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香港野人讀書會 演說活動 0909

香港野人讀書會 演說活動 0909. 講題:  縱樂的困惑 -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作者: Timothy Brook (卜正民). 太祖開國 .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 1328 年至 1398 年),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 自少家貧,父母兄長早逝,不得已出家為僧。又因寺租欠收遭解散,淪為遊僧。 1352 年( 24 歲)投郭子興紅巾軍,娶其養女,郭死後盡收其部。 1356 年攻佔南京為根據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穩步發展,先後吞併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勢力,統一江南。. 太祖開國. 1368 年( 40 歲),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

thal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香港野人讀書會 演說活動 0909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香港野人讀書會演說活動0909 講題:  縱樂的困惑 -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作者:Timothy Brook(卜正民)

  2. 太祖開國  •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至1398年),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 • 自少家貧,父母兄長早逝,不得已出家為僧。又因寺租欠收遭解散,淪為遊僧。 • 1352年(24歲)投郭子興紅巾軍,娶其養女,郭死後盡收其部。 • 1356年攻佔南京為根據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穩步發展,先後吞併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勢力,統一江南。

  3. 太祖開國 1368年(40歲),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 同年大將徐達攻破大都(北京),順帝攜眷退至上都。次年,常如春與李文忠又克上都,順帝出走漠北,元亡。 其後十數年,太祖多次出兵東征西討,平定各方割據勢力。

  4. 太祖治國三十年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第八十章

  5. 太祖治國三十年 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士農工商,各安其業。 每縣建四個糧倉,用以平抑物價,賑濟災荒。 全面普及里甲制度,攤派繇役,亙相監督,後與保甲制合一。 強制移民,世守其地,無故離境者處死。 移風易俗,統一衣著戴飾,又命禮部將柳宗元及韓愈的文章傳布國境,備作範文。

  6. 帝國之冬(前期商業與文化) 早期商人多因土地貧瘠,生活無依,被迫下海從事小本生意。 商途險惡,當時的列女傳常提到她們做商人的丈夫死於交通事故。 早期士人乾脆忽略商人的存在,在多幅四民各守其業的圖畫裡,往往只有士人和農民的存在。 地方因「民多勤儉而力農,士尚氣節而務學」而受贊許。

  7. 帝國之冬(前期商業與文化) 上層士紳開始追逐奢侈品,導致膺品充斥。 以白銀為主的貨幣經濟漸見雛形,下層文武官員紛紛要求以白銀代替現貨支付。 朝廷的回應是關閉銀礦,減少白銀供應。 最後... 社會表面的寧靜假象被一場稱為「鄧茂七起義」所撕破。

  8. 帝國之春(中期商業與文化)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之變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漸次衰退。 土地作為經濟價值的基礎轉弱,商業貿易技巧和競爭意識比農業更具吸引力。 為了增加稅收,「一條鞭法」開始成形。中央政府已不再關心幕後一切,只要求地方完成稅收定額。 《大誥》所描繪的那種不自然的簡樸農村生活已不合時宜,官員百姓繼續記誦只為例行公事。

  9. 帝國之春(中期商業與文化) 地方官員擁有更大發揮空間,大興土木,造橋鋪路,修整河道,鼓勵貿易,以增加稅收。 愈來愈多士人思考國家與市場的關係,翰林學士丘濬著有《大學衍義補》,對太祖時代的慣例提出質疑,並建議政府改革開放,實行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

  10. 帝國之春(中期商業與文化) 明朝已實際進入商業化時代,海陸貿易頻繁。 但上層官員無視此現象,對商人及支持發展商業的官員加以打壓。 士紳多把商人描繪為奸狡之徒,對失職的商業官員反而讚譽有嘉。 流民增多,戶冊制度失效,朝廷難以掌握國情。

  11. 帝國之春(中期商業與文化) 丘濬提出廢除海禁後,使朝廷反對海上貿易的態度愈變強烈,兵部更把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全數焚毀。 貿易競爭引起的衝突加劇,武裝貿易衍生後來的倭寇之亂。

  12. 帝國之春(明朝的男女) 史書中多提及男性,因其具備更多機會,如考取功名、殉難死節、作詩繪畫、行善布施等。 相反,女性只有一種公共角色可使她們揚名立傳:就是在丈夫死選擇做不改嫁的「節婦」。 「節婦」只能作為一類人被記錄,而作為一個人,卻被遺忘。

  13. 帝國之夏(明末百態) 貧富差距拉闊,在上層士紳、大地主、大商賈眼中,明朝後期是個文化繁盛、新思不斷、充滿歡愉的年代。但社會另一端卻是終日愁苦的窮人。 出版業興起,成本大幅下降,各類書籍和消費指南大行其道。民間知識快速普及,藏書量大增,許多士紳均把家中書室命名為「萬卷樓」。

  14. 帝國之夏(明末百態) 民間私下翻印《邸報》,並加入囚區域性內容。 官方驛站因財困而關閉,但民辦旅館和郵政服務卻其門如市。 士紳階層熱衷遊歷,各式遊記指南充斥市面。 女性無外出的自由,但進廟上香卻屬例外。

  15. 帝國之夏(明末百態) 明末的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出產的絲綢、綿織品、瓷器、茶葉等商品行銷全球。 多個地區的農業生產以經濟作物為主,遇上天災人禍,糧食供給難以應付需求。

  16. 帝國之夏(士紳的矛盾) 士紳一向面享受社會繁榮帶來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對現象深惡痛絕。 士紳愈加嚮往太祖治下的社會,不繼歌頌那個未曾出現的小國寡民。 部分士紳藉捐款行善,安撫心中道德的指責,亦有學者為此建立理論基礎,試圖調和儒家與商業的矛盾。 調和失敗,許多士紳的墓誌銘都強調墓地主人「貧不能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