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871 Views
G - 980. 按鍵翻頁. glm 製作. 作者 ﹕ 仰望星空. 布歇的雕塑 ﹕ “ 造就羅丹 ” 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 ﹐ 靈感的源泉。完美 ﹐ 昇華為神聖 ﹕ 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 ﹗. 小提琴曲 傳奇(波)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穆特(德)演奏小提琴. 《 沃呂比利斯 》 ( Volubilis ) ﹕ 紀念卡米爾的系列雕塑之一。作者阿爾佛雷德 ‧ 布歇( Alfred Boucher )。.
E N D
G-980 按鍵翻頁 glm製作 作者﹕仰望星空
布歇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完美﹐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布歇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米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完美﹐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 小提琴曲 傳奇(波)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穆特(德)演奏小提琴
歐洲﹐法國﹐曾出過一個偉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做羅丹(Auguste Rodin)。 羅丹的《思想者》﹐世界處處可見。 現在﹐從法國到歐洲都已經明白了﹕更加偉大的是一個女人﹐卡米爾。她的全名﹕Camille Claudel。她的名字譯作卡米爾‧克勞岱爾。 一個例子﹐即可敘述很多很多﹕2009年﹐羅丹最著名作品之一《吻》的拍賣價格為7.5萬歐元。2005年﹐卡米爾的著名作品之一《華爾茲》的第二版的拍賣價格93.25萬歐元。 二者價格差距﹕十倍以上。 二者驚天動地的愛情悲劇﹐曾震驚歐洲。1988年﹐法國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為這場爭論暫時畫了個句號﹕“我們愛羅丹﹐我們更愛卡米爾”。 本博文最前面的幾件雕塑作品是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1850-1934)“為了紀念卡米爾”﹐“為了紀念羅丹的朋友卡米爾”而創作的一個系列雕塑中的幾件。這個系列雕塑命名為《沃呂比利斯》(Volubilis)﹕這個遺址是摩洛哥的“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廢墟之一”(現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並且是“儲存最完好的廢墟之一”。 卡米爾﹐曾經是這樣一個“廢墟”。 卡米爾的作品也曾是這樣一個廢墟。
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與卡米爾和羅丹都是朋友。當年的著名的法國美術學院是“不允許接收女學生”的。但是布歇接受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學生。後來“他把他的這個女學生介紹給羅丹﹐進行指導”。 一段歷史傳奇﹐就此發生了。 一批藝術奇跡﹐就此誕生了。 一個18 歲的女孩子和一個42 歲的功成名就的大師之間﹐突發了一場延續20 年的浪漫史。原來﹐一位作品“平庸﹐粗俗﹐主要特點僅僅是脫離了神話和寓言題材而已的一位雕塑教授”﹐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 美麗驚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她的頭發﹐永遠總是亂蓬蓬的”﹕刻意如此。只能如此。如果理齊頭發﹐靚麗的形象出現……本來﹐一個天才﹐寄身在一個魔鬼身材裏﹐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羅丹的這段“黃金時代”﹐現在被稱為“卡米爾時代”。 對卡米爾的以往介紹﹕卡米爾是羅丹的學生﹐模特兒﹐知己﹐情人。 