和ApoE,能与含这些载脂蛋白的脂蛋白结合,故其又被称为ApoB-E受体。 ApoB48不是其配体。 (2)功能: 在细胞结合、摄取和降解LDL及其它含ApoB100的脂蛋白(如VLDL、β-VLDL )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对维持细胞和全身胆固醇平衡起重要作用。
注:β-VLDL为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一种异常血浆脂蛋白。与正常VLDL比较:注:β-VLDL为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一种异常血浆脂蛋白。与正常VLDL比较: ①密度范围相似,但琼脂糖电泳相当于β-LP的位置; ②在组成上,其核心富含CE,主要Apo为ApoE,而ApoC含量远较VLDL少。
(3)特异性: 因LDL含ApoB100最多,故该受体与LDL的亲和力最高,有利于LDL被吞入细胞内进一步代谢。 LDL65%~70%是依赖肝细胞的LDLR清除。 (4)竞争性: 其它含ApoB/E的脂蛋白可与LDL竞争该受体。
LDLR途径 LDL或其他含ApoB100、E的脂蛋白通过与LDL受体 结合,内吞入细胞,从而使细胞获得脂类(主要是胆 固醇)的代谢过程。
LDLR途径依赖于LDLR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LDL与有被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后,LDL经溶酶体酶作用: CE→Ch+FFA TG→FFA ApoB→AA LDL被溶酶体水解形成的游离胆固醇再进入胞质的代谢库,供细胞膜等膜结构利用。 第4步 第2步 第5步 第3步 第6步 第7步 第l步 LDL受体途径示意图
细胞内胆固醇代谢调节机制: 主要受细胞内FC浓度的调节,若胞内浓度升高,可能: ①出现抑制HMGCoA还原酶,以减少自身的胆固醇合成; ②抑制LDLR基因表达,减少LDLR的合成,从而减少LDL的摄取,这种LDLR减少的调节过程称为下调。 ③激活内质网ACAT,Ch→CE,供细胞的需要。 经上述的变化,用以控制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处于正常动态平衡状态。
(5)生理意义 LDL受体途径是血浆LDL代谢的主要通路,它既保证肝外组织对胆固醇的需要,又能保护细胞避免胆固醇过度堆积,从而维持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动态平衡。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结构与分布 VLDLR结构与LDLR类似,并非完全相同,与LDLR的比较,分别有55%、52%、19%、32%、46%的相同性。广泛分布在代谢活跃心 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等细胞。
(2)特性 VLDLR仅对含ApoE的脂蛋白(VLDL、β-VLDL和VLDL残粒)有高亲和性结合,对LDL低亲和性。
(3)生理功能 与VLDL及其残粒、β-VLDL等脂蛋白结合,使它们进入细胞内降解。 LDLR受细胞内胆固醇负反馈抑制。 VLDLR则不受其负反馈抑制,因为VLDL的配体关系,使β-VLDL的摄取不受限制。 VLDL残粒与肝受体的亲和力比VLDL大很多,被肝清除的速率比VLDL快。 VLDLR在脂肪细胞中多见,可能与肥胖基因有关。
三、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 SR是一个大家族,按分子结构分为六大类:SR-A、-B、-C、-D、-E 、-F。 SR-A类清道夫受体(SR-A)有6个结构功能区组成。该受体的I、Ⅱ型均由六个区域部分组成,包括:
清道夫受体配体: SR配体谱广泛,有: 乙酰化或氧化LDL。 多聚次黄嘌呤核昔酸,多聚鸟嘌呤核苷酸。 多糖如硫酸右旋糖酐、细菌脂多糖(内毒素)。 某些磷脂,如丝氨酸磷脂(卵磷脂不是配体)。 配体谱的共同特点均为多阴离子化合物。 清道夫受体功能: 可能有以下方面: 使细胞泡沫化,促进粥样斑抉的形成。 清除细胞外液修饰LDL,有防御功能。 具有清除血管过多脂质和病菌毒素等功能。
第四节 脂代谢有关酶类与特殊蛋白质 LPL LCAT 参与脂蛋白代谢主要关键酶有: 脂蛋白脂肪酶(LPL)、肝酯酶(HL)、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HMGCoAase 特殊蛋白质有: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均参与脂类代谢的多个环节。 HMGCoAase HL(HTGL)
