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 http://www.sujinjie.com. 2008 蘇錦皆製作. 紀錄片的特質 documentary features  紀錄片追求「真、善、美」,容許主觀的認知。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讓黑暗重見光明。紀錄片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歷史前進的軌跡。

siv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紀錄片 Documentary http://www.sujinjie.com 2008 蘇錦皆製作

  2. 紀錄片的特質 documentary features  紀錄片追求「真、善、美」,容許主觀的認知。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讓黑暗重見光明。紀錄片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歷史前進的軌跡。  「紀錄片之父」葛里森(John Grierson,英,1898-1972),1926年率先提出紀錄片一詞的定義:「對真實的創意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他認為,紀錄片是以某個觀點對真實世界的詮釋,並指出,紀錄片應要同時具備藝術性,及扮演社會改革的工具。  紀錄片一般具有兩個特質: 一、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 二: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的生活。

  3. 新聞片是紀錄片嗎?news & documentaries  新聞片是以事件為中心,但事件之間的關係與意義,仍待建立;紀錄片需要長時間,且有計劃地完整深入表述。因此,新聞片可說是紀錄片的素材,也可以說,新聞片是知識,而紀錄片是智慧。 新聞片:客觀記錄真實。(紀實) 深度報導:客觀詮釋真實。(詮釋) 紀錄片:主觀重構真實。(批判)  不過,當電視出現之後,因受到播放時間因素的牽制,許多紀錄片又退回深度報導。

  4. 紀錄片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1895年12月8日,電影首度在巴黎公開放映,1927年有聲電影研發成功。    廿世紀50年代,磁式錄音帶的發明,克服了同步錄音的困難,加上攝影機變得輕巧,使得設備不再笨重難以移動,可隨被攝者到處移動。因此,攝影機得以走出攝影棚,成為主動積極的觀察者。  由於攝影機的機動性提高,改變了60年代新聞及紀錄片的拍攝形態,並發展出兩個非常不同的紀錄片理念:一、「直接電影」。二、「真實電影」。

  5. 一、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美國梅索兄弟(Maysles)與懷斯曼(Wiseman)等人,觀察式(observational approach)美學,他們認為應儘可能不去干擾被拍攝的對象,拍攝者正如「牆上的蒼蠅」,以期能拍出攝影機不存在時也會發生的真實。(沒有配樂,沒有旁白) 二、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法國尚.胡許(Jean Rouch)所創,鼓勵導演和被攝者之間的互動,認為導演有權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發生。可以發掘事件,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待事件。可以參與事件,捕捉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因採用訪談的方式,使得市井小民有了發聲的管道,這是一大貢獻。但有人質疑,由於過於介入私人生活,在道德上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可以配樂,可以旁白)

  6. 紀錄片的困境 documentary dilemma 紀錄片的拍攝,因為沒有事先的劇本,因此需要大量的拍攝,耗費了很多底片,甚有高過劇情電影底片量的100倍,加上設備昂貴,致使製作成本相當高。  由於紀錄片製作成本過高,使得紀錄片始終仰賴商業、政治及道德團體,或電視公司與贊助者的鼻息。因為,紀錄片的觀眾群仍屬少數,或特定的族群,而觀眾又傾向偏好特定議題,加上紀錄片的長度及內容,常由拍攝者決定,且影片節奏緩慢,導致紀錄片不具娛樂性,因此,商業環境下,推展極為不易。  即使製作成本已日漸大幅降低,但紀錄片為了生存,仍得仰賴傳播媒體的良知與認可,更遑論進入商業型電影院。

  7. 紀錄片的普及 documentary popularity 技術的發展,總是預示著藝術形式的變革。在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 1. 廉價與輕便的攝影器材,日益普及的影音技術,使得影片的製作,人人得以輕鬆上手,拉近了紀錄片與真實之間的距離。2. 網路的高速傳輸,互動電視的成長,傳播權早已從少數大公司或政治團體手中,下放到普羅百姓,或許這正是紀錄片的另一條出路。  而紀錄片所一向關注的弱勢族群,不分貴賤地描繪生活中的真實,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使影音時代,擺脫商業與政治的權力核心,走進群眾與生活,走出商業市場的限制,重新再現真、善、美的影音世界。

