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698 Views
2020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定位 中正大學演講. 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信宏 2009 年 12 月 19 日. 報告大綱.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國際趨勢的更新 SWOT 分析 對 2020 年發展願景的初步思考 附件.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1/4). 在金融海嘯中,台灣在亞太諸國中 受創最深 2009 年台灣經濟預估 -4.04% ,就 GDP 成長因子 來看, ( X-M )為 -0.66% ,民間投資為 -4.40% 科技業因 「長鞭效應」 ,受創較深,但也已因 「兩岸和平紅利」 而止跌回穩
E N D
2020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定位中正大學演講 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信宏 2009年12月19日
報告大綱 •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 國際趨勢的更新 • SWOT分析 • 對2020年發展願景的初步思考 • 附件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1/4) • 在金融海嘯中,台灣在亞太諸國中受創最深 • 2009年台灣經濟預估-4.04%,就GDP成長因子來看,(X-M)為-0.66%,民間投資為-4.40% • 科技業因「長鞭效應」,受創較深,但也已因「兩岸和平紅利」而止跌回穩 • 進出口雙雙大幅下跌,以致(X-M)對GDP影響僅為-0.66% • 民間投資為-4.40%,與科技業受創較深有關;但科技業與部分資本密集(如石化、鋼鐵)產業能否在未來持續加溫投資,不無疑慮 • 科技(IC、LCD)業面臨開放赴中國大陸投資,且與石化、鋼鐵等業面臨環保、能源壓力 • 中國大陸出口尚未見大幅起色,且歐美等先進國中短期可能面臨「無就業復甦」或「無就業成長」,影響內需與商品進口需求 • 短期內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議題可能是在民間投資,而提振民間投資難再以過去常軌(大型資本密集投資案)推動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2/4) • 受產業升級型態和對外投資的影響,中間財為我國主要出口產品,比重超過七成 • 製造業產品與技術升級模式,大多循著深化上游製造原材料與零組件的方向發展,隨著雁行理論國際生產網絡層級的遞延,棄守部分或外移低價的產品或價值鏈 • 多以「往上游走」方式轉進到部分高階或上游的價值鏈(技術研發與投資集中在較上游製造原材料與零組件,少涉及市場差異化、和設計與品牌等價值鏈 • 例如:紡織業面臨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新加坡與香港轉而發展一些紡織品牌,台灣集中發展上游的化纖紡織材料 • 配合上述「往上游走產業升級」型態,對外投資產生逐級帶動中間財出口的型態(投資帶動貿易效果) • 中間財將面對中國大陸的進口替代競爭壓力 • 科技(IC、LCD)業面臨出口或赴中國大陸投資的抉擇 • 石化、鋼鐵等業中國大陸本土產能擴增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3/4) • 台灣研發投資以製造業為主,而製造業研發投資高度集中於高科技產業(70.97%),且相當集中於ICT相關產業(69.85%) • 可能的原因: IC、LCD業接近技術前沿;ODM代工型態驅使代工廠為不同的品牌廠商建構不同的研發團隊,彼此間少互動,形成部分重複投資 • 台灣LCD與DRAM業者較多,研發資源分散,且技術難深耕 • 台灣ICT業以出口為主,占總出口比重39.14%,形成我國絕大部分的企業研發支出是配合海外的需求 • 台韓對照:台灣中高科技(13.94%)研發投資比重僅為韓國(27.94%)的一半,主要差距在台灣汽車、機械、化工、消費性電子等研發投資比重偏低 • 也反映在兩國出口結構與產業國際相對優勢上的差異 • 代工vs.品牌、技術追隨者vs.技術領導者 • 兩國在金融海嘯中GDP成長率表現差距,固然有韓元貶值有利於其提升出口競爭力的因素,但韓國的製造業結構(高科技與中高科技產業較平均)與出口市場較多元性,可分散金融海嘯的衝擊