一、脂蛋白脂肪酶(LPL) 来源:脂肪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乳腺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 化学本质: 糖蛋白,60kD性质: 能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多聚糖结 合,肝素可促进LPL释放,从而提高LPL活性。 活性的调节:ApoCⅡ 为活化剂
功能1.水解CM、VLDL中的TG(主要) 2.分解PL,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3.促进脂蛋白之间PL、Apo和Ch的转换4.促进CM残粒的摄取
二、肝酯酶/肝甘油三酯脂肪酶(HL/HTGL) 来源: 肝实质细胞化学本质: 糖蛋白,53kD 活性调节:不需要ApoCⅡ作为活化剂
功能:1.(主要)水解VLDL及其残粒、β-VLDL中的TG。2.调节脂蛋白间的胆固醇转移,促进HDL3→HDL2 有利于防止肝外组织过量胆固醇堆积。3. 促进肝对HDL中未酯化胆固醇的摄取。
三、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 来源与特性:由肝合成,在血液中发挥催化作用。以游离形式或与HDL结合形式存在。糖蛋白,含416个氨基酸残基,63kD。 活性调节:Apo AI为最重要的激活剂。
功能1. (主要)催化HDL中的FC→CE,CE进入HDL核心储存。 卵磷脂 FC溶血卵磷脂 CE 2. 参与Ch的逆向转运和组织中过量Ch的清除。
四、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HMG CoA)还原酶 分布与特性凡能合成胆固醇的组织细胞均有该酶存在。含量 较多的场所是:肝、皮肤、肾上腺、性腺等。 功能该酶为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来源与性质:由肝、小肠、肾上腺、脂肪组织和巨噬细胞等合成疏水性蛋白质,74ku功能: 促进脂蛋白之间脂类的交换,参与血浆胆固醇的逆向 转运。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肝外→肝 若缺乏CETP,则HDL中的CE不能运出,导致 血浆HDL-c↑
第五节 脂蛋白代谢 一、外源性脂质代谢 二、内源性脂质代谢
外源性脂质代谢:指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外源性脂质代谢:指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 小肠中合成CM及CM的代谢过程 。 内源性脂质代谢:指肝脏合成VLDL,然后转变为IDL和 LDL,并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以及 HDL的代谢过程。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HDL参与将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运输到肝脏的过程。
一、外源性脂质代谢 从食物中摄取的外源性脂质(主要是TG),在肠内被脂酶水解成FFA、MG。由肠吸收进入细胞内,再重组成TG及PL。 新产生的TG、TC、PL、ApoB48、ApoAI构成巨大分子CM,经淋巴管至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HDL (ApoC,E) ↓ CM(血液) →成熟型CM (TG) LPL↓ MG+FFA ↓ 被细胞摄取利用或贮存 CM经LPL作用后,剩下的残留物被称为CM残粒,随血液进入肝脏迅速被代谢。 CM是食物由来的外源性脂质进入末梢组织的载体。 CM的功能主要是运输外源性TG。
二、内源性脂质代谢 VLDL代谢 肝脏是脂质代谢的主要器官,由内源性TG、ApoB100、C、E在肝脏合成VLDL释放入血液。VLDL是内源性脂质进入组织的运输载体。 VLDL的生理功能:运输内源性TG
LDL代谢 LDL由血液中VLDL转变而来,也可由肝脏合成。 富含CE,主要来自于HDL(需经CETP转运) 功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肝脏→肝外组织)的 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