對卡米爾的現在介紹﹐已經去掉了“學生”一詞。 歐洲媒體評論﹕“卡米爾是天才”﹐“天才是不需要老師指導的”。 何況﹐最後﹐“老師盜竊了學生的作品﹐還盜竊了學生的愛情”﹐“心碎了的卡米爾﹐憤怒地砸碎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瘋了”﹕1905年開始﹐卡米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最後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她最後的將近30年。即使如此﹐僅本世紀以來﹐法國﹐歐洲和北美﹐已經舉辦過多次卡米爾作品展﹐原作多達90餘件。 羅丹﹐也痛苦了一生﹕他把他所有作品捐獻給巴黎政府﹐建了一個“羅丹博物館”﹐作品約150件。 但是﹐現在的“羅丹博物館”裏﹐最多的展品是卡米爾的作品。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10歲開始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愛﹐14歲進入藝術學校(類似中國的中專)﹐17歲時從藝術學校被退學﹐因為他的成績不合格。 他沒有放棄﹐開始申請法國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英語﹕School of Fine Arts)﹐“多次被拒絕入學﹐使他深深感覺到挫折”。1863年﹐羅丹23歲時﹐長期資助他的姐姐﹐因為失戀而死去。 沒有了經濟來源﹐第二年﹐1864年﹐羅丹24歲時﹐與一個女裁縫蘿絲同居了﹕他的藝術興趣﹐離開了當時常見的“宗教和神話”題材﹐開始轉向了室內裝飾﹐動物雕塑﹐或者世俗的題材。 普法戰爭爆發時﹐“他是征兵物件﹐由於近視﹐未能入伍”。“1870年法國戰敗了﹐30歲的羅丹已經無法養活家庭﹐於是舉家遷往比利時﹐參加比利時證卷交易所的建設和室內裝飾等”。在比利時的6 年裏﹐他自己形成了一套雕塑思想﹐並且“省吃儉用存下了一筆錢﹐帶著蘿絲去意大利旅遊了一次﹐受到意大利的藝術的啟發而創作了《青銅時代》”。
這件作品﹐《青銅時代》﹐使得羅丹一舉成名。1880年﹐法國美術學院接受了40歲的羅丹﹐並且請他參加籌建法國當時的“國立美術館”﹕負責設計這間美術館的大門﹐即著名的《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右圖)。這個思路﹐來自但丁的《神曲》三部曲中的《地獄》。羅丹冥思苦想﹐如何設計這件大型群雕﹐工程一拖再拖。1883年﹐3年後﹐18歲的卡米爾(Camille Claudel)出現了。兩人在課堂上﹐首次相遇。 這件《地獄之門》﹐“整整拖了40年”。 這件作品“沒有完成﹐直到羅丹去世”。 關於這件複雜的《地獄之門》﹐“羅丹處處咨詢卡米爾﹐包括每一個細節”﹐“包括其中《思想者》的原型”。 與此同時﹐兩人陷入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愛情悲劇”。 卡米爾走了以後﹐《地獄之門》再也沒有進展。
1988年﹐法國拍攝了一部“歷史上最長的電影”﹕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導演﹕Bruno Nuytten編劇﹕Reine-Marie Paris(原著)﹐ Bruno Nuytten 主演﹕Isabelle Adjani﹐Gerard Depardieu﹐Laurent Grevill﹐Alain Cuny﹐Madeleine Robinson 國家﹕法國 片長﹕2小時55分鐘 公映日期﹕1988年12月7日(法國) 電影長度﹕“幾乎三個小時”。 拍攝時間﹕長達五年。 電影效果﹕轟動世界﹐多次獲獎。 中國將這部電影名字翻譯成《羅丹的情人》。莫名其妙。因為法國人“拍攝這部電影就是為了敘述﹕卡米爾就是卡米爾﹐卡米爾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天才”。 只要看看獎項﹐就知道國內翻譯為《羅丹的情人》是多麼的荒唐﹕
1988年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公映。1989年 獲得美國兩項《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提名﹕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外語電影獎。1989年 獲得法國五項《凱撒電影獎》(Cesar Award)﹐包括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女演員獎。1989年 獲得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
