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四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认知 二、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一、什么是认知.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几项关于记忆和策略的研究涉及信息加工。 标志是 Neisser(1967) 发表的 《 认知心理学 》.

lorand
Download Presentation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四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3.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认知 二、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4. 一、什么是认知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项关于记忆和策略的研究涉及信息加工。 • 标志是Neisser(1967)发表的《认知心理学》

  5.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Crofts (1967)

  6. 认知心理学创始于20世纪40—50年代: • 人—机系统的研究: 机器应如何设计才能适合人类的能力限度。 如何重新训练一个人,才能使之适应新机器的操作要求。 •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 纽厄尔(Newell)、西蒙(Simon) • “认知”与“认识”问题的争论: 广义:“认知”即“认识”,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的心理活动。 狭义:“认知”是信息加工过程,是心理上的符号处理,涉及信息的获取、转化、储存等。

  7. 产生的条件 • 学科发展的产物 哲学--意识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新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 • 学科高度综合的产物 新三论 旧三论 • 计算机的应用与反展 • 智力研究的发展

  8. What is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deals with how people perceive, learn ,remember,and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Robert J. Sternberg,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对周围世界如何获得知识和如何使用知识的历程。(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9. 二、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 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 信息加工的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对于知识的加工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 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Newell & Simon,1972)。

  10. 加工器 感受器 记忆 效应器 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环境 信息加工系统

  11.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

  12. 参考书目 1、认知心理学,贝斯特著,中国轻工,2000-5 2、认知心理学,索尔所等著,邵志芳译,上海人民,2008-7 3、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 4、邵志芳:思维心理学(第二版) 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6、Goldstein, E. B. (2005).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necting mind, research,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Thomson Wadsworth. 7、彭聃龄,张必隐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12

  13.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二、认知心理学与各派的关系 三、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14.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内部原因: 1、心理学的创始人Wundt冯特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导致心理学研究主观化。 2、行为主义主张心理是S-R, 否定意识,忽视心理过程研究。 3、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企图揭露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15. 心理学的创始人Wundt,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导致心理学研究主观化。心理学的创始人Wundt,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导致心理学研究主观化。

  16. John B.Watson 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张心理是S-R, 否定意识,忽视心理过程研究。

  17. 外部原因: 1、邻近学科的影响:信息论, 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发展,Chomsky的贡献;Piaget关于儿童发展的建构主义思想。 2、社会需要:二战后,人-机工作效率 3、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对智力开发的需要

  18. 二、认知心理学与各派的关系 1.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 2.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 3.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 4、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19. 三、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1.使心理过程的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2.推动了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形成

  20.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21. 反应时 • 人差方程:B-A=1.22s(生物学和心理学上) • 简单反应时A(灯——按键) • 复杂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C(红灯、绿灯,绿灯按键) 选择反应时B(红灯、绿灯,绿-左手,红右手) • 复杂反应时通过计算获得 简单反应时A、辨别反应时C 、选择反应时B B– A = 辨别过程时间 B –C=选择过程时间

  22. 刺激 刺激 刺激 反应 反应 反应 唐德斯A反应 唐德斯B反应 唐德斯C反应 A反应时 B反应时 C反应时 C反应时 C — A B — C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唐德斯反应时(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23.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1.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于1868提出 2.目的:测量包括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原理:安排两种不同反应的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括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4. 减法反应时实验 (1)简单反应时 如果灯亮,用右手按Y键。反应时为RT1。 (2)辨别反应时 有红、绿两种灯。如果红灯亮,用右手按Y键;看到绿灯亮时,不反应。反应时为RT2. (3)选择反应时 有红绿两种灯。如果红灯亮,用右手按Y键;看到绿灯亮时,用左手按R键。反应时RT3 .

