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四週 :心靈與身體 Ⅱ 心身問題的一元論. 一、前 言. 唯物論的基本立場: 只 承認 物質存在,所有心靈活動都可以用物質來解釋。 1. 根除唯物論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 徹底反對心靈的存在,只承認物質性的身體。所謂的心靈狀態都只是身體的不同行為。 2. 還原唯物論 (reductive materialism) : 人有心靈活動,但心靈活動僅是大腦活動 。 心靈狀態 可 還原為身體狀態。. 一、前 言.

maile-dix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哲學概論 課程網頁: myweb.scu.tw/~tsemeiwu/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哲學概論課程網頁:http://myweb.scu.edu.tw/~tsemeiwu/ 第四週:心靈與身體Ⅱ 心身問題的一元論

  2. 一、前言 • 唯物論的基本立場:只承認物質存在,所有心靈活動都可以用物質來解釋。 1.根除唯物論(eliminative materialism):徹底反對心靈的存在,只承認物質性的身體。所謂的心靈狀態都只是身體的不同行為。 2.還原唯物論(reductive materialism):人有心靈活動,但心靈活動僅是大腦活動。心靈狀態可還原為身體狀態。

  3. 一、前言 • 古典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 Hobbes, 1588-1679)。 • 他主張感覺僅是身體的一種運動。當感官受到刺激,產生一種運動,然後再由神經系統的運動傳遞到人的內部官能。感覺就是由感官到內部官能的整個運動。除了物質性的身體運動外,心靈是不存在的。 •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探討的是:唯物論是否成功解答了心身問題?

  4. 二、根除唯物論 • 以「分析行為主義」(analytical behaviorism)作為根除唯物論的代表。 • 分析行為主義建立在當代「分析哲學」的主張上。 • 分析哲學認為,藉由語言的邏輯分析,可以解決哲學的各種爭論。 • 藉由「心靈語詞」和「身體語詞」的意義分析,可解決心身問題的爭論。

  5. 二、根除唯物論 (一)分析行為主義的論證: 心靈現象不可觀察,所以無法認知,人對它沒有知識。 如果心靈語詞指稱心靈現象,那麼心靈語詞是無意義的。 如果心靈語詞是有意義的,那麼它只能指可觀察、可被認知的東西。 身體行為是可被觀察、認知的東西。 因此,心靈語詞的意義是指身體行為。 • 承繼「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的「可驗證性意義判準」(verifiability criterion of meaning)。

  6. 二、根除唯物論 1.邏輯實證論的可驗證性意義判準: • 如果一個句子有認知意義,那麼它要有真假可言。 • 分析命題和可驗證命題有真假值。 • 分析命題:無須訴諸經驗,只要分析主詞(subject)和賓詞(predicate)的意義,就可以決定它的真假。例如,「紅色是顏色」是分析的真的陳述句。 • 可驗證命題:可被經驗觀察肯定為真或否定為假的陳述句。 • 根據這個判準,形上學、宗教、美學、倫理學的陳述句都沒有意義。

  7. 二、根除唯物論 2.分析行為主義者C. Hempel(1905-1997)的論證: 前提1:心靈陳述句的可驗證條件是可被觀察的行為。 前提2:心靈陳述句的意義是它的可驗證條件。 結論:因此,心靈陳述句的意義是可被觀察的行為。 • 這是一個有效論證。它的論證形式是? • 前提1可接受。 • 作者對前提2提出質疑。

  8. 二、根除唯物論 (二)對分析行為主義的批評: 1.無法被驗證的句子仍可能是有意義的: • 若前提2指「唯有具可驗證條件的陳述句才是有意義的」(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那麼這個前提無法接受。 • 經驗事實的全稱命題、久遠的歷史陳述句沒有可驗證條件,但我們卻承認它們是有意義的。 • Hempel的論證過度窄化語言的意義,排除了一些有意義但無法被驗證的陳述句。

  9. 二、根除唯物論 2.可驗證性意義判準是自我反駁的(self-defeating): • 思考:「可驗證性意義判準」是不是真的? • 根據可驗證性意義判準,只有分析的真命題和可驗證為真的命題是真的命題。 • 可驗證性意義判準既非分析的真命題,也無法被驗證為真。 • 因此,根據可驗證性意義判準,這個判準是假的。

