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75 Views
26 章:定位关系 orientation 和阐释关系 clarification 27 章:逻辑 关系 logical relations 28 章:刺激反应角色 Stimulus-Response roles 定位 orientation, 阐释 clarification 和逻辑 logical 关系加起来被称为非时间性偏正关系( nonchronological support-head relations ) 。在这些关系中都是一偏( support )修饰一正( head )的 .
E N D
26章:定位关系orientation 和阐释关系clarification 27章:逻辑 关系logical relations 28章:刺激反应角色Stimulus-Response roles 定位orientation, 阐释clarification 和逻辑logical 关系加起来被称为非时间性偏正关系(nonchronological support-head relations) 。在这些关系中都是一偏(support)修饰一正(head)的. 刺激反应关系Stimulus-Response roles是用来描述叙述性语篇和对话中的交际关系的。
第26章 定位和阐释关系 • 定位关系 • 定位关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背景-中心关系(circumstance-HEAD)和定位-内容关系(orienter-CONTENT)。 • 背景-中心关系(circumstance-HEAD) • 背景中心用来提供中心成分的时间、地点或其他背景信息。 • 背景命题可以表达地点信息 • 背景命题可以表达时间信息 • 背景命题可以表达其它背景信息
定位-内容关系(orienter-CONTENT) • 在命题关系中有些命题充当定位成分是来定位接下来的命题的内容的,这就是定位命题。如:John said, John heard, John wanted…等。定位命题涉及的事件是多与言谈、感觉、意志、认知和评价有关的事件命题。如: • 言谈:said, commanded, warned, promised • 感觉:saw, heard, felt, smelled, tasted • 意志:knew, remembered, thought, agreed • 认知:decided, willed, wanted, purposed • 评价:is good, is true, is false
在句子The boy said that he was hungry中,the boy said 是定位成分,the boy is hungry 是内容命题。但确切的说,从说话人the boy的角度看,内容命题应该用第一人称描述: • “I am hungry”。而实际上有些语言既可以用直接引语也可以用间接引语,而另有些语言只可以用直接引语。英语属前者。刚才的定位命题:the boy said 是个陈述性的命题,定位命题也可以是疑问或命令性命题。 • 通常定位命题是个单一的命题,而紧随其后的内容可能是个大而复杂的成分,有时甚至可以是个语篇 • 总之,定位角色可以归纳如下图(图中最右边的有些分类如introduction, setting, preliminary incident以后再详述, 本章不讲)
地点(location) • 时间(time) • 环境(circumstance) • 背景 介绍(introduction) • (circumstance) 背景(setting) 1定位关系 初始事件(preliminary incident) • (orientation)言谈(speech) • 感觉(perceptual) • 定位 认知(cognitive) • (orienter)意志(volitional) • 评价(evaluative)
中心对等(HEAD-equivalence) • 中心补充(HEAD-amplification) • 重述关系 属种关系(GENERIC-specific) • (restatement)总分关系(SUMMARY-specific) • 2.阐释关系 • (clarification) 中心比较关系(HEAD-comparison) • 非重述关系 中心例示关系(HEAD-illustration) • (nonrestatement)中心方式关系(HEAD-manner) • 对照关系(contrast-CONTRAST)
重述阐释关系 • 中心对等关系(HEAD-equivalence) • 中心对等是指两个命题表达的意义相同。两个命题的意义对等第二个命题是对第一个命题意义的重述。这样做是为了通过重复来强调、突出意义。 • 1. Rejoice and be glad. (通过同义词对等) • 2. Believe and do not doubt. (通过对反义否定达到对等) • 3. The cords of death encompassed me, the torrents of perdition assailed me死亡的衣衫紧裹着我,夺命的激流吞噬着我 (通过使用比喻修辞达到对等) • 中心补充 关系(HEAD-amplification) • 中心补充关系是指一个命题是对另一个命题的补充。补充信息通常是为了进一步阐明人物、时间、地点或方式的。如:He practices medicine; he practices at the clinic in town. • 以上句子包含两个命题,第二个命题是对第一个命题的医疗地点进行补充“at the clinic in town”.
