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 I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 I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本章大綱. 知識的基本概念 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知識管理的主要架構 知識管理價值與策略 知識管理的流程觀點 知識管理的科技觀點 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知識管理的行為觀點. 知識定義與特色. 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 ( 或參考架構內 ) 的一些事實、法則、理論、因果關係架構、 Know-how 、經驗、價值觀的動態混合體; 人類經由認知與學習而獲得,並以此來指導其決策與行為。. 表 13-2 知識的分類架構. 抽象程度來分:理論知識 vs. 實務知識. 理論知識

cary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 I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組織的知識管理與IT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IT

  2. 本章大綱 • 知識的基本概念 • 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 知識管理的主要架構 • 知識管理價值與策略 • 知識管理的流程觀點 • 知識管理的科技觀點 • 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 知識管理的行為觀點

  3. 知識定義與特色 • 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或參考架構內)的一些事實、法則、理論、因果關係架構、Know-how、經驗、價值觀的動態混合體; • 人類經由認知與學習而獲得,並以此來指導其決策與行為。

  4. 表13-2 知識的分類架構

  5. 抽象程度來分:理論知識 vs.實務知識 • 理論知識 • 利用科學、客觀的方法蒐集資料證據,並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後,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的知識,例如經濟學的供需理論。 • 實務知識 • 指個人經由對某一特定事件、工作的實際上經歷,由實做中學習到的一些工作上的Know-how、經驗法則、直覺與判斷等,其是一種抽象化程度低(亦即沒有歸納成幾個簡單少數的概念)、詳細、複雜、內隱的知識,較難移轉與學習。 • 具互補性;理論知識可演繹及指導實務知識,實務知識可歸納、驗證理論知識。

  6. 呈現的程度來分:內隱知識 vs.外顯知識 • Polani的分類 • 外顯知識:可用文字、數字、圖形或其他象徵物來清楚表達(如手冊、書本、程式)的知識,是可定義、可擷取的知識,而且容易溝通。 • 內隱知識:高度個人化、難以正式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且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潛意識的。 • Alavi & Leidner的分類 • 認知內隱: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難以外化表達的一些抽象的觀念、判斷、直覺。例如:音樂作曲。 • 技巧內隱:要透過體能性的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與訓練,才能獲得的技能。

  7. 表13-3 內隱與外顯知識主要差異

  8. 以儲存的單位來分:個人知識vs.集體知識 • 員工個人知識:員工自己的知識,包含技能、經驗、習慣、直覺、價值觀等,屬於員工可以帶走的東西。 • 集體知識(組織知識):組織內優秀的作業流程、資訊系統、組織文化與團隊協調合作,此為員工帶不走的知識。

  9. 現象的瞭解及利用目的來區分 • 描述性的知識(Know-what):事件的概念、組成與結構的知識。 • 程序性的知識(Know-how):事件的執行程序、步驟、方法的知識。 • 因果性的知識(Know-why):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等關係的知識。 • 情境性的知識(Know-when):事件與背景或不同事件間的互動關係的知識。 • 關係性的知識(Know-with):事件與其他重要因素間關係的知識。

  10. 知識的階層性 • 資料:客觀事實或人、事、時、地、物的記錄,例如:33764、林東清、基隆、$870,000。這些資料本身對使用者而言,並沒有意義。 • 資訊:經過處理(例如:彙整、分類、計算、篩選等)過的資料,例如:企業內部的許多日報表、月報表、財務分析表、趨勢預測表等皆屬之。其資訊雖有「潛力」來改變使用者的決策與行為,但本身是客觀、被動、沒有行動力的素材;只有透過使用者的「詮釋」才會產生意義。 • 知識:資訊透過使用者心智模式的詮釋、思考、歸納等處理過程後,所產生能直接行動的一種能力。

  11. 表13-4 資訊與知識的主要區別

  12.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階層性

  13. 知識管理定義及促動原因 • 定義:「組織為了提升存活能力與競爭優勢,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個人、群組或團體內有價值的知識,進行有系統地定義、獲取、儲存、分享與轉移、利用與評估等工作。」 • 促動原因 •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掛帥。 • 知識影響企業存活能力。 • 知識的潛力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企業應好好管理這些潛力無窮的資產。 • 知識是組織最重要、最難模仿的核心競爭優勢來源。