台灣製造活動的特徵 • 台灣較少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有更深刻理由 • 產品主架構受制於人,故升級方向以模組型中間財為主 • 重技術提升,未能貼近市場,建立差異化/設計加值/品牌/服務價創的競爭優勢 • 對(整合軟硬體、服務)系統與基礎技術能耐不足,以致於在「複雜產品系統」領域,面臨難以突破的障礙 系統 整合程度 台灣製造活動的核心 產品主架構的特色 Offering的本質 零組件 封閉 開放 硬體 軟體/服務
台灣經濟現況檢視 (4/4) • 服務業長期生產力與成長率不如製造業,比較偏向於經濟活動的支援者,較少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 • 服務業作為經濟擴張的新來源,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 社會變遷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包括:非市場活動的市場化、新中介者的產生(外包、外食),和商品服務化(民宿);科技導入與運用(遠距健康照護);管制規範與營運模式的調整(電信自由化);外需的挹注(BOP外包、陸客來台) • 服務業以內需導向為主,大多是以行政規範節制的「準產業部門」(如醫療、教育)、或結構零散的部門(如部分本土服務業) • 由於政策與結構因素,也使他們長期比較缺乏競爭,進而影響他們創新與發展的動能 • 服務業的成長來源:1.消費者數量的增加;2.每人支出(即服務品質)的增加;兩者與需求面關係密切 • 過去的政策偏向供給能力的加強,對管制的鬆綁及需求面的策略引導較為缺乏 • 台灣長期以來也較缺乏具國際觀瞻與甚至轉而帶動出口(如迪士尼)的服務業進口 • 服務業進口也可能促進台灣GDP的成長
國際趨勢更新重點說明 • 「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願景」所歸納的六大趨勢 • 人口結構轉變、全球化風潮、網路化世界、跨領域整合、環保精敏製造、資源效能提升 • 強化2020研究整個計畫相關元素之間的連結 • 環境掃瞄、技術前瞻(technology outlook)、創新應用前瞻(innovation outlook) • 在既有的基礎,延伸時間軸,Mega trends的更新,以強化願景的描述與申論 • 趨勢部分三大新的元素 • 金融海嘯對國際經濟的結構影響、兩岸互動趨勢的演變、節能減碳與「哥本哈根協議」
客觀資訊--六大核心趨勢 城市化 資源爭奪 退休年齡 延長 能源危機 氣候變遷 能資源欠缺 人口結構 變化 銀色商機 健康長壽 綠色商機 綠色環保科技 智慧生活 生活科技 科技匯流與整合 生活型態趨多元智慧化 整合型科技應用 數位科技 再革新 國家軟實力 人才爭奪 新興市場商機 基礎科技 研發 新興國家 勢力增長 研發創新國際化 金融海嘯 經濟勢力洗牌 軟體與 服務加值 競爭力式 創新 區域協定 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之合作團隊。
2020趨勢對台影響與意涵 • 人口結構變遷 • 台灣現象 • 2019邁入高齡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佔14%,高齡的Home Market產生 • 傳統勞動力( 15-65歲)人口比在2015年達到過去50年的顛峰後(74%)開始逆轉下滑 • 全球化與亞洲興起 • 台灣現象 • 資訊快速傳播,產業替換快速,後進國家急起直追 • 亞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並形成區域經濟整合,我國必須突破孤立困境 • 氣候變遷與資源 • 台灣現象 • 全球氣候變遷,台灣國土與永續議題,挑戰嚴峻 • 新興國家對原物料需求將造成物價波動,不利於台灣的貿易條件(出口價格/進口價格) • 全球環保規範(哥本哈根協議)產生綠色產業鏈的要求與生活形態和經濟運作型態的改變
兩岸經貿互動的新進展 • 2008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依存度:28.9% • 韓:22%;日:16% • 1994年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有率12.8%,2008年降至7.6%;為韓國與美國所超越 • 台灣在兩岸政策的鬆綁趨勢 • 兩岸大三通、兩岸產業合作交流、經貿營運特區、ECFA、開放陸資來台 • 中國大陸從全球製造基地轉向為「消費大國」? • 台灣以中間財為主的出口形式,不利於開拓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 • 目前能進軍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大多以「當地化」形式為主 中國大陸的GDP成長因子結構
