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1.3k Views
连士升先生 ( 1907~1973 ). 中国的动荡时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动荡不宁的时代。 1928 年,日本兵在山东杀害中国官员蔡公时,酿成“五三济南惨案”。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城外阴谋制造爆破,发动 “九一八事变”。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海军突袭上海闸北,爆发“一二八淞沪战争”。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本驻屯军在北平市郊卢沟桥制造事端,引发长达 8 年的“七七事变”中日战争。. 在北平的两个读书人. 在这段动乱的日子里,有两个读书人,正默默地在北平读书、做学问、写文章、强烈抗议日本侵略。
E N D
中国的动荡时代 •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动荡不宁的时代。 • 1928年,日本兵在山东杀害中国官员蔡公时,酿成“五三济南惨案”。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城外阴谋制造爆破,发动 “九一八事变”。 •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突袭上海闸北,爆发“一二八淞沪战争”。 •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驻屯军在北平市郊卢沟桥制造事端,引发长达8年的“七七事变”中日战争。
在北平的两个读书人 • 在这段动乱的日子里,有两个读书人,正默默地在北平读书、做学问、写文章、强烈抗议日本侵略。 • 他们是: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 燕京大学学生连士升 • 24岁的燕京大学研究生连士升,与33岁的北大教授陶希圣,在燕京大学结缘,因《食货》而成为好友。 • 他们的生活轨迹,时而交集、时而平行,关切友爱,互通声气,如此忽隐忽现地延绵了80年直到今天。
24岁的燕京大学研究生连士升,与33岁的北大教授陶希圣,在燕大结缘,因《食货》而成为好友。24岁的燕京大学研究生连士升,与33岁的北大教授陶希圣,在燕大结缘,因《食货》而成为好友。
社会经济史杂志《食货》半月刊 • 尚书《洪范八政》:“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 ”。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有着极高的社会经济史料价值。 • 北大教授陶希圣主编的《食货》半月刊,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日本经济史学界称这段期间为“陶希圣时代”。 • 《食货》半月刊自1934年12月创刊,到1937年7月停刊的二年半中,前后共出版61期,刊发150多位作者的论文345篇。
《食货》半月刊,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食货》半月刊,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
1935年3月,连士升开始为《食货》写稿 他的第一篇文章:经济理论与经济史(译桑巴德)
连士升发表于《食货》的文章 • 连士升译:经济理论与经济史(德・桑巴德著) • 连士升译:经济史的纪律(英・克拉判著) • 连士升著:重商制度略说 • 连士升译:论经济史的研究(英・克拉判著) • 连士升译:由村落到都市的发达过程(德・西摩勒尔著) • 连士升译:经济史的重要性(英・约克曼著)
两年共发表11篇跨20期 • 连士升译:由城市经济到领域经济的发达(德・西摩勒尔著) • 连士升、陶希圣著:斯密亚丹论中国 • 连士升译:论原富(英・费著) • 连士升译:怎样研究社会事实(英・卫布思夫妇著) • 连士升译:工业发达史(美・格拉斯著)(1至9篇)
陶希圣对青年连士升的评语一 《食货》一卷八期(1935年3月16日)〈编辑的话〉: 连士升先生是燕京大学研究院出来的专攻经济史的笃实的学者。他在北平图书馆阅览室里已经两年,他正在翻译世界经济史几部名著,有工夫还调查北平的庙会等经济现象。经济史名著译毕以后,他将根据他的素养,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陶希圣对青年连士升的评语二 《食货》二卷十二期(同年11月16日) 〈编辑的话〉: 连士升先生埋头于各种经济史方法论的研究与经济史名著的翻译,工夫的深苦是通常以一知半解自封自足的人想象不到的。不久他将有长文介绍经济史名家名著给我们。
陶希圣与恒生、晋生摄于故宫太和殿(1937年春)陶希圣与恒生、晋生摄于故宫太和殿(1937年春) 阿
