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1.61k Views
方苞生平介紹 方苞文學特色 桐城派及其衍派 其他補充資料 相關圖片 課前導讀. 課文賞析 文章結構表 問題與討論 牛刀小試 圖源出處. 第十二課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生平介紹. 一、方苞,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清安徽桐城人。生於聖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卒於高宗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八十二。. 回目錄. 方苞生平介紹. 二、幼時家貧,仍發憤向學,與兄長博究經史百家。 三、三十二歲參加江南鄉試中舉,清康熙四十五年 ( 一七○六 ) 中進士第四,因母病逝,未及參加殿試。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案牽連入獄兩年,後經大學士李光地營救免死。.
E N D
方苞生平介紹 方苞文學特色 桐城派及其衍派 其他補充資料 相關圖片 課前導讀 課文賞析 文章結構表 問題與討論 牛刀小試 圖源出處 第十二課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生平介紹 一、方苞,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清安徽桐城人。生於聖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卒於高宗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八十二。 回目錄
方苞生平介紹 二、幼時家貧,仍發憤向學,與兄長博究經史百家。 三、三十二歲參加江南鄉試中舉,清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中進士第四,因母病逝,未及參加殿試。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案牽連入獄兩年,後經大學士李光地營救免死。 【附註】:戴名世案:即《南山集》案,為清代有名 之文字獄。 回目錄
方苞文學特色 一、為學宗法二程(程顥、程頤)、朱熹。 二、為文步軌韓愈、歐陽脩。 三、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與友好相勉。 回目錄
方苞文學特色 四、平生致力提倡古文義法: 1.義:即「言有物」,在內容義理上推 本於六經、《論語》、《孟子》。 2.法:即「言有序」,在作法體式上取 法《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大 家。 回目錄
方苞文學特色 五、為文力求雅潔 在用語上,方苞主張「古文中不可入 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 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 史》中俳巧語」:這就是他所追求的 「雅潔」。 (見《沈蓮芳書方望溪先生 傳後》引) 回目錄
方苞文學特色 六、劉大櫆、姚鼐承其理論,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樹立桐城派古文風貌。 七、為桐城派初祖。 八、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及《春秋通論》等。 回目錄
方苞文學特色 九、後人評價 姚鼐:「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清)文章之冠。」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一、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由方苞所首創,其後劉大櫆、姚鼐等繼續予以發揚光大。因方、劉、姚三人皆籍隸安徽桐城,故名。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二、方苞論文,揭櫫義法之說,謂「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並以為除六經、《論》、《孟》是古文之根源外,得其支流而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其次便是唐、宋八家。故主張學文當以《左傳》、《史記》及唐、宋八家為範本。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三、劉大櫆(一六九八~一七八○),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七年,卒於高宗乾隆四十五年。貌豐偉,性直諒,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年二十餘,以布衣游京師,時內閣學士方苞,以古文辭負海內重望,後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一見其文,歎語人曰:「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耳。」自是文名噪京師。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十年,兩登副貢生,竟不獲舉。乾隆時,苞舉應鴻博、經學,皆不錄。久之,出為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四、姚氏論文,以為義理、考據、文章,三者缺一不可。嘗編《古文辭類纂》一書,選上自秦、漢下至方苞、劉大櫆之古文,以為學者之準式,並謂:「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 五、桐城派之古文理論,至姚鼐而集大成。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六、桐城派另一個支流「陽湖派」,以陽湖人惲敬、張惠言為代表。 