中國大陸的部分發展目標 •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板塊的形成;台灣需預應兩岸競合的中國大陸內區域面向 • 2009年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 預計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GDP總值將達到72,500億元,力爭趕上韓國,人均GDP達135,000元(依目前匯率約2萬美元),超過現在台灣水平 • 上海規劃在2020年建設達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 金融從業人員從目前的20萬人,大幅提昇為100萬人 • 智庫與政府部門需積極參與兩岸間的「區域論壇」;兩岸合作通往中國大陸中央政府的巧徑可能是地方政府 • 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三個階段進程 • 第二階段(2011-20年):加速科技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 第三階段(2021-50年):科技持續發展,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強國 • 金融海嘯與節能減碳趨勢可能驅動中國大陸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 • 新能源、電動車等領域 • 兩岸產業科技合作重要前提:台灣需要有獨特的利基,甚至於showcase
中國大陸重要經濟圈簡述 (2008年) • 渤海灣 • 核心城市:北京、天津、青島、濟南、大連、瀋陽 • 經濟實力:人均GDP達0.48萬美元、對外貿易6,213億美元、外商投資374億美元、人口2.36億人。 • 長三角 • 核心城市: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寧波 • 經濟實力:人均GDP為0.65萬美元、對外貿易7,729億美元、外商投資453億美元、人口1.47億人。 • 中部經濟圈 • 核心城市:武漢、鄭州、長沙 • 經濟實力:人均GDP達0.25萬美元、對外貿易992億美元、外商投資220億美元、人口3.6億人。 台灣與不同經濟圈間關係的策略構想與規劃 海西經濟區 • 核心城市:福州、泉州、樟州、廈門 • 經濟實力:人均GDP達0.20萬美元、對外貿易848.32億美元、外商投資319億美元、人口8千萬人以上。 • 成渝經濟圈 • 核心城市:重慶、成都 • 經濟實力:人均GDP達0.23萬美元、對外貿易316億美元、外商投資61億美元、人口1.1億人。 • 北部灣 • 核心城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 • 經濟實力:人均GDP為0.25萬美元、對外貿易7.11億美元、外商投資110.8億元 、人口157.72萬人 。 • 珠三角(不含港澳) • 核心城市:廣州、香港、深圳、佛山 • 經濟實力: 人均GDP為0.67萬美元、對外貿易1.09兆美元、外商投資374億美元、人口1.03億人。
台、韓與中國大陸合作的對照 兩岸產業標準合作的三大類型 • 中國與韓國1992年簽訂《中韓政府科技合作協定》,共同成立中韓科技合作聯委會 • 重點合作:第三代無線通訊、資訊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 • 中日韓資訊通信合作的共識 • 3G及下一代行動通訊 (4G)、網際網路、電子標籤技術及應用、網路與資訊安全、開放原始碼軟體、電信服務政策等6大領域 中國大陸與歐盟在ICT產業標準合作交流的三個層次 兩岸間在產業標準的合作比較偏向於生產與應用相關者 中、韓(及日本)的相關合作涉及到產品系統架構、中長期的技術發展,故兩岸合作只是與其他國家稍有不同,並非獨具 資料來源:China E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research partnership。
金融海嘯後的國際大氣候(1/3) • 區域經濟板塊的消長 • 英國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預測2009年西方世界的全球GDP比重為49.4%;2012年進一步降為45% • CEBR所定義的西方世界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 • 聯合國開發計畫(UNDP):依賴出口導向的東亞,2009年經濟成長可能首次不如南亞 • 預測2009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為7%,印度6%,印度的南亞鄰國達5%,但泰、新、馬等國將呈負成長3~4%左右 • 金融海嘯強化了中國大陸的走出去策略 • 這次金融海嘯進一步提供中國大陸對外併購的時機與環境,強化了中國大陸的走出去策略的進展,而且是由國內外因素所共同促成的
