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15 Views
Questions. 问题: A 、 100 多年以后,淡水资源枯竭; B 、现存的问题是:北方严重缺水 解决之道 A 、节约用水 B 、南水北调 C 、海水淡化 Questions: A 、海水如何淡化 ? B 、 30 万人 / 年肾衰病人;约 1/6 肾移植,生命如何延长 ?.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 5.1 概论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5.3 微滤 (MF) 5.4 超滤 (UF) 5.5 反渗透 (RO) 5.6 透析 (DS) 5.7 电透析 (ED , IEED) 5.8 膜材料的要求 5.9 膜材料的种类
E N D
Questions 问题: A、 100多年以后,淡水资源枯竭; B、现存的问题是:北方严重缺水 解决之道 A、节约用水 B、南水北调 C、海水淡化 Questions: A、海水如何淡化? B、30万人/年肾衰病人;约1/6肾移植,生命如何延长?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 5.1 概论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5.3 微滤(MF) 5.4 超滤(UF) 5.5 反渗透(RO) 5.6 透析(DS) 5.7 电透析(ED,IEED) 5.8 膜材料的要求 5.9 膜材料的种类 5.10 膜结构特征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5.12 膜组件 作业
5.1 概论 优点: 1)、能耗低。膜分离不涉及相变,对能量要求低,与蒸馏、结晶和蒸发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2)、分离条件温和,对于热敏感物质的分离很重要; 3)、操作方便,结构紧凑、维修成本低、易于自动化。 缺点 1)、膜面易发生污染,膜分离性能降低,故需采用与工艺相适应的膜面清洗方法; 2)、稳定性、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有限,故使用范围有限; 3)、单独的膜分离技术功能有限,需与气他分离技术连用。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以推动力的过程分类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A、透析技术(Dialysis, DS) 以电场力为推动力的过程:A、电透析,B、离子交换电透析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A、微滤(microfiltration),B、超滤(untrafiltration),C、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以蒸气压差为推动力的过程:A、膜蒸馏,B、渗透蒸馏 以分离应用领域过程分类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un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透析(Dialysis, DS) 电透析(electro-dialysis, ED) 纳米膜分离(Selective, RO) 亲和过滤(affinity filtration, AF)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 PV)
5.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的关系。
5.3 微滤(MF) 原理:筛分,同一般过滤有很大重叠。 操作:同一般过滤。膜两侧的渗透压可忽略,操作压在0.05-0.5Mpa。 用途:除去0.1um—10um的颗粒,用于细胞、细菌、细胞器的分离。 透过流通量Jv(kg m-2 s-1)计算:Carman-Kozeny方程 :膜的孔隙率,:滤液黏度,K:为与孔道结构有关的无因次常数,S0为孔道比表面积。 意义: Jv与压力差p成正比,与滤液的黏度成反比,这是分析微滤过程的理论基础。
5.4 超滤(UF) 原理:筛分 操作:一般采用切向流体,以减少固相沉积。膜两侧的渗透压很小,操作压在0.1-1.0MPa。 应用:A、高分子溶质之间,以及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之间的分离;B、Pro浓缩,C、病毒的分离和富积,C、回收细胞,处理胶体悬浮液。 计算:Carman-Kozeny方程(见上)。 优点:A、消除了滤饼的阻力,过滤效率高;B、超滤回收率高;C、滤液的质量好;D、减少处理步骤
5.5 反渗透(RO) 渗透压差 条件:极稀溶液。 意义: 透过液溶质浓度(c2p)方程: v1为溶剂水的摩尔体积(m3/mol);aA和aB分别为A、B两侧溶剂的活度;为膜两侧的渗透压差; c2为溶质在膜两侧浓度差;p为膜两侧压力差;L solute和Lsolvent分别为溶质和溶剂在膜中的渗透系数。 意义:
5.5 反渗透(RO) 意义: A、膜的选择性。 B、压力的选择性。压力越高,透过液中溶质的浓度越低。因此,提高反渗透的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高度浓缩,或提高海水淡化质量。 应用: A、海水淡化, B、超纯水制备, C、抗生素和氨基酸等浓缩, D、回收有机溶剂,如乙醇、丁醇和丙醇等。
5.6 透析(DS) 原理:浓差扩散 操作: 用途: A、人工肾,腹膜透析; B、样品脱电解质; C、浓缩富积; D、气体分离(利用透析袋对不同气体的通透性) 优点: A、方法和设备简单,价格低廉; B、实验室最常用的样品脱盐方法 缺点: A、透析的速度缓慢; B、溶质稀释。
5.7 电透析(ED,IEED) 电透析(Electro-dialysis, ED) 原理:在透析的基础上加上直流电,极大加快离子的透析速度。 操作: 用途:样品快速脱盐。 优点: A、设备简单, B、透析速度极快(提高几十倍), C、电流直接指示电透析终点, D、减轻溶质的稀释。 终点判断: A、Cl- + Ag+ = AgCl ; B、电导恒定.
