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1 、计算单位:纳米( nanometer , nm )

大型病毒 200-300nm 痘类病毒. 中型病毒 80-150nm 流感病毒. 2 、根据大小可分为. 小型病毒 18-30nm 脊灰病毒.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 、计算单位:纳米( nanometer , nm ). 微生物 的大小 比 较. 1 、葡萄球菌 1000nm 2 、立克次体 450nm 3 、衣原体 390nm 4 、痘苗病毒 300×230nm 5 、大肠埃希菌噬菌体 65×95nm( 头部 ) 12×100nm( 尾部 )

Download Presentation

1 、计算单位:纳米( nanometer , nm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型病毒200-300nm痘类病毒 中型病毒80-150nm流感病毒 2、根据大小可分为 小型病毒18-30nm脊灰病毒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计算单位:纳米(nanometer,nm)

  2. 微生物 的大小 比 较 1、葡萄球菌 1000nm 2、立克次体 450nm 3、衣原体 390nm 4、痘苗病毒 300×230nm 5、大肠埃希菌噬菌体 65×95nm(头部) 12×100nm(尾部) 6、流感病毒 100nm 7、腺病毒 70nm 8、乙脑病毒40nm 9、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3. 电子显微镜 超滤膜法 3、测定病毒大小的方法 超速离心法 球 形——流感病毒 杆 形——烟草花叶病毒 丝 状——流感病毒 4、病毒的形态 弹 形——狂犬病毒 砖 形——痘类病毒 蝌蚪形——噬菌体病毒

  4.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核心(一种核酸) 1、基本结    构部分 核衣壳 衣壳(蛋白质壳微粒) 2、辅助结构部分:包膜或衣壳外 镶嵌的突出物。

  5. ※病毒核心: 1、由RNA或DNA一种核酸组成 2、主要携带病毒基因,基因数目随病毒种类有差异 3、决定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 核 酸:又称感染性核酸。     感染性比病毒体弱,因易受核酸酶破坏     感染范围比病毒体广,因不受受体限制

  6. ※病毒衣壳 1、由若干蛋白质微粒围绕核酸聚合而成 2、根据数量和排列,可分为三种形式 ◇ 螺旋对称 ◇ 二十面立体对称 ◇复合对称 

  7. 3、衣壳的功能有: ◇ 保护核酸,不受核酸酶破坏 ◇ 感染细胞的配体,与致病相关 ◇与病毒穿入,脱壳相关 ◇ 具有抗原性

  8. ※病毒包膜 1、为宿主细胞的胞质膜或核膜成分,一脂蛋白复合物。 2、包膜上有突出物——刺突 3、包膜与免疫源性、致病性、变异性相关 注: 裸病毒:核衣壳等于病毒体     有膜病毒:核衣壳不等于病毒体

  9.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增殖方式——复制 (二)增殖过程——增殖周期(五个阶段) 1、吸附 ①是病毒穿入易感细胞的基础 通过静电接触易感细胞 ②两种方式 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

  10. 第一种方式:   ▲不需生理性温度 ▲与带电阳离子(Na+ Mg++ Ca++)有关 ▲为非特异性,是可逆的,可用于病毒分离 第二种方式: ▲是配体与受体结合,取决于病毒的亲嗜性 ▲是特异的,不可逆的,故称真吸附 ▲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11. 2、穿入:通过吞饮、融合方式穿入 3、脱壳:通过脱壳酶作用 4、生物合成: ① 不同核酸类型的病毒,生物合成方式也不同 ② 此阶段关键产物是mRNA ③ 此阶段宿主细胞找不到完整病毒颗粒,一称“隐蔽期”

  12. 以病毒DNA为模板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转录出早期mRNA ※DNA病毒生物合成 翻译成早期蛋白(依赖DNA的DNA多聚酶) DNA多聚酶 以亲代病毒DNA为模板 复制大量子代病毒核酸 以子代病毒核酸为模板 转录出晚期mRNA 衣壳蛋白 翻译成晚期蛋白 包膜蛋白

