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2

Ancient Chinese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通 论(一). 文 字.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的起源. ◎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 表意字:日、出、林等; 表音字:自、我、西、南等 ; 表音兼表意字:琀、娶、婚等。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 80% 以上。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是可以的 。. 3. 八卦说 段玉裁认为八卦 “ 即文字之肇端 “ 。刘师培: “ 大约 《 易经 》 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 ” 黄侃也持是说。

Download Presentation

Ancient Chines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2. 通 论(一) 文 字

  3.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的起源

  4.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 表意字:日、出、林等; 表音字:自、我、西、南等; 表音兼表意字:琀、娶、婚等。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是可以的 。

  5. 3.八卦说 段玉裁认为八卦“即文字之肇端“。刘师培:“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黄侃也持是说。 4. 仓颉造字之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6. 三、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从考古发现的汉字原始资料来看,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契刻和图画。 (一)契刻。契刻,就是在竹、木、骨、陶等材料上刻画记号。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计数或记载一定的信息。因此,《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释名·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契刻还可以作为契约凭证的记载。《列子·说符》:“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更早的契刻符号见于原始社会晚期。汉字尚未产生,因为生产或者生活的需要,先民们曾经创造出一些记事符号。西安半坡出土陶符二十七种,临潼姜寨出土三十八种,甘肃马家窑有十种,青海乐都柳湾有五十种,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陶器有符号九种,等等。(见下图)

  7. 临潼姜寨陶器符号 西安半坡陶器符号 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 良渚陶器符号 商周时代用数字组成的符号

  8. 良渚文化的玉器上的符号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

  9. 这些符号屡次刻在一定的部位上,可知不是随意的刻画。这些刻符,与甲骨文比较接近。因此,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契刻。于省吾在其1957年出版的《商周金文录·序言》里说:“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象,所以,一二三亖都是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古文字发生萌芽状态是具有重要关系的。”郭沫若1977年发表了《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他指出:“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是其主要渊源。这些符号屡次刻在一定的部位上,可知不是随意的刻画。这些刻符,与甲骨文比较接近。因此,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契刻。于省吾在其1957年出版的《商周金文录·序言》里说:“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创造文字,极质朴,极简单,也是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象,所以,一二三亖都是积画,以□为方,以○为圆,都是最原始的文字,还要早于其它象形文字,这对于考证古文字发生萌芽状态是具有重要关系的。”郭沫若1977年发表了《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他指出:“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是其主要渊源。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年)发现了几个很像文字的陶符:

  10. 它们是有意义的符号,可能是制陶工或器物主人的标记,不像是“花押”,与甲骨文及早期的金文的象形字很接近。专家们认为第一个像是甲骨文的“戉”,第二个像是甲骨文的“斤”字,第三个像是甲骨文的“旦”字。但是唐兰先生认为第三个像是“炅”字,第四个是“炅”字下面加“山”字,像是“炅”的繁体。(参见裘锡圭《汉字学概要》37页注12)它们是有意义的符号,可能是制陶工或器物主人的标记,不像是“花押”,与甲骨文及早期的金文的象形字很接近。专家们认为第一个像是甲骨文的“戉”,第二个像是甲骨文的“斤”字,第三个像是甲骨文的“旦”字。但是唐兰先生认为第三个像是“炅”字,第四个是“炅”字下面加“山”字,像是“炅”的繁体。(参见裘锡圭《汉字学概要》37页注12) 由此看来,契刻可以被认为是汉字产生的源头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说契刻就是文字,因为还有更加重要的源头存在,那就是图画。

  11. → (二)图画 汉字起源于图画,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古人早就有了“书画同源”的认识。宋代郑樵认为“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图画起源很早。从图画到文字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质变过程。图画是画出来的,文字是写出来的。祗有当图画逐渐失去图画的性质,发展成符号性质,纔算是真正的文字。那么,图画又是如何和语言中的词语联系起来的呢?裘锡圭先生认为,图画与语言中的词结合的契机是用作族名族徽的图形。原始社会里,氏族林立,各个氏族的图腾标识不尽相同。这些族名最终成为文字,是经过了下列三个步骤的: 一是指图呼名,给予命名。为了让本族成员认识和记住本族的族名,经常指图呼名,时间一久,这些族名就有了固定的名称,有了字音。 二是简化形体,使之符号化,抽象化。为了让本族族名流传下来,上辈人就要一代一代的告诉下辈人本族族名的形状,必须把图形描绘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简化图形,使之符号化,这样,就有了字形。 。例如下列两个字的演变过程(如图): 三是赋予意义。上辈人还要告诉下辈人,这个图标是什么意义。这样一来,这个图形就有了字义。 → 虎

