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44 View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思維 (thinking) :將面對認知的事件,經訊息處理予以抽象化,以便理解事件的性質及意義。 概念 及 推理歷程 為思維過程中之重要心理作用。. 概念 (Concept) :構成思維的第一要素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inking) 指對具有 共同屬性 的一類事物的概括認識。 1. 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指某一類事物。用一個概括的名稱對 同類事物 所做的表述,都是概念。 例如:車輛、傢俱。. 2. 概念乃根據 屬性 將事物歸類。
E N 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思維 (thinking):將面對認知的事件,經訊息處理予以抽象化,以便理解事件的性質及意義。 • 概念及推理歷程為思維過程中之重要心理作用。
概念 (Concept):構成思維的第一要素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inking) • 指對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的概括認識。 • 1. 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指某一類事物。用一個概括的名稱對同類事物所做的表述,都是概念。 • 例如:車輛、傢俱。
2. 概念乃根據屬性將事物歸類。 • 屬性:可以對事物辨認的各種基本而共同的性質或特徵;如事物所具有的形狀、大小、顏色、質料等,均稱為屬性。 • 根據事物本身屬性加以分類處理—易於儲存與檢索。
推理歷程 • 推理 (Reasoning):指在思維時遵循某種邏輯法則,以已知事實或假設條件為基礎,推演出有效結論,以理解事理間之關係的歷程。 • 1. 演繹推理 • 2. 歸納推理
一、演繹推理 (Deductive Reasoning) • 根據已知事實或假設條件推演出結論的推理方式。 • 1. 三段論法(Syllogism):根據一普遍原則(或公認事實) 為前提,推演到某一特殊事例,從而得到一肯定結論的推理方式。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1) 確定普遍原則 • (2) 舉出特殊事例 • (3) 作出肯定結論 • 大前提:凡學生皆有學生證 • 小前提:張三是學生 • 結論:張三有學生證
三段論法思維之基本要件 • (1). 結論必須根據兩個前提推演而來;小前提主詞在概念上不超出大前提主詞概念的範圍之外。 • (2). 只有在大小兩前提所述事實為真時,推理所得結論才會為真有效論證
2. 假設演繹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 根據一個假設性前提推演出一個結論,藉以作為判斷依據的思維歷程。 • 如果天下雨,我就帶傘。 • 現在天下雨; • 所以我就帶傘。
二、歸納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 • 以觀察所見多個事例所得經驗為基礎,歸結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藉以做為解釋或預測類似事件可能發生之根據的思維歷程。 • 演繹推理所得結論是肯定的,歸納推理所得結論是不肯定的。
歸納推理是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 • 病患A罹患某病症服用新藥有效 • 病患B罹患同類疾病服用新藥有效 • ……………………………………… • ...................................................... • ……………………………………… • 結論:該藥物對治療該種疾病有效
歸納推理所獲結論為類推論證,指根據類似情形所得之結論。歸納推理所獲結論為類推論證,指根據類似情形所得之結論。 • 科學上的定理定律—重覆驗證個別事例、歸納推理而得;定理定律形成後,作為普遍原則對個別事例進行演繹推理,獲得肯定結論。 • 例如:萬有引力定律
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 • 一、問題可依問題情境分為兩大類: • 1. 有固定答案的問題 • 2. 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 • 二、問題解決常用方法 • 1. 定程法 (Algorithm) • 按一定程序逐步進行,最後即可得到正確解答。 • 例如數學演算、理化實驗
2. 直觀推斷法 (Heuristics) • 面對問題情境無法按照一定程序解決時,只能憑個人經驗進行直觀推斷以求取答案。 • (1) 多在無定程法可用的問題情境下採用。 • (2) 不能保證得到正確答案。 • 日常生活中許多問題沒有肯定答案,無定程法可用。
(1) 手段—目的分析 (Means-End Analysis) • 在問題情境中,針對求解目的與問題的起始狀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研判,找出可供縮小差距的手段,以達最後目的。 • 通常為較複雜而無法按照簡單程序進行解決的問題。
在問題的起始狀態與目的狀態間設定次目標,達成上一次目標後,接著朝向下一次目標,逐步進行至達成最後目的。在問題的起始狀態與目的狀態間設定次目標,達成上一次目標後,接著朝向下一次目標,逐步進行至達成最後目的。 • 例如完成人本學校參訪報告
(1) 決定搜尋學校的範圍 • (2) 決定搜尋的方式 • (3) 決定參訪的重點 • (4) 決定訪談的題目 • (5) 決定參訪資料的整理方式 • (6) 決定報告的呈現方式
(2) 倒退法 (Working Backward) • 根據問題情境的起始狀態與目的狀態間的關係,從目的狀態開始,反方向推回起始狀態。 • 例如:查閱地圖時,先找到目的地,再從目的地到所在地間找出所經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