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第 13 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第 13 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定义 : 通常是指研究 200-780 nm 光谱区域内,物质分子或离子对光辐射吸收的一种方法,也称为 吸光光度法 或 分光光度法。 利用有色溶液对可见光的吸收来进行定量测定, 称为 比色法 。.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eml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3 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3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2.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定义: 通常是指研究200-780nm光谱区域内,物质分子或离子对光辐射吸收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吸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法。 利用有色溶液对可见光的吸收来进行定量测定, 称为比色法。

  3.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历史(1) 公元60年 古希腊 普里尼 五倍子浸出液估测醋中Fe 十九世纪30-40年代 比色是一种普遍分析方法 利用金属离子本身颜色或无机显色剂 MnO4- NH3 使Cu2+Co2+显色 方法:目视比色法 系列标样 Cs C2s C3s C4s C5s  Cx 比较颜色深浅

  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历史(2) 1852年 Beer定律 1868年 布特列洛夫 1870年 杜包斯克 目视比色计 浦氏光度计 1911年 贝格尔 硒光电池比色计 1918年 美国国家标准局 第一台分光光度计 20世纪30-40年代 E.B.Sandell“痕迹金属比色测定” 20世纪50年代 有机显色剂 近二、三十年 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联用技术

  5.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的获得 1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 13-3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法 13-4 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 13-5 吸光光度的其他分析技术 13-6 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6.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 •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 光度分析的拓展及其应用

  7.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 1. 选择吸收 宏观现象 KMnO4(紫红色) 吸收白光中的 黄绿色 CuSO4 (蓝色) 吸收白光中的 黄色 互补色 结论 ⑴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表现出不同的吸收能力,称之谓选择吸收现象。 ⑵不同的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性质是不同的。 ⑶溶液的颜色并不是某一个波长,而是一个波长带。

  8.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1. 选择吸收 量子解释(1) 入射光的能量 能级间的能量差 h = hc/ = E2-E1 = E 普朗克条件 E ? 一个分子的总能量E =E内能+E平动能+E电+E振+E转 固有 连续变化 量子化 E = E电+E振+E转

  9.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1. 选择吸收 量子解释(2) E = E电+E振+E转 1~10eV 0.05~1eV 10-4~0.05eV 10 10~100 5eV ± 0.1eV ±0.005eVn V 250nm ± 5nm ± 0.25nm J=±1 V=±1 n=±1 J J=±1 V=±1 J=±1

  10.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1. 选择吸收 量子解释(3) • 物质对光呈现选择吸收的原因:单一吸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只有有限数量的量子化能级的缘故。 • 选择吸收的性质:反映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差异,各物质分子能级千差万别,内部各能级间的间隔也不相同。 • 形成吸收带:电子跃迁时不可避免要同时发生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11.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2. 吸收光谱 透光度: T= I / I0 单色光I0I 吸光度: A=lgT-1=lg(I0/I) 透射光谱: T~ 图 吸收光谱:A~ 图maxAmax  吸收峰值波长 吸收峰值吸光度 吸收带宽 max (半峰宽) 摩尔吸光系数 物质的能量特征 强度特征

  12.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2. 吸收光谱 KMnO4吸收光谱: A -  图 525n m

  13.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Cary分光光度计

  1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HP分光光度计

  15.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有五部分组成 主要类型有: 手动型 1、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 I0′ I I0 A 光源 单色光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记录 钨灯 滤光片 光电池 电表 卤钨灯 单色器- 光栅 光电管记录仪 氢灯或氘灯 棱镜 光电倍增管 计算器系统

  16.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单色器后单束平行光,参比液和样品液轮流进入光路。 常用于简易型的仪器。 适合定波长的吸光度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扫描型 2、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 I0′ I I0A~

  17.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18.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3、双波长、 双光束分 光光度计  A~

  19.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阵列型 4、全波长光度计 多色仪 检测器 二极管阵列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20.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21.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3. 吸收光谱的获得

  22.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不同的物质对光有不同的选择吸收——有何规律 max , max 描述 ①概念 生色团 助色团 红移 (向红)max 蓝移 (向蓝) 浓色效应(增色效应) 浅色效应(减色效应) 强带 (max>104) 较强带 (104 > max> 103) max 弱带 (max <103)

  23.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On电子(n轨道) 有机物HC电子(轨道) 电子(轨道)H * 反键轨道 * 反键轨道 n未成键轨道  成键轨道  成键轨道 * * n* n* max﹤ ﹤190nm ≈﹥200 nm ﹥200nm(S,N,Br,I) ~300nm max 较强带 强带 ﹤190nm(O,Cl)更弱带 (共轭时,红移 ) 弱带 (杂环时,较强带 )

  2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有机物(* ,* , n* , n* ) 说明一:含O、Cl有机物, 常用作紫外吸收光谱测量的溶剂 说明二:*共轭体系中发生红移 共轭体系(K带) max(红移)max (增色) C=C 177 nm 10000(气) C=C-C=C 210 nm 21000(己烷) C=C-C=C-C=C 250 nm 22500(己烷) 共轭封闭体系(苯) max max E 带* 185 nm 50000 E1吸收带 无精细结构 204 nm 7000 E2吸收带 低分辨率精细结构 B带 254 nm 200 B吸收带 精细结构吸收带 取代基时, E 带红移