  12. 原始社会有众多的氏族,就可能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上百或几百个不同的图腾标记陆续转变为文字。这是文字的自发产生阶段。先民们总结运用族徽标识转化为文字的经验,就可以使更多的非族徽标识图形转化为文字,从而进入文字的自觉创造阶段。原始社会有众多的氏族,就可能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上百或几百个不同的图腾标记陆续转变为文字。这是文字的自发产生阶段。先民们总结运用族徽标识转化为文字的经验,就可以使更多的非族徽标识图形转化为文字,从而进入文字的自觉创造阶段。 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和研究考证的结果来看,汉字起源的上限难以准确确定。现在能够提出的依据,最远的祗有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和与其相近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符。这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中期。汉字起源的上限至迟不会晚于这一时期。那么,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产生,大约经历了2600年,纔逐步发展成为初步的文字体系。从其起源至今至少已经有了5000-6000多年的历史了。 原始汉字产生的主要源头是图画,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吸收了一些刻画符号与结绳等有益成份。到了奴隶社会,原始汉字就质变为汉字体系,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13. 漢字的形體自漢字產生起一直都處於變化之中,就是在漢字形成體系後,也先後出現了九種字體。漢字的形體自漢字產生起一直都處於變化之中,就是在漢字形成體系後,也先後出現了九種字體。 字體變化的實質是筆勢(筆劃的形態)和字形的變化。 總的來說,古文字階段自商至秦,歷經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大篆、小篆五種字體;今文字階段自漢至今,有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四種字體。即兩類九體。

  14. 什麽是古文字? 古文字是秦及秦以前的的各種文字的總稱,對“今文字”而言,一般包括甲骨文、殷周金文、戰國文字和小篆。傳統觀點不包括小篆,今人多以為應包括小篆,甚至包括先秦的隸書。古文字的共同特點是以象形、表意為構字基礎,字形接近客觀事物,象形色彩濃厚,結構隨意,筆順繁複,沒有形成點畫。

  15. (一)甲骨文 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汉字。又叫甲骨卜辞或殷墟书契。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都遗址)发现了距今3300年前殷王朝的历史档案。内容涉及祭祀、征伐、王事、天时、年成等。有字计4500个左右。用刀刻写,笔画瘦细,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粗细大小不一,有异体和合文现象。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为主。(有少数形声字)

  16.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殷商時期,人們以為神靈主宰著一切。所以每逢大事諸如天氣、收成、戰爭、田獵、婚娶等都要通過占卜向神問吉凶然後才做出決定。占卜材料用的是甲骨(龜甲和獸骨)。占卜結束後,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占卜結果、應驗等情況一一用文字記錄下來刻在甲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簡稱甲文。由於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占卜內容,最早的出土地是殷墟(晚商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市北小屯村),記錄方式大部分是用刀刻,所以又有“卜辭”、“殷墟書契”、“甲骨刻辭”等名稱。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殷商時期,人們以為神靈主宰著一切。所以每逢大事諸如天氣、收成、戰爭、田獵、婚娶等都要通過占卜向神問吉凶然後才做出決定。占卜材料用的是甲骨(龜甲和獸骨)。占卜結束後,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占卜結果、應驗等情況一一用文字記錄下來刻在甲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簡稱甲文。由於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占卜內容,最早的出土地是殷墟(晚商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市北小屯村),記錄方式大部分是用刀刻,所以又有“卜辭”、“殷墟書契”、“甲骨刻辭”等名稱。

  17. 甲骨文於1899年被發現。从發現到目前為止,共發掘甲骨總數在十五萬片以上,已整理出的單字約四千五百個,經過考釋可以認讀者約一千七百個。甲骨文的研究不僅屬於文字本身的問題,而且與殷商的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甲骨文的研究已發展成為一門體系完整的學科,研究隊伍壯大,著述如林,先後著錄、考釋、彙編亦及著眼於理論方法、歷史文化研究的各類著作約在四百種以上,論文約在五千篇以上。 甲骨文於1899年被發現。从發現到目前為止,共發掘甲骨總數在十五萬片以上,已整理出的單字約四千五百個,經過考釋可以認讀者約一千七百個。甲骨文的研究不僅屬於文字本身的問題,而且與殷商的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甲骨文的研究已發展成為一門體系完整的學科,研究隊伍壯大,著述如林,先後著錄、考釋、彙編亦及著眼於理論方法、歷史文化研究的各類著作約在四百種以上,論文約在五千篇以上。

