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神经系统 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 遗传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彭斌. 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单个家族?多个家族?环境因素) 神经系统遗传病:居各系统遗传病之首, 60% 以上,国内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 109.3/10 万,以遗传性共济失调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最常见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疾病类型有关. 简介. 根据遗传物质改变分类: 一、 单基因遗传病 :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腓骨肌萎缩等。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豆状核变性、苯丙酮尿症 ---X 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lluv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神经系统 遗传性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彭斌

  2. 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单个家族?多个家族?环境因素)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单个家族?多个家族?环境因素) 神经系统遗传病:居各系统遗传病之首,60%以上,国内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109.3/10万,以遗传性共济失调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最常见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疾病类型有关 简介

  3. 根据遗传物质改变分类: 一、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腓骨肌萎缩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豆状核变性、苯丙酮尿症 ---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X连锁显性遗传:某些腓骨肌萎缩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癫痫、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 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分类

  4. 三、线粒体遗传病: 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等 四、染色体病: 21 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根据病变的部位分类: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脊髓-脑干-小脑系统疾病、遗传性锥体外系疾病、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肌肉疾病等

  5. 智能发育不全(Mental Retardation) ---精神发育迟滞: 重度(白痴,智商0~30) 中度(痴愚,智商30~50) 轻度(鲁钝,智商50~70) 见于大多数常染色体病,遗传代谢病 痴呆(Dementia) ---常见于Huntington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症状学

  6. 行为异常(Abnormal Behavior) ---发作性兴奋,冲动,易激惹,烦躁不安,攻击行为,人格行为异常,如自毁容貌等。 语言障碍(Speech Disorder) ---智能障碍多伴有语言障碍 ---发音障碍:痉挛性发音障碍、弛缓性发音障碍、运动失调性发音困难、运动障碍性发音困难 ---先天性聋哑,猫叫综合征等

  7.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震颤(Tremor):原发性震颤,遗传性共济失调 ---舞蹈动作(Chorea):Huntington病 ---手足徐动(Athetosis):肝豆状核变性、苍白球黑质变性等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肌阵挛(Muscle Clonus):肌阵挛性癫痫等 ---肌束颤动(Fasciculation):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口面部不自主运动: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等

  8. 共济失调(Ataxia) ---多呈对称性 ---躯干共济失调早,症状明显 ---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抽搐(Convulsion) 除原发性癫痫外,继发出现的全身性大发作、局限性及精神运动性发作等。结节性硬化等

  9. 瘫痪(Paralysis)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病性瘫痪 感觉异常(Abnormal Sensation) 多见下肢远端对称性分布 肌肉异常 ---肌张力减低(Hypomyotonia) ---肌张力增高(Hypermyotonia)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 ---假性肌肥大(Muscular Pseudohypertrophy)

  10. 特殊体征 Sturge Weber Syndrome

  11. 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12. 临床资料 年龄、性别、症状和体征 系谱分析 两代以上、同胞 常规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肌酶谱、血清铜蓝蛋白)、电生理、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遗传物质及基因产物检测: 染色体检查:21三体综合征、 基因诊断: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等 基因产物检测: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13. 预防: 适龄结婚与生育,避免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人流) 治疗 目前治疗较困难。 对症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 基因治疗 神经系统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

  14.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 一、概述: 是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遗传背景、共济失调的临床体征及脊髓、小脑、脑干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等特征。 除了脊髓、小脑和脑干及其传导纤维受累以外,常常还累及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节、丘脑及大脑皮质。还可伴有其它系统异常。

  15.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 1993年,Greenfield分类:依据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部位分为: 1.以脊髓型为主的遗传性共济失调: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为代表。 2.以小脑为主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脑皮质萎缩;小脑-脑 干萎缩。 3.特发性晚发性小脑共济失调