金融海嘯後的國際大氣候(2/3) • 國內外企業的結盟或整併 • 金融海嘯在部分國家也產生了一些國內外企業整併的現象,除了金融海嘯核心的國家之外,並以中國大陸最積極 • 中國大陸的汽車業一方面加強國際合作與國內車廠之間的整併,另一方面,並推出針對現有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創新政策 • 為確保礦產資源供給的自主性,日本政府部門聯合支持日本主要鋼鐵企業合作形成集團,與韓國浦項鋼鐵共同合作,取得巴西鋼鐵CSN子公司40%股權,掌握巴西鐵礦開發生產 • 國際對中國大陸出口管制放鬆的趨勢 •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在2009年1月的報告中建議:對不合時宜的出口管制法規進行全面的審議和修訂 • 美國參眾議員將提案立法,航天、通訊等高科技器材輸出中國大陸可望不必審批 • 務實地以經濟為重 • 日韓廠商目前正規劃在中國大陸興建工廠生產LCD面板 • 開放台商登陸投資要求在台灣對等投資需注意是否引發產能過剩
金融海嘯後的國際大氣候(3/3) • 中級市場(good enough market)的出現與品牌業者之產品或訂價策略向下滲透(新平實消費) • 金融海嘯衝擊產業遊戲規則,催生較精簡的技術規格,產生「夠好」和「具取悅力」的產品 • Sony推出售價只要199美元的數位攝影機(Flip),不到兩年熱賣超過兩百萬台 • Apple推出平價iPhone,售價99美元 • Tesla第一代電動車要價10.9萬美元,第二代(Model S)定價5.64萬美元 • Panasonic計畫生產50美元電視、100美元冷氣等產品 • 意涵 • 中級市場產品的生產型態趨向於「當地化」,而非貿易形式 • 雖然「優質平價」市場區隔逐漸凸顯,但若不改變,台灣廠商可能會面臨品牌業者與低價/山寨產品業者的雙邊擠壓
金融海嘯對國際經濟秩序的長期影響 • 後美國時代來臨 • 結束美國「單極領導」的年代? • 中國大陸的磁吸能力增強?市場吸引力?人才吸引力? • 不只是製造,可能包括研發創新與服務業 • 先進國家「長U型」的經濟復甦型態 • 新型態的國際保護主義?不限於邊境措施,可能包括匯率、刺激內需的採購政策 • 以內需為主的經濟成長型態?公共建設與產業發展目標的結合? • 台灣是否需要/可能適度修正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型態? • 消費平價(平實)化,山寨機,衝擊品牌經濟 • 全球生產網絡型態的修正?配合節能減碳、能資源成本提升趨勢,可能朝區域化生產網絡型態發展
節能減碳與「哥本哈根協議」(1/2) • 京都議定書目標只訂到2012年,哥本哈根會議(將於2009年12月召開)重點是要訂出2020年的中期目標、2050年的長期目標 • 如果新協議順利完成,全球經濟模式將有重大改變;即便沒有完全的共識,全球仍將朝節能減碳與環保等方向發展,台灣也不可能迴避 • 目前主要國家的可能立場/目標
節能減碳與「哥本哈根協議」(2/2) 技術經濟典範的變遷 (Changes in “techno-paradigm”) • 一系列技術組織創新的綜效 • 2009年第二次波昂氣候會談上,各國提出了一份包括減量、調適、技術和資金四大重點的氣候變遷因應草案;需要有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 產業組織的洗牌與重整 創新的價值 技術系統的變遷 (Changes of technology system) • 系統創意與營運模式 • 跨部門、經濟體系擴展的機轉 • 日本推動低碳社會的政策組合 • Japan’s Targets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 Framework to move towards a Low Carbon Society • Support for regional and citizens’ initiative • 企業內外之管理與組織的創新 • 一系列互補元素的相應變革 突破式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 • 社會組織的整體變革 • 技術的突破 • 廠商策略的調整 • 扣合市場需求 • 基礎研究能耐的突破 漸進式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 • 社會制度與規範的調整 相關元素與系統的整合度 不同類型的創新需要不同的創新政策組合