  25.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有机物(* ,* , n* , n* ) 说明三:n* ,*在有机化合物中最有用。 ●溶剂效应 溶剂极性影响电子极性 稳定 能量↓(n电子*电子电子) ⑴ max E1 E2 E1‘E2‘* E1E1'红移 n*E2E2‘蓝移 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例:环己烷→乙醇 * 红移 10-20 nm 环己烷→乙醇 n* 蓝移 -7 nm 环己烷→水 n* 蓝移 –15 nm ⑵吸收带结构 气相 -精细结构, 非极性溶剂-部分消失, 极性溶剂-进一步消失 ●温度影响 很低温度时,max红移,精细结构吸收峰出现,max↑

  26.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有机物(* ,* , n* , n* ) 苯(B 带)精细结构

  27.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有机物、无机物中电荷转移吸收带 h D—A  D+—A 电子给予体 电子接受体 分子内部的氧化还原过程,激发态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h = ID- EA- C D电离电位 A电子亲和势 A-D 间静电作用力 特点:▲谱带较宽的强带 ▲谱带处于长波长处 ▲max>104 例如: h Fe3+—CNS  Fe2+—CNS

  28.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无机物中配位体场吸收带 max=10-1-102 弱带 max可见光区(少量落在紫外及近红外光区) d-d 跃迁(吸收峰较宽) f-f 跃迁(吸收峰较窄) 过渡金属 镧系和锕系元素 3d,4d电子 4f,5 f电子 配合物的结构研究 ?1 ?2

  29.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无机物中配位体场吸收带 为什么在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d-d ,f-f跃迁呢? ▲ 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在真空下,原子、离子的d轨道和f轨道是简并的。 ▲ 在配位体场影响下,简并能级发生分裂成不同能量组轨道。

  30.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② 类型 无机物中配位体场吸收带 为什么d-d跃迁的吸收峰较宽,f-f跃迁的吸收峰较窄呢? ▲外层d电子跃迁时容易受外界环境(溶剂、配位体)的影响 ▲ f电子在内层,受外层轨道电子的屏蔽,不易受溶剂、配位体影响 Ce58 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2 4p6 4d10 4f 2 5s2 5p6 6s2 Pr59 4f 3 Nd60 4f 4 … Ho67 4f 11

  31.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4.光谱类型 • 小结波数cm-1 lg  100000 50000 33000 25000 20000 16667 14286 12500 6 远UV UV Vis 5   * 共轭 电荷转移 4   * n 杂环 * 3n  * 2 n  * 共轭 1 配位体场吸收带 1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nm

  32.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 Beer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A = a b c 吸光度 改为 mol/L 时 A=lgT-1 吸光系数 吸收光程 浓度 A =  b c =lg(I0/I) (吸收池厚度) 无量纲cm-1 (g/L)-1cm g/L摩尔吸光系数 cm-1 (mol /L)-1 A.Beer, Ann.der Physik.Chemie, (3), 26, 78(1852). 133

  33.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① Beer定律 ▲单色光 ▲∥⊥入射 ▲溶液均匀 ▲ 吸光质点行为相互无关 Lambert定律 Beer定律 -dIx=kxIxdx -dIc=kcIcdc -dIx/Ix=kxdx -dIc/Ic=kcIcdc 积分,I0→Ix0→b I0 →Ix0→c ln(I0/I) = kx bln(I0/I) = kc c A = lg(I0/I) = k1 bA = lg(I0/I) = k2c 合并A = lg(I0/I) = a b c Lambert-Beer定律 简称Beer定律

  3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① Beer定律 用量子观点推导Beer定律 吸光质点总数 n I0 IX I 吸光体的总截面积 s dx b 分子的俘获截面  从统计学的观点看 dIx dn 光的俘获分数 —— = —— 俘获光子的几率 Ix s

  35.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① Beer定律 ( 用量子观点推导Beer定律 )光束通过b厚度 ,积分。 由吸光度的定义: I0n A = lg — = —— I 2.303s n s = V / b A = 0.4343NA   b  —— NAV dm3 Avogadro常数 cm 吸光质点的浓度c(moldm3) A = 0.43436.0231023103 b c = 2.6141020 b c A =  b c

  36.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① Beer定律 几点说明 ⅰ 推导Beer定律的四点假定 ⅱ 加和性A = b (1c1 + 2c2 + 3c3+ …… +  ncn) (1)n种互不作用的吸光物质 (2)同一波长 ⅲ  = 2.6141020  = (1/3)   统计常数 分子大小截面 跃迁几率 10-15cm2 (0.05 ~ 0.5) 可以估算得  ≯105 , 实际情况  在 104~103。 科学启示

  37.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物质 ↑↓ → 信号 A =  b c 令b=1cm A =  c 能量 ● 样品溶液因素 ⅰ 基本限制 ≯0.01 mol / L 浓度→分子或离子间距缩小→电荷分布改变→吸收能力 高浓度 → n 改变 →  改变 ⅱ溶剂影响 ⅲ “非真”吸收 ⅳ 试剂,溶剂中的杂质