  13. ※RNA病毒生物合成: RNA+→蛋白质 RNA-→RNA+ →蛋白质 RNA+具有mRNA功能 转录出早期蛋白,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翻译成晚期蛋白 正链RNA病毒核酸,既是模板,又是mRNA

  14. 病毒RNA为模板 逆转录酶 ◆ 逆转录病毒生物合成 转录出互补DNA RNA、DNA杂交中间体 进一步形成双股DNA,整合在宿主细胞DNA中 复制时从宿主细胞DNA脱落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转录出病毒RNA,再按RNA复制方式进行

  15. 组装释放:   有膜病毒芽生释放,无膜病毒破胞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 ◆ 宿主细胞(非容纳细胞)不提供酶、原料、能量 ◆ 不能复制出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16. 2、缺陷病毒 ◆ 由于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 ◆ 只能复制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病毒干扰现象 ◆ 概念: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或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增殖复制现象。 ◆ 类型:异种干扰、同种干扰、同种异型干扰。

  17.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1、毒力变异: ▲ 病毒的毒力可在自然界感染的宿主中逐渐下降,出现同一病毒具有不同毒株。 ▲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连续传代使毒力减弱,生产疫菌。

  18. 一、病毒基因组 二、基因突变 1、条件致死突变株(温度敏感株) 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3、宿主范围突变株 4、耐药突变株

  19.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1、共同感染 2、基因转移与互换 3、子代病毒基因重组 4、交叉复活、多重复活 四、基因整合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核壳转移

  20.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灭活:指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使病毒结构破坏或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灭活(inactivation)。 注:灭活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特性。 影响病毒因素有:   物理:温度、pH、射线及紫外线   化学:脂溶剂、酚类、氧化剂      抗病毒药物

  21. 第六节 病毒分类 1)根据核酸类型分RNA和DNA(单链、双链、正链、负链等) 2)根据病毒大小形态(弹形、砖形、冠状等) 3)根据结构(有膜、无膜、二十面立体对称等) 4)根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5)亚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肮粒等)

  22.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的方式和途径常决定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病毒的传播方式 从流行病学角度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23.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交、接吻、虫媒)。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移植等。 2、垂直传播:是指母体内存在的病毒经胎盘   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导致感染。

  24. 个人 人群 人群 亲代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胎盘产道 乳接触

  25.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易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产 早产 先天感染 垂直感染的后果 先天畸形 死胎

  26.   病毒的传播途径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入侵的三大重要门户: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 ◆局部播散:由侵入门户附近组织向全身 ◆血液播散:病毒在局部增殖,引起病毒血     症,经血液扩散。 ◆神经播散:病毒感染外周组织,经神经纤    维播散。

  27.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类型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侵入门户与机体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病毒感染后有无临床症状: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根据症状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 ★持续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8.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抗 感 染 免 疫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 特 异 性 免 疫 体液免疫:抗体、抗毒素等 细胞免疫:Tc细胞、Th1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29. 一、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和动物细胞(巨噬细胞、体细胞及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分泌性蛋白。

  30. α干扰素 人白细胞产生 种 类: Ⅰ型 抗病毒++++ 免疫调节++ β干扰素 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γ干扰素 由T细胞产生 Ⅱ型(免疫干扰素) 免疫调节++++抗病毒++ 特 点: ◆广谱性(广泛性)

  31. ◆ 间接性

  32. ◆相对宿主特异性(种属特异性) ◆差异性 干扰素抗病机制 磷酸二酯酶 降解mRNA 抑制多肽链延伸 抑制翻译 阻止病毒蛋白合成 2′-5′合成酶 蛋白激酶

  3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由于病毒属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和体积微小需电镜观察,故病毒检查与细菌大不相同。 病毒检查条件: ◆ 需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 ◆ 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及试剂 ◆ 需敏感的动物或组织

  34. 一、病毒的检测方法 1、病毒的形态检查——电镜观察 2、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2)鸡胚接种

  35. (3)组织细胞接种(原代细胞、次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3)组织细胞接种(原代细胞、次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 二、免疫学检查 (一)抗体检测 (二)抗原检测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PMK  原代猴肾细胞 组织细胞接种 MDCK 传代犬肾细胞 MDBK 传代牛肾细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