  25. 右手按Y键 不反应 右手按Y键 右手按Y键 (1)RT1 (2)RT2 (3)RT3 左手按R键

  26. 三个反应时之间的关系 (1)RT2-RT1 = 辨别过程时间 (2)RT3-RT2 = 选择反应时间

  27. 减法反应时实验实例一 实验目的:Posner等人为了验证人的短时记忆信息是以听觉形式表征(即听觉编码),还是存在视觉编码。 实验材料:AA; Aa (还有 AB等filler材料) 实验过程: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或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时间间隔:0.5s和1s或1s和2s。 结果及结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存在视觉和听觉两个编码阶段。

  28. 减法反应时实验实例一 短时记忆的编码: 实验: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是都是一样的,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个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哦能够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两个字母如果相继呈现,其时间间隔为0.5S和1s,或2s等。

  29. 实验结果

  30. 减法反应时实验实例一 实验推论: 根据视觉代码进行匹配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在这段时间内根据视觉代码匹配比根据语言语言代码进行匹配明显快一些。可是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两种反应时趋于一致,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视觉代码不再起作用,被试者是根据语音来匹配的。 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过程。

  31. 减法反应时实验实例二 Clark和 Chase(1972)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实验材料 (1) 句子:星形在十字之上 图画: ※ + + ※ (2)句子:星形在十字之下 图画: ※ + + ※ (3)句子:星形不在十字之上 图画: ※ + + ※ (4)句子:星形不在十字之下 图画: ※ + + ※

  32. 实验任务:判定是否一致,并记录RT 加工阶段: a.将句子转换为命题 b.将图转换为命题 c. 对“之上”加工时间比“之下”要少(a) d.对“肯定”加工时间比“否定”要少(b) e.将句子和图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反应时为(t0)

  33. (1) 句子:星形在十字之上 图画: ※ RT1= t0 + (2)句子:星形在十字之下 图画: ※ + + ※ RT2= t0+a • RT2-RT1=a(对“之上”加工时间与“之下”加工之差)

  34. 实验评价及启示 1、该实验对肯定句的分析较为明细,但对否定句的分析存在问题。 2、这种实验未必能容易地将诸加工阶段区分开来。 3、在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插入或减少某些加工阶段而不影响其余的加工阶段,这种假定存在问题。

  35.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由Sternberg发展而来。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单独应用这些因素,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36. 相加因素法实验举例 Sternberg最初将该实验用于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实验过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在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也随即停止。

  37. 短时信息提取过程框图

  38. 存在的问题 • 信息的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的问题。 • 关于相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能否运用可相加的或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定加工阶段。 • 比如,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阶段起作用;也许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互相发生影响。

  39. 三、“开窗”实验 开窗(open window)实验技术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象打开的窗户一样 一览无遗。

  40. 开窗实验实例 Hamilton & Hockey的字母转换实验 实验要求: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标上一个数字,如“F+3”、 “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即“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化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是”OIRG”,但这四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只作出一次反应。

  41. KENC+4的过程 • 4个字母相继出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做出出声的报告,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看第二个字母,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到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计时也随之停止。 • 出声报告有录音,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可以在时间记录中表示出来。 • 每一个字母转换的阶段有三个过程。

  42. 转化过程分析框图

  43. 反应时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1、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被试在RT实验中,往往会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来提高反应速度,或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速度。 对一般的RT实验来说,目前的主导看法是,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RT数据是有效的。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问题 RT实验有利于测量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分析系统加工各阶段的特点。但难以反映信息的平行加工及其特点

  44. 四、出声思考 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首先发展而来。 出声思考是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45. 出声思考的程序 利用出声思考之前,对被试进行足够的训练,使他们能较顺利地进行出声思考; 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如一道数学题或一种智力游戏,让他们用出声思考来完成,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 如果被试在进行过程中间发生停顿,实验者可以问他现在在想什么; 将录音机录下的口头报告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材料,就可得到出声思考的、即时的口语记录。

  46. 如:问题解决: • 狼、羊、白菜、人过河。 • 1+2+3+4+5+6+7+8+9=? • 出语报告。

  47. 口语记录的分析方法 问题行为图是Newell & Simon提出来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包括两个成分: (1)知识状态: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 (2)操作: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48. 问题行为图示例 • 方框表示知识状态,箭头表示操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