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299 Views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 一 ) 血管因素. 外伤后止血作用中,血管所起作用有: 1. 血管收缩性 2. 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 3. 血管内膜的促血栓形成作用 4. 血管内膜的促凝特性 5. 内皮细胞的抗纤溶活性. 血小板. vWF. 内 皮 细
E N D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功能和抗凝等)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一)血管因素 外伤后止血作用中,血管所起作用有: 1. 血管收缩性 2. 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 3. 血管内膜的促血栓形成作用 4. 血管内膜的促凝特性 5. 内皮细胞的抗纤溶活性
血小板 vWF 内 皮 细 胞 凝血酶 X Xa VII a 血液凝固 (EC) TF IX IXa 凝血酶原 纤溶 抑制 PAI-1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功能示意图
(二)血小板在止血机制中的作用 (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粘附、展开、聚集、释放等的反应,形成有效的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封闭”损伤的血管壁、防止过量的血液流失。同时,血小板因子3(PF3)在凝血过程中,特别是在FIXa、FVIIIc、Ca2+参与下形成复合物,激活FXa,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三)凝血机制在止血中的地位 (凝血机制) • 组织损伤引起毛细血管床、小动脉 和微静脉的撕裂导致血液进入血管外软组织。为防止过量出血,此时机体凝血系统被启动 • 凝血系统启动一般认为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二种途径
FXII FXIIa FXI HMWK FXIa FIX FIXa FVIIa Ca2+ FVIII Ca2+ Ca2+ T FVIII FVIIIa FIXa/FVIIIa FVIIa/TF FX FXa Ca2+ FVa FV FXa/FVa Ca2+ T PT FG F “瀑布”机制血液凝固过程“模型”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T
(四)纤溶系统 它在体内对血凝块的溶解和维持强力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PAI-2)。 纤溶抑制作用位点: 1. 在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PAI-1、PAI-2) 2. 在纤溶酶水平:通过2抗纤溶酶(2-AP)作用抑制纤溶酶活性
纤溶系统的活化与抑制示意图 t-PA (+) u-PA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PIA-1 (-) PIA-2 (-)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表示激活 (—)表示抑制
(五)抗凝系统 抗凝系统是维持血液呈液态的重要因素。若抗凝系统过度活动亦可引起出血性疾病。其主要包括:正常血管内皮系统有防止血栓形成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但更主要的是:
1. 抗凝血酶(AT、ATIII) 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 2. 蛋白C系统: 包括蛋白C(PC)、蛋白S(PS)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组成,它们共同互相配合通过灭活FV和FVIII而发挥抗凝作用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主要抗凝机制:直接抗FXa作用;在Ca2+存在条件下,有抗TF/FVIIa复合物作用 4. 肝素: 主要由肺或肠粘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主要为抗Fxa及凝血酶
出血性疾病分类 按止血机制障碍发生的各种环节,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一、 血管异常 先天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获得性: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 二、 血小板异常 包括量的异常和质的异常
1. 血小板数量减少 先天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范可尼综合征等 获得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脾亢、骨髓受浸润 2. 血小板数量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
3. 血小板功能异常 先天性 粘附功能障碍: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聚集功能障碍:血小板无力症 分泌功能障碍:贮存病 获得性: 尿毒症、心肺旁路、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等…...
三、凝血因子异常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缺乏FVIII)、血友病乙(缺乏FIX)、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获得性: 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异常 主要见于:肝素过量、香豆素类过量、敌鼠钠中毒、抗FVIII、IX抗体形成、蛇咬伤、溶栓药(尿激酶)过量……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先天性:血管性血友病(VWD)…… 获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诊断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包括完整的病史、详细的体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一)出血史: 详细询问:出血部位、发生和持续时间、外来因素、有无服药史等 (二)家族史 (三)体检: 皮肤、粘膜、关节、血肿、肝、脾、胸骨压痛、心肺等…...
综合病史及体检结果,确认临床特点,初步可分为:血管/血小板疾病与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综合病史及体检结果,确认临床特点,初步可分为:血管/血小板疾病与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四)实验室检查 (一)初筛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 、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性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PTT)
(二)确诊试验或称特殊试验 1. 血管异常:毛细血管镜检,血vWF等检测…… 2. 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计数: (2)血小板功能检查: 血小板粘附功能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析
3. 凝血因子缺乏特殊试验 初筛试验有APTT延长、PT正常或APTT及PT均延长,则应作凝血因子特殊检查,可测定因子的血浆浓度:包括FVIII、FIX、FXI、FXII、FV、FVII、FII、FIB等,也可有目的参照下列表的检查流程。
初筛试验 PT正常,APTT延长 PT延长,APTT正常 PT延长,APTT延长 PT正常,APTT正常 需考虑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用病人血浆和正常混合血浆:50:50混合后重复异常项目试验 50:50混合血浆APTT正常 50:50混合血浆PT正常 50:50混合血浆正常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XIII缺乏 2-抗纤溶酶缺乏 单个凝血因子轻度缺乏 血小板质和量 血管性疾病 作凝血因子VIII、IX、XI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单独FVII缺乏(少见)多个因子缺乏(VitK缺乏,DIC) 单因子缺乏(X,V,II,I)多因子缺乏(VitK缺乏肝病、DIC等)
初筛试验 PT正常,APTT延长 PT延长,APTT正常 PT延长,APTT延长 用病人血浆和正常混合血浆:50:50混合后重复异常项目试验 50:50混合血浆APTT异常 50:50混合血浆PT延长 50:50混合血浆延长 循环抗凝物(抗FVIII、IX、XI) 循环抗凝物(抗FVII) 循环抗凝物(抗X、V、II、I) 非特异性抗磷脂抗体(常见) 非特异性抗磷指抗体(少见) 非特异性抗磷脂抗体(常见)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流程
4. 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 (1) FVIII因子抑制物:可作定性和定量检测 (2) 抗磷脂抗体检测(APA)、包括狼疮抗凝物(LA)、抗心肌磷脂抗体(aCL)、APA可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或免疫分析法确定APA抗体
防治 一、病因防治 • 遗传性(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做好婚前咨询,禁止近亲结婚,妊娠时羊水基因缺陷检查 •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及对症治疗,包括避免应用肝素,禁用抗血小板功能药物,避免外科手术,肌肉注射等,危急的外科抢救手术应作充分准备
二、止血措施: • 血管性疾病:安络血,大量维生素C等 • 血小板功能障碍疾病: 输注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减少疾病: 必要的对因治疗等 及输注血小板等 •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输注凝血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