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984 Views
2011 年 11 月 11 日 7:30-9:30pm 講題: 涅槃解脫與淨土法門 講者:黎耀祖博士. 甲 . 涅槃解脫. 「涅槃」是佛家修行的終極理想,被列為三法印/四法印之一,稱之為「涅槃寂靜」。 佛家的終極理想就是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的痛苦。由於「涅槃」這概念並不等同於死亡,所以斷除煩惱並非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卻是一件絕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成就的事情。.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逆觀、順觀十二因緣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涅槃。.
E N D
2011年11月11日 7:30-9:30pm 講題:涅槃解脫與淨土法門 講者:黎耀祖博士
甲. 涅槃解脫 「涅槃」是佛家修行的終極理想,被列為三法印/四法印之一,稱之為「涅槃寂靜」。 佛家的終極理想就是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的痛苦。由於「涅槃」這概念並不等同於死亡,所以斷除煩惱並非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卻是一件絕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成就的事情。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逆觀、順觀十二因緣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涅槃。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逆觀、順觀十二因緣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涅槃。
可以說,涅槃就是把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再次起現,消解一切人我的對立、滅除一切的障礙而不被無明煩惱所束縛。這種從生死輪迴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生死自在的境界就是解脫(mokṣa)。可以說,涅槃就是把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再次起現,消解一切人我的對立、滅除一切的障礙而不被無明煩惱所束縛。這種從生死輪迴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生死自在的境界就是解脫(mokṣa)。
原始佛教所講的涅槃境界,內容比較簡單;不過,隨著佛教思想的不斷發展與深化,涅槃的涵義也就越來越豐富,原始佛教所講的涅槃境界,內容比較簡單;不過,隨著佛教思想的不斷發展與深化,涅槃的涵義也就越來越豐富, 到《大般涅槃經》時就發展出以「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為中心的涅槃思想來。
一. 涅槃的根本意義 「涅槃」為梵文 Nirvāṇa(巴利文 Nibbāna)的音譯,舊譯為泥日、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亦意譯為「滅度」、「寂滅」、「圓寂」、「擇滅」。
1. 「涅槃」梵文的語意分析 Nirvāṇa 由 nis-vāṇa 兩部分組成,nis 是字首,依據梵文的連聲規則,當 nis 與 vāṇa 結合時,nis 會變成 nir。 當中,nir 有否定的意思, vāṇa有現起、燃燒之意, 故此「涅槃」的本義是 熄滅或吹熄的意思。
原始佛教將之引申開來成為煩惱熄滅的意思, 即生命不再受縛, 不再受輪迴之苦, 證得解脫的境界。
2.「涅槃」漢譯的不同意思 鳩摩羅什將「涅槃」譯為「滅度」,「滅」就是滅盡煩惱,「度」就是渡生死苦海。 玄奘則將「涅槃」譯為「圓寂」,「圓」指圓滿,「寂」指靜寂;即是說能斷除一切煩惱、習氣,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就是涅槃。
3.「涅槃」反面及正面的表達 - 反面的表達:無為、無漏、無病、不死、無熱惱、無變、寂滅、離垢。 - 正面的表達:寂靜、彼岸、安穩、解脫、清涼。
二. 原始佛教的涅槃觀 原始佛教的涅槃思想主要見於《阿含經》。 在《阿含經》中,佛陀主要以遮詮(反面)的表達方式來描述涅槃的境界:
1. 涅槃是貪嗔癡三毒的滅盡 「云何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雜阿含經卷18第490經》
2. 涅槃是愛欲和執取的滅盡 「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雜阿含經卷12第293經》 3. 涅槃是生死輪迴的滅盡 「無老、無死、無愁、無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中阿含經卷42》
4. 原始佛教常常從十二因緣的角度來說涅槃的 - 十二因緣的流轉是生死輪迴 - 十二因緣的還滅是解脫涅槃
5. 四聖諦中的滅諦其實就是「涅槃」,它就 是滅除貪欲、瞋恚、愚癡、無明、煩惱、 顛倒、邪見的一種清淨無染的生命境界。 6.《雜阿含經》經常以以下幾句話來概括修行者獲得解脫或證得涅槃的境界: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三. 涅槃的分類 1. 小乘佛教將涅槃分為兩類: 有餘依涅槃與 無餘依涅槃。
-「漏盡心解脫,任持最後身,名有餘涅槃。」《本事經 . 二法品第二之一》 -「諸行猶相續,諸所受皆滅,寂靜永清涼,名無余涅槃」《本事經 . 二法品第二之一》 - 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大毗婆娑論》將涅槃分為兩類:「但有壽命,皆名住有餘依涅槃; 壽命滅已,皆名無餘依涅槃。」
2. 大乘佛教將涅槃分為四類: 由於不同的修行者有不同的修行程度,所以在證得解脫時便會有不同情況的涅槃出現, 唯識宗於是提出四種涅槃之說。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有人認為往生淨土就是解脫生死 究竟兩者是否等同呢?
