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905 Views
Chapter 5 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NCKU EMBA 習題解答 2006/11/19. 作業基礎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意義:以作業為蒐集成本之中心,分析每項作業之成本動因,並以其為分攤基礎,將作業成本歸屬至產品之一種成本制度。 傳統成本制 V.S 作業基礎成本制 傳統成本制:係先將間接成本彙集於部門,再將部門之成本分攤予產品。 通常以部門為成本庫( cost pool ),僅選擇單一之基礎分攤部門成本。
E N D
Chapter 5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NCKU EMBA 習題解答 2006/11/19
作業基礎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 意義:以作業為蒐集成本之中心,分析每項作業之成本動因,並以其為分攤基礎,將作業成本歸屬至產品之一種成本制度。 • 傳統成本制 V.S 作業基礎成本制 • 傳統成本制:係先將間接成本彙集於部門,再將部門之成本分攤予產品。 • 通常以部門為成本庫(cost pool),僅選擇單一之基礎分攤部門成本。 • 作業基礎成本制:先將間接成本按作業活動彙集,再將各作業活動之成本分攤予產品。 • 作業基礎成本制將每一作業活動視為一個成本庫(cost pool),各有其成本動因,分別成為各項作業活動成本之分攤基礎。
傳統成本制 ABC 製造費用 (間接成本) 製造費用 (間接成本) 部門 作業 成本標的(如產品) 成本標的(如產品) 直接成本 傳統成本制V.S 作業基礎成本制 第一階段分攤 按資源動因(初步階段成本動因) (包括服務部門分攤) 第二階段分攤 按作業成本動因(主要階段成本動因) 按數量基礎
原文書 p.204 【5-15】 Two-Stage ABC for Manufacturing Activity cost pools and cost driver levels for the year: The following data a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single batches of two products: • 計算作業活動成本的預計分攤率。依據各產品所耗用的作業成本動因分攤製造費用(間接成本) • 直接追溯至成本標的 Required:Determine the batch and unit costs of J26 Cams and Z43 Shafts using ABC.
作業活動預計總成本 預計分攤率 = 預計成本動因總數 (1)分攤製造費用 各作業活動成本之預計分攤率: J26 Cams與Z43二產品應分攤之製造費用: (2)計算批次及單位成本 追溯直本接成本
合計 閒置產能 30,00012,500 78020 136040 11001000 原文書 p.206 【5-20】 Two-stage ABC with ABC Variance activity cost pool information for its 2004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 實質產能:將理論產能扣除因內部無法避免所造成的停工、保養、閒置等因素所能達成的產能。將實質產能與實際使用的產能加以比較,可了解公司產能使用的情形(是否有閒置產能)。 $0.8×12,500+$62.5×20+$500×40+$80×1,000=111,250 Actual 2004 production information is as follow:
a.各產品之單位成本 • 分攤製造費用 • 各作業活動成本之預計分攤率: 產品A、B應分攤之製造費用: (2)計算單位成本
b.主要是因為每批特殊產品的數量太少,而造成特殊產品之單位成本高於標準產品成本的原因。b.主要是因為每批特殊產品的數量太少,而造成特殊產品之單位成本高於標準產品成本的原因。 c.閒置產能差異(idle capacity variance)=預計作業成本-已分攤作業成本= $2,635,000-$2,523,750 = $111,250 (不利) d.何種主張論據能在實質產能上支持作業基礎成本制,而非在實際活動上? 實質產能係指以理論產能扣除合理的不生產因素後之作業水準,考量了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之停頓的因素,如機器之正常維修、國定假日、休假日與閒置、材料之等候時間等。以避免在僅考慮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之成本分配結果的變化。實質產能對成本標的物所產生之成本會低於某種時間上的實際活動或平均活動。如果產能與使用率處於平衡(亦即相等時),則成本分攤的結果將會是成本最好的指標。
※補充: 為決定製造費用的最適分攤率,必須先決定分攤固定製造費用作業水準,而其可能的選擇有四:理論(理想)產能(Theoretical(Ideal)capacity)、實質產能(Practical capacity)、正常產能(Normal capacity)、當期預計產能(Currently expected capacity)。 理論產能:又稱最高產能或理想產能。係指人與機器均能持續不斷地工作,且在最佳效率情況下所能達到的作業水準。由於生產過程中必然會有不可避免之停工狀況,採此水準將使預計分攤率過低,而產生大額的少分攤製費,使產品成本低估,而影響訂價等決策,故實務上甚少採用。 正常產能:係指為供應產品之正求所應達成之作業水準。 當期預計產能:係指於年度開始時,依當時情況合理估計之該年度預計作業水準。 正常產能應為計算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率時,最適用的作業水準。因為其考慮長期平均需求之作業水準,以作為分攤固定製費的依據。當能避免各種循環波動對固定製費分攤之影響。
原文書 p.210 【5-26】附加價值分析(Value-Added Analysis):請見習題解答 • 觀念說明: • 無附加價值作業(Non-value Added Activities, NVA)作業本身價值的高低,端視其是否為內外部客戶所需要、所期待或所願意付費的,若否,則為無附加價值的作業。 • 企業內部一般常見的無附加價值作業活動,概可分成:準備工作、等候、移動、檢驗、核准或重複執行等諸類,其所佔企業整體營運活動比例的高低,亦說明了企業營運的效率。是以企業作業流程改善的重點,在力求上述無附加價值作業的消除,並將資源或重心引導至有價值的作業上,常見的方法有:作業流程重新規劃、創新的工作模式、就源處理及控管、資訊系統的更新等。 • 【E5-29】、【E5-30】ABC、ABM:請見習題解答中文書→管理會計補充資料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