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24 View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rd Edition Michael Gazzaniga Todd Heatherton Diane Halpern . Social Psychology. 12. 囚犯困境. 三、順從他人的要求. 招數: Foot-in-the-door effect ::入門之後,好談。先要求立小招牌,再要求立大看板。 Door in the face: 先給閉門羹,再開門揖客。漫天開價,就地還錢。 Low-balling strategy :低價賣主體,高價賣附件。. 三、刻板印象.
E N D
Psychological Science, 3rd EditionMichael Gazzaniga Todd Heatherton Diane Halpern
三、順從他人的要求 招數: • Foot-in-the-door effect::入門之後,好談。先要求立小招牌,再要求立大看板。 • Door in the face: 先給閉門羹,再開門揖客。漫天開價,就地還錢。 • Low-balling strategy:低價賣主體,高價賣附件。
三、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對「人」的認知基模,是以他們所屬團體之資訊為基礎而建構出來,進而擁有之態度與信念。 1.利:推理簡單迅速。弊:個人不等於團體,甚至,基模本身是錯的。 2.「假性著名效果」與男女刻板印象。 3.刻板印象為何難改?
Groups Influence Individual Behavior • Social loafing:社會性懈怠、社會閒散 • Social facilitation社會助長
不伸援手之例:旁觀者介入效應 • 研究:旁觀者人數越多,伸出援手之機率越低 • 解釋 1.責任分散說:人那麼多,沒必要我一人負責。 2.狀況不明:也許情況沒嚴重到需要幫助吧? 3.沒意願當無名英雄。[要人幫忙,指名道姓較有效!] 4.比較幫與不幫的利害得失。助人至少費時,值不值得浪費時間? • 社會生物學的解釋
In Festinger’s dissonance studies,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n extremely boring task and then reported to other participants how enjoyable it was. Some participants were paid $20 to lie, and some were paid $1.
Psychiatrists, college sophomores, middle-class adults, and both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offered predictions about the results of Milgram’s experiments. Their predictions were incorrect.
以上簡單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幾個有趣的實驗。還有許多有趣的,可以自行找本普心的書來看。以上簡單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幾個有趣的實驗。還有許多有趣的,可以自行找本普心的書來看。 • 剩下來時間,將比較傳統的觀點與演化的觀點之解釋。 • 以最簡單的社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受到在場他人的影響)為例。
社會影響 • 在場有他人在,個人的表現或會更積極(社會助長),或會變懶散(社會懈怠)。傳統的觀點如何解釋?
社會助長的研究 • 研究發現,若「工作」是很純熟、不太需要花腦筋的,則會有社會助長的現象;若是生疏、需要花腦筋的,反而會有社會抑制的現象。 • 社會助長的解釋: 1.有他人在場,引發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 2.有他人在場,不用功,怕會招人責難。 3.有他人在場,增加了警覺性。
社會懈怠與旁觀者效應的研究 • 研究發現,不努力或不幫人的程度與在場人數成正比。 • 社會懈怠的解釋:把責任推給別人。 • 旁觀者效應的的解釋: 1.責任分散說:人那麼多,沒必要我一人負責。 2.狀況不明:也許情況沒嚴重到需要幫助吧? 3.沒意願當無名英雄。[要人幫忙,指名道姓較有效!] 4.比較幫與不幫的利害得失。助人至少費時,值不值得浪費時間?
社會影響的研究之特色 • 社會心理學家將社會助長與社會懈怠視為兩種現象,分別解釋之。 • 蘋果會掉下來,氣球會上升。物理學家如何解釋這兩種現象? • 上述兩個學門有何差異?對此差異,諸位有何意見或評論?
Durkheim, 1895 針對我們人類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結論道:「社會學必須,甚或能夠,得到人或其功能之概況。」那他是錯得離譜了。相反地,人之本質(人性)的一般性之特質,參與了費盡心力之作業;從這種作業中,才得到社會生活。這是很清楚的。但是,這些特質,並非社會生活的「因」,也沒給特定的社會生活形式;它們只讓社會生活成為可能。集體的表徵、情緒、及傾向,並非源於某種個人之意識狀態,而是源於此人所屬社會團體所擁有之條件或狀況。
Durkheim, 1895(續) 這種作業之所以能達成,當然,必須是個人的本質不會抗拒這種作業。但是,個人的本質只不過是未定性之東西,需由社會因素來塑造、變形。個人特質的貢獻,完全在於其一般性之基態、與模糊又有彈性之傾向。這些基態與傾向,如果沒有使用者加以運用,它們本身就無法達到特定又複雜的形式──這是社會現象的特性。
標準社會科學(SSSM)的創業邏輯 • 文化差異的確存在。(文化是既複雜,又有組織的東西,由具有類似之心理組織的一群人共同體現出來。) • 此種差異,並非源於人種差異。 • 嬰兒,普世皆同;嬰兒心智混沌。成人才有文化差異;成人心智複雜。 • 混沌的嬰兒,何以能變成複雜的成人?複雜的內涵,必然是學習來的。 • 學習什麼東西?「東西」由所處之社會與其所擁有之文化提供。
文化造就心智,還是心智創造文化? 個人出生之前,文化即已存在。 個人初生時,心智混沌。 故,文化是因,個人心智是果。文化造就個人心智。 • 文化如何產生?文化的製造者是啥?既然嬰兒無能創造文化,文化製造者不是個人,那它必須是存於外在世界。 • 外在世界是一群人進行運作之世界。其運作之成果,具有「浮現特質(emergent property)」。此特質只存於群體層次、有其特色、是自給自足的、是自身產生的、非生物性的、不朽的。
既然文化是非生物性的,則文化不是演化論所管轄的。既然文化是非生物性的,則文化不是演化論所管轄的。 • 人性是啥?生物性的人,像是容器。容器裝啥?由文化決定。人性,即為所裝填之內容。個人所裝之內容,因個人之死而消失;但是,文化所含之內容不死。故,欲知人性,該研究個人或社會文化?