七、惲敬(一七五七~一八一七,字子居)的古文理論與桐城派基本相同。只在寫作實踐上有一些差異。他的文章較有氣勢,不像桐城派那樣拘謹枯淡。語言取法於六經《史》《漢》,旁及諸子雜書,因而較有詞采。在手法上,「散行中時間以八字駢語」也是陽湖派的一個特點。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八、陽湖派之所以有別於桐城派者,大抵在 於: 1.惲、張喜作古文,間或作駢文。 2.惲、張除取法《六經》、唐宋八大家外, 並兼取《子》、《史》、《雜家》。 3.惲、張發現桐城派「體氣纖弱」、「取 經太狹」,因而變換方法,提倡從唐宋 八大家入手,而遠溯漢魏六朝,以加深 根柢,增強氣勢。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九、湘鄉派:曾國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清史》稱之為中興名將。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1.文學史上,有人稱他為桐城派中興功臣。 學宗程、朱,辭章致力於《史記》、《漢書》、揚 雄、司馬相如。服膺姚氏的義理、考據、詞章、缺 一不可之說。 2.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 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 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 稱。選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章的典範,非 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 回目錄
桐城派及其衍派 回目錄
其他補充資料 一、戴名世案 戴名世(一六五三~一七一三)所著《南山集》採錄方孝標所紀事,被認為「極多悖逆語」,判「法至寸磔,族皆棄市,未及冠笄者發邊」,此即所謂「南山集案」。雍正時,江西考官查嗣庭出試題曰「維民所止」,被指為「雍正」二字去首而入獄,後戮尸滅族 。 回目錄
其他補充資料 二、何謂「逸事」 1.「逸事」,又稱「軼事」。指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蹟,多屬史傳上失載之事。(義近於野史) 2.本文為記敘文中的雜記體,在古代屬逸事狀。 回目錄
其他補充資料 西王賞功錢 三、西王賞功錢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稱「大西王」時,曾鑄過一種「西王賞功錢」。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張建大西北王國,改元大順,稱成都為「西京」,並置鑄錢局,鑄行「大順通寶幣錢」。同時又鑄金、銀、銅三種「西王賞功錢」,以獎賞參戰有功之將士。這種賞賜錢並非通行貸幣,故當年鑄量不多,至今已成為珍貴的紀念幣。 回目錄
相關圖片 方苞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劉大櫆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姚鼐 回目錄
相關圖片 桐城文廟 回目錄
相關圖片 揚州十日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史公祠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史可法紀念館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史可法手札 回目錄
相關圖片 張獻忠 回目錄
課前導讀 一、時代背景: 1.明代自成祖開始,宦官干預政治,為禍愈 演愈烈。熹宗為皇太孫時,魏忠賢導以宴 遊,甚得他的歡心。熹宗即位(一六二一,十六歲)後,魏又勾結熹宗的乳母客氏,由是得以把持朝政,自稱「九千歲」。魏忠賢又親自掌管當時的特務機關東廠,動輒假借皇帝名義逮捕朝廷官員,排除異己。 回目錄
課前導讀 2.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在左光斗參與下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認為「寸臠忠賢,不足盡其辜」。魏忠賢十分惶恐,泣訴於熹宗,客氏又從中委曲調停,結果楊漣反遭切責。左光斗又隨後上書,劾魏忠賢三十二斬罪。俱不聽。次年,魏忠賢指使黨徒誣陷楊漣、左光斗,說他們接受遼東經略熊廷弼的賄賂,為他祈求減罪。七月,下楊、左等人於獄;八月,在獄中殺害了他們,決熊廷弼於市。九月,熹宗賜魏忠賢印文曰「顧命元臣」,賜客氏印文曰「欽賜奉聖夫人」。政治之黑暗,於此可見一斑。 回目錄
課前導讀 二、左光斗 1.左光斗為東林黨人。明熹宗天啟四年,與 楊漣欲以三十二條死罪彈劾魏忠賢(閹 黨)。不料,事跡敗漏,魏忠賢先下手為 強,誣陷「楊、左」入獄,一年後,皆慘 死獄中。直至福王時,才追諡「忠毅」。 2.左光斗在獄中〈寄長子國柱書〉說道: 「此時何時?此地何地?禍出不測,窺伺 者眈眈,今後勿讓他(史可法)來,添我 悶惱。」可見左公對史公的期許。 回目錄
課前導讀 三、史可法 1.死守揚州城: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史可法在南京擁立福王。一六四五年,史可法被清兵包圍於揚州城,死守十餘日,曾說:「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城陷,慷慨赴義。清兵憤於揚州軍民死守,入揚州大肆殺戮,死者達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 回目錄
課前導讀 2.史可法的衣冠塚:史可法殉國後,其家人因天氣酷熱,屍首潰爛難辨,遍尋不得,故取其衣冠,葬於揚州梅花嶺上。 3.關於史公祠的聯語:(1)「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國心;生來自有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2)「萬點梅花盡是孤臣血淚,一抔故土還留勝國衣冠。」 回目錄
第一段:寫左光斗勤於國事,發現和選拔人 才。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課文賞析 回目錄