SWOT分析:優勢 • 台灣的在地生活型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特質,並在品質上領先於許多亞太新興國家,有重新定義「新價值」的能耐 • 擁有傳產、獨特地理景觀及文創等吸睛良好基礎 • 在ICT領域中高階零組件享有本土能耐比較優勢,特別是在IC製造服務與IC設計 • 部分產業結合中間財與海外生產網路可為國際廠商重要合作夥伴 • 製造的產品品質,介於中階市場定位,可整合產業所擅長的中階產品區隔進軍新興的優質平價市場 • 服務中國大陸市場和與中國大陸交流合作享有相當程度的比較優勢
SWOT分析:劣勢 • 長期耕耘於國際生產網路的代工,缺乏對最終市場需求的理解與掌握 • 製造能耐長於開放模組之零組件、硬體,對系統架構掌握不足,且較缺乏系統整合能力與軟體\服務之提供能力 • 研發投資過於偏重ICT領域,且受制於全球創新網絡,相關研發投資與本土需求和發展較少連結 • 服務業受制於管制規範與較少需求引導政策的配合,故比較偏向於經濟活動的支援者,較少成為經濟擴張的來源 • 政治因素影響對內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與對外經貿科技合作關係的拓展
SWOT分析:機會 • 亞太地區的發展重要日增,不論是B2B的產業市場,或B2C的終端消費市場都日漸重要 • 新平實消費與優質平價市場區隔勢力崛起,且偏向於開放式模組化產品架構(參考聯發科模式) • 兩岸關係暫時趨緩,結合有效政策配套,有助於借力使力,促成產業發展的突破 • 台灣經驗和相對細緻的生活方式與創意可為新興國家標竿 • 部分服務業的出口潛能有開發的可能性與時機 • 近兩年中國奶粉風波、颱風及地震災害,已經逐漸再加強台灣居民對基本生活品質的要求
SWOT分析:威脅 • 以中間財為主的出口產品,面臨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進口替代競爭 • 能、資源環境因素不利於能源密集與具規模經濟的中間財產業之未來發展 • 中國大陸發展策略轉型(如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產業標準、內需導向或內外兼顧、走出去、服務業的協調發展),且國際產業合作籌碼增強,台灣需要有相對應的轉型,才能提升兩岸交流合作和國際鏈結的可能性 • 氣候變遷對經濟、民生、國土安全形成日益增強的威脅(但也可能引發新生活型態與創新需求的可能性) • 區域經濟整合與FTA結盟趨勢升高,而台灣自身的突破點有限
台灣的一些良性轉變 • 聯發科: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 • 模組化核心晶片組+服務能力,貼近市場,促成中國大陸山寨機的螞蟻雄兵創新 • 有軟性經濟創意者元素之模組化中間財在新興平價市場仍可提供B2B重要的解決方案,與成為重要的value capturer • 但要能以Solution能耐和觀點貼近市場 • A-Team: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生活型態先驅者 • 企業的格局與策略+多元的政策工具組合 • 業界科專:A-Team形成,促成供應鏈創新整合(B2B) • 法人科專:推動自行車設計競賽(設計者P2P製造者),並結合地方政府,催生與推廣自行車道與自行車休閒生活型態(B2C) • 將休閒自行車道與整體解決方案輸出(產品服務化和台灣之服務與生活形態出口)到昆山陽澄湖畔
2020年願景芻議 • 世界經濟情勢已因金融海嘯和中國大陸崛起及其發展策略轉變而加速改變 • 原定的2015年四種願景角色,若沿著時間軸循序發展,台灣可能面臨時不我予 • 重要原因:台灣與國際經濟長波的「斷鏈」 • 另一種策略思考:在不同領域有機組合四種願景角色的創新元素,並在重點領域,朝「體驗經濟的豐收者」(A Harvester of Experience Economy)方向邁進,成為重要的value capturer • 整合前進:以台灣既有各項優勢,確立共通的目標,「整合」帶動各領域及地域的競爭與創新 • 對內:部分領域有解決台灣迫切需求的解決方案,讓庶民真切感受創新的果實(練兵場) • 對外:外人悅之而遠來,可成為對外鏈結合作\輸出\提供服務的showcase 與訴求籌碼 • 對未來:播撒有影響力與發言權的創新種子
台灣與國際經濟長波的「斷鏈」 • 以康德拉捷夫的「經濟長波」觀之,除部分中、低產業中上游外,台灣僅在資訊電子長波跟上 • 國際產業的轉移型態改變,中國大陸以內需為籌碼,以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未來可能在生技和綠能長波,後發先至 • 韓國也在力爭上游,在研發創新模式上趨向於先進國家所著重的遊戲規則 綠能? 綠能 生技? 生技 ? 資訊電子 資訊電子 資訊電子國內生產/出口,以中間財為主 化學、材料 (配合資訊電子) 化學、材料 汽車 汽車(內需) 前三波長波,除資訊電子領域,台灣多以內需為主,且技術/產品主架構受制於人 台灣 國際
