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17 Views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治疗、预后. 总论. 心肌炎是由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等)、免疫介导损伤(如移植心脏排斥)、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以及中毒(如化学、物理或药物中毒)等所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过程。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本章主要介绍感染性心肌炎,尤其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 第一节: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 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大多数可以自愈,部分可迁延遗留有各种心律失常,少数可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 DCM) ,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流行病学.
E N D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治疗、预后
总论 • 心肌炎是由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等)、免疫介导损伤(如移植心脏排斥)、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以及中毒(如化学、物理或药物中毒)等所引起的心肌细胞炎症过程。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本章主要介绍感染性心肌炎,尤其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
第一节:病毒性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大多数可以自愈,部分可迁延遗留有各种心律失常,少数可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DCM),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流行病学 • 年龄段:婴幼儿到老年人,儿童和40岁以下成年人居多。 • 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 • 发病季节: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 发病条件:卫生条件差,气候温湿地区易发。
病原学 • 肠道病毒最常见,其中又以科萨齐B组病毒占大多数。 • 其他: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微小病毒、腮腺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
发病机制 • 1、病毒的直接作用:在心肌细胞内进行繁殖。 • 2、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分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一般情况下对自身有利,但如产生抗心肌自身抗体,可发展为慢性心肌炎,甚至演变为DCM。
病理 • 范围:弥漫性或局限性。 • 重型:肉眼见心肌松弛,呈灰色或黄色,心腔扩大。 • 轻型:大体检查时无发现,显微镜下有所发现。表现为心肌纤维之间与血管四周的结缔组织中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为主。心肌细胞可有变性、溶解、坏死。 • 演变:病毒性心肌心包炎,涉及心肌与间质、起搏与传导系统。 • 毒力越强,病变范围越大。
临床表现 • 症状:1、发病前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 • 2、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 • 3晕厥或阿斯综合症。 • 4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 体征:1、心脏增大2、心率改变3、心音改变4、杂音5、心律失常6、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急性期血沉可增速,部分患者血清心肌酶增高,反映心肌坏死。肌钙蛋白、CK-MB最有诊断价值。 • X线检查:局灶性VMC无异常变化。弥漫性VMC或合并心包炎的患者心影增大,严重者可见肺淤血或肺水肿。 • 心电图:1、心律失常2、ST-T变化。 • 超声心动图:左室扩张多不明显,可有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节段性及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厚度增加、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右室扩张及运动异常等。 • 核素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见病变处心脏放射性稀疏。核素心脏造影可示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等。 • 病毒学检查:咽试纸、粪便、心肌活检病毒分离、血清病毒特异抗体。
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 一般治疗: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卧床休息1个月,半年内不参加体力活动。2、无心脏形态功能改变者,休息半月,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 • 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100万~300万U,肌肉注射,QD,2W。2、黄芪注射液20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两周,然后改为口服黄芪治疗。黄芪口服液15g每日2次,共3个月。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条件因子,在治疗初期应常规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U/天或克林霉素1.2g/d静滴一周。 • 保护心肌疗法:1、维生素C保护心肌细胞不受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用法:重症心肌炎患者,维生素C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1~2周;2、辅酶Q10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生成过程,并有抗抗自由基及膜稳定作用。用法:辅酶Q10片10mg口服,每日三次,疗程1个月;3、曲美他嗪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氧化,促进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ATP,增加心脏收缩功能。用法: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1个月。 • 免疫抑制剂治疗:在心肌炎早期患者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存在免疫介导心肌损害,可以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病程后期证实心肌病变是由免疫反应引起时可以试用糖皮质激素。 • 对症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或培哚普利2~4mg或咪达普利5~10mg口服,每天1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使用临时体外起搏器,可短程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1次,3~7天,不能回复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根据心律失常情况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病程和预后 • 自愈 • 遗留心律失常 • 急性爆发、心力衰竭、猝死 • 10%演变为DCM • 分期:急性期﹤3个月,恢复期3个月~1年,慢性期﹥1年。
常见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合并心肌炎简介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心肌炎 • 水痘病毒性心肌炎 • 脊髓灰质炎病毒性心肌炎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 • 肝炎病毒性心肌炎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麻疹和风疹病毒性心肌炎 • 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 • 虫媒病毒性心肌炎
细菌性心肌炎 • 白喉杆菌 • 沙门杆菌 • 结核杆菌 • 链球菌 • 脑膜炎双球菌 • 梭状芽孢杆菌 • 军团菌 • 布氏杆菌病 • 惠普尔病
螺旋体心肌炎 • 梅毒螺旋体 • 钩端螺旋体
真菌性心肌炎 • 曲菌病 • 放射菌 • 酵母菌 • 隐球菌 • 念珠菌
原虫性心肌炎 • 锥虫病 • 弓形体病 • 血吸虫病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