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734 Views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 I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本章大綱. 知識的基本概念 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知識管理的主要架構 知識管理價值與策略 知識管理的流程觀點 知識管理的科技觀點 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知識管理的行為觀點. 知識定義與特色. 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 ( 或參考架構內 ) 的一些事實、法則、理論、因果關係架構、 Know-how 、經驗、價值觀的動態混合體; 人類經由認知與學習而獲得,並以此來指導其決策與行為。. 表 13-2 知識的分類架構. 抽象程度來分:理論知識 vs. 實務知識. 理論知識
E N D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IT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本章大綱 • 知識的基本概念 • 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 知識管理的主要架構 • 知識管理價值與策略 • 知識管理的流程觀點 • 知識管理的科技觀點 • 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 知識管理的行為觀點
知識定義與特色 • 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或參考架構內)的一些事實、法則、理論、因果關係架構、Know-how、經驗、價值觀的動態混合體; • 人類經由認知與學習而獲得,並以此來指導其決策與行為。
抽象程度來分:理論知識 vs.實務知識 • 理論知識 • 利用科學、客觀的方法蒐集資料證據,並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後,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的知識,例如經濟學的供需理論。 • 實務知識 • 指個人經由對某一特定事件、工作的實際上經歷,由實做中學習到的一些工作上的Know-how、經驗法則、直覺與判斷等,其是一種抽象化程度低(亦即沒有歸納成幾個簡單少數的概念)、詳細、複雜、內隱的知識,較難移轉與學習。 • 具互補性;理論知識可演繹及指導實務知識,實務知識可歸納、驗證理論知識。
呈現的程度來分:內隱知識 vs.外顯知識 • Polani的分類 • 外顯知識:可用文字、數字、圖形或其他象徵物來清楚表達(如手冊、書本、程式)的知識,是可定義、可擷取的知識,而且容易溝通。 • 內隱知識:高度個人化、難以正式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且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潛意識的。 • Alavi & Leidner的分類 • 認知內隱: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難以外化表達的一些抽象的觀念、判斷、直覺。例如:音樂作曲。 • 技巧內隱:要透過體能性的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與訓練,才能獲得的技能。
以儲存的單位來分:個人知識vs.集體知識 • 員工個人知識:員工自己的知識,包含技能、經驗、習慣、直覺、價值觀等,屬於員工可以帶走的東西。 • 集體知識(組織知識):組織內優秀的作業流程、資訊系統、組織文化與團隊協調合作,此為員工帶不走的知識。
現象的瞭解及利用目的來區分 • 描述性的知識(Know-what):事件的概念、組成與結構的知識。 • 程序性的知識(Know-how):事件的執行程序、步驟、方法的知識。 • 因果性的知識(Know-why):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等關係的知識。 • 情境性的知識(Know-when):事件與背景或不同事件間的互動關係的知識。 • 關係性的知識(Know-with):事件與其他重要因素間關係的知識。
知識的階層性 • 資料:客觀事實或人、事、時、地、物的記錄,例如:33764、林東清、基隆、$870,000。這些資料本身對使用者而言,並沒有意義。 • 資訊:經過處理(例如:彙整、分類、計算、篩選等)過的資料,例如:企業內部的許多日報表、月報表、財務分析表、趨勢預測表等皆屬之。其資訊雖有「潛力」來改變使用者的決策與行為,但本身是客觀、被動、沒有行動力的素材;只有透過使用者的「詮釋」才會產生意義。 • 知識:資訊透過使用者心智模式的詮釋、思考、歸納等處理過程後,所產生能直接行動的一種能力。
知識管理定義及促動原因 • 定義:「組織為了提升存活能力與競爭優勢,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個人、群組或團體內有價值的知識,進行有系統地定義、獲取、儲存、分享與轉移、利用與評估等工作。」 • 促動原因 •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掛帥。 • 知識影響企業存活能力。 • 知識的潛力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企業應好好管理這些潛力無窮的資產。 • 知識是組織最重要、最難模仿的核心競爭優勢來源。
知識管理推動的困難 • 知識的內隱性 • 知識複雜且生命週期短 • 員工沒有動機貢獻自己的知識來分享 • 知識的投資效益難衡量 • IT難支援
企業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與智慧資本 • 企業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MV) =智慧資本(Intelligence Capital, IC) +帳面價值(Book Value, BV) • IBM的MV=707億美元、BV=166億美元 → IC=541億美元 (77%); • Microsoft的MV=855億美元,BV=9.3億美元 → IC=845.7億美元 (95%)。 • 智慧資本主要包括三種: • 人力資本:優秀素質的員工,良好技能、經驗、知識、價值判斷及人際網路等五項能力。 • 結構資本(組織資本):組織內部優秀文化、組織結構、策略、管理制度、核心流程與資訊系統等,此為員工所帶不走的。 • 關係資本(顧客資本):包括公司優秀品牌、形象,以及與顧客、供應商、策略夥伴及政府等良好的夥伴關係。