台灣研發創新與本土value capture的「斷鏈」 • 台灣研發投資以製造業為主,而製造業研發投資高度集中於高科技產業(70.97%),且相當集中於ICT相關產業(69.85%) • 台灣ICT業以出口為主,形成我國絕大部分的企業研發支出是配合海外的需求 • 台灣出口七成集中在「中間財」 • ICT產業之終端產品製造以國際生產網絡為主要型態,以「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為主 • 形成「研發與製造在地點脫鉤」的現象 • 新興產品如Wii和X-Box也是如此 • 大型研發計畫,如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產業與社會效益有限
原有之2015願景規劃 沿著時間軸循序漸進發展四種願景角色 生活形態先驅者 軟性經濟創意者 全球資源整合 技術領導者 2005年 2015年 2025年
2020年願景芻議 • 將原訂2015年願景四個角色轉譯並定位為「創新元素」 • A:全球資源整合(者) • B:技術領導(者) • C:軟性經濟創意(者) • D:生活型態先驅(者) • 在不同領域有機組合原有四願景角色的創新元素,且需要建構不同的能耐與創新模式 產業/領域 A B B C 產業/領域 體驗經濟的豐收者 A B C D 產業/領域
台灣2020產業策略/願景提案 (1/3) • 「以旗艦帶動遍地開花」發揮利基能耐 • 理由: • 台灣許多傳統產業擁有深厚人才能量,只是廠商外移 • 台灣在地生活文化有其利基,可聚眼光並發展觀光 • 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特質,重新定義有利基的價值觀 • 製造業營運管理效能相當具競爭優勢 • 應掌握可凝聚目光的傳產及在地文化優勢,透過策略性整合,接取拓展精緻利基市場,並帶動在地生活品質提升,促進競爭以持續發揚相關能耐! • 策略性展延的可能作法: • 透過「旗艦」「焦點觀光」(例如F4,周杰倫),策略吸引觀光客,並帶動在地群聚產業(如文創,觀光,零售,精緻農業)的創新與競爭 • 解除部分潛力產業的商轉管制,例如有線電視、醫院及教育提升品質及更多樣化的創新服務可能 • 協助展延製造業營運管理能耐,成為價值鏈管理平台 • KPI:以「就業」及「在地生活滿意程度」為發展指標 33
台灣2020產業策略/願景提案 (2/3) • 「耕耘內需,帶動出口」積極爭取優質中產階級市場 • 理由: • 台灣係介於歐美及新興國家的優質生活區域 • 具東西文化整合能力、產品整合設計能力已臻國際水準 • 醫療服務品質及保健理念接近西方水準 • 數位化相關系統產品設計製造及物流整合經驗豐富 • 藉由在地生活品質提升,進一步激發系統整合應用產品及服務多元出現,鋪陳良好新興應用的產業發展環境,積極開發全球優質中產階級市場,帶動國內中上游的持續發展 • 策略性整合的可能作法: • 促成數位家庭核心,電動車,醫療服務,車載應用,各種節能應用等新興應用與服務的在地發展環境 • 以既有業者發展能耐及市場判斷為基礎,促進整合其投資,協助創新及相關政策的整合(例如形成台灣認證),直接接取特定中產市場 • KPI: 中產階級市場佔有率 34
台灣2020產業策略/願景提案 (3/3) • 「深耕」、「紮根綠能環境」領域以因應威脅 • 理由: • 產業鏈逐步移往新興國家 • DRAM,LCD主力產業的發展經驗的借鏡 • 能源缺乏及環保要求議題的長期威脅將無可避免 • 對於既有優勢領域,進行「截留」,並持續強化 • 面對對未來的能資源及環境威脅,應有系統地,選擇適當應用領域,在技術方面紮根、深耕 • 「深耕」「紮根」的可能作法: • 「深耕」:在既有優勢領域,定下快速追趕及超越的目標 • 「紮根」:從管制、設備、材料及系統應用發展等等議題全面盤點,並依現有的優劣勢,訂定市場目標及國際標竿,模擬未來可能的策略研發議程,有系統地紮根 • KPI: 以「技術領導」水準建立發展指標
台灣2020產業願景芻議摘要 • 以「整合」「旗艦」策略,銜接並發揮台灣的「機會」與「優勢」實現願景角色! • 以「貼近市場」及「國際標竿」的目標,作為策略落實的基準點及共同的方向! 36
台灣2020產業願景情境I:生活產業的體驗應用 • 環境背景與台灣利基 • 2019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高齡化應用具home market • 台灣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社會利基,強調便利的生活形態 • 願景描述 過去台灣產業強調效率製造外銷,以國外領導廠商主導規格。但隨著社會多元與人民自我意識的提升,針對本土需求衍生、對民眾生活有明顯立即影響的產品/服務愈受重視。尤其是由本土出發,又可呼應國際趨勢的需求解決方案,成為政府引領產業發展的考量重點。 在以生活型態出發的商機中,台灣最擅長的是與體驗結合、人性含量高的產業,譬如高齡化的應用與社會服務相關者,以及宗教、飲食、茶文化等。在觀光上的推動,也是以與生態、文化結合、或體驗學習、醫療養生等的主題式精緻觀光,帶動在地群聚產業。