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69 Views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引子: a. 福柯 b. “ 视界融和 ” c. “ 外部 ” ( pens é e du dehors: thinking of/from Outside). “思考属于外部……思考并不是一种官能的 天赋地 运用 ,而应该 偶然地 产生 思想。思考不依赖于重新联结 可见者与可述者 的合适的 内在性 ,而产生于外部 侵入 之下,这种外部开掘内部的 缝隙 ,强行弄开和瓦解内部”。 ——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E N D
引子: a. 福柯 b. “视界融和” c. “外部”(pensée du dehors: thinking of/from Outside)
“思考属于外部……思考并不是一种官能的天赋地运用,而应该偶然地产生思想。思考不依赖于重新联结可见者与可述者的合适的内在性,而产生于外部侵入之下,这种外部开掘内部的缝隙,强行弄开和瓦解内部”。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c-1. 康德:“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c-2. 早期德勒兹(“学徒期”): “哲学史的外部” (“外部从内部喷发” ——德里达《论文字学》) 《休谟与主体性问题》 《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 《柏格森主义》 《尼采与哲学》 《差异与重复》*
c-3. 中期德勒兹(“创造期”): “共振”(résonance), “在……之间”(entre/ between) 《意义的逻辑》: 《爱丽斯漫游奇境》: “悖论”(paradox)—— “逻辑”与“语言”之间的“共振”
c-4. 中后期德勒兹(“集大成期”): “根茎”(rhizome)
“根茎空间”: “异质性”——“共生”,“嫁接” “多元性”——“去中心” “断裂性”——“非连续性”,“偶然性” (chance music)
“根茎空间”的“实验”: a. “互联网”
d. 《千座高原》: “消解外部” “内在性的平面”(plane of immance) (plane of transcendence) “线”(ligne): 不是“分隔线”(line of division) 而是“逃逸线”(line of flight/escape) “velocity of escape”
“差异”(difference)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莱布尼兹 a. 对于“同一性/相似性/一致性”来说,“差异”是最 为根本的; b. 同一化是向上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定义” 洛克:“抽象”(abstraction) 康德:“判断力”(judgment)
c. “差异化”(differentiate)总是向下的 具体 具象音乐(concrete music) d. 思想-意象(pensée-image/ thought-image) d-1. “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 ——德勒兹 d-2. 在以往哲学中,“意象” 总是沦为思想的“例证” (illustration): 柏拉图:“洞穴”,“太阳” 亚里士多德:“蜡块” 笛卡儿:“建筑家” 黑格尔:“植物”
d-3. “意象”是突破,瓦解概念范畴的既 定范围和框架的力量(force) “意象”作为“思想”的“外部” ( “我们消失在风景之中” ——塞尚)
d-4. “意象”自身的“逻辑” 《感觉的逻辑》 《电影1&2》
e. “哲学-戏剧”(philosophy-theatre) e-1. 康德:理性就是追求 完备性(completeness), 系统化(systematization), 就是追求 “终极的解释”(ultimate explanation)
e-2. 德勒兹:“我的著作一半是悬疑小说,一半 是科幻小说 ” “悬疑”(suspense) “科幻” (science-fiction)
作品一: Bernard Parmegiani: questions de temps (questions of time)- 24 - Le Temps Pour Soi (Time for itself) (extrait du 2e mouvement de Entre-temps, piece de concert 1991)
基本概念澄清: 電子原音音樂 (electroacoustic music),是指以 acoustic (原音,非電子)的原始聲音的錄音為原料素材(樂器或非樂器的任何聲音,自己或甚至別人的音樂錄音),經過電子硬體或採樣器或電腦軟體的各種處理和調變 (modulation),再加以混疊而成的音樂。
它與正統「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子音樂不用 acoustic 原音作音源,只用合成器 synthesizer,或是波形產生器 waveform generator, oscillator 發出的純電波震盪,但兩者的調變及混音等加工方式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它與「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的區別在於:具象音樂注重以大段的原始錄音為音樂中心;不一定要掩飾原始材料出處,反而注重在聽人們週圍的各種聲響和其由組合拼疊而生出的趣味。調變和混音在具象音樂裡佔次要地位。而電子原音音樂則可能會把原始材料變化到你完全聽不出是 acoustic 而誤認為是純電子音樂的地步
它與正統「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腦音樂注重軟體的程序性 (algorithm),或是控制下的偶發性 (inderterminacy/aleatory),或是創新的控制介面 (alternate controllers 如感應手套、紅外線遙控、溫度光線距離運動壓力等感應控制器),或是現場演出樂器與電腦軟體間的互動 interactivity (如現場小提琴的聲音再即時輸入電腦經處理後再混入全局),等等。
正統電子原音音樂與地下非學院派電子原音/噪音音樂 (underground electronic/noise) 及半流行的電子音樂 (electronica),現在有一部份已殊途同歸。由完全不同的美學和歷史發展過程,在目前往往可得到極相近的結果。比如,日本地下派的 Aube(中島昭文)、英國的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等
Jean-Claude Risset: “意境派”大师
作品2:Elementa(2001): Invisible Irène-(1)
Jean Michel Jarre: electronica才子
Bernard Parmegiani “宇宙诗学”
作品4:La creation du mond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2000) (4)-Lumière(light)
Air: 浪漫电音
作品5:Moon Safari(1998) -(3)All I need
Michel Redolfi “水下世界”
作品6:Underwater music: (28)sea creature
Christian Zanesi 学院派大师
作品7:Arkheion (INA GRM) 01 les mots de stockhausen (1994-1996)
Luc Ferrari “音景”大师(soundscape)
作品8:presque rien (almost nothing) - no. 1 b
可能的未来方向: “极简主义” 作品9-Taylor Dupree “声音叙事”(“声音戏剧”) 作品10-Natasha Bar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