  14. 知識管理推動的困難 • 知識的內隱性 • 知識複雜且生命週期短 • 員工沒有動機貢獻自己的知識來分享 • 知識的投資效益難衡量 • IT難支援

  15. 圖13-2 KM主要架構

  16. 企業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與智慧資本 • 企業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MV) =智慧資本(Intelligence Capital, IC) +帳面價值(Book Value, BV) • IBM的MV=707億美元、BV=166億美元 → IC=541億美元 (77%); • Microsoft的MV=855億美元,BV=9.3億美元 → IC=845.7億美元 (95%)。 • 智慧資本主要包括三種: • 人力資本:優秀素質的員工,良好技能、經驗、知識、價值判斷及人際網路等五項能力。 • 結構資本(組織資本):組織內部優秀文化、組織結構、策略、管理制度、核心流程與資訊系統等,此為員工所帶不走的。 • 關係資本(顧客資本):包括公司優秀品牌、形象,以及與顧客、供應商、策略夥伴及政府等良好的夥伴關係。

  17. 圖13-3 知識、智慧資本與企業價值

  18. 組織KM的策略觀點 • 核心能力理論:將焦點放在支援組織的「核心能力」上。 • 資源基礎理論:將焦點放在支援組織有價值、有差異化、難以模仿的優勢資源上,以形成競爭優勢。 • 價值命題理論:應視組織的競爭定位,將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主要價值命題: • (1)作業的卓越性; • (2)顧客的親密性; • (3)產品的領導性 • 五力分析理論:應將焦點放在能夠有效地打擊對手;提高進入、替代障礙、提高議價能力,以及可鎖住顧客等。

  19. 知識管理流程的架構觀點

  20. 知識定義(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 或稱知識盤點(Knowledge Audit) :「組織為了獲得其所需要的重要知識,以及有效利用其已擁有的知識,必須先清楚瞭解其內部、外部存在著哪些重要的知識。」 • 主要作法: • 專家黃頁(Expert Yellow Page):利用IT建立各領域專家的聯絡方式,方便請益。 • 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以圖形的方式,有系統的建構組織內各項知識的位置與相互關係結構,方便員工蒐尋。 • 智慧財產權的盤點:清楚記錄、整理、評估組織之專利及知慧權項目、內容及市價。如IBM。

  21. 知識外部獲取(Knowledge Acquisition) • 組織透過外部市場的採購、策略聯盟的合作或與相關團體間非正式的交流,而獲得外部有價值的知識。 • 主要來源與方式 • 公開市場採購:透過自由市場來採購,例如尋找顧問公司、招募專家、購買專利權。 • 非正式合作互惠交流:透過彼此非正式關係,而與上下游顧客、供應商、合作夥伴的互惠交流、互相分享。 • 策略聯盟:組織可透過正式、長期合約的關係,或入股、合資等方式,與其他組織來進行正式且長期的知識分享、交流與合作關係。

  22. 知識外部獲取優缺點 • 優點 • 速度快 • 品質好、成本低 • 去除象牙塔閉門造車的困境 • 缺點 • 失去創新能力 • 打擊員工士氣及產生衝突 (Not Invented Here, N.I.H.) • 適用性與整合問題 • 核心能力與差異化的問題 • 組織吸收能力的問題

  23. 知識的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 組織內部的個人、群組及組織整體,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包括創意、實驗、教育訓練、討論、互動等)來增進、強化原有的知識,或創新、開發對組織有價值的新知識。 • 主要方式: • 個人創造 • 集體創造 • 知識創造的SECI模式 • 螺旋成長模式

