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89 Views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 http://www.sujinjie.com. 2008 蘇錦皆製作. 紀錄片的特質 documentary features 紀錄片追求「真、善、美」,容許主觀的認知。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讓黑暗重見光明。紀錄片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歷史前進的軌跡。
E N D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http://www.sujinjie.com 2008 蘇錦皆製作
紀錄片的特質 documentary features 紀錄片追求「真、善、美」,容許主觀的認知。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讓黑暗重見光明。紀錄片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歷史前進的軌跡。 「紀錄片之父」葛里森(John Grierson,英,1898-1972),1926年率先提出紀錄片一詞的定義:「對真實的創意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他認為,紀錄片是以某個觀點對真實世界的詮釋,並指出,紀錄片應要同時具備藝術性,及扮演社會改革的工具。 紀錄片一般具有兩個特質: 一、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 二: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的生活。
新聞片是紀錄片嗎?news & documentaries 新聞片是以事件為中心,但事件之間的關係與意義,仍待建立;紀錄片需要長時間,且有計劃地完整深入表述。因此,新聞片可說是紀錄片的素材,也可以說,新聞片是知識,而紀錄片是智慧。 新聞片:客觀記錄真實。(紀實) 深度報導:客觀詮釋真實。(詮釋) 紀錄片:主觀重構真實。(批判) 不過,當電視出現之後,因受到播放時間因素的牽制,許多紀錄片又退回深度報導。
紀錄片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1895年12月8日,電影首度在巴黎公開放映,1927年有聲電影研發成功。 廿世紀50年代,磁式錄音帶的發明,克服了同步錄音的困難,加上攝影機變得輕巧,使得設備不再笨重難以移動,可隨被攝者到處移動。因此,攝影機得以走出攝影棚,成為主動積極的觀察者。 由於攝影機的機動性提高,改變了60年代新聞及紀錄片的拍攝形態,並發展出兩個非常不同的紀錄片理念:一、「直接電影」。二、「真實電影」。
一、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美國梅索兄弟(Maysles)與懷斯曼(Wiseman)等人,觀察式(observational approach)美學,他們認為應儘可能不去干擾被拍攝的對象,拍攝者正如「牆上的蒼蠅」,以期能拍出攝影機不存在時也會發生的真實。(沒有配樂,沒有旁白) 二、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法國尚.胡許(Jean Rouch)所創,鼓勵導演和被攝者之間的互動,認為導演有權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發生。可以發掘事件,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待事件。可以參與事件,捕捉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因採用訪談的方式,使得市井小民有了發聲的管道,這是一大貢獻。但有人質疑,由於過於介入私人生活,在道德上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可以配樂,可以旁白)
紀錄片的困境 documentary dilemma 紀錄片的拍攝,因為沒有事先的劇本,因此需要大量的拍攝,耗費了很多底片,甚有高過劇情電影底片量的100倍,加上設備昂貴,致使製作成本相當高。 由於紀錄片製作成本過高,使得紀錄片始終仰賴商業、政治及道德團體,或電視公司與贊助者的鼻息。因為,紀錄片的觀眾群仍屬少數,或特定的族群,而觀眾又傾向偏好特定議題,加上紀錄片的長度及內容,常由拍攝者決定,且影片節奏緩慢,導致紀錄片不具娛樂性,因此,商業環境下,推展極為不易。 即使製作成本已日漸大幅降低,但紀錄片為了生存,仍得仰賴傳播媒體的良知與認可,更遑論進入商業型電影院。
