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54 Views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杨 全 红. 目 录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 你我心愿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 薪火相传 1. 创办刊物,启牖开户 2. 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 任重道远 1. 为何译? 2. 译什么? 3. 靠谁译? 4. 怎么译?. 前 言
E N D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杨 全 红
目 录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薪火相传 1.创办刊物,启牖开户 2.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1.为何译? 2.译什么? 3.靠谁译? 4.怎么译?
前 言 在今日之中国,“走出去”之话题可以说已经有些“浓得化不开”!仅《中国翻译》2013年2期中便有4篇文章与此密密相关。关于“走出去”的问题,质疑或否定之声也时有所闻。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好多(译作)送人,别人要都不要”;“有的(译作)永远尘封于驻外使馆的地下室”;“大中华文库注定要失败”。以上言论,矛头几乎直指翻译,翻译也因此变得有些“译”败涂地“译”无是处。在此语境之下,我们该怎么办?是望而却步?还是另辟蹊径?再或是“译”以贯之并与时俱变?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说到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学“走出去”,偶尔可听到这样的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其实,在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吾道不孤,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走”,而且走的很带劲儿,有的已“走”出精彩和成绩。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1 美国新闻处:美梦实现 2日本文化厅:十年磨剑 3 韩国文学翻译院:可圈可点 4俄国翻译研究院:你追我赶 5 台湾“文建会”:大有可观
五十年代初,仿苏联建制,文化部下成立外文出版社;文革前扩大规模,升格为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这一机构,就是专做把文化送出去工作,曾兴旺一时。进入新世纪,外文局框架犹在,但业务基本停顿。(罗新璋)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薪火相传 从1950年代《中国文学》外文版的创刊、到1980年代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熊猫系列丛书、1990年代国家立项的大中华文库、直至近年来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创设、学术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的启动、中国作家协会频繁举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世界见证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次次不懈努力。(李德凤)
(一)创办刊物,开牖启户 1. 《天下》(Tien Hsia,1935-1941) 2.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50-2001) 3. 《中国笔会》(The Chinese Pen,1972-) 4. 《译丛》(Renditions,1973- ) 5.《台湾文学:英译丛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1996- ) 6. 《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2010- ) 7. 《天南》(Peregrine, An English Companion to Chutzpah! Magazine, 2011- ) 8.《路灯》(Pathlight,2011- )
1. 荷 兰:《文火》 2. 乌克兰:《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特刊) 3. 日 本:《季刊·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 4. 埃 及:《文学报》(周刊)、《文学与批评》(月刊)、《桥梁》 5. 英 美:《中国文学》(CLEAR)、《中国季刊》(China Quaterly)、《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一)创办刊物,开牖启户
Pathlight:照亮“走出去”之路 在众多文学类杂志及杂志书纷纷倒下之际,2011年11月,一本名为Pathlight(《路灯》)的文学杂志悄然创刊,突出重围,很快在小圈子里有了些名气。杂志主编李敬泽说:“这本杂志是给外国读者看的,希望能让外国朋友能直接地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李敬泽还表示,希望选择一些能体现中国当代写作的作家,把年轻的、有创作活力的、能与外国作家和读者产生对话关系的中国作家介绍给国外读者。“鲁迅、沈从文就不介绍了,甚至比莫言更老的也不介绍了。”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1. 外文社计划丛书 2. 熊猫丛书 3. 大中华文库 4. 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丛书 5. 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出版以西欧文字翻译东方文学代表作之计划,法国成立了“东方知识丛书”,至1997年共出版70多册译著,其中中国文学占20多种。 上个世纪50-80年代,日本先后出版《现代中国文学全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现代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选集》,2012年更出版《Collection中国同时代小说》(10卷)。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美国:新闻处推出“今日世界丛书”,出版文学译著近120种。 韩国:2001至2012年6月,文学翻译院提供“翻译支援”798件,涉及30个语种。 俄国:拟推一套由百部俄国文学经典作品构成的“俄国文学正典”。 