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860 Views
能源經濟與政策 ENERGY ECONOMIC & POLICY. 吳榮華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100.12.29. 簡 報 內 容. 能源之定義與歷史演化 能源型式與特性 能源經濟學研究的課題 能源與環境 ( 溫室氣體排放 ) 國際能源情勢 我國的能源情勢與能源政策 我國二氧化碳減量規劃方向 結語. 能源的定義與歷史演化. 具有做功的能力 (capacity to do work) 廣泛之定義,能源係指自然萬物運行之動力. 一般所稱之能源
E N D
能源經濟與政策ENERGY ECONOMIC & POLICY 吳榮華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100.12.29
簡 報 內 容 • 能源之定義與歷史演化 • 能源型式與特性 • 能源經濟學研究的課題 • 能源與環境 (溫室氣體排放) • 國際能源情勢 • 我國的能源情勢與能源政策 • 我國二氧化碳減量規劃方向 • 結語
具有做功的能力(capacity to do work) 廣泛之定義,能源係指自然萬物運行之動力 一般所稱之能源 指有價值的商業能源(commercial energy),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供買賣交易之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 能源之定義
能源消費史 • 10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如圖所示 • 原始時期~10萬年前 • 狩獵-採集 ~1萬年前至10萬年前 • 早期農業~7,000 年前至1萬年前 • 文明興起:~1400AD • 工業時代~1875AD • 科技時代~1950AD 資料來源:Dahl, C. A., International Energy Market: Understanding Pricing, Policies, and Profit, 2004.
能源使用的歷史演化(1/2) • 一萬年前,人類用鑽木取火取暖。 • 幾千年前,巴比倫人用大自然的「風」推動風車、灌溉農田;羅馬人利用風車與水車推動「磨坊」或「鋸木廠」的機器。
能源使用的歷史演化(2/2) • 幾百年前(約十二到十七世紀左右),人類發現煤炭。 • 西元1710年時,「蒸氣」動力開始運用在工業,推動機器、火車。 • 西元1890年發現電力;此後,開始使用「內燃機」 • 1940年左右,開始利用核能發電。
能源的區分準則 • 形式 • 化學能、電能、磁能、動能、位能等。 • 相態 • 固態、液態、氣態。 • 轉換型態 • 初級能源與次級能源。 • 可再生與否 • 耗竭性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耗竭性能源分類-石油 資料來源:CCOP (1999)
能源的特性-物理面 • 熱力學第一定律 • 能源既無法被創造,亦無法被毀滅,僅能在不同的能源形式中進行轉換。 • 熱力學第二定律 • 能源由一種狀態轉換至另一種狀態時,必需支付相當的代價,因此損耗一部份可在未來作「功」的能量。 • 與經濟面之關連 • 能源使用包含許多型式,須了解各種能源之物理特性,衡量各種能源的轉換效率,增進其使用效率。
能源的特性-經濟面 • 供給面特性 • 能源的生產多屬資本密集(capital-intensive),投資之前置時間(lead time)長,投資的不確定性高。 • 能源蘊藏分佈不均,供給市場寡佔或獨佔。如:石油OPEC會員國掌握。
能源的特性-經濟面 需求面特性 • 能源需求為衍生需求(derived demand) • 能源需求是因為對最終財貨與勞務的需求而間接衍生出來。 • 能源需求取決於 • 最終財貨與勞務的需求 • 能源轉換技術的特性與可用性 • 能源成本與轉換技術成本
能源經濟探討的範疇 • 能源經濟乃探討廠商、個人或政府進行能源資源之供給、並將資源轉換為有用的能源形式、運輸至消費者使用。 • 探討能源供給活動下各種能源市場與管制架構、對經濟分配的衝擊,及環境影響。 • 能源經濟亦探討使用能源資源的經濟效率,並探討偏離效率的因素(如:能源價格)。
能源經濟主要研究課題 • 全球能源供需 • 能源市場結構 • 能源安全 • 能源與環境
2010年天然氣人均消費量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
全球的區域天然氣消費量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
全球的天然氣主要貿易路線圖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
全球能源供需-再生能源 • 風力發電 • 太陽光電
我國目前再生能源現況 • 現況: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達3,327MW,約占總電力裝置容量8%。 • 未來: • 2025年裝置容量達9,952MW,占發電裝置容量14.8%。 • 2030年裝置容量成長至12,502MW,占發電裝置容量16.1%,發電量達356億度(占全國78%家庭用電戶數。
世界風力發電現況 資料來源:WWEA- world wind energy report 2010
我國目前風力發電現況 • 現況:裝置容量達518.7MW,268部風力機;年發電量估計約為12.9億度。 • 未來: 「千架海陸風力機」 • 先開發路域風廠,再擴展離岸海域風廠。 • 2030年風力裝置容量合計達4,200MW。
我國已設置風力電場分佈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我國太陽光電現況 • 現況: • 去年底完成與台電簽約裝置容量為54MW。 • 高雄永安完成占地十公頃的太陽光電,規模為4.6MW,預估年發電量為6百萬度。 • 未來: 「陽光屋頂百萬座」 • 先緩後快、先屋頂後地面。 • 2030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合計達3,100MW。
能源安全 • 能源安全包含層面廣泛,其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國際競爭力、能源事業自由化…等議題密切互動,也是各國能源政策重要的一環。 • 能源安全對各國的意涵依國情有所不同,以石油為例,亞洲國家有較關切數量短缺的傾向,而西方國家則較重視價格走向。
能源安全 • 能源安全之意涵 • 「安全」:意旨免於受威脅之情境 • 「能源安全」:在合理之情況下,穩定、安全使用之各種能源 • Clingendael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me(2004):在任何時間點下,無論各種能源,其供給量必須是足量(sufficient),而其價格必須是合理(reasonable)或可負擔的(affordable)。 • 國際能源總署(IEA,2007):避免由能源供給短缺所造成之福力損失,包含由於價格波動所造成之衝擊。
