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20 Views
How was Taiwan created ?. Jean-Claude Sibuet & Shu-Kun Hsu (2004). 報告人 : 蔡宏睿. 簡介 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 歐亞板塊之海洋與陸地的邊界 台灣附近構造的說明 台灣形成的地質模型 相關結果. Outline. 9 o. LA :呂宋島弧 MT :馬尼拉海溝 TS :台灣海 GR :加瓜海脊 LRTPB :呂宋 - 琉球群島倒轉地形的分界 .
E N D
How was Taiwan created ? Jean-Claude Sibuet & Shu-Kun Hsu (2004) 報告人:蔡宏睿
簡介 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 歐亞板塊之海洋與陸地的邊界 台灣附近構造的說明 台灣形成的地質模型 相關結果 Outline
9o LA:呂宋島弧 MT:馬尼拉海溝 TS:台灣海 GR:加瓜海脊 LRTPB:呂宋-琉球群島倒轉地形的分界
OT:沖繩海槽 LRTPB:呂宋-琉球群島倒轉地形的分界
SCS:南中國海 S:Sulu Sea C:西里伯島海
OCT:海洋-大陸的過渡帶 LF:梨山斷層 HR:花東海脊 SLT:南縱谷海溝 NLT;北呂宋海溝 HP:恆春半島 1.金山斷層 2.山腳斷層 3.南崁斷層
CR:海岸山脈 LA:呂宋島弧 LV:縱谷
T1 一在Ryukyu弧前盆地邊緣一在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的歐亞板塊上
島弧系統 (Karing,1974)
A A’
西南外海震測剖面 (古佳艷 2004)
Formation of Taiwan: a geodynamic model • PH/EU聚合速度固定不變為5.6cm/year(朝西為4.5cm/year) • A不斷以4.5cm/year向西移動,馬尼拉隱沒帶也朝北向歐亞板塊移動 • 台灣主要的碰撞發生在AB之間,歐亞板塊向東隱沒到T1與B之間 • 北部的呂宋島弧上部與琉球隱沒帶碰撞在弧前產生增積岩體,下部則隨著菲律賓海板塊隱沒 • 當OT開始張裂時,其西端與A一同向西移動
120oE 125oE
Conclusion • 台灣的形成受制於菲律賓海板塊及其張裂的歐亞板塊 • A為菲律賓海板塊邊界‚也是伸張與壓縮的分界;A的東側的遭撕裂的歐亞板塊有兩個邊界T1,一在Ryukyu弧前盆地邊緣,一在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的歐亞板塊上 • B符合歐亞板塊上海洋與大陸的邊界,B以南為呂宋島弧形成,B以北為呂宋島弧與歐亞板塊碰撞,A的東側有呂宋島弧與琉球弧前盆地所產生的增積岩體 • 相關的地質模型結果
相關的地質模型結果 • 隱沒-碰撞-毁滅,連續性的概念要謹慎使用 • OT形成期間,其西側尖端與A同時移動,在台灣造山運動期間,OT向西南增長速度約為4.5cm/year • Ryukyu隱沒帶起源來自於兩個因素:歐亞大陸岩石圈隱沒的寬度增加,OT弧後盆地向西南增長 • Miocene島弧火山未在Ryukyu arc西南段發現,推測歐亞大陸岩石圈隱沒在T1以南,包含了一部份Miocene的Ryukyu 火山弧 • 150km寬的海洋板塊,位在B的南側,介於呂宋島弧與馬尼拉海溝之間,日漸朝B的北側增加並隱沒到海岸山脈下 • 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碰撞關係著歐亞岩石圈內張裂斷層的發展及大陸隱沒的開始,而大多數較薄的板塊其拉力來自於岩石圈的隱沒,也許是台灣抬升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