日本:文化厅自2002年开始实施“现代日本文学翻译、普及事业”(JLPP),共选定222种“艺术质量高、但在海外认知度低”之拟译作品,至2012年4月已译竣并出版119种”。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曾读过一文,题为“孩子,走弯路是幸福的”。文中写道:“不走弯路的孩子不是孩子”。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文章作者还指出:“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相关个案研究表明,不论是《红楼梦》、《中国文学》还是“熊猫丛书”,它们都“走”的不好或不怎么好。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低估有关书刊及翻译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如果没有林语堂和杨宪益等的翻译,很难说今天会有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巨大贡献的马悦然和葛浩文。自然,我们的翻译工作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
(一)为何译 (二)译什么 (三)靠谁译 (四)怎么译
翻译之重 ——要中国文学走入世界文学的主流,当然得通过翻译。(刘绍铭) ——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高方、许钧)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扬泗州。(邹霆) ——中国文学的宝库要为“国际社会”充分认识,还任重而道远,得有多少个杨宪益!(资中筠)
翻译之重 ——其实近百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好的小说家、诗人,有的确实有资格评选诺贝尔奖,但障碍就是缺少好的翻译。只有近20年,各国才有好的翻译家、汉学家出来。(马悦然) ——如果没有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陈安娜(Anna Chen)将他的主要作品译成优美的英文和瑞典文的话,莫言的获奖至少会延宕十年左右,或许他一生都有可能与这项崇高的奖项失之交臂。(王宁)
——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二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刘绍铭)——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二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刘绍铭) ——刘绍铭在美国翻译推广中国文学最有贡献。他编译的英文版的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选集,又厚又漂亮。(夏志清) ——高克毅是对西方读者译介中国古今文学的大功臣。 一九四六年他编译的《中国的机智与幽默》(Chinese Wit and Humor)在美国出版后颇轰动一时,可说是继林语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后,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普通读者最成功的一部书。(夏志清) 国人翻译也靠谱
——在霍氏的《石头记》问世以前,王氏(王际真)的节译本,历来是在欧美教英译中国文学的人必用教科书。(刘绍铭)——在霍氏的《石头记》问世以前,王氏(王际真)的节译本,历来是在欧美教英译中国文学的人必用教科书。(刘绍铭) ——余国藩教授的《西游记》,论译事之难,贡献之大,即使不超过,也不下于霍克思。(刘绍铭) ——陈荔荔的《董〈西厢〉诸宫调》英译本,获得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颁赠的“国家著作奖”最佳翻译奖。“的确是一项值得国人高兴的荣誉”。(夏志清) 国人翻译也靠谱
国人翻译也靠谱 ——目前,法国七星丛书已出版《红楼梦》、《金瓶梅》和《西游记》。《红楼梦》的译者是我们的同胞李治华先 生,后两部著作的译者则是在我国出生、长期在波尔多第 三大学任教的安德烈·列维先生。(徐和瑾)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张佩瑶等译),2006年在英国圣杰罗姆出版社出 版。进入西方伊始,《选集》就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 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英国牛津大学的雷诺 兹(Matthew Reynolds)教授认为,从翻译、编辑以及 所选译文本来看,《选集》都堪称范例。(白立平)
结 语 这些年常听到:中国文学何时能走上世界文学舞台?其实3000年前就实现了,《诗经》就是世界上最老的诗集。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还没出现时,中国文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维度,诗歌、散文、小说都是如此。刘勰写《文心雕龙》时,北欧的居民连文字都没有。至于唐诗,像李白、杜甫的作品,很早就被翻译成外文,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马悦然)
张宇曾说:“我觉得有很多事,咱们在国内先要捋好了,再往外走。”本发言试着对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爬梳,认为不独中国政府在助推其文学走向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亦然。而在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努力不辍,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似也不能动辄Orz。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倚重翻译,只是还应积极认真地考虑相关问题:译什么?靠谁译?怎么译?张宇曾说:“我觉得有很多事,咱们在国内先要捋好了,再往外走。”本发言试着对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爬梳,认为不独中国政府在助推其文学走向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亦然。而在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努力不辍,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似也不能动辄Orz。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倚重翻译,只是还应积极认真地考虑相关问题:译什么?靠谁译?怎么译?
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 手执法印,眼前佛即是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