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44 Views
中国创新指数(200 7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 报告人:赵彦云 200 8 年 2 月 29 日. 报告提纲. 中国创新指数理论和体系设计 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 2001 - 2007 )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和比较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 2003 - 2007 ). 中国创新指数设计基本理论 —— 钻石模型. 创新的支撑力:文化、体制机制、能源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指数体系设计. 依据创新经济学和创新实证分析的国际前沿理论,借鉴美国和欧盟创新指数的应用,从中国实际出发,完成三个层次的创新指数设计。
E N D
中国创新指数(200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 报告人:赵彦云 2008年2月29日
报告提纲 • 中国创新指数理论和体系设计 • 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2001-2007) •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和比较 •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2003-2007)
中国创新指数设计基本理论——钻石模型 创新的支撑力:文化、体制机制、能源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指数体系设计 • 依据创新经济学和创新实证分析的国际前沿理论,借鉴美国和欧盟创新指数的应用,从中国实际出发,完成三个层次的创新指数设计。 • 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创新能力与建设 的国际比较体系 • 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 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产业与企业群 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创新指数体系和方法 • 自主创新能力8大要素钻石模型是创新指数的核心体系。能源环境、文化、体制机制构成的创新支撑力体系是创新基础分析,二者构成创新建设与发展的互动分析研究体系。 • 创新指数采用对称性设计方法选取具体指标,分层综合,形成指标、要素指数和综合指数的测度和分析体系。 • 对创新指数体系提取因子要素,以增强创新能力的立体图示和系统交叉多层互动作用的解释力和分析视角。 • 在创新分析上,采用两级竞争性标准化比较,国内是31省市区比较,国际是金砖国家为核心的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 对创新指数2001-2007年采取动态一体化编制和计算,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过程描述和分析。
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2001-2007) 此次发布的2001-2007年31省市区创新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创新要素指数,目前创新指数研究不包含对港澳台的研究。 省市区创新支撑力指数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分析也同时发表。 创新指数包含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创新要素方面,下设39个具体指标,提取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网络组织活动能力两个因子,共同构成综合指数、创新因子、要素指数和创新指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研究公共标准信息平台。
我国31省区市创新综合指数(2007) 2007年省市区创新综合指数表明,沪、京、苏、粤的第1梯队仍然保持强势区域的领先发展水平。津、浙、鲁、鄂、辽、川、陕、闽的第2梯队构成了我国创新能力的优势区域,其他19省市区为弱势创新区域的第3梯队。
创新活动 资源能力 产出能力 攻关能力 23个 指标 提取 16个 指标 提取 人才实现能力 技术实现能力 价值实现能力 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组织活动因子 自主创新综合产出因子 辐射能力 网络能力 我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结果图解 2007年创新能力要素指数因子分析图
强势、优势、弱势区域特征分析 • 第一梯队即强势地区上海、北京、江苏、广东,聚集了大量顶尖国内创新资源,是创新技术和价值的主要实现地,在创新辐射和网络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是我国自主创新最高水平的代表和领队。 • 第二梯队即优势地区天津、浙江、山东、辽宁、陕西、湖北、四川、福建,拥有一定的创新资源,在创新的组织和价值实现方面进行着积极的追赶,产学研间的创新网络组织活动比较活跃,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 • 第三梯队即其他弱势地区,除个别地区有特色的创新资源外,整体创新水平还相对落后,内部各地区的创新水平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相对靠前的省区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创新的支撑力——综合 创新支撑力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1年至2007年创新指数的动态变化 2001-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指数7年变化总体体现出一种持续提升趋势,3个区域创新梯队通过7年的发展后区分更加明显,强势4省市平均提升幅度最大,4省市间差距明显缩小,上海追赶趋势明显,江苏超过广东居第3位;优势8省区平均提升幅度接近强势省区,远高于弱势省区。分省区来看,创新能力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江苏、浙江和山东,综合指数提升都超过25百分点,上海、天津、广东、四川、湖北的提升幅度超过或接近20百分点,其它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多集中在10至20点之间。因子分析揭示,创新网络组织能力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梯度差距突出。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和比较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和比较 • 我们针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金砖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专门研究一个基于为中国创新模式的成熟发展提供国际动态和国际经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制定和政策研究服务的金砖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比较体系。根据我们设计创新指数的理论方法,利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数据基础,设计创新指数的国际比较体系即国际创新指数,选取了45个指标,分8大要素对世界上55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状况与发展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2007年国际创新指数 2007年金砖国家创新指数中国49,印度48,俄罗斯39,巴西29,南非27。中国列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第一。