属种关系(GENERIC-specific) • John worked hard all day. He cut the grass, trimmed the hedge, dug the vegetable patch, and staked the tomatoes. • 以上命题中,第一个命题是属命题,其它都是种命题。属命题包含种命题,但种命题比属命题更加具体、详细。 • 当分析更大层次的语篇时,就用总分关系(SUMMARY-specific)代替属种关系(Generic-specific)。
非重述阐释关系 • 非重述关系是指命题间,一部分不是对另一部分的重述,二者意义不相同。第二部分通常会提供诸如比较、对照、例示、方式等新信息。 • 中心-比较关系(HEAD-comparison) • 比较是指命题间相似点的对比。在英语中多用”as, like, than”等词表示出来, 如:He is as tall as Bill。但也有许多隐性的比较若不留心会把两个命题当成了一个。如:His hair is white as snow. 实际上就包含了两个命题:1. Snow is white.(比较部分) 2. His hair is white.(中心部分) • 中心-例示关系(HEAD-illustration) • 例示是一种更大一些(甚至可以大到段落)的比较。如:(圣经马可福音第4章第30-32节): • God will begin to rule over very few people and will eventually rule over very many people just like the mustard(芥菜)plant starts as a very small seed and grows to be a very large plant. (斜体为例示部分)
中心-方式关系(HEAD-manner) • 扮演方式角色的命题是用来回答中心命题事件发生的方式的。如:He went away walking rapidly. 其中第二个命题:He walked rapidly 是提供方式角色的命题。 • 对照关系(contrast-CONTRAST) • 若两个命题构成对照关系应满足以下条件: • 1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点 • 2其中一个不同点以命题形式存在 • 3至少有一个相似点 • 如:I went to classes today, but Bill didn’t.其中第一点不同是:I 和Bill;第二点以命题形式存在的不同是:went 和didn’t go,相似点是:classes today.所以该句中的两个命题就是对照关系。 • 有些对照关系在语法形式上没有体现出来是隐性的。Everyone went to the party except Bill. (隐含内容:Bill did not go to the party) • 有些对照关系中相似点用同义词或反义词表达,如:John is very smart, but Bill is not very brainy.(不同点:John和Bill, 命题型不同点:is和isn’t,相似点:very smart 和very brainy.)
关系标记的不对称(mismatch of relation markers) •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来标达命题间关系。拿中心-对照关系(HEAD-comparison)来说,英语有三个层次的比较:普通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但其它语言并不一定也是具备跟英语相同的比较层次,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见书中英语和New Guinea语对译的例子)
第27章 逻辑关系 • 逻辑关系是非时间性偏正关系的一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 • 1.因果关系(Reason-RESULT) • 2.方式-结果关系(Means-RESULT) • 3.目的-方式关系(Purpose-MEANS) • 4.让步-出乎意料关(Concession-CONTRAEXPECTATION ) • 5.依据-推理关系(Grounds-CONCLUSION) • 6.依据-劝导关系(Grounds-EXHORTATION) • 7.条件-结果关系(Condition-CONSEQUENCE)
因果关系(Reason-RESULT) • 在因果关系中,原因命题常是用来回答“为什么”的。在英语中常用because, so, 和therefore 等词来提示。但在有些语言中并不是用提示词来表达的,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如在Peru 的Aguaruna 语中,原因常用直接引语来表达。见下例: • 定位 I said • 原因 • 内容 You wait for me • 结果 I returned quickly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 翻译成英语为:Because I had asked them to wait for me, I returned quickly to the other side.
方式结果关系(Means-RESULT) • 方式结果关系是回答“怎么样”的。英语中常用by之类的词来引导这一方式,如:He won the race by practicing a lot. 但不同的语言在表达这一关系时有不同的方式。Ese Ejja (Bolivia)语用后缀“-jje”来引导方式。 • 例: • Ese Ejja: • Doctoraa yacua cajje se jjaajaquija’yo • Doctor inject he-by we will-recover • 方式:By means of the Doctor injecting(us) • 结果:we will recover. • 翻译成英语:We will get well by having the Doctor give us a shot.