  38.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样品溶液因素 ⅴ 溶液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即平衡影响---化学误差 : 例一 Cr2O72-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着二聚平衡 Cr2O72-+H2O  2HCrO42- 2H+ + 2CrO42- 橙 黄 吸收绿蓝 光(450nm) 吸收蓝 光(375nm) A 比尔定律 发生了正偏差 0.033 0.050 0.100c

  39.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样品溶液因素 ⅴ 溶液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即平衡影响---化学误差 例: Fe3+ - 水杨酸受 pH 影响 pH <4 ———— 9 ———— 12> Fe(C7H4O3)+ Fe(C7H4O3)2- Fe(C7H4O3)33- Fe(OH)3↓ 紫色红色黄色

  40.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②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ⅰ 仪器的单色光单色器提供的单色光 0 是具有一定的通带宽度,(即带宽) 定量分析时取 为吸收峰宽 ′的1/8—1/10时,误差可不计 a.对測量的具体影响 ● 0一定 ↑ A↑ A A实 -A真 = A为二次方影响 ↓A实≈A真 ↓↓↓ ,A≈0不切实际  0

  41.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响因素 ②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ⅰ仪器的单色光A1 a.对測量的具体影响A2 ● 一定 不同0,A不同 01:峰 A1小 A影响小 02:陡坡 A2大 A影响大 ● 0,一定 A正比于c02 01 A随(A)2变化,使A-c 曲线(向c 弯曲)

  42.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ⅰ仪器的单色光 b.狭缝对提供单色光性能的关系 I  1′ 0 2′1 021″02″ 入射狭缝S1<出射狭缝S2 S1 =S2 S1>S2 单色光不纯 0,Imax 光不纯 ,I↓

  43.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ⅱ 光程问题 ●光束倾斜●试样容器的窗面平行 n n’ n∠R A/A %±0.02mm 20 0.020 R 50 0.11 100 0.38 ●内反射损失

  4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ⅲ 杂散光 定义 表示法:杂散光分数 S = Is/ I0 杂散光存在时的测量值 1 I + Is 1+S 1+S A M =lg — = lg ——— =lg ———-- = lg —— TMI0+ Is(I/I0)+S T +S 几点说明: ● 一台高质量的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杂散光应很小 ● 在仪器光谱感应区的极端,杂散光引起的误差较大 ● 高吸光度时,杂散光引起的相对误差大

  45.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 ⅳ 光度误差c/c A = -lgT = a b c → c/c = (0.4343 T)/(T lgT) T与 T的关系 T = k1a.暗电流,放大器噪声,0%T值的不精确性 b.热噪声 c.有限读出分辨率 T= k2(T+T2)1/2d.信号的散粒噪声 T = k3 Te.光源的闪变噪声 f.吸收池定位的不精确性

  46.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ⅳ 光度误差 c/c 低中档仪器 c(有限读出分辨率)为主要因素 T = k1 = ±0.005 c/c = 1.5 - 3% ±0.003 c/c = 1 – 2 % 在 10-80% T 即 0.1-1.0 A)时,误差小

  47.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1. 吸收定律及影提供响因素 ② 影响因素——吸收定律的适应性及可靠性 ● 能量測量因素(仪器因素)ⅳ 光度误差 c/c 高级分光光度计 d. f.为主要因素 一般k2= ±0.003 误差小 0.2 - 2.5 A k3= ±0.003 A →∞ c/c → 0 综合 k2, k3一般在 0.8 - 1.5 A c/c小

  48.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2. 定量分析方面 ① 定量測定的溶液体系 ● 在測量条件下,仅有单一物质有吸收 • 被測物质本身有较大吸收,即 max大 物质溶液体系直接測量 A • 被測物质本身吸收小,无 物质转化为有色物測量 A 显色反应显色剂-------无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具有不饱和键基团) —N=N >C=O >C=S —NO2 —N=O 影响显色反应因素 络合物稳定性, 显色剂用量, pH , 温度, 时间, 溶剂

  49.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2. 定量分析方面 ① 定量測定的溶液体系 ● 在測量条件下,仅有单一物质有吸收 ● 在測量条件下,体系内有多种物质有吸收 ⅰ 物质分离各组分 第四篇 ⅱ 物质的化学掩蔽 滴定分析中有讨论 ⅲ 信息分离处理 见下面13-3内容

  50.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面 2. 定量分析方面 ② 定量測定的光度測量 ●波长 max ●单色器宽度 单≤ (1/8—1/10)吸 ● A值 落在c/c较小区域 ●参比液 消除除測定组分外引起吸收变化的影响 ●溶剂 溶解能力,吸收峰,稳定性,对被測吸收峰的影响 A=1时,短波长端临界波长值(nm) 200 210 230 245 265 280 305 330 水 甲醇 甘油 氯仿 四氯化碳 苯 吡啶 丙酮 正己烷 乙醇 二氯甲烷 正庚烷 异丙醇 环己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