偶發性風險: 能源輸出地區之政治及軍事風險 能源生產與運輸過程中之意外事故 消費者的恐慌行為 結構性風險: 資源耗竭 供應者運用市場力量(如:減產、禁運) 需求成長快速 市場自由化 環保意識 能源產業E化 能源安全的風險面向
能源安全之面向 • 考量能源安全問題時,仍須以能源基本供給面為首要考量,依次延伸考量軍事外交面、經濟面、技術面、環境面及社會人文面等,並隨考量時間之長短,考量之面向越趨廣泛。
抵換:能源安全與二氧化碳減排之目標具相互抵換關係抵換:能源安全與二氧化碳減排之目標具相互抵換關係 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安全 • 轉型低碳能源與能源安全之討論 • 低碳能源策略與能源安全之關聯性,兩者間存在互補(complementarity)或抵換(tradeoff)之關係
溫室效應(1/3) • 溫室效應是地球溫度的自然調節機制:太陽照射地球表面,1/3會再輻射回太空,2/3能量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如果沒有此機制,全球平均溫度會比現在的約 15 ℃ 再下降 30 ℃。
溫室效應(2/3) • 「溫室效應」受到嚴重的人為干擾: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過度增加,溫室效應隨之加遽。 • 自工業時代以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增加到387ppm(2009年)(增加 38%)
溫室效應(3/3) GWP: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不願面對的真相 • 颶風出現頻率高出十年前一倍 • 地球溫度不斷的升高。 • 2005年颶風在美洲奪走了3000多人命。4,5級颶風數較過去十年成長一倍 。 • 2011年世界各地大水災難不斷。
不願面對的真相 • 北極冰面縮小 • 通常9月份北極海冰面積最小,比1979-2004年平均少約20%。 • 按北極冰帽目前的融化速度,到2050年時可能比現在減少40%,將使北極海冰進一步向高緯度區域退縮,
不願面對的真相 • 北極熊餓了 • 加拿大一隻成年北極熊正在獵食幼熊。 • 北極冰層變薄,讓北極熊無法覓食。
不願面對的真相 • 沙漠化擴大 • 地球陸地表面40%屬於旱地,居住著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近20億人)。
不願面對的真相 • 易造成森林野火 • 全球暖化易發生及延長森林野火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演進 • 1992年6月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為國際間合作保護地球氣候變化重要的開端 (155國簽署)。 • 1997年12月 :《京都議定書》正式對溫室效應所形成的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加以規範。 •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議定書生效 聯合國締約國大會議(COP)發展
京都議定書(1/3) • 京都議定書迄2004年9月簽署情形 • ─125締約國加入或批准(32個附件一(ANNEX Ⅰ)國家)> 55個締約國家數 • ─累計附件一國家1990年CO2排放量佔比44.2% < 55% 累計 CO2排放量 • 俄羅斯(排放量佔17%) ,於93.11.04正式批准簽署。 • 待俄羅斯文件送交聯合國,90天後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 美國尚未同意簽署(占附件一國家排放量之36.1%)。
京都議定書(2/3) • 2005年2月16日生效,規範38個工業國家及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須在2008~2012年間降至1990年排放水準平均再減5.2% ;美國尚未批准。 • 2007年COP13/MOP3通過 「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 Map)」,將在2009年底訂出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協定,為2012年第一承諾期後的行動架構訂定明確時程。 • 2008年COP14/MOP4原期待將針對後京都的政策框架作成決議,但僅停留在政策框架的討論,針對會議重要議題(如減量目標設定、產業部門減量協定等)仍未取得共識,各國對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能否達成新協議普遍表示關切。
京都議定書(3/3) • 2009年COP15: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會議期間,大國闢室密談,各自分配利益而忽略小國權益,最後在失去互信的情況下,簽署並無法律強制力的哥本哈根協定。 • 2010年COP16:墨西哥坎昆舉行,COP16的重要成就,讓各國恢復互信,使COP繼續往下走。
南非德班COP17氣候變遷會議 • 1997年所簽署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一承諾期將於明年(2012年)到期。 • 《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對已開發國家排碳量唯一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 • 因此今天(2012)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的COP17主要討論議題之一就是《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更甚是其存廢。
COP17之會議結果 • 《京都議定書》將延長五年。 • 會議同時也通過「路線圖」(Road Map),其內容是預計2015年確立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排標準,2020年開始實施,並將之前《京都議定書》僅規範已開發國家的減排標準,一體適用至開發中國家,明定各國減排比例。
COP17各國反應 • 雖然《京都議定書》已經確定延長期限,但在COP17開始前,加拿大、俄國和日本就表示2012年底到期後將不會更新承諾,而加拿大更是在會議結束後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震撼全球。 • 歐盟支持的「路線圖」受中國和印度抗議,最後於妥協中通過。
COP17我國反應 • 將氣候變遷拉高到國家安全層級 • 健全法規體制,盡快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法」。 • 《永續能源綱領》宜由能源供給面之「淨源」與需求面之「節流」做起。 • 加速發展綠能產業 • 能源價格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