目的-方式关系(Purpose-MEANS) • 目的-方式关系回答“通过做什么来达到目的”这一问题。目的-方式关系和方式-结果关系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不一定能实现而后者已经实现。如: • By studying hard, he passed his exam.(方式-结果关系) • In order to pass the exam, he studied hard (but he didn’t pass) (目的-方式关系) • 另外,英语是用in order to 和so that 等词来引导目的关系,而其它语言不一定。Ese Ejja语 用后缀“-jii”。 如: • Ese Ejja: • Chaco cue miya, daquijji epo’yojii. • Work imperative you clothes-having to-be’ • 方式:You work! • 目的:in order that you have clothes. • 译为英语:You must work in order to have clothes.
让步-出乎意料关系(Concession-CONTRAEXPECTATION) • 这一关系包含三部分:(1)起因(让步部分)(2)预期的结果(3)出乎意料的结果 • 如:Although the doctor told Bill to stay home, he went to the ball game. • 起因:The doctor told Bill to stay home • 预期结果:Bill stayed home(隐含) • 出乎意料的结果:Bill went to the ball game • 在英语中让步关系常用”although, even if , in spite of 和 even though”等来表达,而Ese Ejja语用jama-tii这一词来表达。如下例: • Ese Ejja:Jjeya quea-pame nii, jama-tii chacochaco jjima. • Now nice very nevertheless work not-yet • 让步:It is a very nice day (or 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 • 出乎意料的结果:He didn’t go to work yet. • 译为英语:It’s a very nice day; nevertheless, he hasn’t gone to work yet.
依据-推理关系(Grounds-CONCLUSION) • 依据-推理关系是用来回答推理的依据的。在依据和推理之间常用的连接词是so, therefore, I conclude that, 或 one concludes that等。so 和 must be的搭配使用是依据-推理关系最典型的标志。如:The wind is blowing, so it must be that it is going to rain soon. • 而在Ese Ejja语中没有什么词或词缀来表达依据-推理关系,这一关系是通过分句间的排列顺序体现出来的。 • Ese Ejja:Ova maria pojia’a mano’yonaje Maria pojja’a manoje. • She Mary perhaps sicken-permanent Mary perhaps ill-die • 依据:Mary has become very ill • 推理:Perhaps Mary will die • 译成英语:Mary has become very ill and will probably die.
依据-劝导关系(Grounds-EXHORTATION) • 依据-劝导关系和依据-推理关系极为相象,但是依据-推理关系中的推理为陈述,而依据-劝导关系中的劝导为命令。 • 依据-劝导关系也多用so 和therefore 来引导,Ese Ejja语有时用jamajje来引导有时用排序来体现。 • 条件-结果关系(Condition-CONSEQUENCE) • 这一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虚拟事态和可能事态。虚拟事态是指在句中提到的情况根本不可能也不会实现, 此时句子通常用过去时。如:If I were younger, I would go to Europe. 可能事态是指句中提到的情况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实现。如:If you get there early, you will get inside. • Ese Ejja语中表达条件-结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排序、后缀或连接词来体现。具体见课本334页例子。
顺序的不对称性 • 不同的语言对不同的命题关系有不同的排列习惯。如英语中表目的关系的命题常放在中心命题的后面;但在语中却放在前面。在翻译中,我们要注意选择调整适合目的语形式的表达形式。例: • 英语:I will go town in order to buy some bread • Asaro:Beleii ma meni hiz-el-ove lo tauni-u’ v-ol-ove • Bread some payment make-will-I saying town-into go-will-I. • 隐性成分及其关系 • 尽管在语义层面上却已包含了所有信息,但在语法结构上有时某些信息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如被动语态中的施事者等。在不同的语言中,信息的隐含方式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一种语言表达式中可以隐含的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可以隐含。所以翻译时必须注意调整,根据目的语的习惯,把源语的部分隐含信息显现出来,或把源语中部分的显性信息隐含起来。