  24. 知識創造的SECI模式 • 社會化(內隱→內隱):將內隱知識經由內隱學習與「同化」過程,由一族群移轉至另一族群。 • 組合化(外顯→外顯):由不同的外顯知識,經由分析、分類、分享及重組,產生新的外顯知識過程與綜效(1+1>2) 。 • 外化(內隱→外顯):將內隱知識轉換為可定義、可訴諸文字的外顯知識的過程。 • 內化(外顯→內隱):將外顯知識轉換為內隱知識的過程。員工可經由將理論的知識透過實做來學習。

  25. 圖13-6 知識的螺旋成長圖

  26. 知識的分享(Knowledge Sharing)與轉移 • 透過各種管道(如討論、會議、網路、知識庫),組織員工或內外團隊在組織內或跨組織間彼此交換、討論知識,產生知識綜效,擴大運用價值。 • 主要問題與困難:施與授之間、知識類型、組織

  27. 知識的利用(Knowledge Utilization) • 員工或團隊採納、吸收新知識後,實際運用到工作流程、問題解決或決策的程度。 • 知識能否產生價值,是最重要的「臨門一腳」,「用不出來、沒行動力的知識就沒價值」。 • 知識+膽識=創新 • 鼓勵創新冒險、利用新知的文化 • 提倡「不恥下問」的文化 • 破除不是此處發明(N.I.H.)的文化 • 勿處罰創新失敗及錯誤 • 提供方法與環境,便利學習與運用

  28. 知識的儲存(Storing)與擷取(Retrieval) • 將有價值的知識經過選擇、過濾、加工提煉後,儲存在適當媒介內,提供需要者方便、快速地擷取,並隨時更新與重整其內容與結構。 • 讓使用者可方便、省力地擷取到正確、容易瞭解、清楚、簡潔的知識。根據TAM理論,「不容易使用」、「不認為有用」的IS是不會有人使用的。

  29. 圖13-8 組織知識儲存主要步驟 Select & Filter Refinement Store & Retrieval Update & Reorganization

  30. 表13-6 支援KM流程主要IT工具

  31. 支援KM整合性IT平台架構

  32. 企業入口網站(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EIP) • 「企業為了支援整體的運作,整合了企業內外部各種結構與非結構、靜態與動態的資訊資源與運用,利用單一介面,以個人化的需求呈現,並依據企業不同的目標策略與對象,而有不同的形式與支援重點。」 • Web單一入口:利用網頁的單一入口擷取企業資源的重要資訊。 • 整合結構與非結構靜態與動態的資訊與知識。 • 內外部整合:重視企業內外部的分享與互動。 • 個人化設計:以個人化的需求為設計導向。

  33. 圖13-10 企業的資訊與知識資源範疇

  34. 圖13-11 企業入口網站主要功能與目的 • 目的 • 支援內部知識管理 • 有效地輔助形成決策 • 支援外部知識分享與協同商務 • 提供知識工作者一個量身訂製的虛擬工作環境 • 支援電子化虛擬社群

  35. 主要工具與產品IBM/Lotus Knowledge Discovery Vs. Microsoft KMS架構

  36. 組織知識管理的評估觀點 • 衡量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 • 過程導向衡量 • 目標導向衡量 • 員工能力的提升: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員工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決策的品質、創意創新的能力,以及降低重蹈覆轍的比率。 • 作業流程卓越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作業的品質、生產力、彈性、速度等指標。 • 產品領導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產品的研發速度、新產品上市與成功的頻率、新產品占總產品的比率。 • 顧客親密性的指標:包括KM的引進,有否提升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保留率、抱怨次數、利潤貢獻度等指標。

  37. 表13-7 KM過程績效主要衡量指標

  38. 表13-8 影響KM各流程行為的主要文化

  39. KM領導者CKO的角色 • 觀念的推動 • 文化的促進 • 策略的規劃 • 範圍的界定 • 目標的轉化 • 基礎設施的推動 • 知識的仲介 • 知識庫的管理 • 資源的承諾

  40. KM的酬償制度設計重點 • 組織要有明確的KM酬償制度 • 酬償制度要與KM目標密切配合 • 酬償制度要平衡內在酬償與外在酬償 • 團隊與個人酬償的平衡 • 組織要能清楚地定義、彰顯與肯定員工對KM行為的貢獻 • 酬償要實質且要制度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