5.7 离子交换电透析(IEED) 机理:透析膜经化学处理后带有正电荷(如季铵基—N+R3)或负电荷基团如(磺酸基—SO-3)。 操作:几百对 用途:A、海水淡化,B、苦水淡化,C、血浆、IgG、其他蛋白质的分离,D、氨基酸和有机酸分离纯化。 优点:可大规模生产 缺点:能耗高
5.8 膜材料的要求 生物分离过程中,对膜料要有如下要求: A、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的孔隙率高,过滤阻力小; B、不吸附被分离物质,从而膜不易污染和堵塞; C、使用的pH和温度范围广,耐高温灭菌,耐酸碱清洗,稳定性高 D、使用寿命长:经济; D、易通过清洗恢复透过性能; E、适应性广:满足实现分离的各种要求,如对菌体细胞的截留,对生物大分子的通透性或截留作用。
5.9 膜材料的种类 天然高分子材料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硝酸纤维和再生纤维 优点:醋酸纤维的阻盐能力最强,常用于反渗透膜,也可作超滤膜和微滤膜;再生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透析膜和微滤膜。 缺点:醋酸纤维膜最高使用温度和pH范围有限,在45-50C,pH3-8。 合成高分子材料 种类:聚砜、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晴、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其中,聚砜最常用,用于制造超滤膜。 优点:耐高温(70-80C,可达125C),pH1-13,耐氯能力强,可调节的孔径宽(1-20nm);聚酰胺膜的耐压较高,对温度和pH稳定性高,寿命长,常用于反渗透。 缺点:但聚砜的耐压差,压力极限在0.5-1.0MPa。
5.9 膜材料的种类 无机材料 种类: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目前实用化有孔径>0.1um微滤膜和截留>10kD的超滤膜,其中以陶瓷材料的微滤膜最常用。多孔陶瓷膜主要利用氧化铝、硅胶、氧化锆和钛等陶瓷微粒烧结而成,膜厚方向上不对称 优点: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缺点:不易加工,造价高。 复合材料 种类:如将含水金属氧化物(氧化锆)等胶体微粒或聚丙烯酸等沉淀在陶瓷管的多空介质表面形成膜,其中沉淀层起筛分作用。 优点:此膜的通透性大,通过改变pH值容易形成和除去沉淀层,清洗容易。 缺点:稳定性差。
5.10 膜结构特征 孔道结构 核孔微滤膜(nuclepore membrane) 孔形整齐,孔道直通,呈圆柱形,孔径分布范围小。在分离性能、通透性和耐污染方面优于一般的微孔滤膜,但造价较高。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 膜截面的膜厚度上孔道结构均匀。早期的膜多为对称膜。缺点:传质阻力大,通透性低,且容易污染阻塞,清洗困难。
5.10 膜结构特征 不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 膜在厚度上的孔道结构不均匀,不对称膜主要由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0.2-0.5um)和起支撑作用的惰性层(50-100um)构成。惰性层孔径很大,对通过流体阻力很小。由于不对称膜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很薄,孔径微细,因此透通量大,膜孔不易阻塞,易冲洗。目前的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多为不对称膜。一般而言,超滤膜多为指状结构,反渗透膜多为海绵状结构,微滤膜以对称结构为主,新型无机陶瓷膜多为不对称膜。
5.10 膜结构特征 孔道特征 特征:膜的孔道特征包括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超滤膜和微滤膜的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可通过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到。 微滤膜最大孔径:可用泡点法(bubble point method)测定。在膜表面覆盖一层水,用水湿润膜孔,从下面通入空气,当压力升高到有稳定的气泡冒出时称为泡点,此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张力将水从膜孔毛细管中推出的动量平衡,得到计算最大孔径公式 式中,为水的表面张力;pb为泡点压力;为水与膜面的接着角度。因为亲水膜可被水完全湿润,故亲水膜的0,cos 1,所以