日军挑衅爆发战争 • 1930年,连士升经国学大师顾颉刚介绍,进入北平国家图书馆为研究生,在特别研究室中读书写作。 • 1931年,与燕大同学郑侃慈结为夫妇,为京沪知名报章杂志撰写论文。 • 1934年,大女儿侨思出世。 • 1935年,开始投稿《食货》半月刊。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战争爆发南下香港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事爆发,10日,父亲只身赶往庐山参加蒋委员长主持的“庐山谈话会”。 • 28日,日军进入北平城。8月10日,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乘火车到天津,换搭海轮到烟台,再辗转经南京、武汉、重庆,最后到成都住下。 • 8月23日,连士升带着侃慈和三岁的侨思经天津搭船去了香港。 • 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地山介绍连士升进入《港报》工作,不久报馆因财务亏损而倒闭。
侃慈不幸去世 • 连士升把妻小搬到澳门亲戚家暂住,以专心完成在北平未翻译完的哈佛大学格拉斯教授的《工业史》。 • 1938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工业史》。 • 5月,侃慈带侨思回港。8月,侃慈患心脏病,群医诊治无效,不幸去世。 • 1939年,接受岭南大学的聘书,在文学院任教。
轰动中外的“高陶事件” • 1939年8月,陶希圣从香港去到上海,参加国民政府副总裁汪精卫领导的“中日和平谈判”。 • 11月,母亲带儿女往上海设法营救父亲。 • 12月30日,汪日密约签字,父亲与汪精卫的另一亲信高宗武拒绝签字。 • 1940年1月3日,高、陶二人脱离汪集团,潜往香港。我姐弟3人反成为汪伪的人质。 • 22日,香港《大公报》把密约全文公诸于世,是谓“高陶事件”。
加入《国际通讯社》 • 陶希圣1939年到香港,1940年在重庆国民政府资助之下,创办《国际通讯》周刊。 • 连士升加入《国际通讯社》任编译。 • 《国际通讯社》的编译者,有连士升、戴杜衡、林一新、李毓田、唐锡如,洪力生、黄蔷薇……诸先生。 • 每期所载的论著都出自各人手笔,译稿则取材自几十种英、美、日、俄等国出版的书报刊物。
《国际通讯社》座落于九龙柯士甸道148-150号,楼房至今仍在,二楼右边半圆部分为通讯社办公室,左边为住家。《国际通讯社》座落于九龙柯士甸道148-150号,楼房至今仍在,二楼右边半圆部分为通讯社办公室,左边为住家。
连士升、罗梅结婚 • 1940年,连士升与罗梅在香港告罗士打酒店举行婚礼。 • 陶希圣担任男方主婚人,罗牧为女方主婚人,文学家许地山(落花生)为证婚人。 • 一九四一年,获聘为香港大学校外考试委员。 • 同年,长子亮思诞生。 1941年香港:连士升、罗梅与大女儿侨思、儿子亮思。
太平洋战争爆发 •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 8日上午,日本空军开始轰炸港九,陆军从深圳边境向九龙新界发动攻击。 • 11日,英军自九龙撤退至港岛,在日军尚未开进之前,治安濒临真空。 • 此时盗匪四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九龙霎时变成无法无天的恐怖世界。
日军侵占九龙香港 • 12日,日军进入九龙,架起炮台轰向港岛,英军猛烈还击,遍地硝烟。 • 19日,日军登陆港岛,英军奋力抵抗,死伤惨重。 • 25日,英军投降,港督杨慕琦束手成为俘虏。 • 日军占领港九后,开始报复虐杀反抗分子及屠杀俘虏士兵。
陶连两家逃出香港 • 陶连两家困居九龙、香港,生活在恐惧之中。 • 1942年2月,陶家分两路逃难。 • 父亲随潮州难民队,经陆路往韶关,转桂林。 • 我们随母亲搭日本疏散船“白银丸”往广州湾,经广西郁林转往桂林。 • 连家从港岛渡海赶来,未能登上“白银丸”,只好另搭难民船往澳门,经广州湾转安南。
港九沦陷后陶家逃难的通行证 从广州湾往桂林 从桂林往重庆 香港沦陷后,陶家辗转逃到桂林,连家几经艰辛逃往安南。
在越南隐居 • 在广州湾为躲避日军追缉,连士升一家逃到安南。 • 他们到湄公河三角洲茶荣省,开始长达四年的隐居生活。 • 连士升当上一间华侨小学的校长,课余翻译克拉判的一百五十万字巨著《近代英国经济史》。 • 二女儿仁思(1942),三女儿藩思(1944),及四女儿文思(1948)陆续出世。
日本无条件投降 •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西贡《远东日报》聘连士升为主,往英、美、法、荷、加访问报导见闻。 • 1946年1月,取道曼谷返国,顺便游历东南亚。 • 2月抵达重庆,投宿胜利大厦,第二天便搬到亲友家里去住。 • 曾经居住上清寺陶希圣家,白天访友,晚上灯下写作。 • 在南京当了半年公务员,觉得没有前途,决定离开。
任职新加坡《南洋商报》 • 1947年,任新加坡《中兴日报》特派员,派往中国采访,在国内又获南京《中央日报》聘为特派员。 • 1948年,进南洋第一大报,新加坡《南洋商报》任记者。全家来新加坡定居。 • 同年,赴欧洲采访,写成《祖国纪行》及《欧洲纪行》之《塞纳河两岸》、《地中海之滨》、《大西洋一角》及《印度洋舟中》五大著作,由南洋商报出版。
积极参与新加坡文化活动 • 1950年,出任南洋学会理事。幺女萧思出世。 • 1952年,受委为南洋大学及新加坡大学董事。 • 1954年,任南洋学会会长,积极推动文化事业。 1953年新加坡:左起前排:萧思、文思、仁思;中排:藩思、罗梅、亮思;后排:侨思、连士升。
元首颁赠功勋章 • 1956年,被推选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发起人兼顾问。 • 1959年,受命为新加坡政府公共委员会委员。 • 1963年,荣获新加坡元首颁赠功勋章。 1963年:新加坡元首颁赠功勋章。
