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一、概述 ( 一 ) 需氧量和摄氧量 1 、需氧量 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第十一章 有氧工作能力. 目的:掌握有氧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掌握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机制.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一、概述 ( 一 ) 需氧量和摄氧量 1 、需氧量 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 250ml/min( 毫升 / 分 ) (或 3.5 ml · kg -1 · min -1 )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 时间的影响。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每分需氧 量也相应增加。. 2 、摄氧量(吸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

gl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一、概述 ( 一 ) 需氧量和摄氧量 1 、需氧量 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有氧工作能力 目的:掌握有氧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掌握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机制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一、概述 (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需氧量 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 (或3.5 ml·kg-1·min-1)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 时间的影响。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每分需氧 量也相应增加。

  2. 2、摄氧量(吸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 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或3.5 ml·kg -1·min-1) 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分需氧量成比例 增加,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取决于运动项目的特 点。 在持续时间短且强度大的运动中以及低强度运动 的开始阶段,摄氧量均不能满足需氧量而出现氧的亏 欠。

  3. 运动 项目 强 度 (米/秒) 持续 时间 需氧量/分 (升) 总需 氧量 (升)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短 跑 9.8 10”-20” 40 7-14 中 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 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4. 女<男约10% (二)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1、最大摄氧量( Vo2max) 1)概念: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 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 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氧工作能力:能反映本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包括最大 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大摄氧量的能力。 2)表示方法及参考值 男子 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 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5. 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心脏泵血功能是影响Vo2max主要(中央)机制 吸氧量=HR×SV×动静脉氧差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Vo2max外周机制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肌纤维中线粒体数 量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增加摄氧能力。 2)遗传因素 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训练主要是提高氧化酶活性 及毛细血管的变化。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6. 3)年龄、性别因素 青春期前,男女差别不大,到12~13岁后差别增大, 且随增大而增大,男性到18~20岁达高峰,保持到30 岁;女性14~16岁达高峰,保持约25岁,随后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心脏容积、Hb、睾酮等有关)

  7. COVo2max 训练 Vo2max 4)训练的影响 训练可增加心泵功能及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和利用 能力。 SV HRrestHR贮备 ②外周机制 Cap/MF值(ST明显)供血供氧 训练 MF中线粒体酶活性肌细胞利用氧 CO肌细胞利用氧肌细胞内外Po2差摄氧 ①中央机制

  8. (三)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 在中等强度开始初期,由于氧运输系统惰性,不 能立刻发挥最大水平,使氧供暂不能满足需要;或剧 烈运动中,即使氧运输系统惰性克服,吸氧量仍不能 满足需氧量而出现氧缺--氧亏。

  9. 2、运动后过量氧耗 1)概念: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偿还运动中氧亏及运动后于 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运 动后过量氧耗

  10. 2)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基础 包括:ATP、CP的再合成;乳酸的清除和恢复期内 各器官在高水平时的氧耗。 3)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1)体温升高 运动后体温运动后又不能立刻恢复正常代 谢仍较高氧耗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儿茶酚胺的影响  剧烈运动儿茶酚胺促进细胞膜上的Na、K 泵活动加强氧耗 (3)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膜Na+-K+泵活动氧 耗

  11. (四)乳酸阈与通气阈 1、乳酸阈 1)概念: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通常为 4mmol•L-1(或36mg%) 2)“个体乳酸阈”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12. 3)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 大强度运动肌肉缺氧肌糖原酵解乳酸扩散入 血液 (2)需氧量大于机体摄氧量 需氧量大于机体摄氧量糖酵解供能乳酸 (3)肌纤维类型的动用 低强度运动ST动用占优势;大强度运动FT动用占优 势血乳酸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 运动时,血液重新分布,使肝脏血液减少,从而降 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 (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量代谢物质的运用有关 运动时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抑制乳酸供能。

  13. 4)乳酸阈测定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 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 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W)或运动强度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

  14. 5)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训练水平 系统有氧耐力训练肌纤维血供酶活性乳酸阈 (2)运动项目 长距离耐力项目乳酸阈 (3)肌纤维类型及酶活性 ST较多或有氧代谢酶活性乳酸阈 (4)性别、年龄 性别:乳酸阈相同时Vo2影响较大 男>女 最大吸氧量无影响 年龄:对儿童少年有一定的影响,但较成年人低。 (5)环境条件 高海拔氧分压低乳酸阈低

  15. 2、通气阈 1)概念 在递增运动负荷前段, 吸氧量与通气量呈线性相 关,当达到某强度负荷 时,通气量大于吸氧量时 的拐点“通气阈” 。 2)机理: 由于强度较大时,吸 氧量<需氧量乳酸由 缓冲作用CO2通气量

  16. 3、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水平 有氧耐力训练后乳酸阈可推迟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 影响较大。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 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训练强度 以乳酸阈强度训练时,较长时间内血乳酸浓度不 3)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有氧训练时没有乳酸的堆积又不易发生过度通 气增加心肺功能防治高血压、肥胖等有效.