语法关系标志词的功能多样性 • 那些标志各种交际关系的词,除了基本义外有时还有其它意义。如:if 在英语中常用来表示条件-结果关系,但在下面这个例子中却不是这样:The door is open. If the door is open, Mary must be home.这里if体现的是依据-推理关系,而依据-推理关系的标志词通常是so, 此时if就使用的是它的第二义。 • 还有如but通常用来标志对照关系,但它还会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其它关系。 • 例:John is short but he is good at basketball. (让步-出乎意料关系) •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背景-中心关系) • 等等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在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命题间的关系,把握标志词的意义,用恰当的目的语把它翻译出来。
第28章 刺激反应角色 • 上一章讨论的逻辑关系,多体现在说明性语篇中;而在叙述和对话语篇中,各命题之间的关系为刺激反应关系,由于这一关系有很大灵活性不如逻辑关系那么稳定故又被称为刺激反应角色(stimulus-response roles)。刺激反应角色主要分为叙述角色(narrative role)和话语角色(speech role) 。叙述角色针对叙述语篇而言,话语角色针对对话语篇而言。
叙述角色(Narrative roles) • 叙述的故事常包含按一定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通过刺激反应角色相互联系。叙述角色包含以下几种: • 刺激角色 反应角色 • 情景(occasion) 结果(outcome) • 问题(problem) 促进事件(resolving incident) • 干扰 ( complication) 问题的解决(resolution) • 结局(sequel) • 一个叙述文本中各个命题间往往并不全是叙述角色关系,可能还包括有其它关系,如前面讲过的定位关系、阐释关系和逻辑关系,但从主体上看它是个叙述角色占主导。其它关系只是为叙述主体提供背景信息。在叙述性语篇中有一个刺激反应链,一个刺激命题会获得相应的反应命题,而上一个反应命题可以成为下一个反应命题的刺激命题,这样相互联系直到最后一个反应角色(通常是结果outcome或问题的解决resolution)。
叙述角色的定义 • 情景(occasion)和结果(outcome)是相对应的刺激反应角色。一定的情景会刺激产生一定的结果反应。如: • 背景(setting):the convention met in Manila. • 情景1:John’s opponent made a speech. • 情景(occasion) 情景2:then John made a speech. • 结果(outcome) the people elected John
问题(problem)和问题的解决(resolution)对应而生,构成问题-解决角色。问题(problem)和问题的解决(resolution)对应而生,构成问题-解决角色。 • 干扰(complication)是使问题进一步复杂, 延缓问题解决的事件。而促进事件(resolving incident)是有助于问题解决但还未完全帮助解决的事件。解决角色(resolution)是指解决干扰或问题的事件。结局角色(sequel)指在一叙述文本的结尾呼应前文的部分。如下例: • 背景(setting): Mary and John were in Manila. • 问题(problem):John became sick • 让步(concession):Mary gave John some aspirin • 干扰 • (complication) 出乎意料(contraexpectation):John became even • more sick. • 促进事件(solving incident):Mary rushed John to the hospital. • 问题的解决(resolution): The doctor cured John.
话语角色(speech roles) • 话语角色包括:评论(remark)、命令(proposal)和疑问(question)这是三个刺激角色,它们还有各自对应的反应角色:评价(evaluation)、 • 答复(reply)和回答(answer). • 评论(remark)-评价(evaluation) • 命令(proposal) -答复(reply) • 疑问(question) -回答(answer).
评论(remark)是指所有的指责或赞美。 • 命令(proposal)指任一种劝导、邀请、禁止、挑战或指导等。 • 疑问(question)指任意一种质疑或询问。 • 这三种是刺激角色与之对应的反应角色是评价(evaluation)、答复(reply)和回答(answer)。 • 评价(evaluation)是指说话者对之前听的话做出对错、好坏等判断。如: • 评论(remark):He is really a grumpy person. • 评价(evaluation):I think so too. • 答复(reply)指说话者对之前听到了命令做出的反应。如: • 命令(proposal):Let’s go to town this afternoon. • 答复(reply):I’m sorry, I’m too busy to go today. • 回答(answer)是直接给出某一问题的答案,如: • 疑问(question):How do you get to the shopping center? • 回答(answer):You go three blocks east from here.
