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Chapter 2 財務報導的觀念性架構

Chapter 2 財務報導的觀念性架構. 學習目標. 說明觀念性架構的有用性。 說明在建構觀念性架構所做的努力。 了解財務報導的目標。 指出會計資訊的品質特性。 定義財務報導的基本要素。 說明會計的基本假設。 解釋如何運用會計的基本原則。 說明各種限制對報導會計資訊的影響。. 本章架構. 2.1 觀念性架構. 觀念性架構係協調由目標衍生而來的各項概念的系統。 其他的概念提供有關的指引如: (1) 確認財務報導的範疇; (2) 選擇代表性的交易、事件及情況; (3) 這些交易、事件或情況如何加以認列及衡量; (4) 如何將它們彙總並予以報導。.

csil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2 財務報導的觀念性架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2財務報導的觀念性架構

  2. 學習目標 • 說明觀念性架構的有用性。 • 說明在建構觀念性架構所做的努力。 • 了解財務報導的目標。 • 指出會計資訊的品質特性。 • 定義財務報導的基本要素。 • 說明會計的基本假設。 • 解釋如何運用會計的基本原則。 • 說明各種限制對報導會計資訊的影響。

  3. 本章架構

  4. 2.1 觀念性架構 • 觀念性架構係協調由目標衍生而來的各項概念的系統。 • 其他的概念提供有關的指引如: (1)確認財務報導的範疇; (2)選擇代表性的交易、事件及情況; (3)這些交易、事件或情況如何加以認列及衡量; (4)如何將它們彙總並予以報導。

  5. 2.1.1 對於觀念性架構的需求 •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套觀念性架 構呢?第一,為使決策的制定 有用。一套發展完善的 觀念性架構因而可以使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未來發布更為有用及具有一致性的公報,不但能增加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財務報導的了解與信心,也必須能提高公司間財務報表的可比較性。第二,觀念性架構如果得以完善的發展成功,會計專業將可更迅速藉由既有的基本理論架構來解決最近發生與即將發生的實務問題。透過良好的判斷以及全球統一的觀念性架構之協助,職業會計師可以迅速找出一項可接受的會計處理方式。

  6. 2.1.2 觀念性架構的發展 •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及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目前正進行一項合作計畫以發展一套改良的共同觀念性架構,藉此提供發展未來會計準則的良好基礎,使投資者獲得可使其制定良好及有效決策時所需的資訊。

  7. 2.1.3 觀念性架構的概觀

  8. 2.2 第一階層:基本目標 • 通用財務報導之目的是提供有關報導個體的財務資訊以幫助現有及潛在的權益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債權人等資金提供者在其能力範圍內制定最佳的決策。

  9. 2.3 第二階層:觀念性的基礎概念 • 第二階層將形成一座溝通為何需要會計(目的)以及如何運用會計(認列、衡量以及財務報表的表達)之橋樑。

  10. 2.3.1 會計資訊的品質特性 • 公司如何選擇一項可接受的會計方法,金額以及揭露資訊的形態和以何種形式表達呢?其答案為:根據哪一種會計方法能夠提供最有用的資訊以利決策之制定(決策有用性)。 • 圖表2-2指出品質特性不是基本品質就是晉級品質,端視其如何影響資訊的決策有用性而定。 • 提高有用性的財務資訊受兩項財務報導的廣泛性限制所限—成本及重大性。

  11. 2.3.1 會計資訊的品質特性

  12. 基本品質—攸關性 • 財務資訊如果具有預測價值、確認價值或兩者兼具時則具有改變決策的能力。 • 若投資人能夠將該項財務資訊投入預測程序,且得以形塑出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則此一財務資訊具有預測價值(predictive value)。 • 相關的資訊同時也幫助使用者確認或者更改先前的預期,此為確認價值(confirmatory value)。

  13. 基本品質—忠實表達 • 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代表數字跟描述與已經存在或發生的事件相符。為達到忠實表達,資訊必須完整、中立,並且免於重大錯誤。 • 完整性(completeness)代表為求忠實表達所需的所有資訊都必須提供。 • 中立性(neutrality)代表公司無法選擇一套對其有利的資訊。 • 資訊若免於錯誤(free from error)將較為正確(忠實)表達財務項目。

  14. 晉級品質 • 晉級品質的特質為基本品質的補充。這些特質可以區分何者為較有用的資訊,何者為較無用的資訊。包括可比較性、可驗證性、時效性,及可了解性。

  15. 晉級品質 • 資訊的衡量與報導若對不同的公司採用相似的方法衡量與列報則具有可比較性。可比較性(comparability)是有助於使用者找出不同公司間的經濟事件真正的相似、相異處。 • 另一種形態的可比較性—一致性,是當公司在各期間對相似的事件採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採用這種作法,公司才能顯示一致使用會計原則的結果。一致性的觀念並不表示公司不能從某一會計方法轉為另一會計方法。公司如可變更會計方法,它就必須揭露該項會計變動的本質與影響,以及變動的原因與變動當期的財務報表。

  16. 晉級品質 • 當採用獨立的衡量方法,且使用相同的方式而獲得相似的結果時則具有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 及時性(timeliness)即是在資訊失去影響決策能力前,提供資訊給決策制定者。 • 可了解性(understandability),意指所謂的資訊品質,亦即被合理告知的使用者都能夠看見重要性。

  17. 2.3.2 基本的要素 •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將這些要素區分為兩個明顯的群組。第一組包括三項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描述在某一特定時間(moment in time)內,資源的數目與對資源的請求權。第二組包括兩種要素,描述在特定時期(moment of time)影響公司的交易事件及情況。