  8. 紀錄片的界定 documentary definition  紀錄片與劇情片界線已逐漸模糊、混血。「紀錄片化」的劇情片,「劇情片化」的紀錄片,加上商業性的介入,實在無法明確地加以界定,如「劇情化紀錄片」(narrative documentary )及「紀錄劇情片」(Docudrama )。 一、劇情化紀錄片 narrative documentary 2004年發行的一部劇情化紀錄片「駱駝駱駝不要哭」(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片長90分鐘,是由導演安排劇情,並執導過的紀錄片,真人真事,真實演出,是紀錄片,也是劇情片。本作品和「國家地理頻道」所拍的紀錄片差異不大,「國家地理頻道」為了肯定他們的努力和辛苦,以買版權的方式來贊助這部電影。本片提名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但由「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獲獎。  

  9.  「駱駝駱駝不要哭」 導演Byambasuren Davaa(蒙古人)和Luigi Falorni,是慕尼黑電影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回到蒙古家鄉,克服惡劣的拍攝條件,沒有背景音樂,極少的旁白,讓風聲及牲畜低鳴的生活影像自己發言,讓觀眾能清晰體會蒙古人四代同堂與駱駝之間的真實情感生活。 影片片段 (影片) 幕後花絮 (影片)

  10. 二、紀錄劇情片 Docudrama  採用演員演出歷史事件,結合了戲劇的結構,以紀錄片手法加以表現,對服裝與場景道具,都相當考究。嚴格來說,紀錄劇情片,屬於劇情片,不能算是紀錄片。  這方面的影片以英國的BBC電視公司,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拍攝的數量最多,例如BBC在1950-1960年代製作的一系列音樂家傳記片,和蘇聯在1940至1950年所製作的革命英雄傳記片等。

  11.  英國的BBC電視公司的「鬼盜船真面目」(Blackbeard - The Real Pirate of the Caribbean ),利用電腦動畫及考古具體遺物,重現十八世紀初,令英國與西班牙艦隊聞風喪膽的海盜船船長愛德華狄其(黑鬍子)。 影片片段 (影片) 幕後花絮 (影片)

  12. 真實與虛構 reality and fiction  紀錄片擺盪在記實(真實)與創作(虛構)的界線之間,正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紀錄片雖是以現實世界的人物為題材和拍攝對象,但難免有虛構及創作的問題。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導演如何平衡真實的客觀與虛構的創意,實屬不易。單獨的影像,本身並無固定的意義,而影像的真實意義,則取決於影像所存在的背景脈絡中,因此,導演無法完全決定紀錄片的意義,而是拍攝者和被攝者,兩者不斷互動的歷程與結果。 

  13. 紀錄片的觀看權力 eye of power  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往往是「弱勢者」,如第三世界、原住民、邊緣族群等,它提供了弱勢者發聲的機會,讓「弱勢者」找回自我再現(self-representation)的權利。  在鏡頭中,隱含著「觀看者」和「被觀看者」的權力關係,若以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的代表人物傅柯(Foucault)的圓形監獄(panopticon)概念來解釋這個關係,則「觀看者」佔在優勢的地位,而「被觀看」者則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佛洛依德(Freud)心理分析理論認為,人類觀看的方式,是「偷窺」(scopophilia)和「知識」(epistephilia)兩種慾望的結合。而觀看的快感,則來自於「偷窺」慾望的滿足:其一,觀看已熟悉卻被視為禁忌的事物(如女人的身體);其二,觀看陌生的事物,如觀看異質文化、奇特的風俗(如原住民影片),及性傾向(如同志影片)。