但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往往并不是按照这样的刺激反应关系一一对应的回答。第二个说话人可能会在交流中做出反评论(counterremark)、反命令(counterproposal) 或反疑问(counterquestion)的回应。 • 反评论(counterremark)指说话人听到别人的评论后没做出相应的判断,而代之以另一评论(remark)。 • 反命令(counterproposal) 指说话人听到对方的命令后没有对该命令做出答复,而代之以另一命令。 • 反疑问(counterquestion)指说话人听到对方的问题后没有直接回答,而代之以另一问题。
如: • 定位(orienter):Mary asked Alice, • 疑问 • 内容 (content):Where is the mop? • 疑问 • 内容 (content):Why do you ask? • 反疑问 • 定位(orienter):Alice said to Mary. • 内容 (content):I am going to clean the house, • 评论 • 定位(orienter):Mary said to Alice. • 回答 • 内容 (content):It is behind the kitchen door, • 答复 • 定位(orienter):Alice answered Mary.
另外,在命令(proposal)角色中,如果说话人发出的命令被对方听到后,对方没回话而直接执行命令就叫做执行角色(execution)。另外,在命令(proposal)角色中,如果说话人发出的命令被对方听到后,对方没回话而直接执行命令就叫做执行角色(execution)。 • 所以进一步完善话语中的刺激反应角色如下: • 刺激角色(stimulus roles) 反应角色(response roles) • Remark Evaluation • Counterremark • Proposal reply • counterproposal • execution • Question answer • counterquestion
引语的功能 • 一般来说,引语是用来复述某人说过的某话的。但在许多语言中引语还有其它功能。 • 如表达因果关系,表达方式-目的关系等。见下例中的Auguaruna 语: • Auguaruna : A little-bit-more he-carves-it, “its prow that-risen let-it-be,” saying. • 方式:He hangs it up • 目的:in order that it get dry. • 译为英语:He hangs it up in order that it get dry.(方式-目的关系) • 所以在翻译中应根据译语习惯注意调整。
内心活动类似话语角色(thought as speech) •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思考时,大脑采用的是类似直接引语的形式。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语言中用saying 加直接引语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活动。英语多是用直接引语表示话语内容,但在美国印第安语中,直接引语就可以用来表达内心活动。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要注意调整。如下面英语和Auguaruna语的翻译: • Auguaruna语:”Bird will it maybe appear?” I saying ,again I went. • 英语:Thinking that another bird would surely appear, I went. • Auguaruna语:The ancestors are those who say, “A person who eats big pieces of food will never be able to cut trees well.” • 另外在很多语言中引语还有修辞功能,它可用来强调故事或事件中的某一部分,而不是用来表达对话内容,所以在翻译时也需要做相关调整。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 有些语言中没有间接引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许多语言没有ask和answer等词来表达相应的话语角色,而只有一个词say来表达所有的话语关系,翻译时也要注意调整。 • 另外还要注意人称、时态和情态的转换。还有不同的语言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功能可能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也不能忽视。
引语标识(Quotation margins) • 引语标识是用来表示谁是说话人、谁是听话人以及在何时何地展开的对话这些信息的。如以下的斜体部分就是引语标识: • 1Peter said to John yesterday that he would not be back. • 2 “I’ll not be back again,” he said to his brother. • 有时候虽然在源语中有些引语标识没有写出来,但源语读者都心知肚明,而目的语读者却可能不知道,此时翻译时就要添加上来。 •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引语标识在不同语言中所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放句首,有的放句中,有的放句尾,有的三个位置都可以放,有的只可以放其中的一两个位置。所以翻译时要视具体情况用恰当的形式翻译。
呼唤语(Vocatives) • 呼唤语是指用来对别人直接称呼的词或短语。呼唤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 1表达呼唤者与被呼唤者间的关系。 • 2发出个人呼吁 • 3聚焦于某个人或团体的某些特性 • 4修辞和文体的需要 • 5转移争论,岔开话题 • 但不同语言间呼唤语的功能是不完全对称的,翻译时应注意调整。 • 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呼唤语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1了解呼唤语在源语文本中的功能,尽力在译文中表达同一意义; • 2用目的语最自然的语法形式来表达; • 3根据交际的情景、对象和内容,使用恰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