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71 Views
Smart TV. 組長 : 林家勳 陳韋志 楊憲祥 錢威任 黃建彰 周志鴻 授課老師 : 蔡崇州 主任. 目錄. Smart TV 介紹 全新概念 Smart TV 帶來市場成長新動能 Smart TV 的概念 介面構想 Google 和蘋果的策略比較 Apple TV 與 Google TV 使用介面( User Interface )的易用度 影像格式( Image & Video )的支援能力. Smart TV 介紹.
E N D
Smart TV 組長:林家勳 陳韋志 楊憲祥 錢威任 黃建彰 周志鴻 授課老師:蔡崇州 主任
目錄 • Smart TV 介紹 • 全新概念Smart TV 帶來市場成長新動能 • Smart TV 的概念 • 介面構想 • Google和蘋果的策略比較 • Apple TV與Google TV • 使用介面(User Interface)的易用度 • 影像格式(Image & Video)的支援能力
Smart TV 介紹 • 智慧電視(Smart TV) 為搭載作業系統的網路電視(Internet TV),網路電視除了具備上網功能,同時提供網路服務平台,若導入作業系統(OS),如Google的Android及Apple的iOS,即為智慧型電視。 • Google TV與傳統聯網電視(Connected TV)和網路電視(Internet TV)主要差異在於,聯網電視為僅具備乙太網路與Wi-Fi 連網功能硬體概念的電視;而網路電視, 除了具備上網功能外,同時兼具網路服務平台。 • Smart TV 將會帶動Wi-Fi需求,相關硬體包括WLAN Dongle與OTT Box,OTT Box包括Google Companion box、Apple TV與Boxee Box
全新概念Smart TV 帶來市場成長新動能 • 從今年起,Apple與Google的佈局由電腦軟硬體及手機轉戰到電視領域。不論是Google發表結合自家Android OS與Chrome Browser、以及支援多家影音內容供應商(Content Provider)的Google TV,或是Apple所推出能直接透過網路上租賃影片觀賞的Apple TV,這兩者的突破創新都在在顛覆了既有的刻板印象,電視與電腦的界線逐漸模糊,使電視相關產業走向一個全新紀元。 • 這些所謂具有連網或作業系統功能的電視產品,目前一般被統稱為智慧型電視/Smart TV,Smart TV基本上可以視為搭載有服務介面(UI)或是作業系統(OS)的網路電視(Internet TV)。除了具備基本的上網功能外,廠商各自通常會有獨立開發的服務介面,提供像是一些入口網站或是內容供應商的連結,以方便使用者更輕鬆的享受電視連網體驗。
介面構想 選項資訊 TV節目
UI介面設計主要由視窗、圖示、按扭、選項目錄以及滑鼠之間的互動所組成,因此這種在螢幕上呈現用以傳達資訊、決定整體視覺特徵的設計與圖形元素及連結關係的互動性就顯得格外重要,UI設計上對於使用者的記憶負擔,強化使用介面的易記性、辨識性與提高使用者的互動性等都要列入設計的考量。UI介面設計主要由視窗、圖示、按扭、選項目錄以及滑鼠之間的互動所組成,因此這種在螢幕上呈現用以傳達資訊、決定整體視覺特徵的設計與圖形元素及連結關係的互動性就顯得格外重要,UI設計上對於使用者的記憶負擔,強化使用介面的易記性、辨識性與提高使用者的互動性等都要列入設計的考量。
Google和蘋果的策略比較 • 以Google來說,其聯合Sony、英特爾(Intel)和羅技(Logitech),祭出內建作業系統(OS)的電視和機上盒(STB)雙向發展策略;蘋果則僅以中低價機上盒應戰。蘋果將重點擺在產品的單純性上,此外也強調若使用Smart TV,相較於其PC功能,消費者能以更低廉的價格收看數位內容。 • 相對的,Google則是將焦點放在網路使用及視聽形態的互動上,若考量到電視替換週期及消費者視聽形態等,Google未來也有可能朝蘋果的方式發展。 • Google和蘋果各以Android和iOS為基礎,將YouTube和iTunes作為Smart TV平台,蘋果發表的Apple TV即是採用iTunes為平台,掌握平台便可以提供廣告和內容的方式,取得額外的利益,這方面蘋果和Google有志一同,從目前來看,蘋果在內容方面較Google顯得更有重量。
Apple TV與Google TV 就硬體開發上來看,Apple TV是由Apple獨立開發的一台機上盒式外接裝置,用來裝連於用戶原本的電視上;而Google TV則是由Google主導、並與其他六家廠商共同合作分工,實體產品則可以是Sony開發的Google TV電視機/藍光播放機或Logitech製造的機上盒,而未來Google也承諾會讓更多廠商共同投入這塊市場。讓簡單來說,Google TV的實體可以是一台獨立的電視機產品,也可以像Apple TV一樣是外接式的裝置。
使用介面(User Interface)的易用度 Smart TV之所以被稱為Smart TV,不在於硬體規格的強大與否,而在於它實際帶給消費者的使用感受,因此, UI可說是Smart TV的靈魂所在。我們這次選擇的三台Smart TV,雖然不若Google TV或Apple TV具開創的話題性,但也有其值得著墨與比較之處。
SONY • SONY的UI與自家推出的PS3與PSP遊戲機一樣採用XMB(Xross Media Bar)選單,XMB是一種縱橫選單的架構,縱向為主目錄、橫向為子目錄,透過遙控器上的方向鍵就可以自由進行操作,相當方便易上手。值得嘉許的是,SONY這台Smart TV有所謂的多工設計,在觀看電視時,使用者可以選擇保留右方的子顯示畫面,該區塊會以類似跑馬燈的方式顯示各種像是當日頭條或運動賽事的消息,只是無法在全螢幕播放電視內容時,在背景同時進行多工執行。它也是三台當中唯一一台內建有瀏覽器的Smart TV,但當使用瀏覽器功能時,便會直接切換成全螢幕,無法像前述一樣有右側的子顯示畫面。
Panasonic • Panasonic的UI則採九宮格的選單設計,每一格共設計三層頁面,其中有七格可以擴充為二十一個欄位,以作為未來使用者更新或新增應用程式之用,雖說如此一來提升了這台Smart TV的擴充性,但這種三層設計也讓使用者在瀏覽選單時需要透過更多的步驟來進行選擇,而顯得較為麻煩。不過貼心的是,在九宮格的中間中間設計有預覽區塊,讓使用者可以輕易透過預覽得知目前游標所選到的是何種性質的應用程式。
LG • LG的UI相較於前面兩者,就顯得樸素許多,以簡單直接的並排方式呈現應用程式,雖然操作簡單但卻略嫌單薄。選購這台產品的使用者可能必須期待官方的後續更新,以持續豐富其內容。
影像格式(Image & Video)的支援能力 • 在圖像檔部分,利用DLNA媒體分享伺服器連接後,20種不同解析度與位元數(1920×1920~8000×8000)的JPEG檔都可順利的在這三台Smart TV上瀏覽。 • 至於在影片檔部分,除了從規格上就可看出只有SONY這台電視支援3D影像的播放外,三者皆能支援大部分的影片格式,不過僅有LG能支援MKV格式,但它也是唯一一台不支援WMV格式的產品。 • 此外,這三者皆不能播放RM或RMVB的影像格式,這便讓想透過Smart TV播放電腦中影片的使用者無法如願以償。
參考 • http://john547.blogspot.com/2010/11/samsung-smart-tv-all-share.html • http://sinwen.com/?p=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