紀錄片的普及 documentary popularity 技術的發展,總是預示著藝術形式的變革。在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 1. 廉價與輕便的攝影器材,日益普及的影音技術,使得影片的製作,人人得以輕鬆上手,拉近了紀錄片與真實之間的距離。2. 網路的高速傳輸,互動電視的成長,傳播權早已從少數大公司或政治團體手中,下放到普羅百姓,或許這正是紀錄片的另一條出路。 而紀錄片所一向關注的弱勢族群,不分貴賤地描繪生活中的真實,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使影音時代,擺脫商業與政治的權力核心,走進群眾與生活,走出商業市場的限制,重新再現真、善、美的影音世界。
紀錄片的界定 documentary definition 紀錄片與劇情片界線已逐漸模糊、混血。「紀錄片化」的劇情片,「劇情片化」的紀錄片,加上商業性的介入,實在無法明確地加以界定,如「劇情化紀錄片」(narrative documentary )及「紀錄劇情片」(Docudrama )。 一、劇情化紀錄片 narrative documentary 2004年發行的一部劇情化紀錄片「駱駝駱駝不要哭」(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片長90分鐘,是由導演安排劇情,並執導過的紀錄片,真人真事,真實演出,是紀錄片,也是劇情片。本作品和「國家地理頻道」所拍的紀錄片差異不大,「國家地理頻道」為了肯定他們的努力和辛苦,以買版權的方式來贊助這部電影。本片提名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但由「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獲獎。
「駱駝駱駝不要哭」 導演Byambasuren Davaa(蒙古人)和Luigi Falorni,是慕尼黑電影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回到蒙古家鄉,克服惡劣的拍攝條件,沒有背景音樂,極少的旁白,讓風聲及牲畜低鳴的生活影像自己發言,讓觀眾能清晰體會蒙古人四代同堂與駱駝之間的真實情感生活。 影片片段 (影片) 幕後花絮 (影片)
二、紀錄劇情片 Docudrama 採用演員演出歷史事件,結合了戲劇的結構,以紀錄片手法加以表現,對服裝與場景道具,都相當考究。嚴格來說,紀錄劇情片,屬於劇情片,不能算是紀錄片。 這方面的影片以英國的BBC電視公司,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拍攝的數量最多,例如BBC在1950-1960年代製作的一系列音樂家傳記片,和蘇聯在1940至1950年所製作的革命英雄傳記片等。
英國的BBC電視公司的「鬼盜船真面目」(Blackbeard - The Real Pirate of the Caribbean ),利用電腦動畫及考古具體遺物,重現十八世紀初,令英國與西班牙艦隊聞風喪膽的海盜船船長愛德華狄其(黑鬍子)。 影片片段 (影片) 幕後花絮 (影片)
真實與虛構 reality and fiction 紀錄片擺盪在記實(真實)與創作(虛構)的界線之間,正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紀錄片雖是以現實世界的人物為題材和拍攝對象,但難免有虛構及創作的問題。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導演如何平衡真實的客觀與虛構的創意,實屬不易。單獨的影像,本身並無固定的意義,而影像的真實意義,則取決於影像所存在的背景脈絡中,因此,導演無法完全決定紀錄片的意義,而是拍攝者和被攝者,兩者不斷互動的歷程與結果。
紀錄片的觀看權力 eye of power 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往往是「弱勢者」,如第三世界、原住民、邊緣族群等,它提供了弱勢者發聲的機會,讓「弱勢者」找回自我再現(self-representation)的權利。 在鏡頭中,隱含著「觀看者」和「被觀看者」的權力關係,若以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的代表人物傅柯(Foucault)的圓形監獄(panopticon)概念來解釋這個關係,則「觀看者」佔在優勢的地位,而「被觀看」者則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佛洛依德(Freud)心理分析理論認為,人類觀看的方式,是「偷窺」(scopophilia)和「知識」(epistephilia)兩種慾望的結合。而觀看的快感,則來自於「偷窺」慾望的滿足:其一,觀看已熟悉卻被視為禁忌的事物(如女人的身體);其二,觀看陌生的事物,如觀看異質文化、奇特的風俗(如原住民影片),及性傾向(如同志影片)。