課文賞析 一、左光斗選拔史可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環節:覓才──惜才──選才──譽才。 二、縱觀左光斗選用、提拔史可法的過程,充分顯示了左光斗為國求才,思賢若渴,知人善任的特質。 回目錄
課文賞析 1.覓才 「風雪嚴寒,從數騎出」,略略幾筆先描畫出左光斗四處奔波尋覓人才的急切心情。風雪載途,寒氣逼人,行路當十分艱難,但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視學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領從騎外出尋訪。微服間行,是要洞察真情,逕入古寺,唯恐錯過良才。 回目錄
課文賞析 2.惜才 (1)「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借讀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賤,天氣嚴寒,伏案而臥,文方成草,可見此生發憤苦讀。 (2)「解貂覆生」是讓史可法禦寒,「掩戶」是為史可法擋風,而這些舉止都是在「公閱畢」 以後出現的。於此,史可法的才學見識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憐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 (3)身為學政的左光斗為詢問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不忍驚醒酣睡中的史可法。將左光斗愛惜人才之心寫得精細入微。 回目錄
課文賞析 3.選才 (1)「瞿然注視」,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訪古寺,已對史可法的苦讀和才學留下深刻印象,但當時史可法臥伏案上,未見其容貌。今日突然聽得吏人直呼姓名,又驚又喜,所以「瞿然注視」。 (2)「面署第一」則生動地反映了左對史的深為賞識。 回目錄
課文賞析 4.譽才 (1)錄用以後,左光斗特意將史可法召入,使拜見夫人,這不同尋常之舉,本已流露對史可法的厚愛,一番讚譽,更寫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悅心情。 (2)「他日繼吾志事者,惟此生耳」 ,這正是左光斗選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來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視作是效忠國家的良才、自己事業的繼承人。 (3)「吾諸兒碌碌」的這種說法也表現了左光斗任人唯賢的磊落襟懷。 回目錄
課文賞析 第二段:寫左光斗為閹黨陷害,身陷獄中而堅強不屈。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回目錄
課文賞析 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擲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回目錄
課文賞析 • 炮烙之刑 1. 商朝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使犯罪的人赤足在熾熱的銅柱上行走。 2. 《史記.殷本紀》:「於是紂乃重辟行,有炮烙之法。」 3. 集解引《列女傳》曰:「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回目錄
課文賞析 明朝熹宗天啟年間,統治階級內部黨爭愈演愈烈,宦官魏忠賢專政擅權,陷害忠良,荼毒人民。當時東林黨人楊漣因為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奸惡,被錦衣衛緹騎逮捕,左光斗等人也因上疏陳魏忠賢三十二斬罪同被誣陷下獄。一時東廠特務暗探四處密佈,身陷冤獄的左光斗對當時的政治鬥爭形勢仍深為關切。左光斗自度終無生還之希望,唯期史可法等人奮發有為,能有朝一日翦滅魏逆,伸張大義於天下,振興社稷,力挽狂瀾於既倒。 回目錄
課文賞析 左光斗獄中怒逐史可法這一舉動看 似不近人情,實則蘊含著左光斗對 史可法真誠的愛護與殷切的期望, 充分表現了左光斗對國事的關切和 他與史可法之間的真摯情誼。 回目錄
課文賞析 史可法探監時,先一眼瞥見的是左光斗「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之下,筋骨盡脫」的傷殘形象。重刑之下,仍不向閹黨低頭,左光斗寧折不屈的浩然氣,令人起敬。其後,史可法前跪,抱公膝嗚咽失聲時,看到的是左光斗一連串強烈的反應:「奮臂」 、「撥眥」、「目光如炬」 、「怒曰」、「摸地上刑械」 、「作投擊勢」。「奮臂」可見左光斗舉手的艱難。而「奮臂」是為了「撥眥」,因受酷刑,目已不能開,但聽見史可法哭聲,仍掙扎著想睜開眼睛看個分明。 回目錄
課文賞析 待到證實確是史可法時,先是火一般燃燒的灼灼目光的逼視,再是一席言詞鏗鏘、擲地有聲的訓斥。對閹黨的憤慨、對國事的憂慮、對晚輩的摯愛充溢情懷。唯恐史可法不忍迅速離去還「摸地上刑械作投擊狀」,催逼史可法速行。左光斗幾經酷刑,身陷絕境,能與史可法相見,當有許多肺腑之言需要傾吐,然而他毫不顧惜個人生死榮辱,唯以國事為念,其高尚剛毅,碧血丹心的忠烈形象卓然而立。 回目錄
課文賞析 史可法後來常流著眼淚對人講探監這件事,稱頌左光斗「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左光斗的忠貞剛烈形象,揭示了左光斗的崇高氣節和可貴的愛國精神。 回目錄
課文賞析 第三段:寫史可法在軍中恪盡職守,是受 左光斗的影響。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回目錄
課文賞析 一、此段寫史可法忠於職守,常存戒備之 心;寫史可法愛護部下,身先士卒; 寫史可法刻苦耐勞,寒夜防守,衣不 解甲。 二、而史可法所以能如此,是因「吾上恐 負朝廷,下恐愧吾師」,可見左光斗以 國事為重,誓當成就一番功業的諄諄告 誡和殷殷教誨,對史可法的影響之大。 回目錄
課文賞析 第四段:寫史可法敬事太公、太母及師母 的情形。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