  10. 二、根除唯物論 (1)可驗證性意義判準不是分析的真命題: • 檢討一個命題是否分析地真時,可以檢視它的否定是否矛盾。 • 可驗證性意義判準主張: a.真的命題是分析命題:但它的否定句「真的命題不是分析命題」不是矛盾句。有很多非分析命題是真的。 b.真的命題是可驗證的命題:但它的否定句「真的命題不是可驗證的命題」不是矛盾句。例如全稱命題不可驗證,但卻是真的。 • 因此,可驗證性意義判準不是分析命題。

  11. 二、根除唯物論 (2)可驗證性意義判準不是可驗證為真的命題: • 在經驗觀察中,我們無法驗證它是每個人都承認的意義判準。有很多人不接受這個判準。 • 因此,可驗證性意義判準無法被驗證為真。 • 因為前提2為假,所以Hempel的論證是不妥當的演繹論證。我們可以拒絕接受結論「心靈陳述句的意義是可被觀察的行為」。 • 因此,分析行為主義不能把心靈現象排除,僅承認身體的行為。

  12. 三、還原唯物論 • 以同一論(identity theory)作為還原唯物論的代表。 • 同一論主張,心靈語詞是指心靈現象,但心靈現象可還原為物質的身體現象。 • 心靈陳述句和物理陳述句雖然語詞上的意義不同,但描述的是相同的物理現象―大腦事件。 • 同一論不同於分析行為主義(只承認身體行為),它同意人有冷的感受,但認為它就是「我的大腦在α」。它們是相同的,沒有差異。

  13. 三、還原唯物論 (一)同一論的論證: 1.不同的意義可描述相同的對象: • 同一論認為,意義不同的語詞可以描述相同的對象。例如,「晨星」和「暮星」的意義不同,但卻描述相同的事實—火星。 • 同樣地,「我感覺冷」和「我的大腦在α」的意義不同,但描述的是相同的物理事件。

  14. 三、還原唯物論 2.不同的證據可證實相同的對象: • 支持心靈陳述句的證據由內省(內在的證據)而來,支持物理陳述句的證據由觀察(外在的證據)而得。 • 同一論者認為證據的不同並不妨礙它們證實出來的對象是相同的。例如,內省中的冷是我的大腦在α,觀察到的也是我的大腦在α,兩者同一。 • 不同的證據可能證實相同的東西。例如,用嗅覺和味覺去證實這是麵包。

  15. 三、還原唯物論 3.不同的知識可以關於相同的對象: • 一般認為,兩種不同的知識,不可能關於相同事實。由內省而來的是心靈感受的知識,由觀察而來的是物理事件的知識。因為知識的內容不同,所以它們的對象也不同。 • 但同一論者認為,不同知識不表示它們一定關於不同對象。相反地,由相同的對象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識。例如,當我在內省中知道我感覺冷,又在觀察時知道我的大腦在α,兩者雖是不同的知識,但仍是關於相同的對象。

  16. 三、還原唯物論 (二)對同一論的批評: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的徹底差異性使得它們無法同一。 1.心靈與物質在性質上互相排斥: • 根據心靈與物質的定義,二者的性質相互排斥、矛盾。但同一論的主張豈不是說,大腦現象除了具有物理性質外,也具有心靈性質? • 問題是,佔有空間的大腦現象,怎能又是不佔有空間的?具有形體的大腦現象,怎能又是沒有形體的?外在的大腦現象,怎能又是內在的? • 同一論把兩組相互排斥的性質統一起來。但理論上,相互排斥的性質不能同時在一個事物裡,因此,同一論無法成立。

  17. 三、還原唯物論 2.心靈知識無法被別人修正: • 心靈知識不可能錯誤:心靈知識由內省而來,內省的知識如果是忠誠和謹慎的,就有第一人稱的權威。 • 心靈知識無法被別人修正:例如,我的痛只能由我自己證實,別人不能根據他對我的觀察來加以證實或否證。 • 同一論的主張違反了心靈知識不可能錯誤、無法被別人修正的主張。因此,同一論無法成立。