紀錄片的觀點 viewpoint of documentary 訪談在紀錄片裡通常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但紀錄片所呈現的觀點,究竟是誰的觀點?詮釋權又屬於誰? 導演通常是屬於主流優勢階級,常會以自己的觀點,去詮釋弱勢者的聲音。或者,受訪者常透過鏡頭來展演自己,在鏡頭前呈現某些觀點,卻也隱藏了某些觀點。因此,大量採用受訪者的觀點和訪談,可以解決此一問題。 日本導演小川紳介所說的「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世界」 。鏡頭的意義,並非完全取決於導演或拍攝者,被拍攝者也可以透過鏡頭來表達他的看法。
紀錄片十四戒律 14 tenets of documentary 紀錄片之父葛里森(John Grierson)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拍攝紀錄片的十四條守則,時至今日,或許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仍具參考的價值。 1. 不要去處理概括性的題材:關於郵政,你可以寫一篇論文;但是,若是關於一封信,你就必須拍一部片子。 2. 不要背離三個基本元素:社會學的,詩的,技術的。 3. 不要忽視腳本,也不要在拍攝時碰運氣。若腳本準備周全,你的片子等於完成了,當你開拍時,即可以開始準備下一部。 4. 不要以為光靠旁白就能講故事,故事必須結合影像及聲音;過多的旁白讓人不舒服,而不必要的旁白,則令人感到不適。
5. 每個鏡頭,都是整部片子的局部。再美的鏡頭,如果放在不合適的地方,不但沒有價值,甚至更糟。 6. 不要發明不必要的攝影角度。不當的攝影角度,只會干擾及破壞情感。 7. 不要濫用快節奏的剪接方式。如果節奏越來越快,反而會華而不實。 8. 不要過度使用音樂,以免觀眾拒絕去聽它。 9. 不要直接使用過量的現場音。最好是暗示性地運用這些聲音,能利用配樂的補充,才能組成最好聲音。
10. 不要用太多轉場效果,或把它們弄得太複雜。融接和淡入淡出是影片的標點符號,是你的逗點和句點。 11. 不要拍太多特寫,要等到高潮時再使用。一部結構均衡的影片,特寫的出現應極其自然,如果出現次數太多,會令人窒息,並失掉他們的重要性。 12. 捕捉畫面時不要遲疑。在天地中,人與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美的。 13. 故事不要說得模模糊糊。一個真實的題材,必須清楚簡單,而清楚簡單,並不一定要把故事戲劇化。 14.不要放棄實驗的機會,沒有實驗,紀錄片便失掉他的價值,紀錄片便不存在。
謝謝觀賞 蘇錦皆畫室 http://www.sujinjie.com/
參考資料 • 鬼盜船真面目DVD。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總代理。 • 駱駝駱駝不要哭 DVD。迪昇數位影視有限公司總代理。 • Grierson紀錄片十四戒律。2007.10.7,取自:2007年第二屆技專校院國際科技藝能大賽/培訓講義,http://www.vc.yuntech.edu.tw/2006camera/index.htm • 司徒兆敦(2004.1.15)。紀錄片和我們。2007.5.20,取自:傳媒透視2004年01月號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115_76_119734.html • 中影網(2007)。蒙太奇怎樣發展成電影藝術的語言。2007.5.19,取自:中影網/電影技術/專家評論 http://www.chinafilm.com/dyjs/zjlt/20070302/3657.html • 台灣電影筆記。2007.9.30,取自:台灣電影筆記/電影小辭典http://movie.cca.gov.tw/Cinema/Dictionary/Content.asp?CategoryID=23 • 陳清河(2007.4.29)。紀錄片上課筆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96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藝術生活科-音像藝術在職進修學分班。 • 王亞維譯(2003)。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 • 邱貴芬(2003)。「亞洲性」、「台灣性」與台灣外文學門研究:從紀錄片談全球化時代文化異質的展演與抗拒空間。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中興大學外文系,2005,頁469-495。 • 吳文光(2001)。鏡頭像自己的眼睛一樣-紀錄片與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 Kingnet電影網(2007) 。取自: Kingnet電影網/駱駝駱駝不要哭 。http://camel.king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