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482 Views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 水土保持普查办公室 2010 年 4 月 27 日. 提 纲.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三、普查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四、省级普查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目录.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 1 )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概念 ( 2 )普查目的 ( 3 )普查对象.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 1 )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概念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10 。
E N D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 水土保持普查办公室 2010年4月27日
提 纲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三、普查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四、省级普查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目录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1)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概念 (2)普查目的 (3)普查对象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1)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概念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0。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一般50~200m)的的国家,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 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土质疏松,易于侵蚀,发育了最典型的黄土沟谷地貌(沟谷系统是流域地貌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黄土沟谷侵蚀产生的泥沙约占黄土高原总侵蚀量的80%,与坡耕地成为水土流失的两大策源地。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1)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概念 • 沟谷侵蚀、沟蚀 • 沟谷(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河沟) • 河道、河沟(坡地系统向河道系统的过渡带,无常年流水、缺乏典型的流域阶地) • 沟道侵蚀与非侵蚀、沟道稳定性 • 黄河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沟道概念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2)普查目的 为水土保持沟道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对水土流失普查的补充(重力侵蚀)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1 普查对象 (3)普查对象 沟道长度(主沟长度)500m以上、汇水面积不大于50km2的侵蚀沟道。 下限: 沟道工程最小单元 上限: 河流最小面积
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2 普查范围 • 普查范围为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33个市,182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4.8万km2。 • 其中高塬沟壑区涉及甘肃、陕西、山西3个省,9个市,4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3.6万km2;丘陵沟壑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30个地(市、州),47个县(市、区、旗),总面积约21.2万km2。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图 黄土丘陵沟壑区 7省区,21.2万km2 黄土高塬沟壑区 3省,3.6万km2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1 普查指标 侵蚀沟道位置:起讫经纬度(沟头、沟口) 侵蚀沟道特征:沟道面积、沟道长度、沟道纵比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2 普查表式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3 填表说明 (1)按侵蚀沟道填写,即每条侵蚀沟道填写1份。 (2)表中各项指标的数量是指2011年底侵蚀沟道的现状,其数值应按给定的单位填写。 (3)填表、复核、审查人员及其电话,相关日期以及单位公章等不得空缺。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3 填表说明 (4)表中指标含义: 【1.行政区名称及代码】填写普查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和全国统一规定的行政区代码。 【14.沟道面积】填写侵蚀沟道沟缘线以下面积,只填写主沟道面积,单位hm2,保留1位小数。 【15.沟道长度】填写侵蚀沟道沟从沟头中心到沟口中心的距离,只填写主沟道长度,单位m,保留整数位。
二、普查指标及表式 3 填表说明 (4)表中指标含义: 【16.沟道纵比】填写侵蚀沟道沟头与沟口高程之差与沟道长度的比值,即I=h/L。其中,I为沟道纵比;h为沟道的流程高差;L为沟道长度,单位%,保留2位小数。 【17.起讫经度】分别填写侵蚀沟道沟头、沟口中心点的经度,单位°′″,保留整数位。 【18.起讫纬度】分别填写侵蚀沟道沟头、沟口中心点的纬度,单位°′″,保留整数位。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1 技术流程 侵蚀沟道普查以2.5m分辨率遥感影像和1:5万地形图(DLG)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软件,采用人机交换方式在计算机上解译提取侵蚀沟道长度、面积和纵比降,及其地理空间位置,从而统计分析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侵蚀沟道数量、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从工作环节上可分为前期准备、数据采集、接边汇总、验证审查四个阶段。