乙. 淨土法門 壹. 概說淨土 一. 甚麼是淨土? 1. 淨土是相對於六道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來說的,亦即佛、菩薩所處清淨莊嚴的世界。 2. 基於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前提,所以佛和淨土的數目在這宇宙中是不可勝數的。
二. 不同種類的淨土 1. 唯心淨土 隨著眾生心境的不同就會轉現出不同的存在世界,正如《維摩經》所說:「隨其心淨則見佛土淨,心穢則見佛土穢。」 2. 他方淨土 在此娑婆世界之外,十方諸佛的淨土。 3.人間淨土 改變人心、淨化社會後所呈現出來的無煩惱、無痛苦的世界。
三. 淨土思想的淵源 1. 源自人內心的盼望:人類對淨土的渴求,是基於現實人生的不圓滿。
2. 源自《阿含經》的人間淨土: 佛陀在《阿含經》中曾揭示人間淨土的思想, 即轉輪聖王以慈悲的精神去施行仁政。
四. 淨土思想在印度興起的原因 1. 對佛陀的懷念 釋尊入涅以後, 信徒對他的渴仰 日深,但又沒有 辦法親近,只好盼求轉生他方的淨土, 親近其他諸佛。
2. 佛教思想本身的發展 大乘佛教的發展,經過般若、中觀及瑜伽行派的高度發展之後,教理已趨於完備及成熟。甚至乎更脫離了低下層的人民,發展成為瑣細精密的學者佛教。 所以對一般低下層的信眾來說,依循中觀、唯識的方法去實踐修行成佛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故此,簡捷易行的淨土法門正好滿足了佛教內部一般大眾的要求。
3. 外教的衝擊 瑜伽行派所講的義理十分艱深,修行成佛所需的時間亦十分之漫長,故此一般信眾 不得其門而入。 而修行簡捷的婆羅門教 於公元一、二世紀後復 興,對佛教造成很大的 衝擊,簡捷易行的淨土 思想正好能與婆羅門教 抗衡。
五. 淨土的根本經典:三經一論 1.《佛說無量壽經》 2.《佛說阿彌陀經》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4.《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簡稱《往生論》或《淨土論》
六. 淨土資糧:信、願、行、證 大乘佛法修行次第的通義是信解行證,即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而淨土宗則由信啟願,由願導行。 比較之下,淨土的修行次第跟大乘的通義在第一步及最後兩步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第二步。淨土宗以「願」代替了「解」,所以更加快捷易行。
1. 信:對諸佛如來的慈悲、恩惠產生歡喜與 信仰。 2. 願:發願往生淨土,利樂一切有情。 3. 行:努力實踐修行,以求往生淨土。 4. 證:經努力修行所證之果。
七. 淨土思想的特質 1. 淨土乃由諸佛本願而成: 十方世界中各個不同的 淨土都是由不同的佛所 發的本願而建立而成的。
如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中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如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中所發的四十八大願。
2. 淨土不是只有一個: 由於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故此在十方世界中不只有一位佛及一個佛淨土。 佛經中所說的佛淨土有:阿閦佛淨土、彌勒佛淨土、藥師佛淨土、文殊淨土、阿彌陀佛淨土、唯心淨土、人間淨土。
在眾多的淨土中,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最受歡迎。在眾多的淨土中,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最受歡迎。
理由: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與眾生特別有緣。 印度人對西方有特別的偏愛。 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環境優美。
3. 念佛能往生淨土: 以持名念佛為正因,以阿彌陀佛的接引為助緣,往生淨土。
4. 往生後永不退轉: 往生淨土的眾生只會修行成佛,而不會再 墮於三界六道中輪迴。
5. 往生並非生天堂: 與其他宗教的生天(堂)思想不同,並非是只靠神的接引而自己一點力也不用付出。
而是以自己平日的精誠念佛為正因, 再修六度四攝來培育 福德智慧, 最後配合佛力的接引 才可往生淨土。
6. 往生與解脫不同: 往生是以自己平日的精誠念佛為正因,再 配合佛力接引為助緣,於死後往生到淨土,在佛菩薩的指引下繼續修行,這並不等同於已斷煩惱、了生死的境界。
一. 往生淨土的前提 1. 眾生的發願與諸佛的接引相契應。 - 只有眾生的發願而沒有諸佛的接引:往生 淨土是絕不可能 - 雖有諸佛的慈悲接引,但眾生卻不願往生: 往生淨土亦是絕不可能 故此,一定要眾生發願往生,再加上諸佛的慈悲接引,才有往生淨土的機會。
2. 眾生是否無條件就可以得到諸佛的接引呢? 眾生一定要努力修行,積集了福德、智慧資糧才可以在往生時被諸佛接引往淨土。
二. 實踐淨土法門的四個必要條件 1. 懺悔 2. 發願 3. 念佛 4. 行善積福
三 . 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一般說有四種,包括: 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 現在大多數人修持的是「持名念佛」,即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六字或四字洪名都可以。
持名念佛: 即口念阿彌陀佛名號,念誦不已。此種念佛方法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繼,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淨土。
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即觀佛形像, 心常繫念;由於觀像念佛 必須要依靠佛像,若沒有 佛像的話就較難修持。
觀想念佛: 即靜坐入定,專心思念佛的相貌和所居之莊嚴佛淨土。此種念佛方法是依《觀無量壽佛經》所作的十六種觀想而說的。 觀想念佛要作十 六種觀想,並且 不能間斷,所以 非人人都能修學 的。
實相念佛: 即觀想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才能照見一切客觀存在的現象之本性都是空的,藉此再觀想自性本有之佛。 實相念佛,較為著重自力,不向外求而親證本有之佛,不過凡夫被無明業障所蔽,很難親見本有之佛呢,故此實相念佛並非一般人的修行方法。
四. 三輩往生與九品往生 《無量壽經》中對三輩往生的因果關係有詳盡的描述,三輩分別為: 上輩往生、 中輩往生、 下輩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