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中醫藥養生保健與美容

中醫藥養生保健與美容. 長庚大學 教師 : Nigel Wiseman ( 魏迺杰 ). 教師: Nigel Wiseman. 中文姓名 : 魏迺杰 國籍:英國 學歷:德文與西班牙文學士、輔助醫學博士 Tel: (02) 2601 6559 中醫學系: 5101 Email: nigel.wiseman@msa.hinet.net. 中醫基本理論 ( 見 《 中醫概論 》 講義 ) 概述 陰陽五行 氣血、津液 臟腑 經絡. 病因與病機 預防與治則 藥物性能 實務操作 藥膳 ( 見 《 中國藥膳 》 講義 )

mana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醫藥養生保健與美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醫藥養生保健與美容 長庚大學 教師: Nigel Wiseman (魏迺杰)

  2. 教師:Nigel Wiseman • 中文姓名: 魏迺杰 • 國籍:英國 • 學歷:德文與西班牙文學士、輔助醫學博士 • Tel: (02) 2601 6559 • 中醫學系:5101 • Email: nigel.wiseman@msa.hinet.net

  3. 中醫基本理論 (見《中醫概論》講義) 概述 陰陽五行 氣血、津液 臟腑 經絡 病因與病機 預防與治則 藥物性能 實務操作 藥膳 (見《中國藥膳》講義) 面膜 (馮曄醫師) 中醫藥養生保健與美容:課程內容

  4. 中醫基本理論 概述 陰陽五行 氣血、津液 臟腑 經絡 • 病因與病機 • 預防與治則 • 藥物性能

  5. 概述 • 西方醫學已普及於世並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醫學。 • 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中醫依舊流行於中國。 • 中醫不僅在中國持續發展,更廣為西方人所接受 。 • 因其具有整體觀的特點,可彌補西醫學不足之處,而在西方國家擁有一群新的擁護者。

  6. 中醫的特點 • 與現代醫學相同之處 • 與現代醫學不同之處

  7. 與現代醫學相同之處 • 以自然規律解釋健康與疾病(非邪靈作祟或祖先降怒 )。 • 分析結構與功能(肺、胃、腎、膀胱) • 採用對抗療法的原則(中醫的「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與西醫的「殺菌」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8. 與現代醫學不同之處 • 利用陰陽五行宏觀概念以說明生理與病理現象。 • 如利用陰陽的概念把人體的生理分成水與火兩方面,用水與火失於平衡來說明疾病。 • 又如腎藏精,主生殖之說源於五行:腎主水(水液代謝),故腎屬於五行中的水。冬天為收藏的季節,也屬水,因此腎臟具有藏精的功能。

  9. 與現代醫學不同之處 • 除了「病」,還有「證」的概念。如瘧疾、天花、霍亂等疾病,都有固定的過程,男女老少的表現大體相同。 • 證是中醫特有的概念,用來說明人體的不平衡以及對抗致病因素的能力。各種疾病,在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證。如「腎陽虛」、「風寒束表」、「心火上炎」、「濕熱下注膀胱」 ,都是證名。

  10. 與現代醫學不同之處 • 天然藥物、針灸

  11. 阿ㄅㄨㄧ …長得蠻帥的

  12. 陰陽五行 • 陰陽 • 五行

  13. 陰陽 • 陰陽是事物的兩類屬性。 • 一切對立統一的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分析。

  14. 陰陽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 對立統一 • 陰陽可分 • 相互制約 • 互根互用 • 消長平衡 • 相互轉化

  15. 對立統一 • 寒與熱是對立統一的 • 沒有寒,就沒有熱 • 沒有熱,就沒有寒 • 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一的 • 沒有運動,就沒有靜止 • 沒有靜止,就沒有運動

  16. 陰陽可分

  17. 相互制約 • 寒與熱相互制約 • 寒可制熱。 • 熱可制寒。 • 運動與靜止相互制約 • 運動可制靜止。 • 靜止可制運動。

  18. 互根互用 • 如氣與血,氣為陽,血為陰。 • 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 血能載氣,養氣。 • 故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19. 消長平衡 • 寒熱:寒屬陰,熱屬陽。 • 如冬至夏,寒減熱增,為「陰消陽長」。 • 夏至冬,熱減寒增,為「陰長陽消」。

  20. 相互轉化 • 相互轉化,即「物極必反」。 • 如某些熱性病,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大量耗傷人體正氣,可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陰證,此即為陽證轉化為陰證的實例。

  21.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生理方面 • 病理方面 • 診斷方面 • 治療方面 • 藥物方面

  22. 生理方面

  23. 病理方面 • 有些疾病可用人體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 • 陰虛:消瘦、五心煩熱、顴紅、潮熱、盜汗、口咽乾燥 (燥熱之象) • 陽虛:面色淡白、身疲乏力、肢冷、自汗(寒象) • 很多疾病關係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 • 正氣包括陰液和陽氣 • 邪氣包括陰邪(寒、濕、痰等)與陽邪(風、暑、火、燥等)

  24. 但無論病理變化如何複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但無論病理變化如何複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 • 陰陽偏勝 * 陽勝則熱(實熱),陽勝則陰病 * 陰勝則寒(實寒),陰勝則陽病 • 陰陽偏衰 * 陽虛則寒 (虛寒) * 陰虛則熱 (虛熱) • 陰陽轉化 水 火

  25. 你如果現在在睡覺請舉手!