  18. 為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王懿榮、劉鶚、孫貽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陳夢家、於省吾、唐蘭、胡厚宣、徐中舒、張正烺、李學勤、裘錫圭、饒宗頤、李孝定等。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是王懿榮,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是劉鶚的《鐵雲藏龜》,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是孫貽讓的《契文舉例》,第一個考定甲骨真實出土地點的人是羅振玉,第一個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是王國維。迄今為止,彙集甲骨文資料最完備的著錄書是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該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精選甲骨文四萬多片,分期分類編排,共十三巨冊,由中華書局1978——1982年陸續出版。 為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王懿榮、劉鶚、孫貽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陳夢家、於省吾、唐蘭、胡厚宣、徐中舒、張正烺、李學勤、裘錫圭、饒宗頤、李孝定等。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是王懿榮,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是劉鶚的《鐵雲藏龜》,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是孫貽讓的《契文舉例》,第一個考定甲骨真實出土地點的人是羅振玉,第一個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是王國維。迄今為止,彙集甲骨文資料最完備的著錄書是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該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精選甲骨文四萬多片,分期分類編排,共十三巨冊,由中華書局1978——1982年陸續出版。

  19.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甲、从構形的角度看,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字已經全部具備,其中以象形、會意為主。此外,假借情況十分普遍。 • 乙、尚保留著早期文字的特徵,圖畫意味濃。每個字都像是用線條勾勒出來的“簡筆劃”或“寫意畫”,形象逼真,一望便知其所表示的事物。例如:

  20. 丙、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 同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筆劃可繁可簡,構件部位隨意、選擇自由、多少無礙,故異體字很多。例如:

  21. 丁、合文較多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22. 戊、筆劃多為細瘦的直筆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寫在堅硬的甲骨上,所以線條瘦硬,多為直筆,轉彎的地方也都是硬角。例如表示太陽“日”,本應為圓形,有時卻刻成了四方形或五角形(見下)。有些本來應該填實的肥筆,實際卻只刻了個輪廓,或改用線條代替,例如天字就是這樣(見下)。天字上面的人頭商代金文即寫成圓形的肥筆。

  23. 甲骨文及實物欣賞

  24. 龜甲卜辭 干支表

  25. 獸骨卜辭(合集6057正) 释 文

  26. 西周甲骨文

  27. (二)殷周金文 金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时期的銅器銘文,狭义的金文仅指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於金文多數出現在鐘鼎彝器上,鑄造鐘鼎彝器的材料是吉金(上好的金屬叫吉金,主要指青銅),所以金文又有“鐘鼎文”、“彝器文字”和“吉金文字”之稱。

  28. 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有文字的是少數,而且字數不多,沒有超過50字的。 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有文字的是少數,而且字數不多,沒有超過50字的。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無論是銘文的量還是銘文的字數都較多,不少銘文都在一百字以上,例如西周初康王时期的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就有291字,西周末宣王时期的毛公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则多達497字,是目前所见最長的銘文。

  29. 商代的铜器铭文 商代早期铜器铭文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

  30. 毛公鼎器形及銘文

  31. 西周小克鼎銘文

  32. 鸟虫书铜器铭文 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33. 刻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約一萬件。容庚《金文編》共收錄殷周金文一萬六千餘字(包括重文),可識讀者約一千九百餘字,其中多數都屬於西周金文。西周金文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宣揚周王的偉大、追念先祖的功德、記載戰爭的勝利、記錄受到的賞賜以及器物擁有者和製造者的名字等,是研究古代漢語和西周歷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刻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約一萬件。容庚《金文編》共收錄殷周金文一萬六千餘字(包括重文),可識讀者約一千九百餘字,其中多數都屬於西周金文。西周金文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宣揚周王的偉大、追念先祖的功德、記載戰爭的勝利、記錄受到的賞賜以及器物擁有者和製造者的名字等,是研究古代漢語和西周歷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金文不象甲骨文那樣是直接用刀在堅硬的甲骨上刻出來的,而是先用毛筆將字寫在模具上,然後刻好鑄造出來的,故具有肥厚粗壯、圓渾豐潤、莊重美觀、富於變化等特點。和殷商甲骨文相比,西周金文的形體結構有了很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4. 西周金文的形體結構特點 • 甲、筆劃豐滿粗壯,多用肥筆和曲筆。字形長圓,莊嚴厚重。行款多直書左行,排列整齊。 • 乙、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現,原有象形字的象形色彩開始減弱,趨向線條化和符號化。形聲字大量增加, 一些字如“走、言、金、廠”等作為部首被使用。 • 丙、書寫日趨規範,偏旁逐漸定型,異體字減少。如“彳”旁基本處於字的左方,辵旁基本處於字的左下方。 • 丁、合文大量減少,比甲骨文少得多,且組合方式相對固定,常見的是上下組合式。