《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電影海報。
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劇照﹕卡米爾給羅丹當模特兒。
在兩人熱戀期間﹐大批新的作品﹐出現了。不僅是羅丹的新作品出現了﹐卡米爾的作品也大量出現了。 其中﹐包括了羅丹這位所謂“一代宗師”的“雕塑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的《思想者》原型﹕更偉大的女天才卡米爾創作的《地獄之門》的正中間﹐一個思考的男性坐像後來的放大版﹐被命名為思想者。 當時﹐社會不承認卡米爾的天才。 但是﹐事實才是證據。 比較一下下面的兩件作品﹕兩個天才﹐一男一女﹐同期製作﹐同樣題材﹐對比之下﹐任何人都可以得出結論﹕兩件作品“驚人的相似”﹕
卡米爾的《吻》﹐起了一個不同的名字﹕《Vertumnus and Pomona 》。
卡米爾的《Vertumnus and Pomona 》的近照。 • 在羅丹的畫室工作期間﹐卡米爾自己也驚呆了﹐“她發現自己有著驚人的天才”。
這件作品﹐究竟應該算是誰的作品﹖這件雕塑﹕卡米爾是模特兒﹐羅丹是雕刻師﹐但是“創作建議和意見﹐來自卡米爾”。這件作品﹐究竟應該算是誰的作品﹖這件雕塑﹕卡米爾是模特兒﹐羅丹是雕刻師﹐但是“創作建議和意見﹐來自卡米爾”。
史料記載﹕“當時法國著名的模特兒﹐全部來自意大利﹐年齡16-21歲﹐只有18歲的卡米爾是例外”。 羅丹﹐成名作是《青銅時代》﹐“他一生的作品都沒有超越《青銅時代》”。 卡米爾﹐“一出世就打破了歷史傳統”。 卡米爾﹐“活生生的撕裂了歷史傳統”。
現在﹐對比一下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左邊是羅丹的《青銅時代》﹕仍然停留在希臘羅馬的框架裏﹐約束中。 右邊是卡米爾的《華爾茲》﹕行雲流水﹐炙熱燃燒﹐謳歌生命﹐舞蹈愛情﹐飛升蒼穹……
卡米爾(1864-1943)﹐一生都在矛盾中。 卡米爾的父親和弟弟﹐“從小就發現了卡米爾的驚人的天賦﹐並且全力以赴地支援她的深造”。 卡米爾的母親和妹妹﹐“從小就不希望卡米爾從事藝術﹐對卡米爾與羅丹的戀情也極力反對”。 天才是壓抑不住的。除非不是天才。 否則﹐即使死後才被發現﹐仍然是天才。歷史上﹐例子不勝枚舉。
同為天才的演員阿佳妮﹐在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中﹐再現了這段歷史﹕從小的時候﹐卡米爾“就是一個喜歡玩泥巴的女孩子”。 在巴黎求學期間﹐一共有四個女孩子﹐分別進入了不同的藝術學院。 她們四個女孩子﹐“在巴黎合租一套公寓”。最後﹐歷史僅僅留下了卡米爾一個人的名字。 其他三個女孩子﹐都“正常”結婚生子了。只有終身未婚的卡米爾﹐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卡米爾進了精神病院後﹐其中一個女孩子去看望過卡米爾﹐她名叫Jessie Lipscomb(1861-1952)﹐英國女雕塑家﹕她比卡米爾大三歲﹐在英國時她“1882年獲得《女王獎》﹐1883年獲得《國家銀獎》”(She won the Queen's Prize in 1882 and the National Silver Medal in 1883)﹐然後來到巴黎﹐和卡米爾租住同一套公寓。 下面是《卡米爾‧克勞岱爾》中的的幾個鏡頭﹕
下面是阿佳妮的幾幅照片。 阿佳妮(Isabelle Adjani﹐1955年生﹐法國著名電影演員。 阿佳妮﹐15歲(1970年)開始拍攝電影﹕多達30部影片。 她“獲得《凱撒電影獎》五次﹐這個記錄超過所有其他演員”﹐包括《卡米爾‧克勞岱爾》。
阿佳妮的劇照之一。“沒有哪臺攝像機﹐能夠承受阿佳尼這樣的凝視”。阿佳妮的劇照之一。“沒有哪臺攝像機﹐能夠承受阿佳尼這樣的凝視”。