組織KM的策略觀點 • 核心能力理論:將焦點放在支援組織的「核心能力」上。 • 資源基礎理論:將焦點放在支援組織有價值、有差異化、難以模仿的優勢資源上,以形成競爭優勢。 • 價值命題理論:應視組織的競爭定位,將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主要價值命題: • (1)作業的卓越性; • (2)顧客的親密性; • (3)產品的領導性 • 五力分析理論:應將焦點放在能夠有效地打擊對手;提高進入、替代障礙、提高議價能力,以及可鎖住顧客等。
知識定義(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 或稱知識盤點(Knowledge Audit) :「組織為了獲得其所需要的重要知識,以及有效利用其已擁有的知識,必須先清楚瞭解其內部、外部存在著哪些重要的知識。」 • 主要作法: • 專家黃頁(Expert Yellow Page):利用IT建立各領域專家的聯絡方式,方便請益。 • 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以圖形的方式,有系統的建構組織內各項知識的位置與相互關係結構,方便員工蒐尋。 • 智慧財產權的盤點:清楚記錄、整理、評估組織之專利及知慧權項目、內容及市價。如IBM。
知識外部獲取(Knowledge Acquisition) • 組織透過外部市場的採購、策略聯盟的合作或與相關團體間非正式的交流,而獲得外部有價值的知識。 • 主要來源與方式 • 公開市場採購:透過自由市場來採購,例如尋找顧問公司、招募專家、購買專利權。 • 非正式合作互惠交流:透過彼此非正式關係,而與上下游顧客、供應商、合作夥伴的互惠交流、互相分享。 • 策略聯盟:組織可透過正式、長期合約的關係,或入股、合資等方式,與其他組織來進行正式且長期的知識分享、交流與合作關係。
知識外部獲取優缺點 • 優點 • 速度快 • 品質好、成本低 • 去除象牙塔閉門造車的困境 • 缺點 • 失去創新能力 • 打擊員工士氣及產生衝突 (Not Invented Here, N.I.H.) • 適用性與整合問題 • 核心能力與差異化的問題 • 組織吸收能力的問題
知識的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 組織內部的個人、群組及組織整體,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包括創意、實驗、教育訓練、討論、互動等)來增進、強化原有的知識,或創新、開發對組織有價值的新知識。 • 主要方式: • 個人創造 • 集體創造 • 知識創造的SECI模式 • 螺旋成長模式
知識創造的SECI模式 • 社會化(內隱→內隱):將內隱知識經由內隱學習與「同化」過程,由一族群移轉至另一族群。 • 組合化(外顯→外顯):由不同的外顯知識,經由分析、分類、分享及重組,產生新的外顯知識過程與綜效(1+1>2) 。 • 外化(內隱→外顯):將內隱知識轉換為可定義、可訴諸文字的外顯知識的過程。 • 內化(外顯→內隱):將外顯知識轉換為內隱知識的過程。員工可經由將理論的知識透過實做來學習。
知識的分享(Knowledge Sharing)與轉移 • 透過各種管道(如討論、會議、網路、知識庫),組織員工或內外團隊在組織內或跨組織間彼此交換、討論知識,產生知識綜效,擴大運用價值。 • 主要問題與困難:施與授之間、知識類型、組織
知識的利用(Knowledge Utilization) • 員工或團隊採納、吸收新知識後,實際運用到工作流程、問題解決或決策的程度。 • 知識能否產生價值,是最重要的「臨門一腳」,「用不出來、沒行動力的知識就沒價值」。 • 知識+膽識=創新 • 鼓勵創新冒險、利用新知的文化 • 提倡「不恥下問」的文化 • 破除不是此處發明(N.I.H.)的文化 • 勿處罰創新失敗及錯誤 • 提供方法與環境,便利學習與運用
知識的儲存(Storing)與擷取(Retrieval) • 將有價值的知識經過選擇、過濾、加工提煉後,儲存在適當媒介內,提供需要者方便、快速地擷取,並隨時更新與重整其內容與結構。 • 讓使用者可方便、省力地擷取到正確、容易瞭解、清楚、簡潔的知識。根據TAM理論,「不容易使用」、「不認為有用」的IS是不會有人使用的。
圖13-8 組織知識儲存主要步驟 Select & Filter Refinement Store & Retrieval Update & Reorganization
企業入口網站(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EIP) • 「企業為了支援整體的運作,整合了企業內外部各種結構與非結構、靜態與動態的資訊資源與運用,利用單一介面,以個人化的需求呈現,並依據企業不同的目標策略與對象,而有不同的形式與支援重點。」 • Web單一入口:利用網頁的單一入口擷取企業資源的重要資訊。 • 整合結構與非結構靜態與動態的資訊與知識。 • 內外部整合:重視企業內外部的分享與互動。 • 個人化設計:以個人化的需求為設計導向。
圖13-11 企業入口網站主要功能與目的 • 目的 • 支援內部知識管理 • 有效地輔助形成決策 • 支援外部知識分享與協同商務 • 提供知識工作者一個量身訂製的虛擬工作環境 • 支援電子化虛擬社群
主要工具與產品IBM/Lotus Knowledge Discovery Vs. Microsoft KMS架構
組織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 衡量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 • 過程導向衡量 • 目標導向衡量 • 員工能力的提升: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員工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決策的品質、創意創新的能力,以及降低重蹈覆轍的比率。 • 作業流程卓越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作業的品質、生產力、彈性、速度等指標。 • 產品領導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產品的研發速度、新產品上市與成功的頻率、新產品占總產品的比率。 • 顧客親密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保留率、抱怨次數、利潤貢獻度等指標。
KM領導者CKO的角色 • 觀念的推動 • 文化的促進 • 策略的規劃 • 範圍的界定 • 目標的轉化 • 基礎設施的推動 • 知識的仲介 • 知識庫的管理 • 資源的承諾
KM的酬償制度設計重點 • 組織要有明確的KM酬償制度 • 酬償制度要與KM目標密切配合 • 酬償制度要平衡內在酬償與外在酬償 • 團隊與個人酬償的平衡 • 組織要能清楚地定義、彰顯與肯定員工對KM行為的貢獻 • 酬償要實質且要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