社會生物學的觀點 • 以演化論為立論基礎,探討社會行為。
From group selection to gene selection Hamilton (1964) Trivers (1972) Dawkins (1972)
Survival of the fittestfittest指啥? • Darwin在物種源始提出最適者生存的概念,一般人自然會推論,「最適者」的「者」是指物種。 • Hamilton與Trivers的理論則認為「最適者」的「者」是指個體。 • Dawkins:「最適者」的「者」是指基因。 (textbook: pp. 47-55)
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累積出豐富的行為現象。對許多社會行為(如,母愛、利他、合作)的現象,試圖在演化論的框架下進行詮釋。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累積出豐富的行為現象。對許多社會行為(如,母愛、利他、合作)的現象,試圖在演化論的框架下進行詮釋。
族群選擇group selection • 天擇是以族群(物種)為對象。 • Wynne-Edwards(1962):演化出來的動物行為是用來幫助所屬族群之生存與繁衍。 •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利他行為)之證據 1.某隻鳴鳥或土撥鼠發現天敵,會發出警告聲。 2.鴿子會犧牲自己來保全「兄弟姊妹」 3.「人口」飽和時,族群中會有一群離家出走闖未來不明之天涯(鳥類、蜂) 4.生殖不宜時節,集體不生育。 5.Lorenz的「投降儀式」
族群選擇的難題 • 具有為國犧牲特質的個體,較易死亡,此特質較不易遺傳。 • 以發出警告聲為例,前提是不論是誰,誰先發現天敵就有義務發聲(公平原則)。但是,天擇不管公平。若有「不出聲」的變異,則此投機特質較易遺傳,並演化出來。
親族選擇Kin-selection G. Williams(1966):上述有利他行為之族群,其實是有血緣關係之族群。
Hamilton’s inclusive fitness(1964) • 母愛或父愛之利他行為,獲益對象是含其50%基因之兒女。無此特質者,其後代不易存活。 • 若利他之對象所含之相似基因為25%、12.5%…,這種利他行為也可以有利與繁衍。因此,在算一個個體的終生成就時,這類利他行為的成績也該「包括」進來。 • 血緣係數coefficient of relatedness: r = 0.5, 0.25, 0.125,… • 如果一個人養一個親生兒子、四個姪女,則其「總括適宜度」inclusive fitness=1 x 0.5 + 4 x 0.25 = 1.5
Kin selection的難題 • 吸血回巢之蝙蝠,會嘔血給巢內無血緣關係之餓蝙蝠吃。 • 非洲東南方一種小猴,雖無血緣關係,會互相幫忙,集體「抗敵」 • 某種鳥,老大打出地盤後,無血緣關係的老二進駐,幫助老大維護地盤與生殖。
Trivers’ reciprocal altruism互惠利他 • 互惠利他的前提:群居的一群,相當穩定;長壽;能記住誰受過恩,並望回報(因此,也會演化出「感恩圖報」的特質)。 • 演化出互惠利他之基礎:施恩時,施方「行有餘力」,「成本」低;收方需錢孔急,生死交關,救命仙丹價值高。回報時,同理。所以,對雙方個體都有利。
Inclusive fitness已然指出,利他行為的對象是含自己基因的一部份之個體。既然如此,則天擇之對象,可能是基因本身。 • 基因是「複製者」replicator,個體是基因的「載具」vehicle •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複製與己相似之基因。
自私的基因 • 一個基因,有各種變異(即,alleles) • 某個變異有助於個體的生存與生殖,則該變異會從其他變異中勝出,使該變異更容易複製,導致其他變異會被淘汰掉。自私,在此指的是使自己(複製者)更容易被複製。
社會生物學對社會影響的解釋 • 社會懈怠:一起努力,若不能增加收益,則不會努力。 • 社會助長(或合作):一起努力,若能增加收益,則會幫忙。 • 旁觀者效應:若幫忙得不到回饋,則不幫。(互惠利他) *收益與回饋,有助於複製與己相似之基因。
文化影響個人行為之難題 • 文化對個人有影響,為真。 • 但是,當初為何會產生特定之文化?特定之文化,有無產生與維持之生態條件? • 文化為何會有變遷? • 文化,是否也有「選擇」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