不但提高在地生活的滿意度,更提高就業與勞動產出的價值。 由企業、研發單位和政府共同促成的自行車A-team計畫便是系統整合生活產業體驗應用的實際案例,結合了台灣自行車製造技術、來自全球的設計創意,以及本地對單車文化的認同,催生地方政府對車道的規劃,形成一種自行車休閒生活型態,並創造整體解決方案外銷的機會。 要擴充台灣對生活產業的創新能力,政府相關法規的鬆綁是避免服務延伸障礙的關鍵,但更重要的,是要從現有生活方式和對生活的嚮往,思考產業發展,並強化對科技與生活方式轉變的研究,讓更多認知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才,加入產業與科技、管理人才跨領域合作,提供的產品/服務,才能有更完善的人際介面。
台灣2020產業願景情境II:平實消費的價值攫取 • 環境背景與台灣利基 • 亞洲經濟成長力道旺盛(中、印GDP年成長率維持在5%),新興國家中產階級興起,成為消費市場主流 • 台灣國民所得與消費力在亞洲中間,對新平實消費有敏感度,製造業基礎與彈性均佳,能支援快速的產品變換 • 願景描述 台灣長期耕耘國際生產網絡代工,缺乏對最終市場需求的理解與掌握。但隨著亞洲與新興中產階級的興起,新平實消費市場區隔勢力崛起,且偏向開放式模組而非國際大廠專利壟斷,屬於台灣擅長且有利基的範圍。 台灣要攻佔新平實消費市場,可藉由原先在資通訊領域整合與ODM的能耐,進行產品應用革新;或將現有技術優勢(如資通訊、醫療等)與文創、觀光等產業做整合性加值應用, 直接攻取特定中產市場。 台灣的聯發科以其模組化核心晶片組開發設計與服務能力,促成中國大陸山寨機的成形即為一例。其他尚有許多強調產品設計和品味,又能滿足生活需求的平價奢華商品出現。 要產生夠好並具吸引力的產品/服務,台灣需要強化的能耐在系統整合應用與多元服務的概念,應借力使力站在原有中上游產業優勢而非無中生有。且許多滿足新平實消費趨勢的商品,由於成本和接近市場的考量,生產基地往往偏重當地生產,台灣業者需加強對當地市場的瞭解,同時掌握設計核心能力,及當地化生產的本地經營能力。
台灣2020產業願景情境III:綠能產業的紮根落實台灣2020產業願景情境III:綠能產業的紮根落實 • 環境背景 • 哥本哈根協議2020年為中期目標,可能要求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20%。開發中國家較2005年有顯著改善,非石化能源應用率大幅提昇(確實數字未定) • 台灣90%以上能源仰賴進口。且為海島型氣候,永續議題更為重要 • 願景描述 能資源的供應與效率化,為台灣本土急需解決的問題,並呼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與中國龐大市場的需求。過去台灣在綠能產業的發展受限於市場過小,隨者兩岸關係趨緩加上對環保議題的愈趨重視,台灣在綠能產業的發展上,已經到了now or never(現在不發展,以後就沒機會)的程度了。 為落實綠能產業發展,並解決台灣本土能源過度依賴進口的問題,台灣要以「紮根」的方式發展產業,從應用面的環境管制法規,到供應面的設備、材料與系統應用,做整合性思考。一方面鼓勵產業和技術發展,同時也要在環境建構與法規上作準備。包括替代資/能源、循環商品設計、綠建築與相關建材等,都與政府「綠色生活」的核心思維作串連。
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可能新來源 (1/2) • 創新政策的思考,以創造多元的可能性 • 政府部門要通力,引爆連鎖反應 • 部分基礎建設項目,結合產業發展與創新的目的 • 管制規範的調整;可結合刺激需求與放大規模(scale up)的輔導政策 • 系統創新項目可結合示範運行,吸引國內外廠商投資,加速產業化 • 協助建立/加強差異化/設計加值/品牌/服務價創的競爭優勢 針對demanding needs 推動旗艦型創新 內需為練兵場 帶動國內消費、投資、生產、出口 本土研發結合國外技術/外人投資 國際市場開拓戰果
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可能新來源 (2/2) 國際/兩岸合作 貼近市場開發新solutions 進軍優質平價市場 技術引進 在台形成新產業聚落 開拓本土與國際市場 配合生活形態變遷改善生活品質 良性刺激 本土服務產業 服務進口 帶動服務出口:外人來台消費 本土研發創新形成新solutions 帶動服務出口:解決方案輸出 管制規範調整
