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22 古诗两首

22 古诗两首. 生字词学习. 阅读训练.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 《 冬夜读书示子聿 》 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送给儿子的诗.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

rob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22 古诗两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2古诗两首

  2. 生字词学习

  3. 阅读训练

  4. 作者简介 •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 送给儿子的诗 •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

  6.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其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其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7. 诗词概述 • 朝代:【南宋】 • 作者:【陆游】 • 体裁:【七言绝句】

  8. 冬夜读书示子聿   • 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9. 注释 • 示:教导。    •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 少壮:青少年时代。    • 功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开始。   

  10. 纸:书本。    • 终:到底,毕竟。    • 觉: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浅:肤浅,浅薄。    •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 躬(gōng)行:亲自实践。

  11. 诗意 •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深刻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去体验。

  12. 作品中心 •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13. 学习《观书有感〉

  14. 作品信息 • 【名称】观书有感   • 【年代】南宋    • 【作者】朱熹    • 【体裁】七言绝句

  15.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16. 朱熹简介 • (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7. 【译文】 •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 

  18. 【注释】 •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19. 名句赏析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 巩固练习

  21. 结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