  16.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 1993年,Harding根据患者临床特点、遗传方式和生化改变进行了分类。 一、早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晚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 --ADCA I:伴有眼肌麻痹或锥体外系特征,无视网膜色素变性 --ADCA II:伴有眼肌麻痹或锥体外系特征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ADCA III:纯ADCA 三、已知生化异常的共济失调

  17.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 1863年Friedreich首先报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9q13~21.1,GAA异常扩增 病理改变: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后根神经节大神经细胞有髓纤维病变明显,脑干、小脑病变较轻 本病起病年龄早,多在10岁以前发病(8-15岁),隐袭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

  18.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 一、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共济失调步态,如果起病年龄早, 可在学走路时即表现步态不稳, 笨拙;如起病年龄 晚,可在正常走路数年后渐渐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 调表现,以后出 现上肢动作不稳,意向性震颤,呐吃 性语言,辩距不良等,也可见肢体的假性手足徐动和 舞蹈样运动。 二、体格检查:常见肌无力,尤以下肢明显,可近于瘫痪。肌 张力低下,晚期可见肌萎缩。

  19.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 感觉障碍:几乎所有病例早期即出现下肢的深感觉障碍,以后 可累及上肢,有些病例晚期浅感觉也受累。 反射异常:下肢键反射均表现减低或消失,后期上肢腱反射也 减低或消失。 晚期几乎所有病例均出现单侧或双侧病理反射。 多数病例出现眼球震颤,少数病例精神发育迟缓、轻度痴 呆。

  20.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 骨骼异常亦为本病特征之一,表现为脊柱侧弯或前凸;弓形足可见于75%一80%的病例,后者可能为家族成员中唯一的体征。不少病例合并心脏扩大、心脏杂音、电图异常。 无特殊治疗。

  2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可分为SCA1-27种亚型,中国以SCA1最常见。SCA多为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 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

  2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SCA共同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但各亚型各有特点, --SCA1主要是小脑、脑干的神经元丢失,脊髓小脑束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节及脊髓前角细胞; --SCA2以下橄榄核、脑桥、小脑损害为重; --SCA3主要损害脑桥和脊髓小脑束; --SCA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2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SCA是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各亚型的症状相似,交替重叠。 临床症状:一般在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       但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 首发症状多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摇晃、突然跌 倒、 发音困难;继而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可见眼 震、痴呆和远端肌萎缩。 体格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痉 挛步态和震颤觉、本体感觉丧失。

  24.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均有遗传早现现象,即在同一SCA家系中发病年龄 逐代提前,症状逐代加重,是SCA非常突出的表现。 一般起病后10-20年患者不能行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脑干诱发电位、基因检测 治疗: 尚无特殊有效治疗。对症治疗

  25.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一、概述: 1.又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病理改变:脑萎缩,基底节萎缩为主,以尾状核最为明显,苍白球及壳核也受累,并有间脑、大脑皮层等广泛受累的神经元变性脱失。

  26.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二、遗传基础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为100%,受累个体后代50%发病,男女无显著差异。 2.致病基因(IT15)位于4号染色体4p16.3区域D4S180 和D4S182之间长约210Kb的片断(Huntingtin,亨廷顿因子),在其开放阅读框架的5’端有一个多态性的(CAG,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正常值一般在11-34之间,而在HD患者则明显增加(n>40)。通常CAG重复扩增越多,发病越早。

  27.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三.临床表现: 多见30-40岁起病,无性别差异,家族史,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 1.运动障碍症状群 (1)舞蹈症:常以手足活动笨拙,持物易于失手,面部不能安宁,坐立不安等起病,逐渐发展波及肢体多关节乃至全身,包括呼吸和咽喉肌功能异常。

  28.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以近端关节和躯干部为重,以致行走时因较为明显的臂、  腿部异常运动呈现欢快、顿跃状步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2)肌张力障碍与帕金森征群:随疾病进展,舞蹈样不自主运动逐渐减少,代之以缓慢进展的肌肉僵直,肌张力障碍,动作缓慢,姿位不稳,多数病人尚有眼运动异常,呐吃与吞咽困难以及手足徐动、口舌部运动障碍,肌阵挛等。