兩岸經貿合作之策略思考 (1/2) • ECFA的重要性與影響不能單獨來看,甚至於不能完全只從兩岸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角度來討論 • ECFA、兩岸大三通、「搭橋專案」、產業標準合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等項目應該是整體思考與推動 • 對台灣:因勢利導促成台灣新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格局與產業/企業營運模式;並藉此突破台灣產業模式與發展的瓶頸 • 對中國大陸:藉此往新的方向發展經濟 • 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十一五規劃階段就在醞釀,因全球金融海嘯而加速 • 過去的模式:外人投資驅動之出口導向工業化 • 新的發展策略元素:節能減排、自主創新、自主產業標準、內需導向或內外兼顧、走出去、服務業的協調發展(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 • 金融海嘯對全球和兩岸經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故兩岸產業與經濟合作的演進應超越既有脈絡與格局,要有新內涵,需有「新思維」、「新夥伴關係」與「新合作模式」 • 兩岸的發展模式都面臨新的變局 • 政策元素需要有別於企業界自發合作的格局與管理模式
兩岸經貿合作之策略思考 (2/2) • 兩岸產業合作的基礎,可從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的觀點,形成互惠雙贏 • 部分中國大陸人士已開始問:「台灣有何優勢?」 • LCD產業:中韓合作可能使得中國大陸的LCD TV業者一方面必須與韓國競爭對手在彩電競爭,而在LCD面板之供應受制於韓國競爭對手 • 聯發科與山寨機:兩岸聯手合作開創新興平價市場的可能性 • 健全試點內涵與機制 • 試點為兩岸solution與創新元素的有價值組合 • 結合living lab的創新過程內涵 • 發展優質平價的市場與營運模式創新 • 部分領域試點,兩岸都需要有自己的showcase;以避免兩岸合作可能產生的產業與人力資源「轉向」 • 突破「軟議題與制度」之障礙 • 中國大陸如果沒有取消手機的生產許可證制度,聯發科的晶片組也難發揮對山寨機崛起的影響力 • 服務業領域之合作:未來都需要須搭配彼此的管制規範調整;因為服務業常涉及到公權力的規範
兩岸經貿合作之願景 有機組合與運用兩岸和區域內的產業能量,利用多元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形成新型態國際創新網絡,以促成台灣新的產業發展、營運模式與格局 陸資、外資來台投資+台商回台投資 以直航和台灣技術/製造的優勢,鞏固「貿易代替投資效果」 陸資來台進行生產性投資,進一步引導由台灣對外出口 ECFA 搭橋專案 兩岸三通+經貿營運特區 利用相對優勢,吸引外資來台,形成三邊互動的網絡 台灣加值成品對中國大陸及其他市場直接出口 兩岸合作強化台灣創新的價值,進而擴展台灣對其他國家的出口 新的產業發展、營運模式需要結合多種的元素,如包括研發創新、設計加值、物流等;而且政策的設計與營造要超越兩岸雙方的架構
全球主要國家與台灣經濟成長狀況 全球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資料來源:1.2008年以前各國為官方發布數,餘為Global Insight Inc。2.行政院主計處資料。 為何台灣受創相對較深? 台灣近年來的GDP結構與成長因子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台韓製造業相關面向之比較 (1/2) 佔製造業GDP比重(2006) 台 灣 韓國 佔出口比重(2008) 資料來源:CIER計算;2009/06。
台韓製造業相關面向之比較 (2/2) 製造業研發(2006) • GDP成長率表現差距在於韓元貶值有利於其提升出口競爭力,以及製造業結構(高科技與中高科技產業較平均)與出口市場較多元性,可分散特定事件的衝擊(如船舶對開發中國家之新興市場出口大增,可部份彌補先進國家市場對汽車需求大幅衰退的衝擊) • 韓國產業研發投資較多元,高科技與中高科技產業研發比重同步上升,高科技產 業中的ICT與非ICT產業比重也同步上升 • 台灣產業研發投資高度集中於高科技產業,且是集中在ICT相關產業,中高科技比重僅為韓國一半,主要差距在台灣汽車、機械、化工等投資比重偏低 台 灣 韓國 資料來源:CIER計算;2009/06。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趨勢 • 受產業升級型態和對外投資的影響,中間財為我國主要出口產品,比重超過七成 • 中間產品類型B類比重持續擴大,2008年比重達53.11% • 中間財將面對中國大陸的進口替代競爭壓力 註1:機:機械設備、運:運輸工具、非消:非耐久性消費財、中A:中間產品A類、中B:中間產品B類 註2:中間產品A係需加工方能直接供消費財或生產財投入使用之中間產品, 中間產品B係不需加工即能直接供消費財或生產財投入使用之中間產品。 資料來源︰台灣貿易磁帶計算而得;引自工業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