5.10 膜结构特征 膜的水通量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一般为0.1MPa,温度20C),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的水通量(in: m3 m-2 h-1)。 意义: A、对同类膜,孔径越大,水通量越大; B、水通量并不能完全衡量和预测实际料液的透过流通量。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微滤膜用平均孔径标志膜的型号. 超滤膜用截留分子量标志膜的型号. 分子截留率(rejection coefficient): 表征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 表观截留率:由于膜表面的极化浓度不易测定,通常只能测定料液的体积浓度(bulk concentration),因此常用表观截留率,其定义为: 真实截留率为:在实际膜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浓度极化现象,真实截留率为: 显然,如不存在浓度极化现象,R表观R真实。如R表观= 1,则cf = 0,即溶质完全被截留;如 R表观= 0,则 cf = cb, 即溶质可自由透过膜。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分子的测定: 平板膜的截留率可用搅拌型超滤器间歇测定。操作在较低压力和适当的搅拌速度下进行,避免发生浓度极化。通过测定超滤膜前后的保留液浓度和体积可计算截留率为: 其中,c0和c分别为溶质的初始浓度和超滤后的浓度,V0和V分别为料液的初始和超滤后体积。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曲线: 意义:A、曲线陡直,孔径分布小,膜有较好的分子量切割作用;B、相反,孔径分布较宽,膜的分子量切割作用较差。 截留分子量:通过测定分子量不同的球形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分子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即截留曲线。一般将在截留率为90%的溶质分子量定义为膜的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 MWCO)。 膜的评价:当然,MWCO只表征膜特征的一个参数,不能作为唯一指标。膜的优劣应从孔径分布、透过通量、耐污染能力、稳定性、温度、pH、机械强度等多方面考察。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A、分子特征:分子量相同时,线形分子截留率较低;支链分子较高,球状分子最大。 B、电荷:对于荷电膜,膜相同的分子截留率低;反之,截留率较高。 C、膜吸附:溶质与膜有相互吸附的,截留率高;相反,截留率较低。 D、其他高分子的影响:当有两种以上的高分子溶质存在时,其中某一溶质的截留率高高于单独存在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a、竞争性抑制;b、浓度的极现象使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体浓度。图 E、操作条件:温度升高,黏度下降,则截留率降低。膜面流速增大,则浓度极化减低,截留率升高。 F、pH 值:当料液的pH值等于蛋白质的pI时,由于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蛋白质间的静电排斥最小,使蛋白质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极化层浓度最大,即透过阻力最大。此时,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他pH下的截留率。图
5.11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pI乳球蛋白= 5.2
5.12 膜组件 管式膜组件 操作:(10-20根并联管) 应用: A、UF、MF, B、适合于处理悬浮液较高的料液。 优点: A、结构简单,内径较大; B、操作清洗容易。 缺点: A、单位体积的过滤表面积在各种膜组件中最小, B、投资大,操作费用高,保留体积大, C、压力降大。
5.12 膜组件 平板膜组件 操作:图 应用: A、UF、MF、PV, B、适合于处理悬浮液较高的料液。 优点:保留体积小,操作费用低,压力降小,流液稳定,比较成熟。 缺点: A、投资费用高, B、大的固体含量会堵塞进料液流通,撤卸清洗管道费时。
5.12 膜组件 螺旋膜组件 操作:图 应用: A、RO、UF、MF, B、适用于低固体含量的料液。 优点: A、结构简单,更新膜容易,比表面积大, B、价格低,操作费用低。 缺点: A、料液需预处理, B、压力降大, C、易污染,难清洗, D、液流不易控制。
5.12 膜组件 中空纤维膜组件 操作:图(数百至数百万根中空纤维管),中空纤维膜ID = 40-80um,毛细管膜ID = 0.25-2.5mm 应用:A、毛细管式:UF、MF、PV,B、中空纤维式(能耐高压):RO,DS(大规模透析,人工肾),C、适合于处理低固体含量的料液。 优点:A、比表面积最大,效率高,B、可以逆流操作,压力较小,C、设备投资低。 缺点:A、料液需预处理、易堵塞,B、单根管的损坏常使整个组件报废,C、不够成熟。
5.12 膜组件 动态压力过滤器 操作: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内筒以2000-3000 r/min旋转,造成料液的切向流动,消除浓差极差 应用:MF、UF、RO、酶反应等 优点:A、无浓差极差,局部混合十分好,B、高渗透流,高的酶传递性。 缺点:单位体积的过滤面积小,放大困难。
5.12 膜组件 表:个种膜组件特性和应用比较
致谢! Thank you for your join
作业 自学第六章, 纳米膜的分离机制? 纳米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