  29.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2.认知与精神症状群 精神异常主要包括情绪和思维障碍,双相情感,幻觉,妄想,偏执,思维紊乱,强迫症状等,严重者可导致自杀。 认知障碍是本病的另一突出特征,包括注意力减退,记忆力降低,思维缓慢等,逐渐出现全面智能衰退直至痴呆。 此外还可有人格和行为异常,睡眠和性功能障碍等,人格改变可出现在认知和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

  30.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四.辅助检查: 1.电生理检查:脑电图可有弥漫性异常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显示尾状核萎缩,脑室扩大,但早期多正 常;头MRI可显示尾状核萎缩,T2像壳核高信号; PET结合18F脱氧葡萄糖显像可检查出尾状核,壳核 代谢明显减退,并先于CT和MRI所见。 3.基因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到(CAG)三核苷酸 重复序列对确诊有帮助。

  31.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32.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五.诊断: 根据特征性的舞蹈样动作、行为和人格改变及痴呆三联征,结合家族史可诊断。慢性进行性舞蹈样动作最具诊断价值。无家族史者确诊有一定困难,进行基因检测,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心理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33.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六.鉴别诊断: 亨廷顿病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需与小舞蹈病、良性家族性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抽动秽语综合征以及其它神经系统先天遗传性疾病相鉴别。 以智能衰退和人格行为改变为突出表现时需与老年性痴呆病、额颞痴呆等痴呆综合征鉴别。 精神症状突出的患者需与各种精神疾病相鉴别。

  34.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七.治疗及预防: 目前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包括: 1.有抑郁症状者可给予抗抑郁治疗; 2.对舞蹈样运动可给予氟哌啶醇、舒必利、奋乃静 等治疗; 3.对运动迟缓、运动不能-强直症候群可试用抗帕金森药物如左旋多巴、金刚烷胺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 4.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抗精神药物治疗(氯氮平) 5. 一般支持治疗,加强看护和护理,社会关怀。

  35.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 概述 •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 2. 遗传基础: • Wilson病基因位于13q14-21,编码一种1411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其外显子突变导致此蛋白结构改变是WD发病的分子遗传基础。

  36.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 发病机制: 肠道吸收的少量铜+白蛋白(血)---a2球蛋白(肝细胞 中) ---形成铜蓝蛋白。循环中90%的铜是以该种形式 , 铜作为辅基参与生物酶的合成。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是 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大量铜蓄积在体内各器官尤其 是肝、脑、肾、角膜等处导致结构和功能异常。 • 4.  病理:累及肝、脑(以壳核最为明显,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 皮质及小脑齿状核亦受累)、肾、角膜。

  37.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二、临床表现: 1.多发病于10~2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儿童多以肝病首发,而成人多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 2.肝脏症状:大约80%的患者有肝脏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倦怠、无力、纳差等,逐渐可出现肝区痛、肝大、黄疸以及肝硬化的表现。也可仅有肝脾肿大或肝功能异常而无临床症状。

  38.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3.神经精神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高达93%~97%。 最突出的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症候群;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运动、鬼脸、舞蹈、手足徐动等多动症候群。 广泛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体征,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反射、假性球麻痹(锥体束损害),进行性智能衰退、情感障碍、精神症状、动作行为人格异常、癫痫发作(皮层损害)等。

  39.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4.眼部症状: 角膜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最特征性的眼部征象,其余眼部症状还可有白内障、斜视、瞳孔反应迟钝等。 K-F环出现率达95%以上,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喑棕色,宽约1.3mm,是铜在后弹力膜上的沉积。

  40.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 5.其它: 肾小管功能异常: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高尿酸、高尿钙等; 血液系统表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皮下或粘膜出血、溶血性贫血(10%~15%为首发症状)等;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肌无力、萎缩、骨质疏松; 其它还可有皮肤色素沉着,心律不齐,糖耐量异常,甲低等多系统损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