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380 Views
因應 國內發生動物狂犬病疫 情 防疫 政策 說明 疾病 管制署 張峰義署長 102 年 7 月 27 日. 狂犬病. 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 ;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 。 在 開發中國家, 以 犬、貓為主要的傳染 窩 ;而 野生動物如蝙蝠、浣熊、狼、土狼、胡狼、鼬鼠、鼬貛及其他會咬人的哺乳動物 ,也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播。
E N D
因應國內發生動物狂犬病疫情防疫政策說明疾病管制署張峰義署長102年7月27日因應國內發生動物狂犬病疫情防疫政策說明疾病管制署張峰義署長102年7月27日
狂犬病 • 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 • 在開發中國家,以犬、貓為主要的傳染窩;而野生動物如蝙蝠、浣熊、狼、土狼、胡狼、鼬鼠、鼬貛及其他會咬人的哺乳動物,也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播。 • 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之症狀(所以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 潛伏期約1-3個月,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等因素而定;一旦發病,致死率接近100%。
國內外流行概況 • 全球每年約有55,000人死於狂犬病,亞洲及非洲占大多數。亞洲國家中以印度、中國大陸、菲律賓及印尼病例數最多,印度每年死亡人數約20,000人,中國大陸每年死亡約2,000人。 • 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本土人類病例,2002年(女性大陸籍,中國湖南) 、2012年(男性本國籍,中國湖北)、2013年(男性菲律賓籍,菲律賓卡加延省)各發生1例境外感染病例。 • 目前無動物狂犬病病例之國家或地區包括澳大利亞、英國、瑞典、冰島、紐西蘭、日本、新加坡、挪威(Svalbard群島除外)、美國夏威夷州及關島。
事件發生 • 7/10媒體報導臺大獸醫系接受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委託,針對死亡的野生動物進行採檢與監測,於3隻死亡鼬獾以PCR檢出疑似狂犬病病毒 • 本署立即展開疫情調查,查知鼬獾發現地點與時間: • 101年5月(南投鹿谷鄉-溪頭)1隻,直接送至台大獸醫學院。 • 101年11月(雲林縣古坑鄉)及101年12月(南投魚池鄉),先送至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遺體再寄送至臺大獸醫學院。 • 3隻鼬獾均由民眾拾獲,且拾獲時尚未死亡 • 查知另有乙隻於102年3月木柵山區拾獲鼬獾,狂犬病nested-PCR陽性,PCR陰性
農委會確認結果 • 該野生動物檢出狂犬病病毒乙事,經家畜衛生試驗所表示,因檢體來源問題(非新鮮腦組織),該所訂於7月16日召開專家會議確認。 • 7月16日上午專家會議依台大獸醫系及家衛所病毒全長基因定序、演化樹分析、組織病理鏡檢與螢光染色等結果,判定3隻鼬獾確感染狂犬病;另木柵拾獲鼬獾予以排除。 • 農委會依專家會議決議於7月16日晚上召開記者會說明。
農委會發現動物狂犬病疫情始末 • 農委會防檢局自100年起委託臺灣大學等進行野生動物的監測,且自102年起增加狂犬病監測項目。 • 台灣大學於102年接獲死亡鼬獾案例,經剖檢發現腦炎等嚴重病變,惟經反覆檢測犬瘟熱、麻疹病毒等腦炎疾病,皆無法確診。 • 該校於102年6月嘗試以RT-PCR檢驗狂犬病,結果呈陽性反應。並於6月24日通知防檢局,並於6月26日將病材送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診斷。 • 農委會於狂犬病專家小組會議討論確診為狂犬病後,7月17日通報OIE,並以2012年5月23日接獲首例鼬獾傷亡案例的日期,為本次狂犬病疫情的發生日期。
7/23臺東縣東河鄉一傷人鼬獾被檢出狂犬病病毒!7/23臺東縣東河鄉一傷人鼬獾被檢出狂犬病病毒!