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的分析 • 中国列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第一,优势在于创新资源能力,创新攻关能力,创新技术实现能力以及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和激发攻关能力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 印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创新人才实现能力,以及创新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网络能力,与中国不同印度模式是一种顺从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即从创新环境和持续能力着手推动创新。印度创新资源,攻关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相对薄弱也使其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 俄罗斯的创新发展模式和中国类似,以创新资源和攻关能力的支撑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了较好的技术发展,但创新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稍弱。 • 巴西和南非在创新能力方面相比之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巴西基本上也是资源和技术实现作为创新的推动力量,而南非的创新支持能力和创新价值实现能力较好。
金砖国家创新能力潜力比较 • 中国是金砖国家创新能力潜力发展最大的国家,创新资源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创新攻关能力也相对较有优势,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在创新技术实现方面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创新价值实现还有较大差距。 • 金砖国家的创新支持能力相对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创新网络能力比较反映出一个较大的断层,创新秩序和创新环境需要加强。 • 中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大国,相对创新型国家,创新力量比较分散,缺乏市场能力的联系互动,创新在国内很难实现合作分工的协调发展。潜力发挥的关键是创新网络的效率,创新文化提炼及作用,以及与相关设施和制度的有机配合。
中国的创新发展阶段及目标 • 第一阶段——追赶英国,中国的创新资源已经超过英国,这是中国创新的优势,创新的人才实现能力也不比英国逊色,所以中国需要向英国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攻关能力,而且创新的成果的价值化程度,以及经济政治环境的支持,这些都是英国创新优于中国的因素,中国可以先在这些方面上加强改善从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攻关能力的驱动模式正是现在中国创新所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二阶段——追赶德国,当中国的创新水平超越英国之后,追赶德国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放在创新意识的渗透上,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必须对创新活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的传输以及整个创新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得到提高,从而使创新活动走上长期稳定的发展轨道。 • 第三阶段——追赶日本,实现技术创新上的飞跃,日本在德国的模式上又加大了资源投入,以资源和辐射能力双向支持,同时体现为新技术的产出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创新活动成果的最好体现,就是为企业生产注入新的技术,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使得创新活动得以延续。 • 第四阶段——追赶美国,这是中国创新的长远目标,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全面提高创新投入的规模,加上政府和法律的支持,创新环境的扩展,推动创新活动在全国的普及深入,追求创新的成果为国家、企业价值增值以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带动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31省市区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 • 我们借鉴国际欧美产业创新理论,从我国创新活动实际出发,以国家现行工业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的情况,利用我们从事创新指数研究理论方法的积累,设计我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体系。 •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包含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市场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工艺设备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7个子要素50个指标。 • 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是测度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综合指数,省市区的产业创新指数则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省区某一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差异,分析研究主体创新企业群体,了解不同省区同一制造业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2007年中国31省市区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 2007年我国各省区制造业创新综合指数,北京、广东、天津、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山东、吉林、重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列前10,指数在55以上。河南、湖南、辽宁、福建等15个省区指数在41-53之间。创新指数最低的是内蒙古、西藏和甘肃等6个省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东强西弱”的格局非常明显。前十名中有70%的省份属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资源聚集能力是制造业创新能力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
以创新指数的7个子要素为基础,对各个省市区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1个省市区分为三类。以创新指数的7个子要素为基础,对各个省市区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1个省市区分为三类。 2007年中国31省市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聚类
2007年中国三类区域制造业创新综合指数及各要素指数的平均值2007年中国三类区域制造业创新综合指数及各要素指数的平均值 第一类省市区基本上都是创新综合指数排在前十名的省市区,除创新绩效外,其综合指数及各子要素的平均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类省区除工艺设备创新能力较弱外,其他各子要素均处于中等水平,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工艺设备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与第一类省市区的差别较大。 第三类省区的创新综合指数最低,基本上都是排名后十位的省市区,与第二类省市区的优势和劣势要素正好相反。整体上看,创新强势省市区的各创新子要素均衡发展,其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明显较高,创新弱势省区则主要在工艺设备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比较优势。