  14. 紀錄片的觀點 viewpoint of documentary  訪談在紀錄片裡通常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但紀錄片所呈現的觀點,究竟是誰的觀點?詮釋權又屬於誰?  導演通常是屬於主流優勢階級,常會以自己的觀點,去詮釋弱勢者的聲音。或者,受訪者常透過鏡頭來展演自己,在鏡頭前呈現某些觀點,卻也隱藏了某些觀點。因此,大量採用受訪者的觀點和訪談,可以解決此一問題。   日本導演小川紳介所說的「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世界」 。鏡頭的意義,並非完全取決於導演或拍攝者,被拍攝者也可以透過鏡頭來表達他的看法。

  15. 紀錄片十四戒律 14 tenets of documentary   紀錄片之父葛里森(John Grierson)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拍攝紀錄片的十四條守則,時至今日,或許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仍具參考的價值。 1. 不要去處理概括性的題材:關於郵政,你可以寫一篇論文;但是,若是關於一封信,你就必須拍一部片子。 2. 不要背離三個基本元素:社會學的,詩的,技術的。 3. 不要忽視腳本,也不要在拍攝時碰運氣。若腳本準備周全,你的片子等於完成了,當你開拍時,即可以開始準備下一部。 4. 不要以為光靠旁白就能講故事,故事必須結合影像及聲音;過多的旁白讓人不舒服,而不必要的旁白,則令人感到不適。

  16. 5. 每個鏡頭,都是整部片子的局部。再美的鏡頭,如果放在不合適的地方,不但沒有價值,甚至更糟。 6. 不要發明不必要的攝影角度。不當的攝影角度,只會干擾及破壞情感。 7. 不要濫用快節奏的剪接方式。如果節奏越來越快,反而會華而不實。 8. 不要過度使用音樂,以免觀眾拒絕去聽它。 9. 不要直接使用過量的現場音。最好是暗示性地運用這些聲音,能利用配樂的補充,才能組成最好聲音。

  17. 10. 不要用太多轉場效果,或把它們弄得太複雜。融接和淡入淡出是影片的標點符號,是你的逗點和句點。 11. 不要拍太多特寫,要等到高潮時再使用。一部結構均衡的影片,特寫的出現應極其自然,如果出現次數太多,會令人窒息,並失掉他們的重要性。 12. 捕捉畫面時不要遲疑。在天地中,人與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美的。 13. 故事不要說得模模糊糊。一個真實的題材,必須清楚簡單,而清楚簡單,並不一定要把故事戲劇化。 14.不要放棄實驗的機會,沒有實驗,紀錄片便失掉他的價值,紀錄片便不存在。

  18. 謝謝觀賞 蘇錦皆畫室 http://www.sujinjie.com/

  19. 參考資料 • 鬼盜船真面目DVD。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總代理。 • 駱駝駱駝不要哭 DVD。迪昇數位影視有限公司總代理。 • Grierson紀錄片十四戒律。2007.10.7,取自:2007年第二屆技專校院國際科技藝能大賽/培訓講義,http://www.vc.yuntech.edu.tw/2006camera/index.htm • 司徒兆敦(2004.1.15)。紀錄片和我們。2007.5.20,取自:傳媒透視2004年01月號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115_76_119734.html • 中影網(2007)。蒙太奇怎樣發展成電影藝術的語言。2007.5.19,取自:中影網/電影技術/專家評論 http://www.chinafilm.com/dyjs/zjlt/20070302/3657.html • 台灣電影筆記。2007.9.30,取自:台灣電影筆記/電影小辭典http://movie.cca.gov.tw/Cinema/Dictionary/Content.asp?CategoryID=23 • 陳清河(2007.4.29)。紀錄片上課筆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96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藝術生活科-音像藝術在職進修學分班。 • 王亞維譯(2003)。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 • 邱貴芬(2003)。「亞洲性」、「台灣性」與台灣外文學門研究:從紀錄片談全球化時代文化異質的展演與抗拒空間。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中興大學外文系,2005,頁469-495。 • 吳文光(2001)。鏡頭像自己的眼睛一樣-紀錄片與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 Kingnet電影網(2007) 。取自: Kingnet電影網/駱駝駱駝不要哭 。http://camel.kingnet.com.tw/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