農委會針對國內發生動物狂犬病之因應 • 防檢局於6月24日接獲臺大疑似通報後,加強下述防疫措施: • 將發現感染鼬獾的三鄉鎮(南投縣魚池鄉及鹿谷鄉、雲林縣古坑鄉)及其他山地原住民鄉列為首要及次要風險地區。 • 釋出免費疫苗,強化重點區域之犬隻疫苗注射及宣導 • 對於重點區域的流浪犬,加強捕捉並施打疫苗,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 啟動衛教宣導,要求飼主務必每年攜帶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避免讓寵物接觸到野生動物,勿購買來路不明動物等。 • 協調廠商緊急進口狂犬病疫苗。 • 加強進口檢疫工作以及港埠地區犬隻狂犬病預防注射。 • 加強犬隻、蝙蝠及野生動物之狂犬病監測工作。
本事件之生物意義及風險評估 • 流行病學資訊 • 感染動物為鼬獾,單一物種 • 發現地分布於中部及東部地區,3個縣市四個鄉鎮 • 發現時間分散於101年3個月份 (5,11,12月)及102年7月 • 分子流病:病毒基因序列與大陸株相近 • 風險評估與建議 • 目前台灣蝙蝠採樣尚未發現狂犬病毒存在證據,惟考量其他野生物種樣本不足,本案推估為特定物種證據較顯薄弱 • 鼬獾分佈於全臺低、中海拔山區,棲居於原始闊葉林、灌叢區及開墾地,有機會接觸農舍的人、動物或登山健行民眾 • 農委會針對本土野生動物之監測始於100年,故100年以前是否存在疑似感染,建議從過去保留之死亡動物檢體及相關資料釐清其相關性
我國鼬獾分布 資料來源http://archive.zo.ntu.edu.tw/mamm_map.asp?mamm_id=M0050
預防接種及防治政策(農委會確認前) • 7/10經與ACIP成人疫苗及旅遊醫學疫苗工作小組召集人陳宜君主任討論,於農政確認動物疫情之前,本署相關建議暫訂如下,並俟專家會議相關建議再行修訂: 1.宣導民眾避免接觸來源不明之野生動物。 2.如遭受該類動物咬傷,應立即就醫,並由臨床醫師評估自費接受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的必要性。 3.民眾如遭受貓狗抓咬傷,依農委會監測結果評估風險極低,可以自行考量是否自費接受狂犬病疫苗接種。 • 7/11發布新聞稿及醫界通函週知 • 7/12召開專家會議檢視各項防治作為。
預防接種及防治政策(7/16農委會確認後) • 7/17召開ACIP臨時會議,確認國內狂犬病疫苗政策 • 狂犬病暴露後疫苗建議接種對象 (如附表) • 建議暴露前預防接種:動物防疫人員及獸醫等從業人員 (請農政單位就相關人員暴露之風險排定優先順序) • 保障人用疫苗供應: • 建立人用狂犬病疫苗調配管理機制,除罹病鼬獾直接接觸者外,目前只開放ACIP建議對象暴露後接種 • 增設狂犬病疫苗儲備醫院,以每個縣市1個點為原則。 • 持續積極尋求疫苗貨源,啟動緊急專案進口機制。 • 嚴密監視國內疫情發展,適時調整防疫作為
2013/07/24 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 ※依據2013年07月17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臨時會議及7月24日狂犬病跨部會工作小 組決議。
本署防治主軸 • 依WHO狂犬病監測的建議,有關非疫區發生疫情,人類防治作為主要包括: • 確保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的存量。 • 調查動物疫情的人類接觸者及對於確定或疑似暴露狂犬病者施打疫苗。 • 教育醫療人員給予狂犬病疫苗的時機
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的存量 • 7/10起每日監控疫苗用量與存量,管控諾華自費市場疫苗出貨。 • 進口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時程 • 諾華藥廠(國內領有許可 證) • 雞胚蛋產製疫苗 • 專案進口1,040劑,7/26配賦至狂犬病儲備醫院 • 賽諾菲藥廠 • 細胞培養產製疫苗 • 專案進口1,500劑:800劑(7/26);700劑(7/30) • 8/2進口10,000劑 • 國內免疫球蛋白較為缺乏,預計7月28日120瓶2cc包裝將送抵臺,另有2cc包裝300瓶及10cc包裝150瓶預計於8月中旬供貨。 • TFDA全力配合加速書審;調度時請注意勿交替使用。
本署防治主軸 • 依WHO狂犬病監測的建議,有關非疫區發生疫情,人類防治作為主要包括: • 確保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的存量。 • 調查動物疫情的人類接觸者及對於確定或疑似暴露狂犬病者施打疫苗。 • 教育醫療人員給予狂犬病疫苗的時機