電影中的故事﹐與現實中的歷史﹐基本相同﹕……兩個人﹐開始一切都是那麼和諧﹕熾熱的愛情﹑泉湧般靈感﹑完美無暇的軀體……這一切﹐都在巴黎郊外的羅丹的那棟老房子中上演著﹐卡米爾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羅丹……她崇拜他﹐她僅僅憑著記憶﹐就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優秀的羅丹的頭像……雖然得到愛情﹐但也迷失了自己。 辛辛苦苦培養她的父親﹐責問她和羅丹在一起後﹐她自己的作品在哪裏時﹐她無言以答。 這就是影片後半段﹐羅丹陰影的開始。一切都幾乎是毀滅性的﹕卡米爾懷孕﹐羅丹不想離開蘿絲﹐大吵一架之後﹐卡米爾決定選擇流產並離開羅丹。但是﹐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逃離這個男人﹐她的獨立性﹐她的天才﹐被社會全部抹殺﹐贊譽全都屬於羅丹﹐人們在提到她時﹐總是先提到這個男人。 羅丹對她說﹕“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 卡米爾對他說﹕“我希望我從來也不曾認識你……”
歷史的真實﹐基本如此﹐史料記載如下﹕ 1892年﹐在一次不情願的流產後﹐卡米爾終止了“與無數女人關係不斷”的羅丹的關係。1892-1898年﹐卡米爾和羅丹﹐總是互相定期去探望對方。1903年﹐卡米爾開始在Societe des Artistes Francais 沙龍和Salon d'Automne 沙龍﹐展覽自己的作品。 下面﹐讓我們看看卡米爾離開羅丹﹐自己設立工作室後﹐自己創作的作品。 史料記載﹕當時﹐“卡米爾有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經紀人﹐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收入”﹕
《Young Girl with a Sheaf》﹐“卡米爾和羅丹做過同樣標簽的同樣作品”。這一件是卡米爾的作品。0
《女海妖》(siren)。 這部作品的音譯﹕塞壬(siren)﹐希臘神話裏﹐性感的女海妖﹐用音樂迷惑人。 可能﹐羅丹與卡米爾的關係﹐就像一個漁民與女海妖的關係﹖女海妖的音樂天賦來自上蒼﹐來自天生。一個打魚為生的漁夫﹐能有那樣的天賦﹖羅丹﹐“沒有卡米爾那麼高的天賦”﹐“他的一生就是把《青銅時代》擺成不同的樣子﹐或者把一群人擺放在一起﹕他從未達到卡米爾那樣的天才﹐更沒有卡米爾的火熱激情”。
沒錯﹐卡米爾就是上帝造就的的女海妖。 • 這個塞壬(siren)﹐喚醒了羅丹。 • 這個艷麗的女海妖﹐造就了羅丹。
這件合作﹐叫什麼名字﹐已經不重要了。 • 沒有美麗的海妖﹐沒有驚人的女天才﹐羅丹的作品肯定“還是乾巴巴的希臘羅馬老一套”。
但是﹐社會上﹐當時依然認為﹐羅丹才是天才﹐海妖只是魔鬼身材的模特兒和學生。 後來﹐真相逐步流傳到整個巴黎﹐社會的看法依然故我﹕這個社會﹐怎麼了﹖難怪﹐著名的畫家安格爾等人﹐再就憤怒地向整個社會宣戰。
現在﹐讓我們看看100年後﹐千千萬萬電影觀眾的評議吧﹕網友們對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評論摘錄(綜合整理﹕糾錯潤色了原文﹐但未作評判)
阿佳妮的演技震撼人心 她﹐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一共死過五次。 一次死在家人﹐她母親和弟弟手裏。開始﹐她母親一再羞辱阻止迫害她﹔後來﹐她弟弟冷漠遺棄她﹐最終將她送進瘋人院關了後半輩子﹕三十年。 一次死在羅丹的手裏﹐死在她癡情癡迷癡人說夢的愛裏﹐她為愛他瘋了﹐她的一切﹐雕塑作品﹐靈魂肉體﹐死亡﹐思想﹐一切都只為愛﹐愛他﹐他叫羅丹。羅丹﹐這個舉世矚目的偉大的藝術家同樣猶豫﹐被世俗所困﹐將她遺棄﹐毫不留情﹐雖然我們無法知曉歷史的真相﹐無法回到那個瘋人院。 一次死在她自己手裏﹐死在自己癡情癡迷的愛裏﹐死在自己的瘋狂裏﹐自己將自己的一切毀之殆盡﹐她失去了一切精神可以依托和寄託的載體﹐她將自己徹底毀滅﹐將自己心血凝聚的雕塑作品一個一個一鎚一鎚的砸碎了……第四次死在瘋人院裏﹐事實上﹐她沒瘋。 最後一次﹐她在全世界的觀眾眼裏﹐死了。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的演繹﹐將一個世紀前的偉大瘋狂的雕塑家的跌宕沉浮與悲天憫人的一生﹐像克勞岱爾本人(及其雕塑)一樣﹐呈現在世人面前﹐震撼人心。
兩個人分手多年後﹐偶遇﹐禁不住熱烈擁抱。 壓抑多年的感情﹐就此爆發。 來到卡米爾的工作室。 羅丹閉上眼睛﹐一件件去觸摸她的作品。 在他心裏﹐這個學生早就是藝術大師了﹐他了解她。 他喜悅地觸摸著那些﹐卻感到了這個女人的痛苦。最後﹐他的手落在一群組三人群像上﹕一個男人夾在兩個女人中間。這分明是在影射他。他叫了起來﹕“這個絕不能展出”。 一場爭吵開始了。一向沉默的卡米爾﹐突然像個瘋子一樣﹐大喊大叫。她傾吐著離開他的痛苦﹕她開始喝酒﹐只是為了掩飾﹐這樣人們會說﹐她是因為酒變成這樣﹐而不是因為羅丹。但是﹐羅丹甚至不同意她表現她的痛苦﹐說會辱沒他的名聲……羅丹怔住了﹐被這個女人的爆發力驚呆了。他們相戀的日子仿佛近在眼前。那時候﹐工作室裏﹐卡米爾趴在一旁﹐睡著了。