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70 Views
苏轼 ( 1037 — 1101 ) 字 ____ ,号 ________ , ____ (朝代)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 _____ 、其弟 _____ ,并称 “ 三苏 ” ,为 “ 唐宋八大 家 ” 之一。. 东坡居士. 子瞻. 北宋. 苏洵. 苏辙. 写作特色. 苏轼是文学大家,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叙事、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常常结合运用。.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 1079 年),因
E N D
苏轼(1037—1101) 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东坡居士 子瞻 北宋 苏洵 苏辙
写作特色 • 苏轼是文学大家,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 叙事、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常常结合运用。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记承天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zǎo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陀罗尼经幢(宋) 承天寺庑廊
课文释义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睡觉时,看到月光从窗口洒进居室,于是欣然地起身走出户外。 •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享这月夜的乐趣,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 怀民也还没有就寝,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洒满庭院,庭院中好像积了一层清澈透明的睡,水中有绿色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这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绿竹、翠柏? • 但(只是)少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淡泊名利、从容雅致的闲人罢了。
特殊句式 • 1.省略句 • (1)念无与(我)为乐者 • (2)怀民亦未寝,(我俩)相与步于中庭。 • 2.倒装句 • (1)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步”)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吾两人之闲人”)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空明 •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月光如水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体味作者寄托的情感。 月光→思家乡 念亲朋 邀志同道合友 享恬淡优美景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对人生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小结 •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含义。(3分)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莫谕其意 16.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听说、听到 恰好 明白 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