  18. 三、還原唯物論 3.心靈知識是由主觀感受的: • 只有由個人主觀的感受,才能理解心靈現象:例如,對紅色的感覺,只有主觀地感受紅色,才能理解紅色的感覺是什麼。 • 心靈現象無法被客觀觀察。 • 意識的主觀性:意識的心靈狀態與過程有著一個其他自然現象所沒有的特性—主觀性(主體性)。

  19. 三、還原唯物論 • 做為一隻蝙蝠像是什麼樣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 Thomas Nagel(1937-)主張,以還原分析的方式來處理心身問題將忽略掉意識的主觀性。 • 我們稱某個有機體有著意識的心靈狀態時,指的是做為該有機體,它像是某個樣子。 • 就算人類費盡心思研究蝙蝠的感官結構,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做為一隻蝙蝠的感覺像什麼。 • 每個心靈現象本身必然跟某個觀點(point of view)相連結,而一個客觀的、物理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將放棄這個觀點。

  20. 三、還原唯物論 • Nagel認為,客觀科學在方法學上是將其研究的對象客體化,盡量排除其主觀成份。因此,客觀科學愈完美,離主體性就愈遠。 • 主體性是心靈的必要屬性,無主體性即無心靈可言。在這個意義下,Nagel認為客觀科學永遠無法解釋心靈現象。 意識應被視為在概念上不可還原的實在界的一個面向,而且它與實在界的另一個不可還原的面向(物理面向)有必然的聯結。……然而,藉由物理科學無法瞭解主觀(或主體)的(the subjective)與物理的(the physical)兩面向的必然聯結。這是一個全新的賽局。

  21. 三、還原唯物論 • 客觀觀察紅色感覺的大腦活動時,可以得到很多紅色感覺的知識。但無法知道紅色感覺是什麼。 • 獲得對物理現象和心靈現象的管道完全不同:物理現象可被公共觀察,得到它的知識。我無法主觀理解物理現象,也無法客觀理解心靈現象。 • 但根據同一論,紅色感覺跟大腦活動完全相同,因此,當客觀理解大腦活動時,也就得到紅色感覺,這顯然是荒謬的。 • 因此,物理現象不可能等同心靈現象。同一論無法成立。

  22. 小組討論 • 黑白房裡的瑪麗:Frank Jackson(1943-)提出 • 瑪麗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個只有黑白顏色的房間裡。她透過自學成為最頂尖的腦部專家,瞭解大腦在感知紅色時引起的所有身體反應,即神經和大腦裡的化學物質如何活動。 • 有一天,一個科學家交給瑪麗一顆成熟的蕃茄,她看得目瞪口呆,發現原來「看見紅色」是這樣的視覺體驗。 • 請問:(1)你們認為,紅色的視覺經驗有沒有為瑪麗帶來新的知識(她有沒有學習到新的東西)? (2)你們的結論意味著在心身問題上,你們採取了什麼立場?請詳細說明推理過程和理由。

  23. 四、結 語 • 在承認心靈與身體的徹底差異下討論心身問題,無論是二元論還是一元論,在哲學上似乎永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 Nagel認為,要解決心身問題端賴新科學的來臨。這個新科學不是目前的物理科學,也不會是物理科學的新發展,而必須是全新的科學,它將建立在一個全新的架構上。在此架構中,意識的主觀性將佔有不可還原的本體地位。

  24. 四、結 語 • John Searle(1932-):瞭解心物關係的唯一障礙在於我們哲學上的偏見—認為心靈和物體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並且忽視了大腦的能力。 • 若我們能夠獲得對大腦的適當科學知識,並且克服概念上的錯誤後,則根本沒有心身問題。 • Searle認為科學可以解釋意識,但那種科學與現今流行的自然科學有很大的不同。科學可能要經歷一番概念上的革命。 • 科學能解決心身問題之謎嗎?也許吧!但只靠科學辦不到,仍需要哲學助其一臂之力。

  25. 參考書籍 • 指定閱讀:陳榮華,《形上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2013。第1章。pp.47-69. • 延伸閱讀: 1.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哲學入門九堂課》,黃惟郁 譯,臺北市:究竟出版社,2002。第三堂「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2.史蒂芬.羅(Stephen Law),《哲學健身館》,謝佩妏 譯,臺北市:小知堂文化,2005。第十三章「意識之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