三、技术流程 及质量控制 普查技术流程图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2 基础资料收集 (1)收集资料。由全国普查机构收集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2.5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和1:5万地形图(DLG),进行影像纠正、拼接、融光等处理。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2 基础资料收集 (2)资料分发。全国普查机构将处理好的影像和地形图切割、分配给相关各省(区)普查机构;各省(区)普查机构根据工作量将基础数据再次分发给具体技术承担单位。任务分配时尽量按流域界限分割,以减少后期成果接边的工作量。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1)侵蚀沟道识别 在GIS环境下,以2.5m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标尺功能首先判断长度在500以上的侵蚀沟道。采用“宁短勿漏”的原则,将接近500m长度的沟道纳入预判范围,然后通过GIS统计计算功能筛选500m以上的沟道。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2)沟道编号 沟道编号以国家河流(汇水面积大于50km2)编码为基础,即所调查的侵蚀沟道在所在河流编码之后,增加顺序编码。 (3)沟道长度 根据遥感影像纹理结构、色调、形状,利用GIS软件勾画侵蚀沟道,从沟口沿沟底向沟头画线,采用拓扑分析,获得沟道长度。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3)沟道长度 2.5m遥感影像侵蚀沟道解译图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3)沟道长度 侵蚀沟道解译矢量图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4)沟道面积 以侵蚀沟道线画为轴线,沿沟缘线勾绘(不含支沟),画线连续成为侵蚀沟形状的闭合线,经拓扑分析获得沟道面积。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4)沟道面积 1:5万地形图沟道面积勾绘 2.5m遥感影像沟道面积勾绘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5)沟道纵比降 在GIS环境下,导入地形图(DLG)和遥感影像,读取侵蚀沟道沟头和沟口高程,二者之差与沟道长度之比即为沟道纵比降。在高程读取困难时,根据沟口到沟头的等高线数量计算高差。 (6)起讫经纬度 同(5)条件下,读取沟头、沟口的经纬度,分别填入侵蚀沟道的属性表相应字段中。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3 数据采集 沟道纵比降、经纬度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4 接边汇总 (1)分片解译成果接边 各片完成的侵蚀沟道解译成果需要进行接边,解决跨界沟道的提取、合并,即两边连起来达到普查长度下限的沟道进行补充提取;同一条沟道进行合并;合并后流域面积超出普查范围的剔除。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4 接边汇总 2)逐级统计汇总 各省负责组织辖区内成果的接边、统计工作;水利部负责组织各省成果的接边、统计工作。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5 质量控制 (1)解译培训 图像解译前应对解译人员进行侵蚀沟道知识和遥感解译技术培训,解译人员应能熟练进行人机交互解译。 (2)解译精度 沟道、沟缘线勾绘偏差不能超过2个像元(即5m)。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5 质量控制 (3)解译成果抽查 对室内解译成果图进行抽查,省普查机构抽查比例不小于15%;全国普查机构抽查比例不小于5%。 沟道、沟缘线勾绘精度达不到要求的图斑超过5%,或者解译成果接边后,遗漏、未合并的侵蚀沟道数量超过5%时,为不合格成果,要求返工。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5 质量控制 (4)外业验证 对室内解译成果,采用典型调查或路线调查,到野外进行实际验证。包括测量沟道长度、沟道起讫经纬度等项目。抽查验证侵蚀沟比例为1%。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5 质量控制 (5)落实责任层层把关。内业解译、外业验证应详实记录验证结果,并签字。 (6)专家审查。县、省、部分别对本级普查成果组织专家进行审查论证。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6 阶段成果 • (1)试点普查成果 • 试点工作结束后,试点省普查机构向全国普查机构提交试点普查成果,包括: • 试点小流域侵蚀沟道普查报告(Word文档) • 试点小流域侵蚀沟道遥感解译图(GIS的coverage、shp格式) • 试点小流域侵蚀沟道普查统计汇总表(Excel电子表) • 试点小流域侵蚀沟道普查原始登记表(p505表,纸质) •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技术细则(修订稿)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6 阶段成果 • (2)省级普查成果 • 各省普查结束后向全国普查机构公室提交以下成果: •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报告(Word文档) •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遥感解译图(GIS的coverage、shp格式) • 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统计汇总表(Excel电子表,表3-3)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7 数据汇总 普查数据按照表3-3汇总,由省级普查机构完成提交全国普查机构。统计单元为县级行政区。
四、省级普查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目录 ××省(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报告 (提纲) 1 组织安排 简要介绍普查工作组织管理,及实施安排情况。 2 工作过程 说明普查实施过程,重点介绍普查技术方法:基础资料来源,主要信息源(精度、比例、采集时间、处理方式),普查技术路线,指标采集方法。对新技术应用和好的经验进行总结。
四、省级普查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目录 ××省(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报告 (提纲) 3 主要成果 介绍所侵蚀沟道普查成果,包括沟道数量、分布及特点。 4 质量评价 说明质量控制措施,抽查验证结果,专家对普查成果的质量评价。
四、省级普查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目录 ××省(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报告 (提纲) 5 存在问题与处理方法 总结普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效果。 6 建议 围绕普查指标、普查技术方法,以及沟道稳定性等级划分等方面提出建议。
西北黄土高原侵蚀沟道普查 • 首次普查 • 缺乏规程 • 试点重要 • 深入研究 • 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