  35. 總體來看,西周金文和殷商甲骨文在結構、風格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顯得更加成熟,更加符號化。不過也有些金文特別是早期的有些金文其結構相當複雜,比甲骨文還象形,更象表現事物形體的圖畫。總體來看,西周金文和殷商甲骨文在結構、風格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顯得更加成熟,更加符號化。不過也有些金文特別是早期的有些金文其結構相當複雜,比甲骨文還象形,更象表現事物形體的圖畫。 研究金文的歷史比甲骨文要早得多。據《漢書·郊祀志》和《說文解字·敘》的記載,漢代已有青銅器出土,並且有人進行過研究。南北朝時出現了研究金文的專書,不過那時的研究是不成系統的。到了宋代,金石學興起,金文的研究隨著石刻的研究有所發展,李清照的丈夫就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其著作《金石錄》多達三十卷。金文研究從金石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是在近代,這和清代樸學的影響及考古學的出現密切相關。清代學者在研究金文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代表人物是羅振玉,他的《三代吉金文存》對於推進金文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繼《文存》之後,彙集金文較多的工具書是容庚的《金文編》,彙集各家考釋金文成果的重要著作是周發高的《金文詁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纂的《殷周金文集成》是彙集金文資料最豐富的一部工具書。該書始撰於六十年代,歷時二十餘年,共收拓片一萬餘件,分十六冊,自1984年起由中華書局出版。

  36. (三)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是指戰國時期周王室和各諸侯國所使用的文字。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政令不一,“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導致各國文字在內部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根據今人王國維的研究,戰國文字共分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37. 1.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通行于秦國的文字,由西周金文發展而成,或稱“西土文字”、“籀文”、“大篆”。秦系文字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是小篆的先河,相傳周宣王時期的太史作了大篆《史籀》十五篇,故名。大篆主要包括籀文、石鼓文、詛楚文等。《史籀篇》原書早已亡佚,不過《說文解字》裏還保存了二百多個籀文。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人刻在十個鼓形石頭上的文字,故稱石鼓文。石鼓文的內容是記載秦國國君游獵的四言詩,故或稱“獵碣”,詩的格調和《詩經》相仿,每鼓一首。石鼓唐初發現於天興縣(今陝西鳳翔),原共刻有六百多字,後經歷代搬遷磨損,現一鼓上的字已完全磨滅,其餘九鼓的字也殘缺不全,總共只剩下三百多字。石鼓文的筆形佈局極有法度,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基本定型,結構嚴謹,體態端莊,大小一致,風貌與小篆已十分接近,只是比小篆繁複。其製作時代處於西周晚期金文向小篆的過渡階段,但確切年代尚無定論,共有秦文公、穆公、襄公、獻公時期幾種說法。關於小篆的介紹詳下文。

  38. 石鼓文 詛楚文

  39. 2.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是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的文字,或稱“東土文字”、“東方六國文字”、“六國古文”、“古文”等,它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六國文字主要包括漢武帝時期在孔子舊宅中發現的“壁中書”古文、《說文解字》、曹魏時代《三體石經》、宋郭忠恕《汗簡》、宋夏竦的《古文四聲韻》上所收錄或刻寫的古文以及後代新出土的六國簡帛、金石文字和陶文等。其中《說文》共保留六國古文五百多個。六國文字在結構和書寫風格上不僅與秦系文字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且互相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主要特點如下:

  40. 甲、書寫風格上存在著地域的差異,例如韓、趙、魏三國的文字形體端莊,用筆細膩,楚國的文字縱橫恣肆,疏闊遒勁,燕國文字筆法刻板,多呈方折,齊國文字修長勻稱,喜加裝飾。隨著這些差異的加劇,進而引起了內部結構的變化。甲、書寫風格上存在著地域的差異,例如韓、趙、魏三國的文字形體端莊,用筆細膩,楚國的文字縱橫恣肆,疏闊遒勁,燕國文字筆法刻板,多呈方折,齊國文字修長勻稱,喜加裝飾。隨著這些差異的加劇,進而引起了內部結構的變化。 • 乙、 異體、俗體字比較普遍。其中異體字的差異不僅表現在不同的國家之間(見例表),而且在同一國家同一地域內部也相當嚴重。有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存在著多種異體。例如《侯馬盟書》中的“敢”字竟有九十多種寫法,而“嘉”字竟有有一百多種寫法(其中部分寫法詳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