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1.06k Views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Soi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质在土壤 — 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 3、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 , 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称作 土壤圈 。.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这就是土壤的两个重要的功能。.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il).
E N D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Soi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 3、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称作土壤圈。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称作土壤圈。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这就是土壤的两个重要的功能。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il) •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 陆地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液相 (水分及水溶物) 气相(空气)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一、土壤组成 (Soil Constitution)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1.土壤矿物质(Minerals in Soil)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 按成因类型分类: 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活体(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非腐殖质 非活体 腐殖质 2.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3.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不被植物吸收。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或毛细管水,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水源。
大气 土壤 O2 21% (v/v) 15% CO2 0.03% 几% 4.土壤空气(Atmosphere in Soil) 特性:(1)不连续性,存在于土粒间隙之间; (2)湿度更高; (3)O2少,CO2多,有机质腐烂分解; (4)有还原性气体(H2S、NH3、H2、CH4)、厌氧 细菌和污染物等存在。
二、土壤的粒级及其理化性质 (Size Classification of Soil) 1、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划分 (Size Classification of Minerals in Soil) 不同粒径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即土粒),其性质和成分都不一样。 人们常按粒径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组或粒级,同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有明显差异。
2、各粒级的主要矿物成分和理化特性 由于各种矿物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它们经受风化后,在各粒级中分布的多少也不相同。 矿物的粒级不同,其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3、土壤质地分类及其特性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oil and Characteristic)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三、土壤吸附性(Soil Adsorption) 1.土壤胶体的性质(直径1-100nm) (1)土壤胶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或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一定体积的物质被分割时,随着颗粒数的增多,比表面也显著地增大。
蒙脱石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 高岭石最小(7-30 m2/g) 有机胶体比表面积也大(~700 m2/g)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受到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面能,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因。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受到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面能,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因。 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2)土壤胶体的电性 (Colloids of Soil) 土壤胶体微粒内部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 (反离子层或扩散层),即合称双电层。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相互排斥,具有分散性,负电荷越多,负的电动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越强,分散性也越强;
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位的大小和扩散层的厚度;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位的大小和扩散层的厚度; 此外,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和 pH 值也有影响。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强弱顺序:
2、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或代换):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阴离子交换吸附。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 (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阳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 (1)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2)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3)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4)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CEC表示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是表示土壤吸附性质的重要指标。 单位:厘摩尔/每千克土 (cmol/kg) 测定:用Ca2+作指示剂,Ba2+作萃取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致酸离子 (Al3+、H+) 可交换性阳离子 盐基离子 (Ca2+、Mg2+、K+、Na+、NH4+等)
盐基饱和土壤: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离子时,这种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 吸附顺序: F- > C2O42- > 柠檬酸根 > PO43- > HCO3-> H2BO3- > Ac- > SCN- > SO42- > Cl- > NO3-
四、土壤的酸碱性(Acidity-Alkalinity of Soil) 1、土壤酸度 (Acidity of Soil) 根据土壤中H+存在的形式: 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Activity Acidity)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通常描述土壤性质时表示作土壤pH值) 代换性酸度 潜性酸度(Potential Acidity) 水解性酸度 是由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Al3+离子造成的。
代换性酸度 用过量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H+ + KCl → |土壤胶体|-K+ + HCl |土壤胶体|-Al3++ 3KCl→|土壤胶体|-3K++ AlCl3 AlCl3 + H2O → Al(OH)3 + 3HCl
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 NaAc + H2O → HAc + Na+ + OH- ) |土壤胶体|-Al3+、H+ + 4NaAc → |土壤胶体|-4Na+ + Al(OH)3 + 4HAc 代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因此水解性酸度高于代换性酸度。
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二者的关系: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一定条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 *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现实表现,土壤胶体是H+ Al3+的储存库,因此潜性酸度是活性酸度的储备。
2、土壤碱度 (Alkalinity of Soil) 土壤溶液中的OH-离子,主要来源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碳酸盐类,即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碱度的总量称为总碱度,可用滴定法测定。
不同溶解度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对碱度的贡献不同: CaCO3、MgCO3难溶,石灰性土壤 pH 7.5 - 8.5, Na2CO3 pH >10, NaHCO3、Ca(HCO3)2pH 7.5 - 8.5
土壤胶体上吸附阳离子(Na+、K+、Mg2+ )的饱和度增加,可引起交换性阳离子的水解作用: 土壤胶体|-xNa+ + yH2O → 土壤胶体|-(x-y)Na+、yH+ + yNaOH 结果在土壤溶液中产生NaOH,使土壤呈碱性。
3、土壤的缓冲作用 (Buffer Action of Soil) (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和其它有机酸及其盐类,构成很好的缓冲体系。
NH2NH3Cl R-CH + HCl R-CH COOH COOH NH2NH3Cl R-CH + NaOH R-CH + H2O COOH COONa 有机酸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Organic Acid)
(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 (Buffer Action of Colloids of Soil) 土壤胶体中存在有代换性阳离子 土壤胶体|-M++ HCl → 土壤胶体|-H++ MCl ( 缓冲酸) 土壤胶体|-H++ MCl → 土壤胶体|-M++ HCl (缓冲碱)
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越强;代换量相当时,盐基饱和度越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越大;反之,盐基饱和度减小,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越强;代换量相当时,盐基饱和度越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越大;反之,盐基饱和度减小,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增加。
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 Al对土壤的危害:三价Al与土壤胶体结合能力强,易排挤其它阳离子使其进入土壤溶液而遭受淋溶损失;研究表明,土壤对植物的酸害实际是铝害,过多的铝离子抑制植物生长。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Soil) 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 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Soil-Plant System) 土壤背景值: 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土壤背景值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为: Mn、Cr、Zn、Cu、Ni、La、Pb、Co、 As、Be、Hg、Se、Sc、Mo (mg/kg)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Character of Heavy Metal Polluted) *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 *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被动转移 主动转移 一、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Transfer of Pollutant in Soil-Plant System) 1、迁移方式
2、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2、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 (1)植物种类 (2)土壤种类 (3)重金属形态 (4)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