  18. 2.4 第三階層:認列、衡量以及揭露的觀念 2.4.1 基本的假設 • 財務會計結構下有五項基本的假設: (1)經濟個體, (2)繼續經營, (3)貨幣單位, (4)期間性, (5)應計基礎。 • 經濟個體假設(economic entity assumption)係指經濟活動可用某特定單位的會計責任加以認定。換句話說,公司必須保持其營業活動與其所有者和任何其他單位分離且獨立。

  19. 2.4.1 基本的假設 • 企業個體概念並不必然是指法律個體。 • 公司應能夠存活到完成其目標與承諾。 • 這項假設具有重大的含意,即如果我們假設企業終將清算結束,則成本原則的有用性將大受限制。 • 貨幣單位假設(monetary unit assumption)係指貨幣是經濟活動的共同分母並且提供會計衡量與分析的適切基礎。貨幣單位具攸關性、簡便性、世界通用性、可了解性及有用性。 • 會計基本上忽略物價水準變動(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並假設衡量的單位—歐元、美元或日元—能保有合理的穩定性。

  20. 2.4.1 基本的假設 • 期間性(或者期間)假說(periodicity assumption)隱含公司可以將經濟活動以人為的方式劃分為不同的期間。這些期間各有不同,但最大的共同點是以月計、以季計、以年計的期間。 • 在科技的進步下,公司需要提供更多線上、及時財務資訊以確保投資者能取得攸關資訊。 •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下現金基礎會計是被禁止使用的。 • 財務報表以應計基礎編製係不只告知使用者過去的交易將影響現金的收支,同時提醒使用者未來支付現金的義務,及未來能回收現金的資源。

  21. 2.4.2 會計的基本原則 • 四項會計的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accounting): (1)衡量, (2)收入認列, (3)費用認列, (4)充分揭露。

  22. 衡量原則 •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要求公司對多數的資產及負債以取得價格為基礎加以認列與報導。這通常稱為歷史成本原則(historical cost principle)。以成本計價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多數人認為對某品項所給付的價格是一種忠實表達。 • 公允價值(fair value)的定義為:「資產交換,經常負債或可交換的權益商品在公平交易的情況下雙方具有充分了解及願意成交的價格。」

  23. 衡量原則 • 公允價值的衡量方法或估計值通常可提供較為攸關的資訊,與資產及負債相關的預期未來現金流量。 •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能夠提供更為攸關的資訊,因為它反映現時金融商品的約當現金價值。因此公司現在可以選擇對其多數的金融商品採用公允價值記帳,包括應收款項、投資、債務證券以及財務性負債。

  24. 收入認列原則 • 收入認列原則(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指出收入在其具有可能流入企業的未來經濟效益及可以可靠衡量其金額時認列。 • 一般而言,客觀的測試如銷貨,指出公司應在何時認列收入。銷貨提供客觀並且可驗證的收入衡量—銷售價格。 • 公司在某些長期建造工程契約中,可以在完工之前認列收入。公司根據完工的百分比定期認列收入。

  25. 收入認列原則

  26. 收入認列原則 • 生產完成時,公司可以在完成生產後銷售前認列收入。這通常是商品或其他資產可以在活潑的市場以某特定價格而不產生重大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成立。 • 收現時,公司只有在銷售時收現不確定時才能採用現金基礎法。 • 分期銷售法,通常應用於零售業,如農業與家用設備及機器等。

  27. 費用認列原則 • 「讓費用追隨收入」這個方法即為費用認列原則(expense recognition principle)。其原係根據費用的定義(流出或其他使用資產或產生負債)而將成果(收入)與努力(費用)加以配合。 • 有一些成本難以與收入作連結。公司使用一種「公司合理而有系統的」分配原則以大略符合費用認列原則。 • 公司有時將某些成本認列為當期的費用(或損失)僅僅是因為它們無法決定其與收入的關聯性。

  28. 費用認列原則 • 成本通常分為兩類:產品成本與期間成本。產品成本(product costs),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間接費用,期間成本(period osts),如辦公人員的薪資及其他行政費用係與期間有關。

  29. 完全揭露原則 • 提供這項資訊具有足夠的重要性以影響一位具有充分資訊的使用者之判斷與決定。 • 揭露並非常規會計的替代品。以現金基礎記錄銷貨成本容易造成誤導,即使公司在財務報表的附註揭露應計基礎的金額。 • 財務報表的附註(notes to financial statements)通常擴大說明或解釋財務報表本身的項目。附註的資訊不一定必須是可量化的,也不一定必須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 • 補充性資訊(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可能包括與財務報表不同的細目或金額。它可能是可以量化的資訊,具有高度攸關性但可靠性不高。

  30. 2.4.3 限制 • 在提供品質特性的資訊以使其有用時,公司必須考慮兩項限制報導的重要因素。這些限制(constraints): (1)成本, (2)重要性。

  31. 成本限制 • 成本限制(cost constraint):必須衡量提供該項資訊的成本以及使用該項資訊所能產生的效益。 • 成本效益分析的困難在於成本,特別是效益,通常不是明顯或可衡量的。

  32. 重大性限制 • 重大性限制(materiality constraint)所關切的是某個項目對公司整體財務營運的影響。 • 對公司提供判定某項目是否重大的指導準則是相當困難的。

  33. 重大性限制 • 公司及其會計師通常採用經驗法則來判定重要性,公司在決定某項目是否重大時必須同時考慮量化及質性的因素。 • 對公司提供判定某項目是否重大的指導準則是相當困難的。

  34. 重大性限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