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引子: a. 福柯 b. “ 视界融和 ” c. “ 外部 ” ( pens é e du dehors: thinking of/from Outside). “思考属于外部……思考并不是一种官能的 天赋地 运用 ,而应该 偶然地 产生 思想。思考不依赖于重新联结 可见者与可述者 的合适的 内在性 ,而产生于外部 侵入 之下,这种外部开掘内部的 缝隙 ,强行弄开和瓦解内部”。 ——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ori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2. 引子: a. 福柯 b. “视界融和” c. “外部”(pensée du dehors: thinking of/from Outside)

  3. “思考属于外部……思考并不是一种官能的天赋地运用,而应该偶然地产生思想。思考不依赖于重新联结可见者与可述者的合适的内在性,而产生于外部侵入之下,这种外部开掘内部的缝隙,强行弄开和瓦解内部”。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4. c-1. 康德:“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c-2. 早期德勒兹(“学徒期”): “哲学史的外部” (“外部从内部喷发” ——德里达《论文字学》) 《休谟与主体性问题》 《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 《柏格森主义》 《尼采与哲学》 《差异与重复》*

  5. c-3. 中期德勒兹(“创造期”): “共振”(résonance), “在……之间”(entre/ between) 《意义的逻辑》: 《爱丽斯漫游奇境》: “悖论”(paradox)—— “逻辑”与“语言”之间的“共振”

  6. c-4. 中后期德勒兹(“集大成期”): “根茎”(rhizome)

  7. “根茎空间”: “异质性”——“共生”,“嫁接” “多元性”——“去中心” “断裂性”——“非连续性”,“偶然性” (chance music)

  8. “根茎空间”的“实验”: a. “互联网”

  9. b. 音乐

  10. c. 绘画:

  11. d. 《千座高原》: “消解外部” “内在性的平面”(plane of immance) (plane of transcendence) “线”(ligne): 不是“分隔线”(line of division) 而是“逃逸线”(line of flight/escape) “velocity of escape”

  12. “差异”(difference)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莱布尼兹 a. 对于“同一性/相似性/一致性”来说,“差异”是最 为根本的; b. 同一化是向上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定义” 洛克:“抽象”(abstraction) 康德:“判断力”(judgment)

  13. c. “差异化”(differentiate)总是向下的 具体  具象音乐(concrete music) d. 思想-意象(pensée-image/ thought-image) d-1. “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 ——德勒兹 d-2. 在以往哲学中,“意象” 总是沦为思想的“例证” (illustration): 柏拉图:“洞穴”,“太阳” 亚里士多德:“蜡块” 笛卡儿:“建筑家” 黑格尔:“植物”

  14. d-3. “意象”是突破,瓦解概念范畴的既 定范围和框架的力量(force)  “意象”作为“思想”的“外部” ( “我们消失在风景之中” ——塞尚)

  15. d-4. “意象”自身的“逻辑” 《感觉的逻辑》 《电影1&2》

  16. e. “哲学-戏剧”(philosophy-theatre) e-1. 康德:理性就是追求 完备性(completeness), 系统化(systematization), 就是追求 “终极的解释”(ultimate explanation)

  17. e-2. 德勒兹:“我的著作一半是悬疑小说,一半 是科幻小说 ” “悬疑”(suspense) “科幻” (science-fiction)

  18. 法国电子音乐

  19. 作品一: Bernard Parmegiani: questions de temps (questions of time)- 24 - Le Temps Pour Soi (Time for itself) (extrait du 2e mouvement de Entre-temps, piece de concert 1991)

  20. 基本概念澄清: 電子原音音樂 (electroacoustic music),是指以 acoustic (原音,非電子)的原始聲音的錄音為原料素材(樂器或非樂器的任何聲音,自己或甚至別人的音樂錄音),經過電子硬體或採樣器或電腦軟體的各種處理和調變 (modulation),再加以混疊而成的音樂。

  21. 它與正統「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子音樂不用 acoustic 原音作音源,只用合成器 synthesizer,或是波形產生器 waveform generator, oscillator 發出的純電波震盪,但兩者的調變及混音等加工方式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22. 它與「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的區別在於:具象音樂注重以大段的原始錄音為音樂中心;不一定要掩飾原始材料出處,反而注重在聽人們週圍的各種聲響和其由組合拼疊而生出的趣味。調變和混音在具象音樂裡佔次要地位。而電子原音音樂則可能會把原始材料變化到你完全聽不出是 acoustic 而誤認為是純電子音樂的地步

  23. 它與正統「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腦音樂注重軟體的程序性 (algorithm),或是控制下的偶發性 (inderterminacy/aleatory),或是創新的控制介面 (alternate controllers 如感應手套、紅外線遙控、溫度光線距離運動壓力等感應控制器),或是現場演出樂器與電腦軟體間的互動 interactivity (如現場小提琴的聲音再即時輸入電腦經處理後再混入全局),等等。

  24. 正統電子原音音樂與地下非學院派電子原音/噪音音樂 (underground electronic/noise) 及半流行的電子音樂 (electronica),現在有一部份已殊途同歸。由完全不同的美學和歷史發展過程,在目前往往可得到極相近的結果。比如,日本地下派的 Aube(中島昭文)、英國的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等

  25. Jean-Claude Risset: “意境派”大师

  26. 作品2:Elementa(2001): Invisible Irène-(1)

  27. Jean Michel Jarre: electronica才子

  28. 作品3:(1997)oxygene7-13(8)

  29. Bernard Parmegiani “宇宙诗学”

  30. 作品4:La creation du mond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2000) (4)-Lumière(light)

  31. Air: 浪漫电音

  32. 作品5:Moon Safari(1998) -(3)All I need

  33. Michel Redolfi “水下世界”

  34. 作品6:Underwater music: (28)sea creature

  35. Christian Zanesi 学院派大师

  36. 作品7:Arkheion (INA GRM) 01 les mots de stockhausen (1994-1996)

  37. Luc Ferrari “音景”大师(soundscape)

  38. 作品8:presque rien (almost nothing) - no. 1 b

  39. 可能的未来方向: “极简主义” 作品9-Taylor Dupree “声音叙事”(“声音戏剧”) 作品10-Natasha Barret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