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儲備醫院及地點 資料更新時間:7月25日
本署防治主軸 • 依WHO狂犬病監測的建議,有關非疫區發生疫情,人類防治作為主要包括: • 確保疫苗與免疫球蛋白的存量。 • 調查動物疫情的人類接觸者及對於確定或疑似暴觸狂犬病者施打疫苗。 • 醫療人員給予狂犬病疫苗的時機。
狂犬病疫苗之使用 • 遭動物咬傷而可能暴露狂犬病病毒者,經醫師評估給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接種,有助於避免狂犬病的發生的風險。 • 狂犬病疫苗暴露後接種與一般疫苗在暴露前使用,先行產生抗體防止感染的機制不同。 • 暴露前預防性接種 • 3劑狂犬病疫苗(第0、7及21或28天), 若有暴露則追加2劑 (0,3天) • 一般人保護效力達10年以上,實驗室高風險工作人員每5年檢查抗體,必要時追加 • 暴露後預防接種之免疫製劑使用: • 5劑狂犬病疫苗(第0、3、7、14及28天) • 必要時接種1劑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疫苗禁忌症與副作用 • 禁忌症: • 對於蛋或蛋類製品具嚴重過敏反應者,避免使用雞胚胎產製疫苗(諾華) ,應施打細胞培養產製狂犬病疫苗(賽諾菲)。 • 副作用: • 接種現行的狂犬病疫苗後,有微小機率得到Guillain-Barre syndrome,但因太罕見而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 • 接種五劑疫苗者,約25%注射部位有局部反應,如疼痛、紅斑、腫脹、或癢。約20%有輕微的全身性反應,頭痛、嘔吐、肌肉痛、腹痛、暈眩等。血清病反應,原發性的蕁麻疹、全身癢、哮喘,也偶有報導。
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時機與管理機制 • 本署編訂「疑似狂犬病動物抓咬傷臨床處置指引」,提供臨床醫師實務參考 ※ 傷口處理、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方法、不良反應通報及國內動物暴露後之預防狂犬病處理流程等。 • 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預審作業流程: • 由臨床醫師填列「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申請表」 • 疾病管制署各區管中心進行專業審查 •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正或副指揮官複審 • 檢討狂犬病疫苗儲備醫院之數目及分布 • 疾病管制署各區管中心進行專業審查原則上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個點,並考量醫學中心支援的必要性 • 實務上與過去旅醫門診性質不同,需再確認急診之政策溝通及教育訓練
符合ACIP建議之高風險暴露後接種(PEP)對象,所需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費用,將由政府支應 符合ACIP建議之高風險暴露後接種(PEP)對象,所需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費用,將由政府支應
本署積極辦理事項 • 積極爭取將暴露後接種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項目。 • 辦理疫苗緊急專案採購,進行疫苗管控與調度,確保疫苗供應無虞。 • 保持與農政單位聯繫管道暢通,並依疫情變化隨時調整防疫政策。 • 辦理民眾宣導及醫護人員教育訓練。 • 監測人類疫情狀況。
請臨床醫師配合辦理事項 • 正確提供民眾接種建議及醫療處置。 • 發現疑似病例迅速通報。 • 協助民眾衛教: • 避免接觸或豢養來源不明的野生動物;遇罹病之野生動物,勿以手觸碰及撿拾。 • 有關ACIP建議之狂犬病疫苗接種對象:現行政策可確保高風險民眾均能獲得暴露後疫苗接種 • 狂犬病發病後死亡率高,但只要在暴露後依時程接種疫苗,即能提供保護 • 目前國內都市中的流浪犬貓感染風險極低 • 家中飼養的犬、貓務必定期接受動物狂犬病疫苗接種 • 若民眾都能配合動物接種政策,人類感染風險即能降到最低
我國雖列為狂犬病疫區, 期許能在 所有防疫夥伴的努力下, 維持人類零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