  26. 陰陽的正常關係 陰 陽 陰平陽秘 (陰陽相對平衡)

  27. 陰陽的偏勝、偏衰 陰勝 陰邪 陰勝則陽病 陽虛則陰盛 陰盛 (虛寒) 陽病 陽虛 (實寒) 陽勝 陽邪 陽勝則陰病 陰虛則陽盛 陽盛 陰病 陰虛 (實热) (虛熱)

  28. 陰陽的偏勝、偏衰的主要症狀 • 陽勝的主要症狀:壯熱、面紅、目赤 • 陰勝的主要症狀:形寒、肢冷、舌質淡 • 陽虛的主要症狀:面色㿠ㄏㄨㄤˇ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少氣乏力,喜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穀等虛象。 • 陰虛的主要症狀: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

  29. 陰陽的偏勝、偏衰的主要特點 • 陰盛或陽虛:寒、靜、濕 • 陽盛或陰虛:熱、動、燥

  30. 治療方面 • 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損其有餘 •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 • 陰虛(虛熱) ,補陰 • 陽虛(虛寒) ,補陽

  31. 藥物方面 • 四氣:寒、涼為陰;熱、溫為陽 • 五味: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 • 升降浮沉:升、浮(上行而向外)為陽; 降、沉為陰(下行而向內)

  32.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種變化運動的物質。 • 木:古人稱「木曰曲直」 。木是樹木的生長。引申為 具有生長、升發、 條達疏暢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 火:「火曰炎上」。溫熱、上升。 • 土:「土爰稼穑 」。土為萬物之母,引申為具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 金:「金曰從革」 。從革,是指變革,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 水:「水曰潤下」 。引申為具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33. 五行歸屬舉例表 -自然界

  34. 五行歸屬舉例表 -人體

  35. 五行的生剋乘侮-生剋 • 相生和相剋是五行之間的正常關係。 • 相生: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資生的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剋: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36. 五行相生相剋示意圖 相生 相剋

  37. 五行的生剋乘侮-乘侮 • 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間的不正常的關係 • 相乘:乘是指乘虛侵入的意思。相乘是剋制太過 • 相侮:又名反侮、反剋。侮是恃強凌弱的意思。相侮是相剋的相反關係。例如,木本受金剋,但木強盛時,對金進行反侮

  38. 莎莎、妹妹和琦琦 三個美女

  39. 臟腑 • 臟腑是位於人體軀幹內的主要器官,為生理活動之核心。 • 臟相對地屬裏,而腑則相對地屬表。 • 以脏為主。 • 除表理關係之外,每一臟與某些器官和組織有特別關係,如「脾開竅於口」 ,「主肌肉」 。每一藏是一個系統的主管。

  40. • 肺位於胸中。 • 上連喉嚨。 • 開竅於鼻。 • 肺的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為表裏。

  41. • 「肺主氣」,是指肺的呼吸功能以及肺在氣的生成方面的作用。 • 呼吸功能:肺是把自然界的清氣吸入體內,體內濁氣呼出體外,故有「肺司呼吸」之說。 • 氣的生成是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榖精微相結合。 • 肺的呼吸功能對全身之氣的運動有調節作用。 • 肺氣的運動,包括了「宣散」和「肅降」兩方面。

  42. • 「宣散」是向上、向外周的擴散運動,包括宣發衛氣。 • 肺氣失于宣散,有三種表現: • 鼻塞、噴嚏、呼吸不利、咳嗽、胸悶等證狀 。 • 不能宣發衛氣,使腠理閉塞而無汗。 • 布散津液和水穀精微等功能減弱,津液停於肺部而成為痰,甚則氾濫於肌膚而為水腫。

  43. • 「肅降」是指向下的運動,包括將多餘的水液下輸於腎與膀胱排出體外。 • 肺失於肅降則肺氣上逆,出現喘咳、痰嗽、咳血等病理現象。

  44. • 通調水道: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是由脾、肺、腎以及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而「通調水道」是指肺的宣散與肅降功能對於水液調節的作用而言。 • 肺開竅於鼻:鼻是呼吸的通道,故稱鼻為肺之竅。鼻塞、流涕、臭覺失常,皆為肺氣不宣所引起。

  45. • 肺主皮毛:「皮毛」為一身之表,包括皮膚与汗腺、毫毛等組織。 • 皮毛有分泌汗液、潤澤皮膚和抵禦外邪等功能。 • 這些功能,是流布在皮毛的衛氣的作用,而衛氣之所以能發揮這些作用,主要依靠肺氣宣散的力量。

  46. • 心位於胸中。 • 心主血,藏神,開竅於舌。 • 其經脈下絡小腸,與小腸相為表裏。 • 心藏神:亦稱「心主神明」。這裏所謂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47. • 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但在中醫學裡把它分屬於五臟,特別與心的關係最密切。 • 心有病變,即可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多寐、多夢等心神不安的症狀;嚴重的還可以出現神昏等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顯著減退甚至喪失的症狀,或癡呆譫妄、狂燥等精神失常的症狀。

  48. • 心主血脈:是指全身的血與脈統屬於心。血液能在脈中運行,周流不息,以營養全身,主要屬於心的生理功能。 • 心開竅於舌:「心開竅於舌」與「舌為心之苗」的意義相同。這一理論的主要根據是:心的病變,往往在舌上反映出來。例如:心陰虛或心火旺時,可見舌尖或舌質紅,起茫刺,或見舌碎痛糜爛等。心陽虛或心氣血不足時,可見舌質淡,晦暗等;心血瘀滯,可見舌質紫暗、瘀點等;病邪入心時,可見舌強、語蹇。

  49. • 心與小腸相為表裏:心與小腸在經絡上互相絡屬。 • 在病理上也有某些聯繫,如心火旺而移熱於小腸時,可見口舌生瘡,糜爛碎痛,以及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證狀,故稱「心與小腸相為表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