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79 Views
蘇軾( 1037-1101 ).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 今四川眉山縣 )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祐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 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E N D
蘇軾(1037-1101)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 他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祐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
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 當時為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 • 高宗朝,賜太師,諡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 • 宏博通達的學識才華和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也玉成了蘇軾詩歌體裁多樣,內容廣博,立意新奇,呈現出「吞五湖三江」的氣象。 • 他的一生政治諷諭詩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 •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念奴嬌 赤壁懷古》」 • 他寫的絕句《題西林壁》也以富與理趣著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總之,蘇軾的詩今存 2700 多首,有著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 • 他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 • 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發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
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 • 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 • 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 •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 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蓋過歐陽修為文壇領袖。 • 喜交遊,推獎後進不遺餘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 • 有東坡集行世。其詞集名東坡樂府,傳本甚多,王鵬運四印齋覆刻景元延祐本,朱氏彊村叢書編年本俱佳。
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泠,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翻譯 • 何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一邊長嘯,悠然地前行。 • 竹杖和草鞋輕捷更騰駿馬,有什麼可怕?我披一領簑衣,只管在風雨中過它一生。 • 輕寒的東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在相迎。 • 回望走過的風雨蕭瑟處,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謂天晴。
賞析 • 此詞作于作者貶官黃州時,通過對途中遇雨一事的記敍,表現作者謫居時的胸襟開朗,性格曠達。 • 上篇寫途中遇雨,卻泰然處之。"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語雙關,既說自己向來在風雨中泰然處之,也說在坎坷的仕途上同樣泰然處之,顯示了開朗的胸襟和曠達的性格。
賞析 • 下篇首兩句詞意略轉。“微冷”之感流露出作者因遭不幸心中泛起的一縷不快情緒,但馬上又被那曠達的性格所排遣,天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歷的風雨,自有一番感觸。 • 自然界之風風雨雨,早已見慣;仕途中風雨襲來,卻很難料定。然而遭受風吹雨打的人卻更是盼望著晴天。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 • 唐人稱李白爲“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爲“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 • 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 • 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爲,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
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 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念奴嬌 •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