羅丹舉起油燈走近她身旁﹐照亮她熟睡中沉靜美麗的臉﹐他看著她﹐喃喃自語﹕“我只愛你﹐你是我靈感的源泉”。多年後的爭吵現場﹐他終於親口承認了﹕“第一次看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想要的那種女人。我相信我只愛你。你所擁有的﹐正是我失去的。但是﹐這種激烈的感情我再也無力承受了”。羅丹走了。他已經沒有力氣再去像個年輕人一樣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了。 這是兩個人最後一次見面。卡米爾那種可能會焚毀一切的愛情讓羅丹膽怯了。他的確愛過她﹐但是她的才華觸犯了他﹐她的喊叫驚嚇住了他﹐面對一份如此激烈的感情﹐他很清醒地意識到﹐應該先保住自己。於是他離開了她。 否則﹐幾乎就是自己在與自己戰鬥。
賭輸了一生﹕失望的父親 這個美麗的女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雕塑的天才。 他的父親一直為女兒驕傲﹐為了給女兒提供物質條件﹐他不辭辛苦在外地工作。這一切﹐遭到了母親的厭棄。在羅丹來訪的鄉間午宴上﹐母親抱怨女兒的傲慢。一向文雅的老父親﹐突然用力地摔勺子。然後﹐他愉快地回憶起女兒小時候就顯露出了用泥土雕塑的才華﹕“我絕不允許你說她傲慢”。她的父親一直呵護她﹐他為她準備了一個本子﹐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卡米爾﹐裏面有她的所有活動的剪報﹐參與展出的訊息。他珍藏了關於她的一切。父親不能原諒女兒﹕為了愛情﹐浪費她的才華。 羅丹和卡米爾的風流韻事﹐在城裏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父親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行為。他那是第一次向女兒發火﹐是因為女兒不再“做自己的作品”﹐只是擔任羅丹的助手﹐耽於愛情卻流失了才華。“你必須有自己的作品。必須去展出﹐才能成功”。 他一直相信她會成功。多年後﹐看見女兒在用一生的時間﹐在為一場感情而痛苦﹐而作踐自己﹐終於沒有達到他這個父親的理想﹐他難以掩飾自己的痛苦和失望。 他仍然叫她“乖女兒”﹐仍然任憑她在自己的膝蓋上流淚﹐卻已是風燭殘年。 他老淚縱橫﹐他知道﹕自己一生的付出﹐賭輸了。
無限悲戚﹐長嘆不止 作為一部傳記電影﹐當我意識到影像中的一切都曾真實而殘忍地發生在一個美貌驚人﹐才華橫溢的女子身上﹐那感覺是扼腕嘆息﹐更是無法呼吸的窒息。 卡米爾‧克勞岱爾﹐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學生﹐模特﹐助手﹐更是情人﹐但無論是哪種把她和羅丹相提並論的說法﹐對她而言都是一生的悲劇。 她﹐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美貌與天賦並存﹐靈感與激情交織﹐她的作品幾近完美﹐卻要一生苦苦掙扎﹐擺脫羅丹的陰影施加給她的影響。 兩個如此相像的人﹐他們在各自的作品裏﹐發現驚人的一致﹐於是互相被打動。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才華﹐可以息息相通﹐於是他們相愛。但還是要分開。也許他們被那種才華給灼傷了。與天才生活在一起﹐本來就非常人可以忍受﹐而兩個天才在一起會是一場怎樣的災難﹖愛也要轟轟烈烈﹐恨也要生生世世。 就像卡米爾﹐她和羅丹分手後﹐用一生在完成著一場恨﹐作踐自己﹐何嘗不是對羅丹的嘲笑。但是﹐因為他可以結束﹐所以﹐她的所有作踐不過是傷害自己罷了。 她得了臆想症﹐以為羅丹要迫害他。她口中的“羅丹幫”總是處處與她為敵。她對來買她作品的人大吼大叫﹐以為他們是羅丹派來的﹐她的臉扭曲得厲害﹐像個庸俗的婦人急於保護自己而口不擇言。 這張曾經無比美麗的臉﹐已經完全失去神採﹐只有慌張﹐表面強悍只不過是為了掩飾害怕。終於﹐有一天﹐她毀了幾乎所有自己的作品﹕扔進了塞納河﹐用大鎚砸碎﹐還掩埋了一些雕塑作品。 這一幕一幕﹐怎麼會不讓人無限悲戚而長嘆不止呢。
阿佳妮是個好演員 她演的卡米爾﹐和她自己融為一體。 在現實的世界裏﹐她和丹尼爾‧戴‧劉易斯曾經有過激烈的愛情﹐但是﹐後者離開了她。阿佳妮也為此﹐痛不欲生。他們兩個也都是有才華的好演員。也是終於不能在一起。 劉易斯後來娶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兒﹐因為他把岳父當作精神上的父親﹐和老婆相處也其樂融融。 但是﹐阿佳妮﹐至今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