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419 Views
同性戀的探討. 1164 第五組 組員名單 張詠涵 . 許毓芸 . 傅勤耘 葉姿彤 . 廖柏詩 . 潘韋君 蔡孟言 <<< 他是組長. 研究動機 同性戀的定義 同性戀的成因 同性戀的發展歷程 同性戀的次文化 同性戀者自身的困擾 問卷調查 結論與建議. 大綱. 研究動機. 公民課接觸這領域想更深入探討了解 最近有年度同性戀大遊行 這議題最近常常被拿來探討 (ex. 電影 ) 第一志願皆為純男或純女校 此話題被爭論多年. 同性戀的定義. 人的性行為取向 ( 金賽博士的報告 )
E N D
同性戀的探討 1164 第五組 組員名單 張詠涵.許毓芸.傅勤耘 葉姿彤.廖柏詩.潘韋君 蔡孟言<<<他是組長
研究動機 同性戀的定義 同性戀的成因 同性戀的發展歷程 同性戀的次文化 同性戀者自身的困擾 問卷調查 結論與建議 大綱
研究動機 公民課接觸這領域想更深入探討了解 最近有年度同性戀大遊行 這議題最近常常被拿來探討(ex.電影) 第一志願皆為純男或純女校 此話題被爭論多年
同性戀的定義 • 人的性行為取向(金賽博士的報告) 0:完全異性戀1:大部份異性戀,只有偶發的同性戀2:大部份異性戀,略多於偶發的同性戀3: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傾向略相等4:大部份同性戀,略多於偶發的異性戀5:大部份同性戀,只有偶發的異性戀6:完全同性戀 因此,只有第六級,才是完全同性戀者。他們終身對同性有愛戀以及發生性行為的渴望,或是實際上有了性行為。
同性戀的成因 • 生理因素 (1)分子遺傳學上的發現 (2)利他行為的假說 (3)荷爾蒙的觀察 (4)腦部的差異 • 心理因素 (5)後天環境論 (6)心理動力因素
同性戀的發展歷程 • 同性戀認同發展歷程 (1)認同混淆期 ( identity confusion )(2)認同比較期 ( identity comparison )(3)認同容忍期 ( identity tolerance ) (4)認同接受期 ( identity acceptance ) (5)認同自傲期 ( identity pride ) (6)認同綜合期 ( identity systhesis )
同性戀的次文化 • 名詞解釋(代號) *女同性戀 1.T&P 2.伴、毆蕾、不分、拉拉. *男同性戀 1.1&0、攻&受 2.異男=直男、熊男 3.公司、Couple、BF *雙性戀1.Bisexual=Bi=雙
同性戀的次文化 • 聚集地*公園 *舞廳 *健身房 *三溫暖 *酒吧 1.GAY BAR 2.T BAR
同性戀者自身的困擾 1.「傾慕表白」的困擾 2.「自我認同」的困擾 3.「人際支持」的困擾 4.「出櫃現身」的困擾
同性戀者自身的困擾 • 5.其他困擾: 因性行為模式特別,而導致 性病及愛滋病的憂慮;男同性戀 者於服役時,害怕受袍澤排擠, 以至於無法順利完成兵役的困擾 ;違反自然的傳承「生育」,及 結婚及組成家庭的困擾;暴力威 脅或歧視性辱罵的困擾;周邊資 訊取得的困擾等。
問卷調查 調查人數: 男 70人 女 70人 1.男女生對於身邊同性戀的接受度
4.一般人認為男同性戀者的特徵 蓮花指 娘 很帥 穿耳洞 跟大家一樣
5.一般人對認為女同性戀者的特徵 Man 短頭髮 拒穿裙子 跟男生是哥們 跟大家一樣
結論與建議 • 結論 (1)同性戀與一般人無異 (2)現代社會還是有許多對同性戀不平等的 待遇 (3)人們對於同性戀還是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 建議 (1)要以正常態度去看待同性戀 (2)不要排斥同性戀 (3)不要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