中国31个省区制造业创新指数4年变化比较 • 2003-2007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区域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北京和上海分别由2003年的第6和第9上升到2007年的第1和第5。江苏和福建分别由第4和第10下降到2007年的第7和第13。其他各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河南上升9位,湖南和云南分别上升7位,山西上升5位,重庆和宁夏分别上升3位;而甘肃、贵州和湖北分别下降6位、5位和4位,河北、江苏、安徽、福建和西藏均下降3位,吉林和广西下降2位,其他省区除内蒙古、海南和新疆维持不变外,均下降1位。 • 总体分析,指数上升的省区大部分属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省区,如上海、北京、重庆。弱势省区的指数变动也仅限于弱势省区间的竞争,并无明显升级变动。
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 • 以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体系为基础,我们对我国各省区制造业企业群,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合作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分析,了解不同省区各类型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其中,包含工艺创新型企业和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省区分别有31个,而产品创新型和合作创新型企业仅有30个省区,西藏无此类型。 • 通过对各省区不同创新企业群的企业数量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分析,了解各省区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与产品销售收入的分布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各省区不同创新类型的企业数占全国该类型创新企业数的比例(列比)中可以看出: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各种创新型企业数所占比例都较高。其中,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北京和广东,占47%左右;工艺创新型企业和非技术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个省区,各占52.9%和53.9%。合作创新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河南,两个地区的企业数就占了53.9%。 • 从各省区不同创新类型企业数占该地区企业总数的比例(横比)中可以看出:除河南的合作创新型企业所占比例较高外,其他各省区仍以非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其中,创新型企业中北京以产品创新型企业为主;天津、吉林、浙江、重庆、四川和甘肃主要以合作创新型企业为主;其他省区以工艺创新型企业居多。
产品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 2007年该类型企业群创新能力强者是广东、上海、吉林、北京、江苏。 2003-2007年提升幅度最大的省市区是吉林、上海和山西,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工艺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 2007年该类型企业群创新能力强者是上海、江苏、天津、福建、北京。 2003-2007年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天津、青海和云南。创新指数下降的省市区是甘肃、河北、西藏、吉林、宁夏和广东。
合作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 2007年该类型企业群创新能力强者是天津、北京、江苏、湖北、浙江。 2003-2007年提升幅度最大的省市区是云南和湖北,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区是吉林和青海。提升幅度最大的要素是管理创新能力和市场创新实现能力。
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 强者是河南、陕西、广东、山东。 2003-2007年提升最大的是河南、江西、陕西、广西。下降的是甘肃、吉林、北京、江苏。
以2007年四类企业群的创新综合指数为基础,对各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0个省区分为4类:以2007年四类企业群的创新综合指数为基础,对各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0个省区分为4类: • 第一类省区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四川。该类省区除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较弱外,产品创新型、工艺创新型、合作创新型企业综合创新指数的平均值均高于其他三类,处于绝对优势,发展均衡。 • 第二类省区有山西、吉林、重庆、贵州和甘肃。该类省区的共同特点是以产品创新型企业支撑其总体创新能力,平均创新指数排在第二位。而工艺创新型企业和非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则相对较低,均排在最后一位。 • 第三类省区主要以非技术创新型企业支撑其综合创新能力,非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指数的平均值是最高的,而合作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低的。包括河北、江西、河南、湖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8个省区。第四类省区主要以合作创新型企业支撑其综合创新能力,其平均指数值仅与第一类省区差0.3。不过产品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包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广西、海南和云南8个省区。
我国区域制造业企业创新群体的基本特性 • 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存在企业数量或销售收入与创新综合指数显著相关的情况。产品创新型企业中两者的相关系数均比工艺创新型企业高。合作创新型企业中仅有销售收入与创新综合指数显著相关,非技术创新型企业中两者与创新综合创新指数的关系均不显著。 • 制造业创新强势省区的创新活跃,创新行为多样化,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群的创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不过各省区支撑其创新比较优势的企业类型是有所区别的。如北京以合作创新型企业为主,广东、浙江、上海、吉林以产品创新型企业为主,天津、江苏以工艺创新型企业为主,山东则以非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 • 制造业的创新强势省区北京、广东、天津、浙江和上海的创新优势明显,除管理创新能力较弱外,其他各创新子要素都存在绝对优势,特别是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和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其平均指数值分别比第二类省区高39和26个百分点,属于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省区。创新能力一般的省区包括四川、江苏、吉林、山东、重庆等23个省区,创新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发展特点是要素创新指数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弱势省区除工艺设备创新能力外,各子要素的发展均处于最低水平,特别是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其创新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比强势省区和中势省区差39和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