任《南洋商报》总编辑 • 1963年,出版《海滨寄简》1至4册:《物华集》、《天宝集》、《人杰集》、《地灵集》。 • 1965年初,陶希圣访问新马,与阔别二十年的连士升欢晤话旧。 • 出版《泰戈尔传》 、《尼赫鲁传》 、《甘地传》。 • 1967年,出版最后一部著作:《西方英雄谱》。 1963年新加坡:连士升夫妇。
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 1969年,任南洋商报总编辑。 • 1971年,因病辞去所有职务。 • 1972年,出版《海滨寄简》第5、6册《落霞集》及《孤鹜集》。 • 同年,连先生伉俪访问马来西亚怡保,与恒生夫妇晤谈话旧。 • 1973年,赴北京探视大女儿侨思,回新加坡后竟一病不起,不幸于7月9日与世长辞。 • 1975、2007年,连家子女出版《海滨寄简》的第7、8册《秋水集》、《长天集》。
连士升的“北京味” • 连士升从经济学家转变为记者,又成为著作丰富的文学家。 • 他初到新加坡马来亚时,带着中国北方学者特有的气质,言谈举止显得渊博自信。 • 从描写北平风貌的文章,如〈北京图书馆〉、〈北京的公园〉、〈北京的饭馆〉等,可以窥见他的乡土视角,嗅出他浓厚的“北京味”。 1953年:透着“京派文人”气息的连士升。
连士升文章的特点 • 连士升用笔温和敦厚,感情丰富,喜欢意境美的描述,善于比喻而富启发性。 • 他偏爱纯艺术的文学,展现古典色彩,时而流露着系念故国乡土的情怀。 • 他饱读西洋名著,国际视野广阔,学养多元知识渊博。 • 他气质开阔包容,尊重并吸收南洋本土文化的特质,写出反映南洋人情、风俗及趣味的文字。 海景酒店:连士升最喜欢在这里看书写作。
“南洋鲁迅”的美誉 • 连士升虽被赋予“南洋鲁迅”的美誉,其文字却绝不似鲁迅那么尖刻与充满愤怒。 • 他在《南洋商报》、《南洋周刊》和《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游记、书评和论文,共出版23部书,包括印度三杰的传记,对南洋华文学界贡献良多。 连士升《海滨寄简》手稿。
关心青年,是青年楷模 • 在1950至1970年代,连士升不但是新马文坛上声誉卓著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报人。 • 他关心青年,循循善诱,激励上进,对青年品性的陶冶,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在南洋被尊为青年楷模。
连士升先生的著作 • 游记:《祖国纪行》、《塞纳河两岸》、《地中海之滨》、《大西洋一角》、《印度洋舟中》。 • 散文:《南行集》、《名山胜水》、《春树集》、《给新青年》、《闲人杂记》、《回首四十年》。 • 传记:《泰戈尔传》、《尼赫鲁传》、《甘地传》、《西方英雄谱》。 • 信札:《海滨寄简》之: (1)《物华集》、(2)《天宝集》、(3)《人杰集》、(4)《地灵集》、(5)《落霞集》、(6)《孤骛集》、(7)《秋水集》、(8)《长天集》。
《海滨寄简》的命名出典 《海滨寄简》八集的书名,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长天集》新书发表 《海滨寄简》的第7、8册《秋水集》及《长天集》,由连士升的子女分别于1975年及2007年出版。 2007年9月15日,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主办“连士升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同时举行《长天集》的新书发表仪式。
台湾出版的《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 主编:柏杨 出版:时报文化事业出版公司 年代:1982年6月 连士升文选: ◆巴刹与南洋社会 ◆青年共同的信仰 ◆梦里难忘的母语 ◆南洋文化的远景 ◆文艺应反映现实 ◆我理想中的记者 ◆巴尔扎克 ◆雨果 ◆左拉 ◆韩槐准著:南洋遗留的古中 国外销瓷陶
陶连两家狮城欢聚 • 2008年10月26日,陶恒生收到连侨思在网上的留言,两家取得联系。 • 2009年11月4日,陶恒生、刘德顺从旧金山飞来新加坡与连家相聚。 • 2010年1月30日,陶恒生夫妇再来新加坡参加连夫人88米寿的盛宴。 • 2月3日,访问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怡和轩及陈嘉庚基金会先贤馆。
天赐纯嘏 如南山寿:连夫人88米寿之庆 恭祝连夫人永远健康快乐!
孔子学院与先贤馆 新加坡先贤馆。 左起: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怡和轩副主席王如明、陶恒生、怡和轩主席林清如、先贤馆副馆长韩山元、助理馆长邹璐。 ↓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左起:院长许福吉博士、陶恒生、怡和轩副主席王如明。 ↑
谢谢! Music: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Performed: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r Eugene Goossens Violin: David Oistrach Photos: Lien and Tao families Compiled : Tao Heng 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