  17. Vo2max↗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一)心肺功能 心室壁厚度变化不大,而收缩力↗ SV 心室容积↗ 心脏 心肌细胞线粒体↗Cap↗→代谢改善→功能↗ HR 耐力训练→HRrest↘HRmax不变→HR贮备↗ 肺容积↗、肺泡通气量↗ 肺 肺泡Cap开放↗ →扩散↗ 肺换气 气体交换面积↗、交换距离↓ 肺泡与肺Cap之间Po2差↗ Margaria(1975年)以Vo2max预测长跑成绩即: M(距离m)=5[Vo2max(ml·kg-1·min-1)-6]T(运动时间)+5Vo2max

  18. (二)骨骼肌特点 甘油三酯贮备量↗ 线粒体↗ ST选择性肥大 有氧代谢酶↗ 肌红蛋白↗ 摄氧↗ Gn↗ Cap↗→氧供↗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衡量(100ml动脉血流经肌 组织时利用氧的百分比) (三)神经调节能力 ⑴ 神经系统稳定性↗ 皮层能长时间保持(+)(-)有节律交 替,节省神经能量 ⑵ 神经系统协调性↗ 皮层(+)(-)高度集中,各中枢协调性↗ 配合更完善,内脏与运动器官更适应。 心肺功能↗→供氧↗ (四)能量供应特点 绝大部分由有氧供能 ST肥大→有氧代谢酶↗ 脂肪动员加快→供氧↗

  19. 第二节 有氧耐力的训练 主要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高原 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 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 (一)原理: 以糖、脂肪有氧供能为主,提高心肺功能 良好影响: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 改善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 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 (二)种类 1、变速持续训练 1)概念: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变速不间歇训练 2)供能特点:由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

  20. 3)适应情况:越野跑训练,特别是训练初期和比赛前期 2、匀速持续训练 1)慢速持续跑: 速度以50~60% Vo2max 跑120~240min,HR约 120~140次/分, 适应于健身训练 2)中速持续跑: 速度以70~80% Vo2max跑,HR约150~170次/分,相当于马拉松跑 3)快速持续跑: 速度以80~90% Vo2max跑60~90min,HR约170~180次/分, 不宜长时间跑。 二、间歇训练法 1、概念: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间歇的练习。 2、分类:完全休息间歇训练和不完全休息间歇训练 3、要求: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 定

  21. 4、特点: ① 完成工作总量大,对机体要求交高 由于对强度、间歇严格要求,未待器官足够恢复便开始 活动,均处在最佳心 率范围; ② 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在间歇时,运动器官能得到休息,但心肺功能仍处于较 高水平,对其内部 结构、功能、生化有较大影响。 (一)原理 在运动期间心肺及肌肉都达至较高水平,而 在间歇期内,肌肉进入恢复,而心肺还处在较高水平,从而 改善心肺功能。 (二)种类 1、短距离间歇训练 以50~400m距离快速跑,间歇时间为快跑的2~3倍,重复 20~30次

  22. 2、中距离间歇训练 以500~1000m距离快速跑,间歇时间为快跑的2~3倍,重 复4~6次 3、长距离间歇训练 以1000~2000m距离快速跑(3~6min),间歇时间与快跑 时间基本相等,重复5~15次 三、低氧环境与运动 (一)低氧环境 1、低压低氧环境:由气压减小,氧浓度也随之减少的环境。 如高原环境 2、常压低氧环境:用分子膜技术将氧过滤造成低浓度,而气 压不变的环境。 (二)低氧训练 1、概念: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训 练方法。

  23. 2.高住低训(HiLo living high-training low) 高住低训是让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 较低的高度(1300米)训练。 作用:能有效地利用高原训练缺氧刺激机体转运氧和利 用氧的优势,又能尽量避免其对机体机能的负面影响,如肌 肉萎缩、训练强度降低以及过度训练的易发生。 2.低住高训(LoHi living low-exercise high) 低住高训是让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2500米)的低氧环境 下训练,而在较低的高度居住。 作用:使机体接受低氧和运动引起的相对缺氧的双重刺 激,增强机体对缺氧 产生强烈缺氧应激反应,提高运动能力。

  24. 3.间歇性低氧训练(IHT 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采用呼吸气体发生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吸入低于正常氧 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 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 具体方法:给10~12%的低氧刺激5min,然后正常呼吸 5min,接着再给5min低氧刺激循环数次(次数因项目而定)。 作用:提高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其评定 一、Vo2max测定法 (一) Vo2max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 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180次/分(儿少达200次/分)

  25.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 达精疲力竭 (二)Vo2max间接测定法 用Vo2max的相对强度所测得值 推算Vo2max的方法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1)台阶试验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登台阶的频率为22.5次/分 总时间是5分钟 记录负荷后第一个10秒的心率。

  26. 2)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法 2.回归方程计算法 二、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 (一)PWC170测试 是指心率在每分钟170次时的身体工作的能力。 Vo2max(L· min-1)=0.00129 ×PWC170+2.0402(男) Vo2max(L· min-1)=0.00112 ×PWC170+2.0943(女) (二)哈佛台阶测试 采用1次/2秒进行蹬踏台阶,进行5分钟的升降运动,通过恢 复期心率数值指数,评价受试者的有氧工作能力。

More Related